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齊
(武漢大學文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2)
?
從兩類文獻看蘇軾杜詩批評的成就與特色
張思齊
(武漢大學文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2)
宋代杜詩空前普及,涌現(xiàn)出許多杜詩批評家,而蘇軾是其中杰出的一位。蘇軾的杜詩批評,其文獻主要為題跋,也見于序文。蘇軾涉及杜詩的題跋和序文接近五十篇,其中直接論及杜詩的一共18篇。蘇軾直接論及杜詩的題跋和序文呈現(xiàn)為兩個類型,均屬杜詩研究的富礦而前人未作多少開采。一類在標題上有杜詩字樣,它們多為總體性的杜詩批評。一類在標題上沒有杜詩之字樣,它們多為具體的杜詩批評。蘇軾的杜詩批評,成就巨大,特色鮮明,其主要特色有三。第一,濃厚的比較意識與跨學科比較的實際操作。第二,深沉的歷史觀念與化資料為思想的杰出能力。第三,真正的文學裁判與譴責性批評的具體實施。
蘇軾研究; 杜詩批評; 文獻解析
在宋代杜詩得到空前的普及。北宋初期,社會有待于從戰(zhàn)亂中擺脫出來,恢復和諧與安定,故而北宋初期記載杜甫和杜詩的文獻還不多見。大約從北宋中期起,杜甫就成為受到人們普遍尊崇和喜愛的大詩人了。在大宋帝國各地的小學校里,老師們普遍講授杜詩,并向?qū)W童們繪聲繪色地描繪杜甫是一個怎樣的人,期望他們長大之后也像杜甫一樣忠君愛國。大宋帝國是文化偉大而疆土不闊,她不得不與遼朝、金朝、西夏和大理等政權并世而立。在這樣的立國格局之下,忠君愛國成為整個宋代思想戰(zhàn)線的主旋律。生活在大宋帝國各地的臣民,從兒童時代起就知道中國有個大詩人名叫杜甫,并且開始學習杜甫留下來的那些詩篇。至于學者們,他們對于杜甫和杜詩大都十分地熱衷,杜甫和杜詩成了他們尋常交談時的熱門話題。“近世學者,爭言杜詩?!盵1]這是王琪《杜工部集后記》中的話。王琪,字君玉,宋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宰相王珪(1019—1085)的從兄。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王琪擔任蘇州郡守,他以王洙所編《杜工部集》二十卷為底本,加以重新編定,并且不辭辛勞,籌措資金,鏤板刊行。爭相言說杜甫詩,這已經(jīng)成為宋代學者的一時風尚。能否談出自己對于杜詩的獨到體會,這也早已成為宋人做學問是否與流的主要標志之一了。蘇軾是宋代著名的學者,他對于杜詩有深湛的研究,他在杜詩批評上做出過杰出的貢獻。
書面文獻是蘇軾的杜詩批評得以保存至今的最主要的存在方式。蘇軾的杜詩批評主要見于題跋和序文之中。
蘇軾直接言說杜詩的題跋和書序,一共有18篇,它們以兩類方式存在。
第一類,在標題中沒有涉及杜詩的字樣,然而在內(nèi)容上言及了杜詩,它們一共有4篇,情況如下。一、《書唐氏六家書后》;二、《書吳道子畫后》;三、《書黃子思詩集后》;四、《王定國詩集序》。以上四篇文章,前三篇屬于跋文,最后一篇屬于序文。一般說來,較諸題跋,序文更莊重一些,更正式一些。不過,由于蘇軾是思想非?;钴S的文壇領袖,他的序文也洋溢著自由思考的火花。
第二類,在標題中有涉及杜詩的字樣,它們一共有14篇,情況如下。一、《辨杜子美杜鵑詩》;二、《記子美八陣圖詩》;三、《書子美自平詩》;四、《書子美云安詩》;五、《書子美驄馬行》;六、《書子美黃四娘詩》;七、《書子美屏跡詩》;八、《記子美陋句》;九、《記子美逸詩》;十、《評子美詩》;十一、《書子美憶昔詩》;十二、《雜書子美詩》;十三、《書杜子美詩》;十四、《書杜子美詩后》。以上14篇,其文體均屬于題跋。
蘇軾在評價別人的藝術成就時,往往也會提及杜甫,旁及杜詩,這是蘇軾間接言說杜詩的言論,它們的數(shù)量接近30條。由于這些言論較為瑣碎,因而本文不討論它們。
題跋是一種文體。題跋,古人用得多,今人也還在用。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題跋的應用范圍實在是很廣泛的。那些寫在書籍、字畫、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題”,寫在后面的叫做“跋”,合稱“題跋”。有的時候,為了表明“題跋”是文章的一種樣式,也有人將“題跋”稱為“題跋文”。這種情形,與人們稱“序”為“序文”,道理是一樣的。雖然“題跋”是“題”和“跋”的合稱,但是在實際運用的時候,人們往往把“題跋”簡稱為“跋”。這種文體名稱的簡化,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來,題寫在前面的文字另有專門的文體來施行其職,即“序”和“引”?!靶颉焙汀耙本鶠檩^莊重較正式的文體,其言說之口吻帶有更多的學究氣。至于“跋”,那是隨意的添加,于是我們看到,許多人喜歡把自己所做的那些分明屬于“題”的文字也徑直地稱呼為“跋”,從而凸顯其精神活動的自由度,表現(xiàn)出文人所欣賞的超凡脫俗。