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前
“縮水”材料 豐盈過程
——談兩次教學“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的思考
◇孫成前
(實驗材料準備:每個學習小組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各一個、紅色水一大桶)
小組1:在實驗中,我們將圓錐容器盛滿水,倒3次剛好將圓柱裝滿,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因此,圓錐的體積=底面積×高×。
小組2:我們組將圓柱容器盛滿水,倒入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倒了3次剛好倒完。說明圓柱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所以,圓錐的體積=底面積×高×。
【課后反思】
在學生整個操作過程中,沒有我所期待的探索熱情與驚喜,有的只是漠然的操作。課后我對學生進行了簡單的調查,85%左右的學生通過課前預習等途徑,已經(jīng)知道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并且通過預習對整個實驗的過程也早有了解。這樣的實驗我們還需要嗎?怎樣讓實驗更具有思維含量?帶著這樣的思考,我進行了第二次教學。
(實驗材料準備:每個學習小組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各一個、紅色水少許。學生往圓柱容器或圓錐容器里裝水時,很快發(fā)現(xiàn)了問題)
生:老師,我們組實驗用的水不夠,不夠裝滿一個圓柱,只夠裝滿一個圓錐。
生:我們組的水只能裝滿2個圓錐。
師:(故作驚訝)哦,不好意思,老師準備的材料好像少了。你看現(xiàn)在也不好再去找,怎么辦呢?
(一石激起千層浪,所有小組紛紛進行嘗試,討論。幾分鐘后,有小組興奮地嚷道:老師,我們有辦法了——就用手中的材料來解決。老師順勢組織學生邊演示邊匯報)
小組1:我們組的水只夠完整地裝滿圓錐容器1次。因此,我們就先把圓錐裝滿水,倒進圓柱里,然后用尺子量出圓柱中水的高度,我們發(fā)現(xiàn),水面的高度正好是圓柱高度的(如圖 1)
小組2:我們組的水能夠完整地裝滿圓錐2次,所以我們先把圓錐裝滿水后倒進圓柱,用筆做記號,記下水面的高度。然后再把圓錐裝滿水倒進圓柱,再做個記號,最后用尺一量,發(fā)現(xiàn)這兩個記號正好把圓柱的高平均分成了3份。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 (如圖2)
圖1
圖2
小組3:我們組的水也只夠完整地裝滿圓錐2次,但我們的方法與第二組不同。我們是先將圓錐裝滿水倒進圓柱,再重復一次,這時圓柱沒有裝滿。接著我們把空圓錐頂點向下,小心地把它壓進圓柱里,這時我們發(fā)現(xiàn),圓柱里的水慢慢升高。當把圓錐全部壓進去之后,圓柱里的水也剛好滿了。這也說明了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如圖3)
小組4:我們的水也只夠完整地裝滿圓錐2次,我們先將圓錐裝滿水后倒入圓柱,再把圓錐裝滿水,準備倒入圓柱的時候,我們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如圖4)這時圓錐里的水和圓柱里的水體積相等,底面積也相等,但是它們的高不同。我們經(jīng)過討論得出:圓錐和圓柱體積、底面積都相等時,圓錐的高度是圓柱的3倍,圓柱的高度是圓錐的。
圖3
圖4
【課后反思】
第二次教學中,我故意不給足實驗材料,造成學生無法直接根據(jù)書本所提示的操作步驟來完成實驗,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釋放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將被動驗證的過程變?yōu)橹鲃犹骄康倪^程,使學生對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在此過程中,也較好地發(fā)展了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歸納以及言語表達等能力。雖然材料“縮水”了,但學生學習的過程豐盈了。
(作者單位:江蘇泗陽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