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麗
【摘要】 目的:總結分析糖尿病并發(fā)周圍性面癱患者應用整體綜合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0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并發(fā)周圍性面癱患者6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2例,分別實施整體綜合護理模式與常規(guī)護理模式,觀察對比兩組的康復效果、復發(fā)率、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的康復率為96.88%,高于對照組的75.00%,護理滿意度為100%,高于對照組的78.13%,復發(fā)率為0,低于對照組的18.7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糖尿病并發(fā)周圍性面癱患者應用整體綜合護理模式的整體康復效果更為理想,適合普及應用。
【關鍵詞】 周圍性面癱; 面神經麻痹; 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4-0075-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4.041
周圍性面癱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fā)癥,口眼歪斜為其主要癥狀,多為一側性,患者難以完成閉眼、抬眉等動作[1]。突然發(fā)病對患者造成的影響非常大,其心理應激反應不但不利于治療,也易引起血糖波動。因此在實施治療的同時需加強護理干預的針對性,才能為患者的康復提供保障[2-3]。對此筆者所在醫(yī)院選取2010年7月-2013年6月糖尿病并發(fā)周圍性面癱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并將整體綜合護理干預模式應用其中以探討其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0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并發(fā)周圍性面癱患者6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2例。觀察組中女18例,男14例,年齡56~76歲,平均(67.83±5.37)歲,病程1~13 d,平均(6.99±4.56)d,存在糖尿病史31例,病史2~23年,平均(9.57±0.86)年,否認糖尿病史9例,后被確認為2型糖尿病。對照組中女19例,男13例,年齡56~79歲,平均(67.48±6.12)歲,病程1~12 d,平均(6.27±4.16)d,存在糖尿病史29例,病史1~23年,平均(9.72±1.32)年,否認糖尿病史11例,后被確認為2型糖尿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檢查大于7.0 mmol/L,餐后2 h血糖檢查超過11.1 mmol/L,常規(guī)隨機對無糖尿病史者進行血糖檢查,應用標準糖耐量試驗對可疑對象進行檢查。周圍性面癱診斷標準:存在周圍性神經麻痹體征與癥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神經麻痹,如腦橋小腦角腫瘤、腦干腦炎、腮腺腫瘤、吉蘭-巴雷綜合征等。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模式,常規(guī)護理模式即采取常規(guī)面癱護理,電話咨詢在發(fā)病后2年內實施,了解患者的病情、復發(fā)情況,2年間未實施連續(xù)護理觀察。
觀察組實施整體護理模式,整體綜合護理模式由多個部分組成,如連續(xù)性護理干預、常規(guī)護理中的基礎護理、康復指導、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實施護理干預前應先全面評估患者,評估主要通過溝通交流、病例查閱方式進行,評估者為中級以上職稱護理人員,建立護理檔案,進行整體護理模式方案的制定,具體如下。(1)與患者展開一對一地交談,5~8次/周,解答患者心中的疑問,在情緒與行為障礙引發(fā)因素的識別方面給予指導,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時疏導其不良情緒,指導患者以正性思維來看待疾病。(2)以面對面或集體宣教方式展開健康教育,教育內容主要包含疾病相關知識、血糖儀使用方法、飲食注意事項三個方面,講解應注意語言的簡單易懂。(3)康復指導。對患者吹口哨、鼓腮、露齒、閉眼、皺眉等動作進行指導,執(zhí)行者為神經內科康復師,允許用手協(xié)助,雙側應共同進行,康復訓練2次/d,一個動作需連續(xù)做15遍。(4)2年內保持護理干預的連續(xù)性,出院后定期實施護理指導,1次/月為宜,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血糖控制情況進行了解,并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對其復發(fā)情況進行觀察,護理記錄的頻率在急性期與恢復期有所區(qū)別,記錄在急性期應1次/d,恢復期則1次/月。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康復效果?;颊呙娌勘砬檎#烧i]眼,在笑時無口角斜出現(xiàn),進食不會有食物滯留于齒頰,鼓腮時口角無漏氣現(xiàn)象,鼻唇溝與雙側額紋恢復正常為治愈;患者閉眼不實,口角在笑時未能完全對稱,進食有食物滯留于齒頰,鼓腮時口角無漏氣現(xiàn)象,鼻唇溝與雙側額紋基本恢復為有效;在3個月的護理、治療后未出現(xiàn)明顯好轉跡象為無效。治愈率與有效率之和為康復率。(2)2年隨訪,觀察兩組病情復發(fā)情況,統(tǒng)計對比復發(fā)率。(3)評估兩組的護理滿意度,將滿意度調查表(醫(yī)院自制)發(fā)放給患者,由患者對護理工作進行評價,具體評價項目有護理技能、注意事項講解、健康指導、康復鍛煉等,滿意度得分為百分制,以60、80分為界進行三個評價層級分類,即不滿意、基本滿意及滿意,護理滿意度為基本滿意率與滿意率之和。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分析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康復效果比較
