驚艷世界的傈僳族
德昌傈僳族一個七千人的小族群擁有14項非物遺產
穿火草裙的傈僳姑娘。
老藝人正在傳授織布技藝。
“火草葉面綠,背面白晃晃。葉兒閃悠悠,火草窩兒旺。六月不扯草,過時無用場……”每年盛夏,居住在涼山州德昌縣高山里的傈僳族婦女,就會相約上山采火草和火麻。傈僳族人在受到現(xiàn)代文明影響之前,祖祖輩輩都將火麻編織成布,族人們依靠火草麻布遮雨御寒,而這項技藝經過時光的雕刻也成為了這個族群14項非遺中的一項。傈僳族俗語說,“傈僳娃兒不會說話就先學唱歌,不會走路就學跳舞”。由此可見傈僳族人能歌善舞,音樂天賦出眾。嘎且且撒勒舞取材于扳包谷、紡麻、鳥兒喝水、誆娃娃等日常生活內容,非常形象和生動,堪稱真正來自生活的藝術。葫蘆笙和口弦則是傈僳族人生產勞動、節(jié)慶活動、紅白喜事的重要伴奏樂器。傈僳人家的房前屋后懸掛著馬蜂窩,馬蜂來回飛舞,形成一道獨特的景觀。作為曾經的狩獵民族,傈僳族人,“靠山吃山”,他們尋找、追蹤,捕捉各類野生毒蜂,并將其寄養(yǎng)于自己家園的房檐下、樹干上、泥土中,待蜂蛹成熟,取蛹銷售。他們世代相傳的獨特的養(yǎng)蜂習俗,如今也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傈僳族手工展演現(xiàn)場。圖/SCP/陳俊汐
傈僳族一家。
火草布。
傈僳族火草布衣服。
德昌目前居住著7000多傈僳族人,經過近些年的發(fā)掘,這個族群的舞蹈、服飾、闊食節(jié)、婚俗、葫蘆笙制作、刺繡、火草織布技藝、口弦制作、民間傳說等14個項目,先后獲批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讓人目不暇接。(責編:彭納)(圖 / 俄木日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