中國宋代的文人也是頗有些波西米亞(Bohemian)味兒的。再有,在有些場合,很難分別前與后,正與反。一幅橫向描繪的畫圖,究竟哪一端是前,哪一端是后呢?按照古人豎向書寫的習慣,觀照者面向一幅畫的時候,其身體的右端是前,左端是后。然而,人的兩只眼睛是橫著生的,故而觀照一幅畫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從左邊往右邊看。這也是今日世界各國文字絕大多數(shù)采用由左往右橫向書寫的根本緣由。又如,題寫在扇面上的文字,也是如此。一把折扇,鋪展開來,到底那一面是正,那一面是反呢?喜歡自由思考,這是宋代士人精神活動的總體特征。他們的思想總是在世界范圍內(nèi)縱橫飛馳,他們的思想總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上下往返。
題跋在宋代獲得了大發(fā)展。由于題跋的內(nèi)容多為評介、鑒賞、考訂、釋疑、訂謬和記事等,而這些都統(tǒng)統(tǒng)是文學批評的具體展開,因此題跋就成為文學批評的一種重要的載體了。明代吳訥《文章辨體序說》:“漢晉諸集,題跋不載。自唐韓、柳始有讀某書及讀某文題其后之名。迨宋歐、曾而后,始有跋語,然其辭意亦無大相違也,故《文鑒》《文類》總編之曰‘題跋’而已?!盵2]中國在宋代享有東方文藝復興的美譽。宋人的文化生活非常豐富,思想的自由在宋代有了空前的發(fā)展,因而題跋從宋代起大為興盛。隨著題跋的興盛,其文體的規(guī)定性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變化的方向是外延縮小,內(nèi)涵擴大。內(nèi)涵一旦擴大,它就勢必突破其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于是我們看到,題跋的表現(xiàn)形式由原來的兩種一變?yōu)樗姆N,增加了一倍,即題、跋、書、讀。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按題跋者,簡編之后語也。凡經(jīng)傳子史詩文圖書之類,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謂盡矣。其后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掇于末簡,而總謂之題跋。至綜其實則有四焉:一曰題,二曰跋,三曰書某,四曰讀某。夫題者,締也,審締其義也。跋者,本也,因文而見本也。書者,書其語。讀者,因于讀也。題、讀始于唐,跋、書起于宋。曰題跋者,舉類以該之也?!盵3]南宋時呂祖謙(1173—1181)編《宋文鑒》一百五十卷,詩文兼收,以文為主,卷一至卷十一為賦,卷十二至卷二九為詩,卷三十為騷。卷三一至卷一五〇為文?!端挝蔫b》所收之文,計一百二十卷。其中,題跋兩卷,即卷一三〇和卷一三一。在《宋文鑒》的題跋中,題、跋、書、讀均有。由此可見宋代題跋這一文體之興盛。
蘇軾是宋代題跋的主要作者之一,其成就如此突出以至于足以代表題跋這一文體在宋代所達到的高水品?!端挝蔫b》卷一三〇共收題跋18篇,其中首先是歐陽修和王安石的題跋文,各6篇。卷一三一共收題跋27篇,其中首先是蘇軾的題跋5篇,它們是《書東皋子傳》《書黃子思詩集后》《題唐氏六家書后》《題逸少帖》和《書鮮于子駿八詠后》。從篇數(shù)看,蘇軾的題跋文不是最多的,但其中四篇的篇幅都比較長。黃庭堅的題跋文最多,共9篇,但均甚短小。黃庭堅《題濟南伏勝圖》僅50字。蘇軾《題唐氏六家書后》是值得注意的題跋文之大篇,它長達538字,比有些記和序文還長。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論述唐代的書法藝術。不過,蘇軾在論述書法藝術的時候,其思想之流在縱橫穿行,因而他也連帶地論述了杜甫的詩歌藝術。由于他的思想非常自由,因此他在不經(jīng)意之間將自己長久的思考和盤托出,于是得出了精辟的結論。蘇軾對于自己在杜詩批評方面的建樹一向感到非常自豪,并且相當?shù)靡??!短K軾詩集合注》卷二二《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五首》之三:“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劃如太華當我前,跛牂欲上驚崷崪。名章俊語紛交衡,無人巧會當時情。前生子美只君是,信手拈得俱天成?!盵4]《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五首》是七言組詩,作于蘇軾貶居黃州(今湖北黃岡市)時期。馮應榴于該卷“古今體詩四十二首”之題下,引査慎行注曰:“起元豐六年癸亥,和明年甲子三月,在黃州作。”[5]元豐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豐二年(1079)七月,蘇軾遭遇烏臺詩案,以謗訕朝政新政之罪名被捕入獄。