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摘要】本文主要通過體驗的心理學分析,提出體驗的原則,并進而尋找一些行之有效的體驗途徑,讓學生走近古人,從而激發(fā)起學生探究古詩詞的興趣與熱情。
【關鍵詞】體驗 走近 古人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4-0233-01
“古詩詞鑒賞”是一門探究性活動課,其教學起點、重點、難點都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而要激發(fā)起他們的興趣,必須縮短與古人的距離,讓學生走進古人的內心,體驗古人的情感,做一回古人。
一、體驗的心理學分析
什么是體驗呢?王克儉認為:“體驗是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動,它的核心是情感。體驗的出發(fā)點是情感。主體總是從自己的命運與遭際出發(fā),從內心的全部情感積累和先在的情感出發(fā),去體驗和揭示生命的意蘊;另一方面,體驗的最后歸結點也是情感,體驗的結果常常是一種新的更深刻的把握了生命活動情感的生成?!?/p>
由此可知,體驗的條件有兩個:一是客體的刺激,二是主體自身的情感積累。當外界的某一刺激,譬如一首歌、一篇文章、一個場景等,作用于主體,主體從自身已有的情感積累出發(fā),對這一刺激產生反應,引起自身情感與刺激物的比較滲透,從而與作品產生深深的共鳴,同時對刺激物所傳達的情感進行加工、內化,用一種新的更深刻的情感來代替原先舊的膚淺的情感,形成一種新的價值觀,從而完成情感的飛躍。此時如果再對體驗主體進行適當的引導,使這一價值體系性格化,那么,激發(fā)體驗主體的探究興趣與熱情就成了可能。
當然,情感體驗的簡單重復并不能產生情感的飛躍。正如雅科布松指出:“當可以激發(fā)一定體驗的客體重復出現而沒有任何新的內容,不含有可能影響情緒反應的任何新的因素時,則情緒反應因客體重復出現而產生的適應會變得越來越弱。”這就告訴我們如果要讓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得到強化,從而使情感得到升華,必須不斷更換能引起相同情感體驗的刺激物。
另外,我們還應該重視體驗主體已有的情感積累。因為這是主體對外界的刺激產生反應的基礎,它起到“觸發(fā)”的作用。
二、體驗的原則
根據體驗的心理學分析,我認為要在“古詩詞鑒賞活動課”中進行情感體驗,并最終激發(fā)起學生的探究興趣與熱情,必須要遵循以下兩條原則:一是可接受性原則,一是強化性原則。
所謂可接受性原則,即根據學生已有的情感經驗、情感積累,選擇適當的情感載體(即刺激物),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所謂強化性原則,即通過變換刺激物的方法,來強化學生對同一情感的體驗。
三、體驗的途徑
依據體驗的原則進行情感體驗,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條途徑:
(一)聯系經驗,尋找情感體驗的基礎。
這是依照可接受性原則制定的。經驗與體驗是不同的。經驗是指客體世界在人的頭腦中留下的印象或形成的知識,它不帶有生命本體論的內涵;而體驗則是主體對這些印象或知識所產生的心靈的震撼。經驗屬哲學上認識論的范疇,而體驗則是心理學的范疇。但是兩者之間又有緊密聯系?!敖涷灣3J求w驗的基礎,體驗常常以經驗為材料”,“體驗可以說是對感受的再感受,對知覺的再知覺,對經驗的再經驗”。
因此,我們要在“古詩詞鑒賞活動課”中,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必須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否則,體驗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精選教材,品味情感體驗的范本。
這也是依照可接受性原則制定的。
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詩的國度,留下了不計其數的詩歌,慨嘆于古人的偉大,可也不得不對詩歌的選讀費一番心思。
我們選擇的原則就是“可接受性”,即較有生活情趣的,描摹自然風光的,抒發(fā)豪情壯志的,另外考慮到他們都是十六七歲的少男少女,所以偶爾也選擇幾首描寫愛情的,當然引導的時候應盡量消除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
選好教材之后,應對教材進行細細品味。同時,應盡量的將品味的權利交還給學生。
例如在碰到蘇軾的《望湖樓醉書》和辛棄疾的《清平樂》時,教師不做任何講解,字詞的疏通,詩意的理解,作者身世的探究……一切都交還給學生。當然重點落在對字詞的品味上。要求每一位學生談談最喜歡的一句詩,并能說出理由。
(三)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情感體驗氛圍。
這是依據強化性原則制定的。創(chuàng)設情境的最重要的手段是引進音樂。詩詞與音樂,總是存在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聯系。 我認為 “古詩詞鑒賞活動課”應該大量引進音樂,以起到渲染氣氛、營造情感體驗氛圍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破陣子》一詞時,用《十面埋伏》作為導入,整個活動場所充溢著激烈、昂揚,而又有些慘烈的樂音,讓學生通過音樂來初步體驗硝煙彌漫的古戰(zhàn)場;而后,再由文字展開想象,進入到詞中所描繪的意境中去,雙管齊下,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舉一反三,拓寬情感體驗的空間。
這也是依據強化性原則制定的。
讀詩不可僅僅為讀詩而讀詩,不可牢牢地把眼光盯在一首詩上,否則,對詩歌的理解必然偏于狹隘。
鑒于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快捷、圖書館的便利、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美,盡量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以拓寬情感體驗的空間。
例如,在講到李清照的《聲聲慢》和陸游的《詠梅》時,學生們對兩位詞作者的身世極感興趣,于是教師可鼓勵他們上網查詢兩位詞人的簡介,同時為他們選了越劇碟片——茅威濤與陳輝玲主演的《陸游與唐琬》,傅全香主演的《人比黃花瘦》。通過這些,學生對兩位詞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引發(fā)了他們對兩位詞人的其他詩作作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如有學生在對陸游的其他作品進行閱讀之后,寫下了《一生的遺憾》這篇小論文,還有一位學生在對李清照詞中所出現的“愁”進行探究之后,寫下了《剪不斷,理還亂,是愁情》。
另外,活動場所也大可不必拘泥于教室,例如在講到“詩中的音樂”的時候,教師與學生圍坐于草地,擊節(jié)而歌《宋詞古唱》。陽光明媚,綠草如茵,歌聲婉轉,實在是一大享受。
再如,在各個小專題需要進行查找資料時,或上網搜索,或閱覽室里查詢……
總之,我們不妨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讓學生縮短與古人的距離,走進古人的內心,體驗古人的情感,做一回古人,從而激發(fā)起學生探究古詩詞的興趣與熱情。
參考文獻:
[1]王克儉著.《文學創(chuàng)作心理學》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97年6月第1版
[2]林崇德主編.《中學語文教學心理學》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
[3]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