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艷麗
(蘭州大學 敦煌學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20)
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所立《莫高窟六字真言碣》(圖1、圖2)殘高79厘米、寬57厘米,碣石上內(nèi)容用線條分隔為不同部分。碣石上方橫書正楷“莫高窟”三字,中央陰刻一結(jié)跏趺坐于蓮花座上的四臂觀音像。觀音雙手合十于胸前,另外左側(cè)一手執(zhí)蓮花,右側(cè)一手捻佛珠,佩項圈掛瓔珞,臂飾釧鐲,刻有頭光和身光,頭冠上有結(jié)跏趺坐佛像一身。觀音像上方及左右方為用漢、梵、回鶻、藏、西夏、八思巴等六種文字刻成的六字真言。其中觀音像上方二列文字從上至下依次為梵文和藏文,左側(cè)二行文字從外至里依次為漢文和西夏文,右側(cè)二行文字從外至里依次為回鶻文和八思巴文。左側(cè)六字真言外側(cè)有速來蠻西寧王等功德主的題名,再外側(cè)在邊線外有“卜魯合真、陳氏妙因”8字。右側(cè)六字真言外有立碣石的時間及立碣者僧守朗等人的題名,再外側(cè)在邊線外有“奢藍令栴刻”5字。碣石下端為沙州路河渠司提領(lǐng)等人的題名,這些題名者被中間一刻線分為兩部分,其中左側(cè)為河渠司下約30人的題名,右側(cè)為僧尼約29人的名目。
學界對該碣石給予了較多關(guān)注,清代徐松最早對該碑進行過錄文,羅振玉、沙畹、謝稚柳、松村潤、小田壽典、梅村坦、波西兒、蘇瑩輝等中外學者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對該碑或論及、或錄文、或拓片插圖。[注]參李永寧《敦煌莫高窟碑文錄及有關(guān)問題(二)》(《敦煌研究》試刊第2期,1982年)第108-112頁和敖特根《〈莫高窟六字真言碣〉研究》(《敦煌研究》2005年第6期)第77頁中的介紹。閻文儒先生在對該碣石進行錄文的同時,并對用六種文字所寫的六字含義進行了解釋。[注]閻文儒《元速來蠻刻石釋文》,《敦煌研究》試刊第1期,1981年,第34-42頁。李永寧先生也在參考前人已有錄文的基礎(chǔ)上對碣石內(nèi)容進行了重新釋錄,并對碣石中的功德主速來蠻、沙州路河渠司等進行了說明。[注]李永寧《敦煌莫高窟碑文錄及有關(guān)問題(二)》,第108-112頁。敖特根先生對碣石中的蒙古人名、碣石性質(zhì)和立碣原因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注]敖特根《〈莫高窟六字真言碣〉研究》,第77-83頁。楊富學先生對該碣石的內(nèi)容及意義等進行了分析說明。[注]楊富學《河西多體文字六字真言私臆》,《中國藏學》2012年第3期,第89-93頁??傊瑢W界對該碣石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本文則在前人研究基礎(chǔ)上,對碣石中四臂觀音像的作者再略陳己見。
圖1 《莫高窟六字真言碣》碑(張小剛提供)
圖2 《莫高窟六字真言碣》錄文圖(采自李永寧《敦煌莫高窟碑文錄及有關(guān)問題(二)》)
關(guān)于碣石中央的四臂觀音像,以往學界也進行過關(guān)注,如閻文儒先生云:“碑上刻‘莫高窟’三字。正中為佛像,亦非漢人所刻之形式,而屬喇嘛教所線刻之佛像風格。佛座為一層覆瓣式之仰蓮,一見即可證為后代所刻者?!盵注]閻文儒《元速來蠻刻石釋文》,第35頁。這里閻文儒先生論及到觀音像的風格,但沒有論及該像的繪制者。后來敖特根先生也對該像的風格進行了說明,并且首次對該像作者進行了論證:“就其造型而言,碑石中部陰刻的尊像應為藏傳密教中的四臂觀音,這是學界所公認的”,“如果《西域水道記》的記載無誤,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楚的是‘龕’字之確切含義。