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芬
?
藝術教育與研究
粵劇藝術少兒題材的美學選擇
鄭艷芬
(南海區(qū)文化館 廣東 佛山 528200)
[摘 要]粵劇傳承必須從少年兒童抓起,不但為未來鍛造粵劇演出人才,更為將來培養(yǎng)大量的粵劇觀眾。但是,少兒粵劇題材如此狹窄,選擇余地自然很小。因此,我們調(diào)整了題材選擇的價值取向,獲得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粵劇進校園 少兒題材 選擇
作為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粵劇藝術,為了傳承和弘揚,加強時代的下伸力,在廣東實行“粵劇進校園”已經(jīng)十年了。我們?nèi)罕娢幕ぷ髡?,在十年實踐中,感到困惑的最大難題,是粵劇普及少兒教育中的題材選擇。這是一個實踐問題,又是一個理論課題。本文試從美學角度,對此難題作一番形而上學的思考和現(xiàn)實性破解。
毋庸諱言,粵劇與絕大多數(shù)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一樣,在社會轉型期中,受到現(xiàn)代文明及商業(yè)文化強有力的沖擊,呈現(xiàn)出整體性沒落的趨勢。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申遺”成功,只是意味著粵劇在一定歷史長度上以“文化化石”的狀態(tài)存在,并不能保證它在觀眾的掌聲中鮮活地生存。大劇院的粵劇演出,常常只有寥寥可數(shù)十幾個白發(fā)老人觀看,令人唏噓不已,遍體生涼。
面對越逼越近的生存危機,粵劇界有識之士紛紛奮起,采取各種方法,實行多項措施,希望能力挽狂瀾之既倒。其中非常有力,也很有效的一條,我們認為,是“粵劇進校園”。
常言道:“藝術之樹常青”。“常青”的其中一條重要原因,是藝術需要年輕一代的參與,繼往開來?!盎泟∵M校園”正是切中要害,抓住主要矛盾?;泟鞒袕纳倌陜和テ?,不但為未來鍛造粵劇演出人才,更為將來培養(yǎng)大量的粵劇觀眾。
可是,作為一種傳統(tǒng)戲曲,粵劇的表現(xiàn)對象,絕大多數(shù)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橫眉怒目,作威作福,男歡女愛,卿卿我我,這些都明顯地不適合中小學校園文化生態(tài)?;泟☆}材如此狹窄,選擇余地自然很小?!盎泟∵M校園”,我們竟然首先遇到“無粵劇可演,無粵曲可唱”的尷尬。
對粵劇傳統(tǒng)題材進行再選擇,已經(jīng)無可避免地、歷史地擺在我們面前。哲學上認為,選擇是一個重大命題,選擇先于存在,選擇決定本質(zhì)。我們在粵劇少兒題材上的選擇態(tài)度是慎重的,短期功利和長遠發(fā)展相結合,審視的目光必須從少兒審美角度出發(fā)。我們選擇的原則前提有三個:一是有利于少年兒童身心健康成長,二是不脫離粵劇本色。梆簧體系不能大動,或者可以作一些順向微調(diào);廣東音樂和小曲的介入要適量,不可喧賓奪主。三是我們更多地選擇放在美學語境中觀照、檢測,稀釋高臺說教的宣傳屬性,以此確定選擇的優(yōu)劣和藝術含金量。
根據(jù)選擇前提,我們就對粵劇少兒題材分門別類,小心謹慎地篩選、過濾,甚至大膽創(chuàng)新、重構,讓粵劇推開校門,大步踏進校園。
“粵劇走進校園”初期,我們過于強調(diào)“正能量”和教育功能,忽略了少兒的娛樂興趣,題材選擇偏向圖解政策、貫徹領導意志和配合任務之類,導致學生們產(chǎn)生逆反心理,對干巴巴的粵劇教唱視作枯燥無味的功課作業(yè),一個調(diào)皮學生甚至用小曲填了幾句詞:“才下課堂,又上課堂,老師板住臉孔逼我唱,又有新功課壓肩上。”全班哄堂大笑。這事刺激了我們,也啟發(fā)了我們:興趣是藝術的誘因,娛樂是藝術的本質(zhì)。我們調(diào)整了“粵劇進校園”的美學價值座標,不再停留在課堂“教唱、教學”的“填鴨”模式上,而是側重表演和組織活動。各式各樣的粵劇表演活動讓學生們興趣倍增,大大提高他們的主動參與度。他們在表演中升華粵劇藝術素質(zhì),搖頭晃腦間無拘無束地娛樂身心,“似模似樣”的模仿里不斷地完善自我,欣賞自我?;泟⊙刂芭d趣”和“娛樂”兩條通道走進校園,走進學生的心里。
與此同時,我們調(diào)整了題材選擇的價值取向,獲得良好的效果。這里作一些粗線條的邏輯表述,希望能有學術性的參考作用。
1、改編課本劇,與教育并行。
取材課本,改編成小粵劇,這是學校老師最歡迎,欣然“笑納”的一種選擇。他們對此格外熱情,特別配合。從教材挑選、演員推薦、劇本討論、監(jiān)督排練,老師們?nèi)虆⑴c,全力投入,一絲不茍,認真負責,他們的積極介入,形成良好的粵劇環(huán)境,在這種氛圍中,每個人都受到熏陶和鼓舞,自覺或不自覺地被粵劇文化感染。事后一個老師對我們說:“原來我不看粵劇,自從督促學生排課本劇后,我也愛唱幾句粵劇了!”
