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茜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學教育集團,浙江 杭州310000)
?
習作微課堂在小班化教學中的實踐
李 茜
(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學教育集團,浙江 杭州310000)
小班化教學有利于中段語文習作教學,利用時間短、內容豐富多樣的微課堂、微練筆、微講評,策劃小專題,解構大作文。習作微課堂能夠聚焦小班中的每個學生,讓學生在中段的習作練習中有充分的機會,上升階段走得更穩(wěn),也給一線教師解決了習作指導大段時間無法保證的難題。
小班化;中段習作教學;微課堂;教學策略
我們總是定位語文習作課為這樣一種模式:指導習作——課堂練筆——批改講評,一般2~3課時,兩周進行一次,16次課內習作為教學范式,時間間隔較大,興趣無法持續(xù),提升從何談起?其實拆解時間、靈活運用,利用時間短、形式豐富多樣、切入點極小的習作能力提升為教學目標開展的微課堂,給學生多層面、多角度、多時段的豐富和鍛煉,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小班化教學提供了這樣的可能,怎樣實施是最有效的方式,則是筆者研究的動力和目標。我們調動校內中段語文教師,共同來研究開發(fā)針對小班的習作有效微型教學策略,更系統(tǒng)地針對指導、練筆、評價、積累四個方面針對中段習作進行了實踐和推廣。
了解每個學生的需求是所有教學的前提,前期我們進行了大量問卷和面對面的溝通,走近學生,確定教學實驗的目標,嘗試他們喜歡的方式:
(一)以周記和教材為突破口,指導習作微課堂
對于中段習作剛剛起步的學生,課堂習作指導是至關重要的。有效的習作指導,猶如一只神奇的“金手指”,具有“點石成金”的威力。筆者試著向日常教學要時間,10分鐘指導微課堂應運而生。
選擇周五是因為周末學生們往往都有寫周記的習慣,而教師習慣性地把周記列為家長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的作業(yè)內容,多年實踐下來,發(fā)現造成極大的兩極差異,其實周記的指導不應該成為家長的任務,如果教師能行之有效地給予寫前啟發(fā)和扶助,會有更多的學生從中受益,找到樂趣,嘗試更多的方法。但是每周拿出大段時間,教學進度上不被允許。其實細化目標,每次利用周五早讀的10分鐘,就可以起到極好的指導效果。
學生的周記題材五花八門,指導起來不像課內習作指導課那樣方向明確,內容集中。筆者將每次的目標定位細化,每周就制定一個班里最需解決的小問題為主題,設計中段周記10分鐘微課堂系列主題匯總表。圍繞小問題,結合學生近期周記集中凸顯此問題的優(yōu)秀案例或不足案例,展開討論,學生因為貼近自身、源自同伴而有興趣,印象格外深刻,效果特別顯著。例如10分鐘主題研究小問題《只有出去玩了才能寫周記?》一課,著眼于每個作文起始階段學生的困惑,學生在討論后不再糾纏于去公園這千篇一律的作文主題,視野更寬了,很多學生開始在周記中嘗試小的生活感悟的記述。由于班額小,讓每個學生的展示都成為可能,他們有話可說,成了真正的主角。
以課文為素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擠10分鐘時間,因勢利導指導寫作,學生最易接受,效果也最明顯。我們在系統(tǒng)研讀了中段教材的習作體系后發(fā)現,三、四年級的習作內容會有重復,但是要求會有梯度的提升,所以在實踐中我們通過研讀教材和經驗積累,將教材指導的10分鐘課堂內容進行了梳理,細化不同單元、不同課文的微課堂教學目標。在此以三年級上冊2個主題為例(見圖1和圖2),展現了課文片段中的微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三、四年級筆者已整理了全套課內10分鐘習作微課堂匯總表)
三年級上記事寫身邊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微課堂目標:如何有一個吸引人的開頭教學過程:1.以表現人物為主題的敘事性文章,可以用人物的外貌開頭,抓住人物的外形特點來寫。那我們的這篇《小攝影師》是怎么開頭的呢? 2.你喜歡這種開頭方式嗎? 3.以事情起因開頭,如果能夠寫得非常吸引人讀下去,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4.補充例文:爸爸一下班,竟然捧著一束美麗的鮮花,剛進家門就神神秘秘地忙開了,走進廚房,里面?zhèn)鞒隽隋佂牒献嗲?今天是怎么了?我悄悄走近,一探究竟……(來源于學生習作)
圖1 案例1
圖2 案例2
這一體系的完成,避免了三、四年級寫景、寫人、記事等教學策略的重復,區(qū)別了側重點,將寫作技巧和方法以更合理的教學時機借助最熟悉的課文素材讓學生發(fā)現、嘗試并掌握。在我校的推廣運用中,語文課堂開始有的放矢地為習作服務,學生們讀文章更有意識地關注其寫作特色。
(二)拆解習作、分塊練筆的微課堂