佛龕,《佛學大辭典》定義為‘(雜名)佛寺也?!滓嘀^供佛之小室曰佛龕?!偈械钠矫鎴D像顯然不是佛龕。但如果立此碑的目的是為了供奉,那么,我們不妨視其為佛龕,因為碣石中刻四臂觀音與其周圍的六體字六字真言和蓮座正好構(gòu)成一個佛龕。這樣以來,我們可以推測卜魯合真和陳氏妙因二位女弟子負責完成了碣石的規(guī)劃和四臂觀音的繪圖?!械钠兴_像絕非是工匠‘任意而為’的,預先必定有嚴格的規(guī)劃和繪圖。之后,由工匠手奢藍令旃刻于石,由晉寧路絳州白臺寺僧守郎負責立碑”。[注]敖特根《〈莫高窟六字真言碣〉研究》,第80-82頁。這是目前筆者涉獵范圍內(nèi)對該像作者進行討論的唯一觀點。但顯然,敖特根先生是在假設(shè)《西域水道記》中“龕”字不誤的前提下進行推測的。關(guān)于這個“龕”字,是指《西域水道記》卷3所錄在碣石左側(cè)邊線外的“卜魯合真 陳氏妙因龕”之“龕”。[注][清]徐松著,朱玉麒整理《西域水道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52頁。實際上,除了《西域水道記》之外,諸家并沒有錄出該“龕”字。閻文儒先生云:“又于線外刻有:卜魯合真,□□妙因(按《西域水道記》卷三文為:‘陳氏妙因龕’。余詳觀‘因’字下似有字跡或為‘龕’字。)”[注]閻文儒《元速來蠻刻石釋文》,第34頁。說明閻文儒先生對該處是否有字和是否為“龕”字并不肯定。李永寧先生參照蘇瑩輝先生《敦煌石刻考》(手抄本)對該碣石按原碣文字排列式樣進行的補正錄文圖中沒有“龕”字??梢?,學界對碣石中此處是否有一“龕”字的看法并不一致。敖特根先生是在假設(shè)此處真有一“龕”字的前提下,從而認為卜魯合真和陳氏妙因就是“龕石者”,同時又將碣石畫面“不妨視其為佛龕”,進而推測卜魯合真和陳氏妙因二位女弟子負責完成了碣石的規(guī)劃和四臂觀音的繪圖。[注]敖特根先生考證認為卜魯合真為蒙古女性名,參敖特根《〈莫高窟六字真言碣〉研究》,第79-80頁。而妙因也應為尼僧的法號,如敦煌文書P.T.1261背《僧人分配齋儭歷》第68行載有尼妙因。既然是“龕石者”,那么此處“龕”就是動詞,但“龕”字在作為動詞時,沒有刻、繪之義,再者碣石中明確記載刻者是奢藍令栴。此外,碑石上的文字和圖案一般都是由石匠和刻工等工匠完成的,而這些工匠一般也沒有女性充任者,故即便此處原來真有“龕”字,同時也將碣石畫面“不妨視其為佛龕”,也無法推斷卜魯合真和陳氏妙因就是四臂觀音像的刻繪者。
那么,四臂觀音是由誰所繪呢?在《莫高窟六字真言碣》下端左側(cè)刻有河渠司屬下約30人的姓名:“沙州路河渠司:提領(lǐng)威羅沙、哈只、大使逆流吉、大使興都、百戶宜吉……張宣、梁黑狗、王立勺、李世榮……”,我們認為,四臂觀音像應是由河渠司下這些人中的李世榮所繪。又,元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所立的《重修皇慶寺記》之碑陰刻有參與這次重修皇慶寺的沙州施主、肅州施主、晉寧路施主等和工匠,其中第15-16行載:“沙州路河渠司提領(lǐng)丁虎哥赤、大使李伯昌、付使太平奴、劉扌美、待詔李世榮、李世祿,圣應奴務(wù)提領(lǐng)□寒食狗、大使胡也先卜花、付使徐福壽、王士良、石匠鄧成刻、張拜帖木”[注]李永寧先生將“待詔李世榮”錄為“侍詔李世榮”,當不確。參李永寧《敦煌莫高窟碑文錄及有關(guān)問題(二)》,第114頁。,可見李世榮又出現(xiàn)在該碑沙州路河渠司之下?!吨匦藁蕬c寺記》與《莫高窟六字真言碣》同為晉寧路絳州白臺寺僧守朗所立,晚于《莫高窟六字真言碣》三年,其中的功德主多與《莫高窟六字真言碣》相同。除李世榮外,僧守郎、奢藍令栴、西寧王速來蠻、妃子曲術(shù)、太子速丹沙和阿速歹、威羅沙、利忍布、文殊奴、也先帖木、宜吉、哈刺陽、翟忍布、院主耳革、耳立嵬、掠兀沙、耳赤、忍勿、朵立只等人,[注]參李永寧《敦煌莫高窟碑文錄及有關(guān)問題(二)》,第110-114頁。兩碑都有。