烏臺詩案于當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結案。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朝廷下詔,責授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到蘇軾作《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五首》時,他已經(jīng)在黃州地區(qū)生活四五年了,故而他非常熟悉湖北的方言。在這首詩中,蘇軾便于不經(jīng)意之間使用了湖北方言,“幾人”是“幾多人”的省略。直到今天,湖北人在口語中還使用“幾多”這個詞,意思是“很多”。此方言之使用與蘇軾在湖北生活相關。這首詩以兩個反詰句開頭。思想的追問劈頭蓋臉而來,驅(qū)使人們?nèi)ミM行思考。天下幾多人學杜,大多得皮不見骨。惟有我蘇東坡客,一展書卷見春色。在這首詩中,與其說蘇軾在夸贊孔毅甫,不如說他在總結自己的杜詩批評。蘇軾看到了自己的成就,他體驗到了極樂與狂喜。蘇軾《題唐氏六家書后》為宋代題跋文的代表作之一。由此而觀之,蘇軾的其他涉及杜甫的題跋文,也大多自肺腑流出,閃耀著真知灼見的光輝。
蘇軾言說杜詩的文獻,凡是以第一種方式存在的,都屬于蘇軾杜詩批評的總體論,它們以概括性強著稱。雖然以往的蘇軾研究對這類文獻已有關注,筆者認為仍然有歸納和再作申說的必要。
《東坡集》卷二三《書唐氏六家書后》云:“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后之作者,殆難復措手?!盵6]唐氏六家,指唐代的六位大書法家。(一)智永(生卒年不詳),名法極,王羲之七世孫,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人,人稱永禪師。智永并非唐朝人,不過他在隋代活躍。隋和唐是緊密相連的兩個朝代,而智永的書法在唐代享有盛名,故而蘇軾也將他列入唐代的六大書法家之中。(二)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人稱歐陽率更。(三)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中書令,高宗時賜爵河南縣公,人稱褚河南。(四)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五)顏真卿(700—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六)柳公權(778—865),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人稱柳少師。在這篇文章中,蘇軾以書法來比喻詩歌藝術。蘇軾在尊顏真卿為唐代第一書法家的基礎之上,尊杜甫為有史以來的第一大詩人。借用今日的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蘇軾在進行了充分的跨學科比較研究之后,得出了杜甫為第一大詩人的結論。蘇軾之所以用書法來比喻詩歌藝術,乃是因為書法屬于視覺藝術,來得更直觀一些。
《東坡集》卷二三《書吳道子畫后》:“知者創(chuàng)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學,百工之于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盵7]在這一則題跋里,蘇軾仍然采用了跨學科的比較研究的視覺。不過較之用書法來比喻詩歌藝術,蘇軾在這一則題跋中展示出來的視域顯然更加寬廣。蘇軾認為,杜甫是第一大詩人,韓愈是第一大古文家。這是在文學領域中進行的比較,而文學屬于語言藝術。這樣的比較在同一學科的不同分支之間進行,屬于一種內(nèi)部比較。書法和繪畫屬于視覺藝術,其間的比較在同一藝術門類的不同分支之間進行,也屬于一種內(nèi)部比較。然后,蘇軾又將語言藝術與視覺藝術進行比較,從而實現(xiàn)了學術研究的跨學科。蘇軾通過兩個學科和四個分支的比較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杜甫委實為天下第一偉大的詩人。
