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一卉
摘要:日本新聞界于19世紀70年代晚期開始頻繁使用漢語中的“記者”一詞指代新聞人,大約十余年后,上?!渡陥蟆芬约捌渌麍罂膱笕送ㄟ^譯報以及與日本文化人的交流得知這一術語,并將之載于華報之端。在報刊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的推動下,“記者”在20世紀之初成為了中國新聞人的代名詞。
關鍵詞:“記者”稱呼;晚清;《申報》;日本;議報
2004年,《新聞愛好者》刊發(fā)的一篇短文稱:“1905年《申報》進行了思想解放、觀念更新的大嘗試,把‘記者、‘新聞記者的稱呼率先使用起來?!贝宋谋恢袊泤f(xié)網(wǎng)和中國記者網(wǎng)轉(zhuǎn)載后,人民網(wǎng)、新華網(wǎng)等主流媒體再次轉(zhuǎn)載,于是,“‘記者稱謂于1905年首現(xiàn)”成為了流行觀點。近幾年,這個觀點仍在網(wǎng)絡上流傳。中新網(wǎng)2011年轉(zhuǎn)載的一篇文章稱,“記者”一詞首見于1905年的《申報》。到了2015年,仍有人稱“在國內(nèi),首次出現(xiàn)“記者”一詞的時間是1905年3月10日,當天《申報》……”。對此,新聞學術界有不同的聲音。鄧紹根刊文指出:“權威新聞網(wǎng)站長期刊登《‘記者稱呼可追溯到1905年》,不僅有損它們‘權威之名,而且有誤導全國新聞媒體和廣大新聞工作者之嫌?!蹦敲?,“記者”這一稱謂究竟出現(xiàn)于何時?
一、相關考證與爭論
早在1988年,就有學者提出,“記者”一詞最早見于1905年的《申報》,但在同年,另有學者指出,最先使用這個詞的當是梁啟超在日本所辦的《清議報》,時間是1899年3月2日。此后,這一觀點獲得了很多學者的認同。
進入新世紀后,也許是不滿于“1905年說”的流行,有學者開始重新考證“記者”一詞的由來并展開了爭論。
2006年,李開軍發(fā)文稱,“記者”一詞現(xiàn)于《清議報》的時間不是1899年而是1898年,而且,最早使用這個詞的不是《清議報》而是黃遵憲于1890年刊印的《日本國志》,但此書的出版并未引起太多注意。1903年國人翻譯出版的松本君平所著《新聞學》之中,隨處可見“記者”二字,此書“顯然對‘記者一詞在中國使用的擴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年后,他又發(fā)文探討這一問題并指出,“記者”一詞至遲見于宋代的《朱子語類》,但現(xiàn)代漢語中的這個詞匯來自日本,中國報人之所以使用,與“這些人物在日本或留學,或從事改良、革命活動”不無關系,例如《申報》1905年1月聘請的社論主筆張?zhí)N和就是剛從日本留學歸國的。
對此,鄧紹根提出了一些異議。他指出,中國古代的“‘記者一詞應至遲出現(xiàn)于唐代,最早出現(xiàn)于近代的時間應為1895年冬”,因為杜甫的詩歌中就出現(xiàn)過“記者”二字,而《日本國志》的出版時間是1895年而不是李文所說的1890年。
李回應稱,意為“做記錄的人”的“記者”最早出現(xiàn)于晉代而不是唐代,作為“采訪報道者”的“記者”則是1887年出現(xiàn)的,因為在這一年,《日本國志》雖未出版但已撰成。
其實,在李的“回應”發(fā)表之前,鄧已經(jīng)推翻了先前的“唐代說”。他在《新聞與傳播研究》發(fā)文稱,記者一詞“至遲見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經(jīng)典史籍《管子》。現(xiàn)代意義上“記者”一詞則是由“中國駐日的外交參贊黃遵憲、流亡日本的維新派和留日學生直譯返傳人中國新聞界”。對于該詞在中國的傳播,《日本國志》功不可沒。此書出版后,社會反響強烈,曾七次再版,是它讓“‘記者一詞公之于眾,為世人所知”。
二、《申報》對“記者”一詞的運用