觀察組中治愈21例,有效10例,康復率達到96.88%;對照組中治愈10例,有效14例,康復率達到75.00%,觀察組的康復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隨訪2年兩組復發(fā)率比較
隨訪2年,觀察組中無一例出現(xiàn)復發(fā),復發(fā)率為0;對照組中半年內復發(fā)2例,1~2年復發(fā)4例,復發(fā)率為18.75%,觀察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字2=6.62,P<0.05)。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中無一例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達到100%;對照組中不滿意7例,護理滿意度為78.1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目前關于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尚無明確定論可解釋其病因,在眾多觀點中以微循環(huán)障礙學說所獲支持最多。該說法認為骨管內面神經微循環(huán)因營養(yǎng)血管痙攣而出現(xiàn)缺氧,加大了血管通透性,提升了神經鞘內壓力,使神經供血受到影響,神經傳導在此惡性循環(huán)之下出現(xiàn)阻滯或變形,最終引起面癱[4]。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面癱的概率遠高于健康人,受多種因素影響,如血糖與神經癥狀不成比例、患病者多為老年人、存在較多心腦血管事件等,治療糖尿病并發(fā)周圍性面癱的難度相對較大。不少研究均指出神經軸索損害與高血糖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因此該病患者不但病程長且病情較重[5]。治療該病的關鍵在于調控患者的血糖,盡量減少波動,將其維持在正常范圍內,這就非常需要積極的護理干預措施,相關研究亦指出血糖的控制對于面神經麻痹預后的改善具有積極意義[6]。因此實施全面、整體、連續(xù)的護理,建立跟蹤檔案對于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應用整體綜合護理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
在整體綜合護理模式中,護理人員的評估與干預均有個體化特征,是在整個疾病周期貫穿護理干預,不僅是在患者住院時為其提供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康復指導等服務,同時也將這些護理措施連續(xù)至出院后[7]。從住院治療到出院回歸家庭,連續(xù)性護理的管理與跟蹤從未停止,能夠為處在轉移期的患者提供幫助與指導,不僅是患者本身,其看護者同樣也是連續(xù)性護理的干預對象,二者護理能力的提升均是其目標。此外整體綜合護理模式的優(yōu)勢還表現(xiàn)在個人檔案的建立,所以該護理方案的針對性較強,能依據實際情況確定方案,對患者的不良行為習慣、生活習慣進行糾正,盡可能減少影響患者康復的不良因素,保證康復效果,減少復發(fā)[8]。
分析總結本次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經過整體綜合護理模式的干預,觀察組不但康復效果、復發(fā)情況較好,且滿意度非常高。可見對糖尿病并發(fā)周圍性面癱患者應用整體綜合護理模式是有效、可行的,適合普及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揚,張帆,鐘華.鼠神經生長因子對急性外展神經麻痹合并糖尿病的療效研究[J].中國藥業(yè),2014,23(5):10-12.
[2]董潔玉.肌注神經生長因子治療糖尿病合并急性外展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5,10(6):559-560.
[3] Pócsai K,Bagyura Z,Kálmán M.Components of the basal lamina and dystrophin-dystroglycan complex in the neurointermediate lobe of rat pituitary gland:different localizations of beta-dystroglycan,dystrobrevins,alpha1-syntrophin,and aquaporin-4[J].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 Cytochemistry,2010,58(5):463-479.
[4]郭霞,田鍇,李秀珍.糖尿病高血壓伴發(fā)周圍性面癱的病因及治療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15):195-196.
[5]張利平,張志永.以面神經麻痹為首發(fā)癥狀的糖尿病患者36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22):83.
[6]林興東.針灸配合藥物治療急性面神經麻痹效果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19):282-283.
[7] Axelsson S,Lindberg S,Stjernquistdesatnik A. Outcome of treatment with valacyclovir and prednisone in patients with Bells palsy[J].Annals of Otology Rhinology & Laryngology,2003,112(3):197-201.
[8]謝艷卿,李福英.高壓氧治療56例面神經炎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心理醫(yī)生,2015,21(9):165-166.
(收稿日期:2016-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