《重修皇慶寺記》碑在李世榮姓名之前注明了其“待詔”的身份。關(guān)于“待詔”一詞的含義,《辭?!窂摹肮倜薄ⅰ按┓顑?nèi)廷的人”兩方面進行了解釋,《漢語大詞典》則在這兩層含義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等待詔命”之義。唐代不僅征文詞經(jīng)學之士為翰林待詔,而且將供直于內(nèi)廷別院的醫(yī)卜技術(shù)之流也可稱為待詔,如畫待詔、醫(yī)待詔等。[注]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第800頁。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縮印本),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第1842頁。宋元時,民間往往以“待詔”稱畫匠、木匠、石匠、鐵匠等手工藝匠,[注]關(guān)于宋元以來將民間畫匠、鐵匠等手工藝人稱為待詔、司徒、仆射等的原因,可參紀德君《宋元以來市井間官名濫稱風習探賾》,《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第76-80頁。該文又以《宋元以來市井間官名濫稱風習的歷史文化意蘊》為題發(fā)表于《中國文化》第19、20期,第149-154頁。關(guān)于元明清時期畫工“待詔”稱謂的相關(guān)情況,還可參薛艷麗《中國古代畫工的“待詔”稱謂論略》,《藝術(shù)探索》2013年第1期,第14-15頁。如《古本水滸傳》第三回載:“智深走到鐵匠鋪門前看時,見三個人打鐵。智深便問道:‘兀那待詔,有好鋼鐵嗎?’”[注][明]施耐庵著,蔣祖鋼??薄豆疟舅疂G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9-50頁。此待詔則指鐵匠。至于將畫工稱為待詔的例子更為普遍,如山西芮城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中泰定二年(1325)題記所載的畫待詔有:河南府勾山馬七待詔、河南府洛京勾山馬君祥及其長男馬七待詔、門人王秀先、王二待詔、趙待詔、馬十一待詔、馬十二待詔、馬十三待詔、范待詔、魏待詔、方待詔、趙待詔。又永樂宮純陽殿內(nèi)至正十八年(1358)題記中載有待詔張遵禮和門人田德新、曹德敏,待詔李弘宜和門人王士彥,待詔王椿和門人張秀實、衛(wèi)德等畫工。[注]朱希元、梁超等《永樂宮壁畫題記錄文》,《文物》1963年第8期,第65-78頁?!吨匦藁蕬c寺記》碑第3-5行載:“速來蠻西寧王崇尚釋教,施金帛、采色、米糧、木植,命工匠重修之。俾僧守朗董其事,而守朗又能持疏抄題以助其成,佛像、壁畫、棟宇煥然一新?!盵注]李永寧《敦煌莫高窟碑文錄及有關(guān)問題(二)》,第112頁。說明在這次重修皇慶寺時一定有畫匠、木匠參與其中。同時,在立碑過程中往往需要石匠的參與。那么,待詔李世榮、李世祿二人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們就對此進行討論。
雖然木匠、石匠、畫匠等手藝工匠都可稱為待詔,但我們從修建各類廟宇而所立的功德碑上可以注意到,當畫匠與其他參與修建的各類工匠如木匠、鐵匠、泥水匠、石匠等都同時出現(xiàn)時,最有可能被稱為待詔的是畫匠,而其他工匠則一般不會稱為待詔。如立于元至治三年(1323)八月十五日的《重修藏山廟記》碑尾載有泥匠韓旺、劉世忠,鐵匠提控張文,木匠提控張山,待詔賈善夫;又立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十月的《重建普濟寺記》碑尾載有平遙縣待詔孔俊、張的義,陽曲縣鐵匠倪貴男、倪仲迪、倪仲夆、倪讓,平定州石匠畬的興、畬的□[注]李晶明主編《三晉石刻大全·陽泉市盂縣卷》,太原:三晉出版社,2010年,第32-33、65頁。,這兩塊碑中的待詔都是指畫匠。