兩位學者的考證與爭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把“記者”一詞出現(xiàn)的時間往前推移了很多年,有力地駁斥了“‘記者稱謂1905年首現(xiàn)于《申報》”一說。同時,他們的研究表明,“記者”是一個古老的漢語詞匯,但現(xiàn)代漢語中的“記者”或“新聞記者”系借自日語。
然而,《申報》并不是在1905年才開始使用“記者”一詞。其實,在黃遵憲的《日本國志》付梓以前,“眼觀六路”的《申報》報人就已經(jīng)開始使用這個詞,如:“長岐縣委員復設宴于一日亭款待各委員,并請各新聞館記事者……”(1887年);“翌日,東京各日報社記者又宴于芝山紅葉館……”(1893年);“日本讀賣新聞記申報館記者姚文藻航海至日本云云……”(1894年):“前日江口氏已偕日日新聞社記者川村氏航海至申……”(1895年)。1895年之后也沒有停止使用,如:“加藤氏及各將校、各新聞社記者、韓國官紳亦與焉……”(1896年)。
上述幾個例子均是關于日本新聞報道,且大都系譯自日本報刊,說明《申報》在譯報活動中,直接使用了日語中的“記者”一詞。這印證了李、鄧兩位學者現(xiàn)代漢語中的“記者”詞系借自日語的判斷。但同時也說明,報刊開始使用“記者”一詞,也許主要不是因為受到了駐日外交官、流亡日本的維新派以及其他社會名流的啟發(fā),也不是因為聘請了留日學生擔任撰述,而是因為通過開展新聞業(yè)務,報人們可以學習和借鑒外來詞匯。
《申報》自創(chuàng)刊起就經(jīng)??d關于日本的新聞。1874年,日本派兵侵犯臺灣,該報聲稱“特派華友徑赴臺灣戰(zhàn)場,以記述諸事”,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其涉日新聞(以及關于其他國家的新聞)的主要來源還是外報。該報時常翻譯日本報刊上的新聞,并集合刊出,謂之“東報匯譯”、“東報照譯”。頻繁的譯報活動為“記者”一詞現(xiàn)于報端打下了鋪墊。
在20世紀以前,《申報》主要是在涉日報道中稱日本新聞人為“記者”。緊接著“日本讀賣新聞記申報館記者姚文藻航海至日本云云”一文.該報登出廣告稱,本館“主人”需要延請漢口“訪事人”。但在20世紀之初,該報上出現(xiàn)了以“記者”指代中國新聞人的文字,且作者以“記者”自稱,如:“原文凡四萬余言,本館記者悉心校閱之后……”;“是日中西人士聽審者甚多,本館記者雖亦隨眾而往……”“記者”還被用來指代各國新聞人,如:“中國伍星使廷芳出使美國駐華盛頓時曾語記者日,倘英國……”;“據(jù)柏林來電稱英德之友誼現(xiàn)益加睦,英國新聞記者……”上述報道無一發(fā)表于1905年3月10號之后,因此,我們應該將“‘記者一詞于1905年3月10日首現(xiàn)《申報》”一說修正為:在1905年3月10日以前,“記者”已經(jīng)成為了該報的常用詞。
有趣的是,早在1897年,《申報》就道出了“記者”一詞的來歷:“日本自仿行西法以來,凡物各立新名,往往與中國大異其名……報館執(zhí)筆人謂之記者,此語出自論語朱注,蓋謂其藉以紀事也?!辈浑y看出,該文作者清楚地知道“記者”一詞是日本人所立的“新名”,但又認為此詞可追溯至朱熹所注的《論語》?!坝浾摺笔赚F(xiàn)于中國的那部著作,哪個朝代,也許不必深究,因為在中國古代它泛指“做記錄的人”,到近現(xiàn)代才指“報館執(zhí)筆人”或從事新聞采訪的專業(yè)人員,所指并非同一事物,即使追溯至堯舜,意義也不大。
三、“記者”成為日本新聞人的稱謂
在《申報》的“特派華友”“徑赴臺灣戰(zhàn)場”采集新聞的同時,《東京日日新聞》的岸田吟香也隨日本軍隊前往臺灣打探戰(zhàn)情,發(fā)回一系列“臺灣信報”,獲得了讀者的好評。當代日本學者稱他為“從軍記者”。岸田的同事福地源一郎因于1877年深入前線報導“西南戰(zhàn)爭”而聞名,日本學者將其成長過程稱為“‘新聞記者的誕生”??墒牵灿袑W者稱他們?yōu)椤吧玳L”、“主筆”。