《東坡后集》卷九《書黃子思詩集后》:“予嘗論書,以謂鐘、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至唐顏、柳,始集古今筆法而盡發(fā)之,極書之變,天下翕然以為宗師,而鐘、王之法益微。至于詩亦然。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陶、謝之超然,蓋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瑋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絕塵,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詩人繼作,雖間有遠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8]在這一則題跋中,蘇軾的研究有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橫向的比較,屬于共時研究。在共時研究中,蘇軾采用了跨學科研究的視角。蘇軾在書法與詩歌兩大學科門類中來回往返,他反復地在進行比較。第二個維度是縱向的梳理,屬于歷時研究。在歷時研究中,蘇軾在時間的長河中自在得很,他一會兒回溯到源頭,一會兒追蹤到唐代。從魏晉至唐代,蘇軾的思維一直在做線性的運動。在線性的運動中,蘇軾同樣進行了反復的比較。從表面上看,蘇軾的歷史空間起于魏晉而止于唐代。其實不然,蘇軾本人是宋代人,宋代對于蘇軾屬于當代。以此之故,蘇軾的跨學科研究是具備當前視野的比較研究。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1866-1962)指出:“然而,我們知道,歷史就在我們大家的心里,而且其資料就在我們自己的胸中。這是因為,正是在我們自己的胸中才能夠找到那只坩鍋,在那只坩鍋里確定的東西被轉(zhuǎn)化成真實之物,小學連同哲學一起被轉(zhuǎn)換成歷史。”[9]蘇軾在這一則題跋中論及眾多的歷史人物。鐘、王,指書法家鐘繇和王羲之,他們的書法以風格蕭散而著稱。顏、柳,指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和柳公權,他們分別開創(chuàng)了楷書書法的顏體和柳體。蘇、李,指漢代詩人蘇武和李陵,他們友善,以詩文相互酬答而著稱。曹、劉,指三國魏詩人曹植和劉楨,《詩品》將他們列入卷上。陶、謝,指晉代詩人陶潛和南朝宋詩人謝靈運,他們俱以山水詩著名。李杜是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猶如并峙的雙峰,分別為中國詩歌的浪漫主義詩風和現(xiàn)實主義詩風的代表。蘇軾的思想在如此眾多的歷史人物中穿行,他須處理歷代積累起來的文獻,亦須表述自己獨立的思想。此詩亦可反觀,即眾多的歷史人物留駐于蘇軾的胸中,大量的文獻呼喚著蘇軾去處理。蘇軾成功地處理了歷史人物和歷代積累起來的文獻,而他自己獨立的思想并未因為文獻的宏富而泯沒,而是在其中散射出異樣的輝光。換言之,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百科全書式的偉大學者蘇軾,在小學與哲學的交融中,貫徹了他的歷史觀念,實現(xiàn)了研究對象的當前化。
《東坡集》卷二四《王定國詩集序》:“太史公論詩,以為《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以余觀之,是特識變風、變雅耳,烏睹詩之正乎!昔先王之澤衰,然后變風,發(fā)乎情,雖衰而未竭,是以猶止于禮義,以為賢于無所止者而已。若夫發(fā)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詩豈可同日而語哉!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10]關于屈原和他的代表作《離騷》,司馬遷有過精辟的評論,《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秶L》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11]蘇軾認識到杜甫和杜詩的偉大,并將杜甫和杜詩分別與屈原和《離騷》相比較,然后得出結論如下:杜甫為古今眾多詩人之首。杜甫為何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詩歌成就呢?蘇軾探索了這個問題的根源,并且找到了根源,那就是杜甫偉大的人格。杜甫忠君,無論自己遭受怎樣的困厄,其忠君的立場均未曾動搖。如果我們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杜甫之忠君,那么我們就不得不承認,杜甫之忠君其本質(zhì)就是愛國主義。
