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夏+李幸
摘要:隨著我國外出打工人群隊伍的不斷增大,大批農村留守女童成為了無人看管的弱勢群體,也使農村留守女童在教育及社會化過程中的成長問題日益突顯。以中國中部某縣屬X鄉(xiāng)鎮(zhèn)為個案研究,運用質性研究方法訪問了12位留守女童,運用女性主義治療的相關理論,從社會工作輔導的理念、工作進程及方法技巧等角度,探討了女性主義社會工作輔導在農村留守女童問題中的介入模式。
關鍵詞:女性主義 農村留守女童 個案輔導
中國社會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之后,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涌向了城市。留守在農村的農民工子女數量也隨之激增。然而,基于“男孩好養(yǎng)”等傳統觀念,外出務工人員又傾向于將男孩帶在身邊,這就使得更多的農村女孩留守在了家里。因農村留守女童處于邊緣地位,不被納入主流社會視野之中,我國學術界對農村留守女童問題的研究零星而稀疏。
本文主要結合筆者在X鄉(xiāng)鎮(zhèn)所收集的田野調查資料與展開的留守女童心理問題的行動研究,并運用女性主義治療的相關理論,來總結女性主義視角下個案輔導的介入模式。
一、女性主義視角下的輔導理念
1.以差異求平等。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男女平等”的論調,持女性主義視角的社會工作者,強調差異的存在;并且,也批判傳統社會工作者將案主視為同質性群體的做法,認為這樣的理念實際上對案主造成了壓迫。我們的調查發(fā)現,對于中國大多數的農村留守家庭,特別是有著多個孩子的農村留守家庭而言,留守女童事實上已成為了“替代母親”的角色。而這些女孩打理家務,從事農活,照顧爺爺奶奶或年幼的弟弟,甚至為了兄長上學而退學打工。在“男女平等”的幌子下,留守女童的性別和年齡被忽視了,她們被照顧的特殊權利被抹殺了,其本應享有的福利被剝奪了,相應地,其生存環(huán)境也變得日益惡化。因此,要求平等,第一個需要重視的介入理念就是承認差異,以差異求平等。
2.賦權增能。在具體的輔導工作中,要求工作者帶給留守女童一個全新的視角,即讓留守女童了解到自己擁有哪些優(yōu)勢素質和環(huán)境資源,以幫助她們實現自己理想(即回應其需求),增強其自信心。與此同時,促進賦權則意味著,相信留守女童不僅具有優(yōu)勢和潛能去解決其生活中的困難,并且她們也有能力去增加其優(yōu)勢,以此為社會整體利益做出貢獻。
3.反抗父權。反抗父權,事實上是一種抗逆力,是一種反彈的力量,是女性面對父權的磨難和挫折而抗爭的能力,也一種“自我糾正體制”。因為在這種能力和體制的導引下,女性可以自己超越和克服異常困難的負面事件。從這個角度看,女性主義視角中反抗父權的理念,就是指相信所有的女性都具有內在的學習、成長及改變的能力。相應地,這就要求工作者利用積極期望的驅動力量,去激發(fā)這種反抗的力量,用信仰、希望及愛去點燃女性的潛力。
二、女性主義視角下輔導模式的工作進程
1.訂立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工作者需要完成的工作主要有四個方面:無條件接納,傳遞給這些留守女童一個“工作者隨時在此等候的信息以及無條件的愛”;治療過程透明化,邀請留守女童全程參與治療,讓這些女孩自己決定自己的未來;減少工作者與案主之間的權力差異,尊重女孩的話語權;檢視輔導過程中的權力平衡,營造平等的關系,重現將生活中男女權利的不平衡,引導這些女孩子進一步去思考如何在主流社會的壓迫下,表現得不卑不亢。
2.預估階段。社會工作者主要應完成三個方面的工作:性別角色分析,幫助這些女孩認識到其問題是社會與家庭對男孩女孩的刻板印象或期望造成的,并非她們個人的責任;社會-政治分析,強調留守女童的問題是內在心理因素與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互動而成;優(yōu)勢分析,從留守女童自身到周圍環(huán)境中,發(fā)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提升留守女童的能力建設。