那么,岸田吟香和福地源一郎有沒有以“記者”自稱?筆者缺乏日本報刊資料,無法作答,但基本可以確認的是,在他們投身報界的時候,“記者”在日本還沒有成為指代新聞人的專門術語。早在1864年,岸田吟香就曾參與辦報。3年后,在他的協(xié)助下,美國傳教士赫本(James CurtisHepburn)撰成了《和英語林集成》,但是,在這本詞典中,“記者”一詞沒有出現(xiàn)。同年出版的《英和對照袖珍辭書》第二版中有“記者”,但與之相對應的英語詞是“writer”,即泛指“寫作的人”。明治政府1873年頒布的《新聞紙發(fā)行條目》和1875年頒布的《新聞紙條例·誹謗律》中均沒有“記者”一詞。1875年刻成的《英國新聞紙開明鑒記》則將為報紙打探消息的人稱為“報告者”、“特別報告者”。1876年付梓的譯著《萬法精理》(即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中“記者”出現(xiàn)了幾次,但在原著中與之對應的法語詞是“nous”(即“我們”)。
據(jù)《日本新聞百年史年表》,日本新聞業(yè)發(fā)端于1862年,第一家日文日報《橫濱每日新聞》創(chuàng)刊于1870年底,此后又有一些重要報刊相繼創(chuàng)立??梢哉f,19世紀60-70年代是日本報業(yè)的“草創(chuàng)期”。與同時期的中國報業(yè)的情形一樣,“記者”并不是一個穩(wěn)定的職業(yè),其名稱也變化多端,如社長、編輯人、編篡人、主筆、操觚者等。到了明治時代后期,從事外勤工作的“外交記者”也有很多別名,如“探訪者”、“新聞屋”、“種取”、“羽織破落戶”。
在日本報業(yè)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之后,“記者”一詞才開始流行。明治年九年(1876年),朝野新聞社長成島柳北等一批日本報人因“筆禍”而身陷囹圄,于是,當年8月第5號的《中外評論》刊發(fā)了《新聞記者獄中的詩》。同年,《近事評論》第8期刊載了《舊新聞記者的動靜》。此后日本國內(nèi)對于“記者”一詞的使用更加頻繁,不甚枚舉。1886年,《和英語林集成》第三版發(fā)行,“記者”一詞現(xiàn)于其中,英文解釋是“An editor,writer,author”(編輯、寫作的人、作者)。
四、“記者”一詞傳入中國
在晚清,上海是日本人進人中國的第一陣地。自1882年起,日本人就在上海辦報。上?!渡陥蟆返膱笕藗円才c日本報人、文化人多有交集,例如王韜、黃協(xié)塤、何桂笙、蔡爾康、錢昕伯都曾參加岸田吟香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玉蘭吟社”吟詩作對,岸田還曾邀請黃協(xié)塤訪日。日本人是否向上海的報人口授了“記者”一詞,我們不得而知,但這種交往應該有助于報人習得新詞。1898年,《申報》曾報道過一位“日本名士”來滬游玩的消息:“日本名士三木君名喜一郎者為德島日日新聞記者……小住申江……”而陪同他游玩的,也許就是某位或某幾位報人,惜存報字跡不清,無法判斷接待者是誰。茍舉其大者而言,這樣的交流,能使他們眼望東瀛,易于接受日本文化,而他們的工作就是把自己得到的新知、新聞公諸報端,所以,自然而然地,他們就將日本創(chuàng)造的許多新詞引入了中國。
在上海這個中日交流前沿,除了《申報》,其他報刊也在世紀之交開始使用“記者”一詞。為了鼓吹維新變法,梁啟超于1896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時務報》。該報第21期載有梁為《日本國志》一書所作的后序。因為要寫序,梁理應仔細地看過這本書。我們無法得知他有沒有從《日本國志》中看到“記者”一詞,但這篇后序中并無“記者”二字。不過,同冊刊載的文章中有這么一段文字:“又有某新報記者訪孫逸仙,逸仙善操英語,告之日……逸仙所語某新報記者如此?!边@篇文章非梁所撰,而是譯自日本報刊,譯者是長期為該報翻譯日本報紙新聞的日本學者古城貞吉。在這個時候,百日維新還沒有開始,梁啟超還沒逃亡日本,《清議報》也還沒有創(chuàng)刊。