蘇軾的那些標題不含杜詩字樣的文章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具有蘇軾杜詩批評的總體論之性質(zhì)。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一個饒有趣味的問題。筆者以為,原因在于在這一類文章中,蘇軾并非就事論事地對杜甫的某一首詩進行批評,而是在比較中來考察杜甫的地位和杜詩的價值。換句話說,當蘇軾具體地評價杜甫的詩篇的時候,其思想活動的場域,乃是較為窄小的。當蘇軾在比較中來考察杜甫和杜詩的時候,其思想活動的場域,乃是相當宏大的。思想活動的場域,其大小并非由蘇軾主觀所決定,而是由考察的對象所決定的。蘇軾《自評文》:“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石山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盵12]這篇文章的標題,在《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卷四五中作《文說》,在百卷本《東坡全集》中作《論文》。蘇軾做文章的時候,不得不隨物賦形。蘇軾進行文學批評的時候,亦不得不隨物賦形??陀^的研究對象,決定了研究者主觀活動的范圍,學術研究的辯證法就是如此。
蘇軾生性活躍,他是一個健談的人。蘇軾的文章與蘇軾的話語一樣多,在數(shù)量上眾多如萬斛之源泉,在氣勢上涌流如滔滔汩汩的大江,在速度上奔騰如一日千里的流水。蘇軾一生題跋極多,傅成、穆儔標點本《蘇軾全集》將蘇軾的題跋,編入卷六六至卷七一,多達六卷。蘇軾言說杜詩的文獻,凡是以第二種方式存在的,都屬于蘇軾杜詩批評的具體的評論,它們與英國文學批評的性質(zhì)非常接近,屬于“的評”(insightful comments),以深刻的洞察力而著稱。這是以往的蘇軾研究較少關注的文獻。筆者選擇數(shù)條,申說如下。
《蘇軾全集》卷六七《評子美詩》:“子美‘自比稷與契’,人未必許也。然其詩云:‘舜舉十六相,身尊道益高。秦時用商鞅,法令如牛毛。’此自是契、稷輩人口中語也。又云:‘知名未足稱,局促商山芝?!衷疲骸鹾钆c螻蟻,同盡隨丘墟。愿聞第一義,回向心地初?!酥用涝娡?,尚有事在也?!盵13]蘇軾在這一則題跋中論及杜甫的三首詩?!白员瑞⑴c契”,出自《杜詩詳注》卷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八磁e十六相”四句,出自《杜詩詳注》卷十二《述古三首》之二?!巴鹾钆c螻蟻”四句,出自《杜詩詳注》卷十一《謁文公上方》。這一則題跋,其精義在于蘇軾評論了杜甫的人格理想。
《蘇軾全集》卷六七《書子美憶昔詩》:“《憶昔》詩云:‘關中小兒壞紀綱?!^李輔國也?!畯埡蟛粯飞蠟槊??!^肅宗張皇后也?!疄榱裘褪渴匚囱??!^郭子儀奪兵柄入宿衛(wèi)也?!盵14]這一則題跋,言及杜詩三句,它們均出自《杜詩詳注》卷十三《憶昔二首》之一。此詩作于廣德二年(764),時杜甫在閬州,或謂在成都。杜甫作此詩,其用意不在回憶往昔,而在借往事以諷今,以肅宗朝發(fā)生的事情來諷諫代宗,告誡他不要重蹈其父之覆轍,希望他把精力放在治國理政的大事情上來。這一則題跋,其精義在于,蘇軾批評了時政。
《蘇軾全集》卷六七《雜書子美詩》:“《悲陳陶》云:‘四萬義軍同日死?!朔楷g之敗也。《唐書》作‘陳濤邪’,不知孰是?時琯臨敗,猶欲持重以有所伺,而中人邢延恩促戰(zhàn),遂大敗。故次篇《悲青坂》云:‘焉得附書與我軍,留待明年莫倉卒?!帧侗闭鳌吩娫疲骸富戈悓④?,杖鉞奮忠烈?!酥^陳元禮也。元禮佐玄宗平內(nèi)難,又從幸蜀,首建誅國忠之策。《洗兵馬行》云:‘張公一生江??停黹L九尺須眉蒼?!藦堟€也。明皇雖誅蕭至忠,然常懷之。侯君集云‘蹭蹬至此’,至忠亦蹭蹬者耶?故子美亦哀之云:‘赫赫蕭京兆,今為時所憐?!逗蟪鋈吩疲骸医窳技易?,出師亦多門。將驕益愁思,身貴不足論。躍馬三十年,恐辜明主恩。坐見幽州騎,長驅(qū)河洛昏。中夜間道歸,故里但空村。惡名幸脫免,窮老無兒孫?!斘洞嗽?,蓋祿山反時,其將校有脫身歸國而祿山盡殺其妻子者,不知其姓名,可恨也?!盵15]在這一則題跋中,蘇軾論及杜詩五篇,它們都是杜甫反映安史之亂的名作?!逗蟪鋈罚付鸥Φ慕M詩《后出塞五首》,此所引為第五首。這一則題跋,其精義同樣在于,蘇軾批評了時政。
《蘇軾全集》卷六七《書杜子美詩后》:“‘夔州處女發(fā)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堪咨嗟。土風坐男使女立,應當門戶女出入。十猶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并。筋力登危集市門,死生射利兼鹽井。面妝首飾雜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邨?’海南亦有此風,每誦此詩,以諭父老,然亦未易變其俗也。元符二年閏九月十七日?!盵16]在這一則題跋中,蘇軾全文引用杜甫《負薪行》(《杜詩詳注》卷十五)。在封建社會里,老百姓多貧窮。窮漢子討不上老婆的事例較常見。至于女性嫁不出去的例子,則很少見于記載。杜甫《負薪行》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婦女史,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類似的例子,也發(fā)生在封建時代的朝鮮半島。依照韓民族的習慣,男性娶妻之后便稱為大人,哪怕是童養(yǎng)媳式的婚姻而男性還是一個兒童,也是如此。四五十歲的男子漢,如果未娶妻,則仍舊稱為童子。此事使得西方人士大為驚訝,故而有英文書籍記錄朝鮮半島的如此之婚俗,并附有照片兩張。一為已娶妻的兒童,他被稱為大人。一為未娶妻的男子漢,他被稱為童子。據(jù)蘇軾記載,海南島上也頻頻發(fā)生老女嫁不出去的事情,原因還是太貧窮了。這一則題跋,其精義在于,蘇軾議論了時代風俗。