普通工匠的姓名被勒之于石的前提條件是,要么其因自己的技藝參與了相關(guān)勞作活動,要么其作為施主進行了布施。立《重修皇慶寺記》碑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紀念重修皇慶寺之事和參與的功德主及工匠等,故參與重修活動的畫匠、石匠、木匠等工匠都有可能會被刻之于石。但立《莫高窟六字真言碣》的原因不同,其可能主要是為了祈禱風調(diào)雨順、消災驅(qū)障,[注]敖特根先生在《〈莫高窟六字真言碣〉研究》(《敦煌研究》2005年第6期)一文中推測,元順帝至正八年,中原地區(qū)可能遇上了罕見的洪澇災害,《莫高窟六字真言碣》的立碣原因可能與此有關(guān)。至于用不同民族文字立碣的原因,楊富學先生在《河西多體文字六字真言私臆》(《中國藏學》2012年第3期)中推測,元代出伯家族以藏傳佛教及其所尊奉的六字真言為紐帶,團結(jié)轄域內(nèi)不同民族以抵御蒙古諸王反叛勢力的侵擾。除立碑外,沒有其他修建活動,同時也不需要眾多施主布施以供所需,故立碑者除了蒙古貴族外,主要是河渠司下屬人及相關(guān)僧尼,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如木匠、泥水匠等普通工匠的姓名沒有機會出現(xiàn)在碑石上,而只有參與立碑的石匠、繪制碑石圖像的畫匠和刻石者的姓名才有機會被勒石以志。而《重修皇慶寺記》碑中第16行已經(jīng)專門記載到沙州路河渠司下有“石匠鄧成刻”,故待詔李世榮也不可能是石匠,而只能是畫工。實際上,元代敦煌地區(qū)畫匠的待詔稱謂在石窟題記中也有明確記載,如榆林窟第12窟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367)題記云:“臨洮府后學待詔劉世福到此畫佛殿一所記耳”[注]張伯元《安西榆林窟》,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00頁。,待詔劉世福的身份就是畫匠。
在《莫高窟六字真言碣》和《重修皇慶寺記》碑中,李世榮都出現(xiàn)在沙州路河渠司之下,說明其與沙州路河渠司關(guān)系密切。河渠司是管理水利的機構(gòu),《元史·河渠志》載:“元有天下,內(nèi)立都水監(jiān),外設(shè)各處河渠司,以興舉水利、修理河堤為務(wù)?!盵注]《元史》卷64《河渠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1588頁。沙州路河渠司當為沙州路總管府屬下“興舉水利、修理河堤為務(wù)”的機構(gòu),[注]當然,河渠司有時也會參與管理水利之外的事務(wù),參高華《“亦集乃路河渠司”文書和元代蒙古族的階級分化》,《文物》1975年第9期,第87-90頁;霍紅霞《元代亦集乃路水利管理初探》,《農(nóng)業(yè)考古》2014年第4期,第111-113頁。而在履行此職能的過程中,畫工的作用也至關(guān)重要。如明代張內(nèi)蘊、周大韶撰《三吳水考》卷13載:“前項河渠年久湮廢,今欲開浚必究其源,相其要害,多方講求,設(shè)法處置,然后水利可興也。除行兵備道查議外,為此牌仰該縣掌印官即將境內(nèi)地方水道,帶領(lǐng)該吏塘長、畫匠、工作人等,躬行相度,逐一備細查眀……”,同卷中《查訪范家坵呈文》也載:“隨經(jīng)督同水利縣丞呂品并塘長、畫匠、算手人等親詣查勘,亟宜全?!盵注][明]張內(nèi)藴、周大韶撰《三吳水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7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492、512頁。又清代傅澤洪撰《行水金鑒》卷121載:“雖神禹亦難底績,惟開創(chuàng)泇河,置黃河于度外,庶為永圖耳。泇河之議嘗建而中止,謂有三難。而臣遣錐手、步弓、水平、畫匠人等,于三難去處逐一勘踏……”[注][清]傅澤洪撰《行水金鑒》,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第1762頁??