教育的基本原則是“因材施教”。我們編寫課本粵劇,也遵循這一原則。我們?yōu)樾W學生改編了童話粵劇《丑小鴨》,孩子們在嘻嘻哈哈笑聲中,明白了不怕艱難,努力成長的道理。
我們?yōu)閷W生創(chuàng)作的課本粵劇《將相和》,反映春秋戰(zhàn)國時期藺相如和廉頗消除隔閡,團結報國的故事。雖然是帝王將相題材,但它的主題穿越歷史時空,至今對我們建設和諧社會仍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其中“負荊請罪”的場面,小演員們動情表演,在規(guī)定情景里不能自拔,聲淚俱下。學生粵曲唱得有板有眼,鑼鼓敲得扣人心弦。老師連連點頭:“比我在課堂上講一百遍還管用!”
從課本中選材,是我們實施“粵劇進校園”文化工程的首選。
2、取材經(jīng)典,駕“重”就“熟”。
經(jīng)典作品是人類文化長途中矗立的高峰,具有豐富、厚重的精神礦藏。對它的每一次拓掘,都會讓人們認識新的藝術瑰寶,帶來新的藝術享受。因為經(jīng)典作品已有定評,而且經(jīng)過時間長河的沖涮、淘汰,所以它具有超重的美學質(zhì)量,是我們?nèi)≈唤?,用之不盡的寶庫。
選擇從經(jīng)典作品中取材,移植成小粵劇,為“粵劇進校園”鋪設一條讓人放心,可以信賴的便捷通道,是我們的又一個做法。這種方法較少爭議,較易“取巧”。它可以輕松繞過層層審查程序,避開諸多指手畫腳,“批評教育”,止住民粹式的輿論亂評,因為人人都不愿在經(jīng)典作品面前顯得“沒水平”,或者自認為比經(jīng)典作品“水平更高”。
經(jīng)典作品除了在藝術上是“重量級”之外,還有一個特點,便是為大家所“熟知”。人物、情節(jié)、故事、語言、風格等等,幾乎人人皆知,個個熟悉。正因為這樣,把經(jīng)典作品從文字改為粵劇舞臺形式的局限就比較大,也比較難,創(chuàng)造性再創(chuàng)作的空間也很狹小。稍有變動,即招來評論斥責:“胡編亂寫,不是這樣的!經(jīng)典不容篡改!”港臺作者沒有那么多顧忌,“大話”、“戲說”一通,但似乎評價欠佳。
我們改編經(jīng)典作品的宗旨,一是忠于原著,基本不變動,滿足人們“熟”的審美慣性;二是要把粵劇從紙上立起來,結結實實站在舞臺上,必須盡可能提煉原作中的舞臺元素,加強直觀形象性、動作性和表演性。如嫌不足,可以在細節(jié)方面,作一些“微調(diào)”式的增減,甚至可以有不損害原著風貌的少量虛構。
我們依據(jù)古典名著《西游記》創(chuàng)作的小粵劇《豬八戒吃西瓜》,再現(xiàn)了名著的人物性格特征:孫悟空機智精靈,豬八戒貪吃愚笨。情節(jié)也基本原樣:豬八戒貪心獨吃西瓜,孫悟空多次作弄他,讓豬八戒吃盡苦頭,明白要有團隊精神,有食大家分,團結一心才能順利上西天取經(jīng)。豬八戒憨厚笨拙的表演,引起觀眾一片笑聲掌聲,他摔跤唱的滾花拖腔:“哎呀呀……”臺下竟有不少學生應和,氣氛更為熱烈。領導、老師、家長、學生都“拍爛手掌”,效果頗佳。
對經(jīng)典著作選材駕“重”就“熟”,使“粵劇進校園”穩(wěn)穩(wěn)踏上新的臺階。
3、想象中穿越虛實認知。
“想象”是心理學重要范疇,人們以記憶中的表象材料為基礎,經(jīng)過分析綜合再加工,可以創(chuàng)造出沒有知覺過甚至不存在的事物形象。而“創(chuàng)造想象”則是所有藝術結構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甚至可以說,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
少兒的想象力特別豐富,異常敏感,分外強烈,常常處于一觸即發(fā)的臨界狀態(tài)。所以,神話故事、寓言、童話就大量流行于少年兒童對世界的初期認識中,充分調(diào)動、刺激和滿足他們的想象需求。同時,這也為“粵劇進校園”選材提示了一條寬敞的心理入口。