《蘇軾全集》卷六七《記子美八陣圖詩》:“仆嘗夢見一人,云是杜子美,謂仆:‘世人多誤會吾詩。《八陣圖》詩云: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世人皆以謂先主、武侯,欲與關羽復仇,故恨其不能滅吳,非也。我本意謂吳蜀、唇齒之國,不當相圖,晉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吳之意,此為恨耳。’此理甚近。然子美死凡四百年,猶不忘詩,區(qū)區(qū)自別其意者,此真書生習氣也?!盵17]這一則記載,其最早的出處是《東坡志林》。這一則題跋的內(nèi)容,頗類小說家言。不過,它也反映了一種文化史上的真實。這一則題跋,將蘇軾對于杜詩的興奮點,明確地告訴我們了,對于杜詩蘇軾所關注的方面?zhèn)戎赜跉v史。這一則題跋,其精義在于,蘇軾反思了歷史。
《蘇軾全集》卷六七《記子美陋句》:“‘減米散同舟,路難思同濟。向來云濤盤,眾力亦不細。呀帆忽遇眠,飛櫓本無蒂。得失瞬息間,致遠思恐泥。百慮視安危,分明曩賢計。茲理庶可廣,拳拳期勿替?!鸥υ姽虩o敵,然自‘致遠’以下句,真村陋也。此取其瑕疵,世人雷同,不復譏評。過矣!然亦不能掩其善也。”[18]在這一則題跋中,蘇軾全文引錄了杜甫《解憂》詩(《杜詩詳注》卷二二)。文學批評,其本來的含義,不僅有稱頌贊揚的任務,也有指陳缺失的任務。然而,中國歷代的文學批評,在指陳缺失方面甚為欠缺,亦即缺少譴責性的批評。對于中國文學批評史,羅根澤做過深入細致的通盤考察。他對于中國歷代以來缺少譴責性的批評這一現(xiàn)象,深有感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一章第五節(jié)中,羅根澤說:“中國的批評,大都是作家的反串,并沒有多少批評專家。作家的反串,當然要側重理論的建設,不側重文學的裁判?!盵19]英文literary criticism(文學批評)一語,其本義是對文學作品進行裁判。既要裁判,也就應該指出缺失。然而,這一方面的文獻,委實太少。按理說,任何偉大的作家其文學創(chuàng)作中都難免有瑕疵,杜詩也不例外。這一則題跋說明,蘇軾進行杜詩批評的時候,堅持獨立思考。蘇軾的人格在解析杜甫《解憂》詩的時候,放射出光芒,其要義有三。第一,蘇軾畢竟是偉大的文學批評家,他實話實說,直截了當?shù)刂赋隽硕鸥Α督鈶n》一詩的缺點。第二,蘇軾不僅指出了杜甫《解憂》一詩本身的缺失,還對人云亦云的所謂杜詩批評家們表示了不滿?!笆廊死淄?,不復譏評,過矣!”那么多的杜詩批評家,相互的言論卻是雷同的,這就在實際上取消了譴責性的批評,這太過分了!第三,蘇軾的杜詩批評,其態(tài)度客觀公正。盡管他認為杜甫《解憂》一詩有明顯的瑕疵,“致遠”以下五句“真村陋也”(Alas, they are truly pedant!)。不過,蘇軾又指出,一首詩中的這些缺點并不足以遮掩整部杜詩的優(yōu)點。由此可知,蘇軾的這一則題跋是整個杜詩批評史上罕見的文獻。它十分可貴,它告訴我們,蘇軾對杜詩進行過譴責性的批評。
蘇軾的杜詩批評,其文獻之數(shù)量龐大。蘇軾有近五十篇題跋和序文言說杜詩。本文僅對那些直接言及杜詩的題跋和序文進行了考察,而未考察那些間接涉及杜詩的篇什。一位批評家的成就大小,其批評文獻的數(shù)量最能說明問題。那些僅有只言片語涉及杜詩的人,很難稱為杜詩的批評家。那些文章數(shù)量少的人,很難稱為杜詩的大批評家。蘇軾寫作了大約五十篇涉及杜詩的題跋和序文,我們稱他為杜詩批評的大家,是恰當?shù)摹?/p>
蘇軾的杜詩批評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第一,蘇軾的杜詩批評體現(xiàn)了濃郁的比較意識。比較是進行學術研究的一條有效的途徑。欲在研究中進行比較,研究者首先得具備比較的意識。關于比較,加拿大當代文學批評家諾斯諾普·弗萊(Northrop Frye, 1912—1991)在《文學的原型》(The Archetypes of Literature)一文中說過一段精彩的話,他說:“每一種組織起來的知識體系均可循序漸進地學習;而且經(jīng)驗表明,關于文學的學習也有某種循序漸進的東西。其實,我們開頭的那句話已經(jīng)將我們陷入語義學的困難之中了。物理學是一門組織起來的關于自然的知識體系,而學物理的學生說他在學物理,他并不說他在學自然。與自然相似,藝術也是需要系統(tǒng)地研究的學科,然而藝術卻必須與研究本身區(qū)別開來,這種研究本身即是文學批評。因此,‘學文學’斷不可能,人們倒是可以按某種方式來學它,不過人們學習的僅僅是文學批評而已?!