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霞++湯穎
摘要:目的 分析本院產婦在產程中運用自由體位糾正位置異常的臨床資料,探討利用自由體位在糾正胎頭位置異常的影響及結局。方法 收集正常待產進入活躍期且胎頭位置異常的產婦20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結果 觀察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及總產程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產后2 h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新生兒Apgar評分及產婦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兩組第三產程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自由體位值得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自由體位;自然分娩;胎頭位置異常;分娩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自然分娩的意識也逐步提高,自然分娩越來越為大眾所接受和青睞。但產程中出現(xiàn)的胎頭位置異常給自然分娩帶來了干擾和難度,增加了剖宮產率。本文通過對自由體位在自然分娩運用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現(xiàn)將研究結果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1日~6月31日,經產房待產產婦,單胎,頭位,具有應道分娩條件且胎頭位置異常的孕婦20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年齡在25~34歲,孕周37~41 w,無陰道分娩禁忌癥,無嚴重妊娠合并癥。統(tǒng)計兩組一般情況,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方法 100例觀察組孕婦宮口開3 cm后,由助產士經防跌倒風險評估,確認無下床活動禁忌癥后采取自由體位,半臥位、坐位、蹲位、側臥位、直立位、坐分娩球等方法。產程中助產士嚴密觀察胎心,宮縮,產程進展情況。對照組100例,宮口開3 cm后采取床頭提高30°,仰臥位于產床上直至分娩。
1.3效果評價 評價指標包括:①分娩方式:統(tǒng)計兩組自然分娩和剖宮產人數(shù),②產后2 h出血量:比較兩組自然分娩孕婦產時及產后2 h觀察期間的出血量,③產程時間:比較兩組自然分娩孕婦一、二、三程時間,④滿意度:比較兩組對產房及助產士的滿意情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兩組產婦分娩方式比較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比較,見表2,結果顯示觀察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自然分娩孕婦的各產程時間和產后2 h出血量比較。兩組自然分娩孕婦的各產程時間和產后2 h出血量比較,見表3,結果顯示觀察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總產程時間及產后2 h出血量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3兩組孕婦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 兩組孕婦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見表4,結果顯示觀察組Apgar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4兩組孕婦對產房及助產士的滿意度比較 兩組孕婦對產房及助產士的滿意度比較,見表5,結果顯示觀察組對產房及助產士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對照組里產婦采取臥位,增加子宮對下腔靜脈和腹主動脈的壓力,減少子宮的血流灌注量,增加胎兒窘迫和新生兒窒息的機率。同時產婦易增加疲勞感,降低舒適度,延長產程時間,增加產后出血機率,孕婦對產房及助產士的滿意度下降。觀察組利用體位糾正胎頭位置異常的基礎:①孕期及分娩期激素水平的變化。②力學原理:機理:自由體位+持續(xù)運動﹙骨盆擺動,搖擺,行走﹚使得骨盆各骨骼之間的位置關系以及骨盆的形狀發(fā)生持續(xù)性的變化,這樣將有助于胎兒進入最佳位置。分娩中改變產婦體位,從而使胎兒體軸與母體產軸一致,使胎兒重力方向發(fā)生改變,通過重力+力偶作用,達到改變體位異常的目的。同時借助胎兒重力的作用,使胎頭對宮頸的壓力增加,反射性地引起有效宮縮,胎先露下降順利,可縮短產程。改變產婦體位,能增加產婦骨盆空間,有利于胎兒旋轉。如坐位和蹲位可使坐骨棘徑線、出口徑線、骨盆出口面積均增加。處于立式體位的產婦能分泌更多的內啡肽,緩解產婦精神與肌肉緊張,骨盆更松弛,有助于分娩。
綜上所述,自由體位對產程運用中能提高產婦舒適度,增加分娩信心,自由體位是糾正胎頭位置異常的有效辦法,一定程度上能夠改變分娩結局,對促進自然分娩有重大意義,提高產婦對產房及助產士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黎小玲,于桂珍,謝桂芳,等.產程中實施自由體位對分娩結局的影響研究[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2,21(14):241-242.
[2]丁春娥.體位干預對產程進展的影響[J].現(xiàn)代護理,2006,12(2):107-108.
[3]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230.
[4]Carvalho B. Respiratory depression after neuraxial opioids in the obstetric setting[J].Anesth Analg,2008,107:956-961.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