中段的學生完成一篇300~400字習作的平均速度為40~60分鐘,需要整節(jié)語文課來進行構思和撰寫,所以教師的批改即使再快,也需要隔天講評。幾乎所有的教師都發(fā)現即時講評的效果是最好的,小班化更應注重時效性,也讓及時變成可能。筆者實驗的拆解習作,分塊練筆的方式既節(jié)省時間,又能立刻講評,針對性極強,效果不錯。
(1)以巧思競賽為方式的練筆微課堂
每個月在班中進行一次習作巧思競賽,以習作的某一個部分為專項訓練目標,時間10分鐘,穿插在早讀時間或自修課完成。由于時間短,任務輕,還能得到小獎狀,學生們很期待巧思競賽的來臨。
我們在中段習作巧思競賽中陸續(xù)進行了以下主題(見表1):
表1 巧思競賽命題匯總表
以上命題在筆者自己的中段教學實踐中實驗之后,也在校三、四年級各教學班進行了推廣,同年級的一些好的作品案例得到了班與班之間的推廣,學生的興趣被更大調動,習作思路進一步拓寬。
10分鐘,可能在教師們的日常教學中會覺得太短暫,怎么可以嘗試進行作文練筆呢?但是就是這不起眼的10分鐘,學生們通過巧思競賽系統(tǒng)地進行了習作各個重要部件、寫作技巧的鍛煉,這樣針對性的練習遠比一篇篇大作文來得省時、高效,用學生的話來說,“10分鐘,一點也不累?!绷曌餍〖记赏谌魑闹斜缓鲆暋⒌?,巧思競賽可以很精準地著眼,同時讓學生敏感覺察到一些巧妙的習作方法的運用帶給作文的極大魅力。
(2)以同桌互動為方式的練筆微課堂
同桌互動練筆微課堂時間比較自由,自修課時,或者互助組已經領先別人做完作業(yè)時都可以跟教師申請10分鐘練筆時間,方式有兩種:一是選取自己周記或課內作文中教師評價可以更生動或者更簡練的段落請同桌幫忙修改;二是到教師處申請?zhí)魬?zhàn)題,同桌討論撰寫,共同完成一份作品交給教師申請互助組加分。
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這種練筆微課堂的形式對于習作的后進學生收獲更大,他能從比自己領先的同桌身上學到很多習作構思、描寫的方法,這種同齡人的影響不可小覷。
如果班級學生家庭上網情況比較理想,其實還可以將這種互動練筆形式推廣到全班。比如在qq群或班級博客中出題,大家跟帖回復自己的作品,限時10分鐘提交。
(三)以共性問題為抓手,互動點評的講評微課堂
平時針對課內作文的一課時講評幾乎是滿滿當當,優(yōu)秀作文的范讀,問題的羅列,修改的建議,最后讓學生自己讀評語開始修改的時間都變得格外緊湊。周記也要講評,課堂上的小練筆也要講評,時間哪里擠得出來?
(1)以共性問題為抓手的講評微課堂,變“漫天撒網”為“重點捕捉”
管建剛教師拿著一篇《不服輸的“巧克力”》的文章問學生你覺得題目中的關鍵詞是什么?找準關鍵詞很重要,三個案例都要抓住“不服輸”來進行寫作,也就抓住特質來作文了。筆者也開始嘗試用共性問題為抓手的主題式講評,因為問題集中,不用發(fā)散,所以時間都在10分鐘以內。
筆者曾進行了一次“認領爸爸”的專題講評。讀了一段爸爸的描寫:“我的爸爸快40歲了,烏黑的頭發(fā),濃濃的眉毛,眉毛下面是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還有一個高高的鼻子和一張嘴巴。他身材高大,經常穿皮鞋。高興時,笑嘻嘻的;要是遇上難事,就板著臉,一聲不吭。”結果這個爸爸有8個人要來認領。接下來的這位爸爸“很可愛,花白的頭發(fā),紅撲撲的臉上有一雙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幾根胡須,兩只大耳朵……”,結果無人認領。學生們發(fā)現抓住特征,才是人物描寫的關鍵。
(2)以互動點評為模式的講評微課堂,關注二次修改成效
小班的學生合作學習能力是我們培養(yǎng)的重點,所以完全可以給他們充分的自主權。以同桌互評或四人小組為形式,針對二次修改開展點評,這樣習作優(yōu)點多,便于學生間互相鼓勵,還能對比教師評語,體現學生的修改態(tài)度。
互評微課堂的前提是每個學生先針對教師評語進行修改,并給自己修改后的作文打一個自評分。同學互相閱讀二次修改后的文章,對比第一稿,表揚其進步,提出自己的小建議,同時特別好的,可以申請優(yōu)點單,寫下對方習作中特別優(yōu)美的描寫。并且二次修改后優(yōu)秀的作文,請四人小組的學生每人一天輪流帶回家傳閱,大聲地讀給自己的家長聽,讓小作者得到充分的鼓勵和宣傳。
以上方式時間很短,因為學生們都能自主地分頭進行,而且有了集中講評的示范,學生們也都是很稱職的小教師,同時教師并沒有太多的負擔,學生們在互評時,教師只需要輔助即可,這是一種非常高效的講評微課堂形式。
武宏鈞教師曾說:作文的過程是一個“情趣促寫→寫而生樂→樂而需學→學而生悟→悟而生知→知而樂寫→寫生情趣→情趣促寫”的無限循環(huán)過程。
筆者的研究也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在嘗試中發(fā)現,在發(fā)現后總結,在總結中運用,在運用中提升。
(一)開發(fā)素材,增強指導實效性
經過近兩年的實踐研究,筆者細致地鉆研新課程中段每一冊的作文內容,進行梳理整合教材,以保證小中見大的系列微課堂教學目標,并積累大量指導、講評、練筆、積累的案例和素材,收集學生習作好作品和存在困擾,查閱大量課外資料,閱讀大量習作教學理論知識和名家課例,收集整理形成體系。筆者利用早讀、自修課、課前、課上的點滴時間來進行微課堂教學后,慢慢成為了一種習慣,一份意識,制定的教學目標不但完成,而且學生的進步是扎實的,有效的,這讓一線教師更樂于接受,敢于嘗試。