我們大量采用神話、童話、寓言編寫小粵劇,讓學生們在充滿奇趣的想象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中來回穿越,認識生活。其中輕喜劇風格的《穆桂英穿越》,大獲好評。故事情節(jié)不復雜:穆桂英是人人熟知的巾幗英雄,她從宋朝穿越來到現(xiàn)實,遇見兩個年輕人。交往之下,穆桂英發(fā)現(xiàn)年輕人有愛國心,想說服他們同她一起回到宋朝,共同抵御外侮、年輕人認為宋朝積弱,屢遭外敵侵犯,現(xiàn)在祖國強大,繁榮昌盛,誰敢侵犯?他們領穆桂英漫步車水馬龍的現(xiàn)代文明都市,令穆桂英驚嘆不已。忽然吶喊聲起,烽火再舉,宋朝邊關告急,穆桂英急急穿越回宋朝。臨走時與兩個年輕人相約:一旦現(xiàn)實祖國有事,她將回來和大家共同殺敵,報效國家。
這個節(jié)目讓學生們在想象完成了一次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感性認知,激發(fā)他們保家衛(wèi)國熱忱和抗敵御侮壯志,增強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每場演出,許多小觀眾都是含淚鼓掌。
4、貼近生活,取材身邊。
少年兒童的一個心理特征是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由于認識能力和活動范圍有限,他們的好奇心首先在表層感知的層面上發(fā)生,對身邊的生活環(huán)境、事物外部聯(lián)系,人際關系變化等等,格外注意,特別有興趣。針對這個特點,我們有意識地選擇一些貼近校園生活,就在學生身邊發(fā)生的事情作題材編撰小粵劇和粵曲演唱之類。實踐表明,這類作品較易為學生們的審美系統(tǒng)接納,暢順運行,不會產(chǎn)生審美阻隔。這是“粵劇進校園”一條寬敞、實在的大道。
課間休息,是每個學生生活里經(jīng)常遇到的事情。這幾分鐘的課間休息,被戲劇藝術的“魔力時間”拉伸出一段戲劇情景,這就是我們創(chuàng)作的粵劇小品《快樂的課間休息》。
短短的課間休息才幾分鐘,能干什么?劇中學生各有看法,有人認為應該徹底放松,縱情玩樂;有人提出要憐惜這段時間,將剛學過的課文重溫一遍;也有人覺得馬上準備下一堂課資料,提前進入“臨課狀態(tài)”;甚至有人呼吁大家什么都不要想,不要做,只是靜靜呆坐,清空腦袋,讓思想一片空白,為下一堂課知識進入“騰出地方”。各抒己見,爭議不休。突然,一只籃球扔進來,有人喊:“別爭了,快打球去!”眾學生一哄而起,爭先恐后去球場。這時,上課鈴響了……
這個小品演出時,許多學生觀眾聽到結尾的上課鈴聲,都本能地欲起身上課室,后一醒悟自己在看戲,自嘲地笑了,若有所思地點頭鼓掌。身邊的事,生活的真,卻往往容易幻化為藝術虛構的“假”,這一條美學悖論,在孩子們身上屢見不鮮。遙遠的事,陌生的生活,常常被成人懷疑、冷漠的目光和經(jīng)驗,以及理性的判斷欄柵擋住,難以進入藝術領域。甚至,成人對身邊事和生活真的藝術轉換,也經(jīng)常存疑,不如孩子們那樣自然流暢。這恰恰成為我們把握粵劇少兒題材的一個切入點。
“粵劇進校園”十年,我們艱難前行,摸索出幾點做法。我們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以上四點,都經(jīng)過實踐檢驗,有一定成效,也有成功案例,都通“羅馬”。
事物總是要發(fā)展的,“粵劇進校園”也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不會凝固僵化,也不會有一成不變,適應各種情況,解決各種問題的“萬應靈丹”似的方式方法。上文提出選擇粵劇少兒題材的四種模式,適合當前的文化實踐,而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和可能的選擇考量,還需在現(xiàn)代文化藝術諸元的大背景下,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猜測。這是一種預判性的創(chuàng)新推想,難免結論有多義和模糊,可討論,可證偽,更可學術爭鳴。
1、粵劇少兒題材未來選擇應更多地傾向于淺層正面情感。