盵20]這就是弗萊的文學不可學論。文學本身不可學,然而關于文學的知識卻是可以學的。文學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學不來。杜詩是杜甫的創(chuàng)造,學不來。然而,有關杜詩的知識卻是人人學得來,人人可以學的。換言之:杜詩批評,人人可為。各人研究杜詩的差別,僅在于水平的高低罷了。蘇軾的杜詩批評,其水準非常高。原因大約有二。首先,蘇軾本人是藝術家,其才具與杜甫相近,許多地方可以理推之,亦即妙悟其間的奧秘。其次,蘇軾運用了其他杜詩批評家很少采用的方法,即比較研究法。弗萊是著作等身的大批評家,他在另一篇題為《作為語境的文學:彌爾頓的〈利西達斯〉》(Literature as Context: Milton’sLycidas)的文章中,透露了他在方法論上的奧秘。他指出:“《利西達斯》得益于希伯來、希臘、拉丁和意大利傳統(tǒng)的東西與得益于國語的一樣多。甚至其語匯亦然,這一點我沒篇幅多講,其語匯顯示出強烈的意大利的影響。當然米爾頓是一位博學的詩人,不過也沒有任何詩人其文學之影響局限于他自己的語言。因此,文學批評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是比較文學的問題,簡單地說,惟有比較才屬于文學本身?!盵21]蘇軾生活的年代,早于弗萊大約九百年。然而,蘇軾早已在嫻熟地運用比較研究法了。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學科,至今不過一百余年的歷史。跨學科的比較研究,至今仍然相當前衛(wèi),因其操作難度實在太大。然而,在蘇軾那里,跨學科比較,宛如烹小鮮。
第二,蘇軾的杜詩批評體現(xiàn)了深沉的歷史觀念。蘇軾善于將古人在意識的領域中復活,他常常將檔案從資料庫引入當前的研究??肆_齊曾經(jīng)辛辣地諷刺過那些缺少歷史意識的語文學家。他寫道:“當他們搜集證據(jù)和敘述文本的時候,他們尤其以博學的人而著稱;當他們搜集文獻和紀念物品的時候,他們以考古學家和檔案學家而為人所知,正如此類物品得到保管的地方(死物的沉寂而潔白的住所)叫做圖書館,檔案室和博物館一樣?!盵22]在克羅齊的語匯中,語文學家(philologists)就是文獻學家。克羅齊諷刺的對象,其實就是陸澄那樣的書櫥,即文獻學家中的書呆子。《南史》卷四八《陸澄傳》:“澄當世稱為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竟不成。王儉戲之曰:‘陸公,書廚也?!叶鄩灱?,人所罕見,撰地理書及雜傳,死后乃出?!盵23]陸澄(425—494),字彥深,南齊吳郡(今江蘇蘇州)人。陸澄雖然博學,然而缺少思想,他不能夠以歷史意識來激活史料,他從一個活生生的人變成了書櫥一般的器物。陸澄的人生悲劇,史官亦為之感嘆,“論曰:陸澄學稱博古,而用不合今?!盵24]人們之所以稱蘇軾為杰出的杜詩批評家,乃是因為他能站在時代的前沿,根據(jù)當時思想界的需要,來重新認識杜甫和杜詩。有歷史觀念的文獻學家同時也是思想家。功力扎實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文獻學家。蘇軾做到了思想與文獻的結合。蘇軾的題跋,搖曳多姿,生趣盎然,我們閱讀它們的時候不覺得疲倦,而是為它們深深地吸引。
第三,蘇軾的杜詩批評實現(xiàn)了真正的文學裁判。文學批評的任務是界定、分類、分析、闡釋和評價文學作品,文學批評也描述和評價文學家的人生活動。這是因為,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家的人生密不可分。文學批評,簡稱批評,很顯然一切的文學批評都必須指向某種價值的判斷?!芭u的實踐,因此,從一開始就與道德哲學和神學之間具有強烈的聯(lián)系,而且它也從未遠離過倫理的關切,雖然有的時候嚴格意義上的道德,因為某種形式的對唯美主義的偏愛,被人們避開了。”[25]既然要進行價值判斷,就應當分出高下,褒貶善惡,肯定優(yōu)點,譴責缺點。一味說好話,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批評。杜甫是忠君愛國的大詩人,因而他具有極高的道德感召力。宋代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個特殊的階段,多個政權的并立,尖銳的民族斗爭貫穿始終。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對于第一大詩人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提出譴責性的批評需要極大的勇氣。然而,蘇軾就明確地批評了杜詩中的陋句。這就是蘇軾,他不僅才華天縱,同時也是一個強烈的愛國者。蘇軾敢于在任何事情上講真話。蘇軾的杜詩批評可謂真正的評判式批評。