梢?,在明清官府的水利建設(shè)活動中,往往需要畫工繪制詳細的相關(guān)水利圖,這種情況在元代也應不例外?!对贰な雷姹炯o》載:“[至元元年]五月乙亥,詔遣唆脫顏、郭守敬行視西夏河渠,俾具圖來上。”[注]《元史》卷5《世祖本紀二》,第97頁。李并成先生認為,此處西夏當含河西走廊,參李并成《元代河西走廊的農(nóng)業(yè)開發(fā)》,《西北師大學報》1990年第3期,第52-56頁。說明在元代的河渠等水利建設(shè)中,繪圖也往往是重要內(nèi)容之一,而繪圖者大多為畫工。以此測之,李世榮的身份很有可能是在沙州路河渠司上役的畫工。
既然李世榮的身份應是畫工,并且其姓名并非是以施主而是以勞作工匠的身份被刻在《莫高窟六字真言碣》上,那么該碣石中的四臂觀音像應是由李世榮所繪,至于刻者應是奢藍令栴。又《重修皇慶寺記》碑陽碑首上有二龍戲珠圖,碑的陽、陰兩面四周有植物紋樣,這些圖像的設(shè)計繪畫者也應是李世榮等。那么,這些圖像的刻者是誰呢?該碑第1行載其是由“敕授沙州路教授劉奇撰并書丹”的,而第10行載有“晉寧路絳州白臺寺僧守郎立石奢藍令栴”,既然奢藍令栴在《莫高窟六字真言碣》中是刻者,那么其在《重修皇慶寺記》中也應參與刻寫活動,但該碑第16行又載有“石匠鄧成刻”,其中“刻”字不知是指其名,還是指刻石,因為立碑時石匠要處理碑石,但碑石上的內(nèi)容有時又有專門的刻者[注]如立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現(xiàn)存于山西左權(quán)縣拐兒鎮(zhèn)西五指村的《新建山門重修堂閣碑序》碑尾載有畫匠及其他鐵匠、石匠、木匠、泥匠、鐵筆匠等匠名,其中石匠負責處理碑石,鐵筆匠負責鐫刻。,若該鄧石匠也參與了碑石的刻寫,那么碑石上文字和圖像等內(nèi)容可能是其與奢藍令栴共同所為,也許其中一人專門負責圖像的刻制。此外,《重修皇慶寺記》碑所載這次重修活動中所繪的壁畫也應是李世榮等人所為。至于該皇慶寺,敦煌研究院及宿白、史葦湘、李永寧等先生認為是指曹氏歸義軍時期營建的莫高窟第61窟,該窟內(nèi)容基本保持了初建原貌,唯獨甬道盝形頂圖案和南北壁熾盛光佛經(jīng)變等是元代重修繪制。[注]詳參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內(nèi)容總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6-27頁;宿白《敦煌莫高窟密教遺跡札記》,載《中國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309頁;史葦湘《莫高窟榆林窟唐五代宋西夏元的壁畫藝術(shù)》,載氏著《敦煌歷史與莫高窟藝術(shù)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27-328頁;李永寧《敦煌莫高窟碑文錄及有關(guān)問題(二)》,第116頁。但也有學者如趙聲良、孟嗣徽、關(guān)友惠和沙武田等先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其屬西夏時期的作品。[注]詳參沙武田《莫高窟第61窟甬道壁畫繪于西夏時代考》(《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第57-62頁)一文中的介紹和討論。從目前情況來看,似乎學界對這兩種觀點暫時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固定的認識,[注]如張海娟、楊富學《蒙古豳王家族與河西西域佛教》(《敦煌學輯刊》2011年第4期,第84-97頁)一文依然采納關(guān)于莫高窟第61窟甬道壁畫為元代重繪的觀點。故《重修皇慶寺記》碑中所載李世榮所繪壁畫的具體情況暫時也不好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