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人在活動中對客觀事物所持態(tài)度的體驗,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淺層情感,如快樂、興奮、愉悅、恐懼、憤怒等,二是高級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
少年兒童心智發(fā)育尚未成熟、定型,他們的情感體驗大都發(fā)生在淺層情感,高級情感對他們?nèi)允且粋€陌生領域,他們只會偶爾觸及。而且,少年兒童天生對負面情感如恐懼、悲痛、憤怒等有本能的抗拒,他們總盼望著有機會讓正面情感如快樂、興奮、驚喜等得到釋放和渲泄,這就形成一個接受美學意義上的群體審美期待。所有少兒藝術作品都應該重視和滿足他們的期待?!盎泟∵M校園”少兒題材選擇,更要把他們的期待,作為未來發(fā)展的主要方向,否則,粵劇將會很快無奈地退出校園。
我們曾經(jīng)嘗試改編經(jīng)典名著中“荊軻刺秦”一戲,卻發(fā)現(xiàn)小演員在劇中巨大復雜的負面情感面前茫然無措,對仇恨、悲憤和“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悲劇情懷難以體驗。演出中,出現(xiàn)明顯審美流程斷裂。最后,我們放棄了這個戲。
淺層正面情感!這是粵劇少兒藝術的美學呼喚,是少年兒童發(fā)自心底的時代呼喚!
2、粵劇少兒題材未來選擇應有哲理劇一席之地。
一般來說,少兒舞臺劇主要著墨在表層審美感知,主題鮮明,簡單而懂,很少扣發(fā)復雜理解的深層審美心理機制。但是,沒有意味深長的哲理劇的標志性導向,少兒舞臺難免顯得蒼白單調(diào),清淡無味。
哲理劇的特征是主題多義、模糊、多角度、多層次地描述和表現(xiàn)事物本質(zhì)。它摒棄形式邏輯真值假值,不對即錯的一元判斷,而采用多元并存,啟發(fā)思考的藝術邏輯。但學生們的思維尚未成熟定型,判斷能力有限,少兒題材哲理劇的意蘊應盡可能在表層簡單理解和深層復雜理解之間翔動,既有深意,又較為易懂。
我們曾經(jīng)嘗試把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改寫?;泟∷囆g的環(huán)境、道具和戲劇動作的虛擬性、象征性有利于表現(xiàn)老人大海捕魚情景??墒窃囇菀粓?,不但學生看不懂,連老師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對老人是成功者或是失敗者的討論,也紛紛爭論,莫衷一是。只能草草收場,掩旗息鼓,不再演出。這次失敗給我們一個啟示:粵劇少兒藝術題材的哲理劇選擇,側重在普遍性意蘊的表面結構,鄰近簡單理解的感知區(qū)域,切莫過于深入意蘊的內(nèi)核,因為其間的通道幽深曲折,連成人都會迷失方向,孩子們更是一頭霧水。
我們根據(jù)名著編寫的哲理小粵劇《賣火柴的小姑娘》,雖然沒有太多艱深的哲理沉淀,但動人的情感溫暖著小觀眾,落淚之余,他們發(fā)出一個又一個疑問:“為什么沒有人幫幫小孩子,讓她在大街上凍死?”“天冷了,人心更冷?!薄坝袎艟蜁邢M麊??”“婆婆要帶小女孩上哪里去?到天堂嗎?”“是火柴的光照亮了夢,還是夢帶來光?”從這些議論中,不難窺見哲理的身影。
在粵劇藝術少兒題材的選擇上,一方面,選擇傾向淺層正面情感,是為了滿足和引導少年兒童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另一方面,選擇哲理劇,是為粵劇未來拓展更廣闊的領域,吸引更多的審美目光,響起更多觀眾的掌聲。
“粵劇進校園”,紅豆發(fā)新枝。勸君多采擷,此物長相思!
參考文獻:
〔1〕李澤原.美學四講.廣西師港大學出版社,2001(1);
〔2〕宋書文.心理學詞典.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2);
〔3〕廣東省民間音樂研究室.廣東音樂曲集.花城出版社出版,1983年。
作者簡介:鄭艷芬(1963--),女,副研究館員,粵劇,創(chuàng)作導演的粵劇《穆桂英穿越》獲佛山市少兒才藝比賽一等獎、課本劇《將相和之負荊請罪》獲省少兒粵曲粵劇大匯演二等獎,現(xiàn)任南海區(qū)文化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