流亡日本5年后,梁啟超自己開始使用“記者”一詞。他的學生蔣百里在日本創(chuàng)辦了《浙江潮》,并化名“飛生”發(fā)文批駁了他的立憲?;恃哉?,稱之為“教育家之言,非新聞記者之言也”。梁則在自己于橫濱創(chuàng)辦的《新民叢報》上發(fā)表了《答飛生》,文中寫道:“飛生謂新民說為非新聞記者之言……吾以為新聞記者之責任……”
但在這時,在國內(nèi)的報刊上,“記者”一詞已經(jīng)較為常見。19世紀末,陳擷芬隨父陳范遷往上海居住,幾年后,她在租界創(chuàng)辦了《女報》,后改名為《女學報》,隨其父所辦的《蘇報》附送。東渡日本的好友給她寫了一封信,她將這封信在《女學報》1903年第1期刊發(fā),名為《蔣性遂君與本館記者陳擷芬書》。也許是覺得“記者”這個稱謂聽起來還不錯,在當年《女學報》的第4期,她在幾篇文章后加了按語,并冠以“記者附志”。
除了民辦報刊,官辦報刊也通過譯報、轉(zhuǎn)載活動得知了“記者”一詞并開始使用。1903年,《北洋官報》刊出新聞稱,美國“大統(tǒng)領”、“優(yōu)遇記者”,德國皇帝好筆墨,是“最尊貴之新聞記者”?!肚刂泄賵蟆穭t寫道:“東京各新聞記者與各紳商集}義東方事件究應如何應付……?!?/p>
五、結語
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時,筆者發(fā)現(xiàn),1896年創(chuàng)刊于上海的《蘇報》有可能多次使用了“記者”一詞,有“然則記者信有失”、“某報記者”一類的文字,苦于沒手頭沒有原件,無法查實。但這可能意味著,在19世紀末使用“記者”這一術語不只有《申報》、《時務報》等兩三份報刊。筆者的能力以及所查的資料都相當有限,因此絕不敢斷言“記者”或“新聞記者”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那一年。如若這般,過不了幾年,細心的學者一翻資料就可能推翻結論。不過,筆者的目的并不是找出某個“首創(chuàng)者”并為之喝彩,而是闡釋“記者”一詞從日本傳入中國的路徑和方式,并且還想強調(diào),在晚清時期,報刊是中國人看世界的重要窗口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一些報人的名氣可能相對不大,但在引入外國文化、傳播新知方面,他們的作用可謂不小。
對于“記者”一詞在中國的流行,《日本國志》、《新聞學》、《清議報》固然功不可沒,但是,《新聞學》是1903年末翻譯出版的一本專業(yè)教材,如上文所述,在那時“記者”一詞在中國新聞界已經(jīng)較為常見?!度毡緡尽肥且槐緝?nèi)容龐雜的志書,全書五十多萬字中,“記者”一詞統(tǒng)共出現(xiàn)了一次。遠在日本的《清議報》只有三年多的壽命,且被清廷列為禁刊?!渡陥蟆穭t是一份雅俗共賞的大眾報刊,發(fā)行量也不小,為國內(nèi)報刊之翹楚,且連續(xù)公開發(fā)行幾十年。對于“記者”一詞在中國的傳播,《申報》以及其他國內(nèi)報刊的推動作用若不能說更大,也斷不可忽視。畢竟,最關心新聞職業(yè)稱謂問題的,可能還是以新聞為業(yè)的人。
總而言之,日本新聞界于19世紀70年代晚期開始頻繁使用漢語中的“記者”一詞指代新聞人,十余年后,中國報人通過譯報以及與日本文化人的交流得知這一術語,并將之載于華報之端,為國人所知,后在報刊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的推動下,成為了流行詞匯?,F(xiàn)如今,源自漢語的“記者”一詞在日本的“地位”并不穩(wěn)固,按英語“journalist”一詞音譯的也成為了指代新聞人的常見詞匯,但對于中國當代的新聞人而言,“記者”依然是無可替代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