美國當代文學批評家邁耶·霍華德· 艾布拉姆斯(Meyer Howard Abrams)寫道:“Judicial criticism, on the other hand, attempts not merely to communicate, but to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effects of a work by reference to its subject, organization, techniques, and style, and to base the critic’s individual judgments on specified criteria of literary excellence. ”[26]有人將judicial criticism譯為“分析批評”,這是誤譯。這段話可譯為:“另一方面,評判式的批評不僅僅在于溝通,而是通過參照作品的主題、組織、技法和風格來分析和解釋一部作品的效果,于是批評家的個人判斷就成了基礎,文學的優(yōu)越性取決于特定的標準?!睉门u、印象主義批評和評判式批評,它們同為西方文學批評界的三大主流。從原文看,評判式批評的施行,應當如法官做司法判決時那樣進行裁判。蘇軾既是大詩人,又是愛國者,還是一位杜詩批評的大法官。
注釋:
[1] 仇兆鼇:《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899頁。
[2] 吳 訥:《文章辨體序說》,于北山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第45頁。
[3] 徐師曾:《文體辯序說》,羅根澤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第136頁。
[4][5] 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合注》第三冊,黃任軻、朱懷春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108,1106頁。
[6][7][8][10] 蘇 軾:《蘇東坡全集》,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86年,第305,306,559,311頁。
[9][22] Benedetto Croce,History:ItsTheoryandPractice, trans. Douglas Ainsli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pp.26,26.
[11]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505頁。
[12][13][14][15][16][17][18] 蘇 軾:《蘇軾全集》,傅成、穆儔標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100,2121,2121,2121,2130,2119,2120頁。
[19]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4頁。
[20] [21] David Lodge ed., 20thCenturyLiteraryCriticism:AReader,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2,pp.422,436.
[23][24] 《南史》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792,803頁。
[25] Alex Preminger and T. V. F. Brogan, ed.,TheNewPrincetonEncyclopediaofPoetryandPoetics,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p249.
[26] M. H. Abrams,AGlossaryofLiteraryTerms, 7thed. ,Boston: Heinle & Heinle, 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 Inc. 1999.
[責任編輯:陳未鵬]
2016-05-1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杜詩比較批評史和杜工部集英譯”(11BZW020)
張思齊, 男, 重慶市人, 武漢大學中外文學比較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博士生導師。
I206.2
A
1002-3321(2016)04-00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