(二)縮小板塊,減少學生負擔感
本課題研究豐富了學生習作指導和積累,給學生的作文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通過實驗,各個層次不同特點的學生都獲得了最大的發(fā)展。他們喜歡在學校輕松習作,10分鐘不會形成壓力。因為在學校見縫插針地完成了幾乎所有的習作指導、講評、修改,學生們回家不會感到負擔,反而有更多的時間閱讀和積累。這才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過程。
(三)著眼點小,作文學得更扎實
微課堂讓我們結構文章,一次定位一個目標,每一個部分都掌握扎實了,再結構全文時,我們會發(fā)現習作變得精致了許多。學生通過兩年的訓練,習作起步更扎實,又臭又長的流水賬少了,頗有亮點的好文章多了。
(四)實現共享,解決教師啟蒙教學的困擾
筆者收集的教學素材、反思素材都與新接班的教師們共享,讓他們在已經研究的基礎上實踐提升;筆者開展的習作微課堂教學展示活動都對全校教師們開放,讓他們共同參與,為課題出謀劃策,更讓自己增加習作教學經驗的累積。教師們也開始改變觀念,提升理論,收集素材,研究教學,積累案例。
(五)習作微課堂引發(fā)的思考
在實踐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在中段習作中更大地展現出來。微課堂比較適合于有一定語文基礎的學生。有的學生基本的文通句順都很困難,習作微課堂著眼點小,時間緊湊,很難面面俱到,怎樣在幫助和提升習作后進學生,更多針對性的問題還需繼續(xù)探索。
[1]潘雅頻.讀寫鏈接,提高表達能力的最佳路徑[J].小學語文教師,2015(12):70-72.
[2]管建剛.好作文是這樣練成的——管建剛執(zhí)教作文講評課《我的同桌》[J].小學語文教師,2011(3):11-12.
[3]朱曉斌.寫作教學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4]葉圣陶.評《讀和寫——兼論讀和寫的關系》.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5]劉淼.作文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韋志成.作文教學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7]徐桂芬.《小學生語文探究性教學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8] 教育部.《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高教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魯越青)
Micro-Class Project in Small Class Teaching Practice
Li Qian
(HangzhouCaihe First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Group,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Small class teaching is beneficial to middle Chinese project teaching, characterized as short in time duration, rich in content and varied micro-classes, colorful in writing practice, evaluation, small project programming and composition deconstruction. Micro-writing Classes can focus on each student in a small class, offering opportunities to the pupils to practice writing at the middle stage, paving the way for them to successfully rise to a higher stage. Meanwhile, the project does help those teachers who find it hard to supply long hours to guide their pupils’ writing practice.
small class; project teaching at the middle stage; micro-class; teaching strategy
2016-02-29
李茜 (1982-),女,河北易縣人,小教高級,主要研究方向:習作教學研究。
10.16169/j.issn.1008-293x.j.2016.12.024
G622
A
1008-293X(2016)12-0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