3.計劃與訂立契約階段。社會工作者需要完成三方面工作:界限澄清與責任歸屬,解構問題,讓留守女童不再將自己病態(tài)化,以此把由社會文化承擔的責任從自己身上卸除;對未來的樂觀愿景,培養(yǎng)留守女童積極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與目標,不受社會和家庭的鉗制;重新架構,將痛苦的記憶代之以正向、樂觀的解釋。
4.介入階段。這一階段是工作的主體,需要完成的任務較多,主要有兩大方面的工作:(1)增進自我覺察、接受自我覺察、加強自我接受度、發(fā)展行動的力量。引導留守女童暢所欲言,了解她們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坦然接受自己有這些需求,從而化解可能產生的沖突。(2)了解社會的限制、接受社會的限制、接受自己的能力與限制。鼓勵留守女童體驗新的選擇,可以冒險,也要學會承擔冒險所帶來的責任。
5.檢討與終結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有五項任務:肯定訓練,訓練并要求留守女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多說肯定自己的、正面的、積極的話,清楚而平等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家庭作業(yè)的運用,要求留守女童每天做一些行為方面的訓練,來肯定自己的努力成果;建立聯系系統;成立農村留守女童的支持小組,以此在遭遇痛苦時,留守女童可以尋求同輩、家庭及社區(qū)的支持,避免孤立無援的狀態(tài);結束工作,溫柔而堅定的離別,做一個“愿望樹”,寫一張祝福的小卡片,或是一份代表祝賀留守女童獨立走上發(fā)展道路的小禮物,都是“結束與分別”可以選擇的較妥方式。
三、女性主義視角下輔導模式的方法技巧
1.伙伴關系。據本次行動研究發(fā)現,性格柔順的留守女童可能會對工作者言聽計從,從而使工作者很容易忽略留守女童真正的需求和想法,忽略她們自己發(fā)現自己的問題及價值的能力,忽略她們自己解決自己問題和實現自我發(fā)展的潛能。因此,在工作關系展開伊始,社會工作者就必須使留守女童認識到,留守女童與社會工作者之間是平等的關系,相應地,在分析和制定計劃的過程中,應鼓勵她們盡量多談自己的理想、興趣和行事習慣,全程參與評估和決策,共同締造實踐的目的、目標和任務。同時,對于個性抗拒排外的留守女童,工作者應及時快速地和她們建立伙伴關系,以化解其排斥心理,為以后工作地順利開展創(chuàng)造條件。我們認為,在這里,采取游戲的介入方法是不錯的選擇。因為,與這類留守女童玩熟悉的游戲,可以化解留守女童的抵觸情緒,漸漸地,留守女童會把工作者當作自己的玩伴,也愿意和工作者聊天。
2.經驗敘述。女性主義者批判教條式的工作方式,批判“靜默文化”對女性發(fā)出自己聲音的限制。從女性主義社會工作輔導出發(fā),社會工作者首要的工作是,鼓勵留守女童說出她們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她們一起體驗生活中的快樂與痛苦,找出這些經驗帶給她們的創(chuàng)傷與重新站立起來的勇氣。隨后,工作者要與她們一起重構生活,把注意力聚焦于留守女童如何生活以及從她們的經驗里尋找意義。
3.文化脈絡。這里的“文化脈絡”,指的是一個群體所特有的文化氛圍。而將女性主義“文化脈絡”放入我們在X鎮(zhèn)的農村留守女童社會工作輔導介入中,我們認為,就是應將留守女童放在其特有的文化脈絡中來看待,以此把家庭問題公共化,為遭受家庭虐待或被忽視的留守女童賦權,為被迫輟學而從事家務或農務的留守女童增能,從而培養(yǎng)留守女童的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鼓勵她們?yōu)榫S護自身的權利而斗爭。由此,她們就可以拒絕傷害,拒絕家庭暴力,拒絕正當權利的剝奪。
參考文獻:
[1]周宗奎,孫曉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01).
[2]郭少榕.留守兒童問題性別差異調查分析——以福建省為例.青年研究,2006,(05).
[3]武慧玲,陸福興.關注留守女童的性安全問題.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04).
[4]李曉鳳,王曼.留守女童成長問題的若干表現及其對策研究.青年探索,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