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寧 姜姝
道德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一種基本價值觀念和評判標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界對于道德的界定已經十分清楚。所謂道德,就是人們以善惡為標準,通過傳統習慣、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來評判人們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相互關系的規(guī)范的總和。同時道德是維系和調節(jié)倫理秩序和個人的行為方式,是個人的德操和社會的風尚。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在獲得更多的物質權益的同時,本應該有與之相應的精神依托?,F實卻是道德沒有跟上社會發(fā)展的步伐,從而出現了物質和精神的嚴重裂變,人們失去了與之相應的精神依托。這種現實與理想的反差,使得人們在選擇時產生了焦慮,從而陷入了一種更深的道德困境。
國內對于道德困境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左右,并且與對麥金太爾的研究同步開始,因而往往被對麥金太爾的研究所淹沒。近年來國內對于道德困境的研究逐漸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認為道德困境是一種道德悖論?!保?]二是認為“道德困境是一種存在的道德困難狀態(tài)?!保?]但因受制于各自研究的重點,上述研究對道德困境的分析都較為籠統,而本研究試圖從制度方面探尋其根源,從而嘗試找出解決之道。
人類社會的道德演變發(fā)展史會依據社會形態(tài)的變遷,經歷歷史文明。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人類進入現代文明,但是道德的演進并不是同生產力的發(fā)展完全同步的,它表現為三種情況:同步、落后與超前。當道德演進同步或超前于社會生產力時,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發(fā)展,但當道德落后于社會生產力時,道德就會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桎梏,二者的矛盾便越發(fā)不可調和,最終滋生困境。
道德演變會滋生困境,但道德困境的產生并不完全是由道德的演變造成的。道德困境作為一種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產生于不同的原因,并且始終困擾著人們。本文所理解的道德困境,其實主要是從道德選擇方面入手,指主體在面臨道德選擇時產生的一種對于善與惡甚至是善與善二者擇其一的一種特殊困境[3]。道德困境的實質就是在善與惡甚至善與善之間選擇善,然而當人們面臨這樣的一種困境是怎么選擇都是錯,結果都會使人內疚、焦慮。
道德困境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人們內心有善,當人們在善惡之間甚至善善之間進行選擇時就會出現怎么選都是錯,以至于不知如何選擇的困境。通常我們面臨的道德困境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者,主體對于自身的善惡價值觀不清時,會出現善惡選擇的困境;二者,主體會面臨著兩種甚至多種規(guī)則選擇其中一種,并且只要選擇其中一種就要對另一種合理的規(guī)則背棄;三者,主體承擔著多種社會角色,并且這幾種社會角色相互沖突。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道德困境出現了新的表現形式,并且越來越復雜,產生這種現象的也不只一種,筆者試圖從制度方面探尋其原因。
不同學科對于制度的理解不同,筆者所指的制度是指一種廣義的規(guī)則、規(guī)范(constraints),對于整個社會具有普遍約束作用。制度本身有一定的價值訴求和倫理價值,每一具體的制度安排都有其相應的制度理念,并且是令社會大眾相對滿意的,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價值訴求。一種正義制度的建立既要尊重個人的權益,又要符合社會大眾的訴求,這樣才能在滿足人們利益需求的基礎上,促進道德進步。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也會產生相應的制度變遷。制度作為一種外在約束影響著道德的進步,同時不合理的制度的建立也會引起道德困境。
第一, 制度自身缺陷導致的道德困境。
制度作為判斷人們行為正確與否的標準,之所以被社會上大多數人認可,主要是由于該制度本身含有的價值追求。制度本身有著某種價值追求,因而它制定、執(zhí)行過程中自覺地體現著人們的訴求。制度之于道德作用要想更好地發(fā)揮,首先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規(guī)范。羅爾斯就說:“要保證政治的正義性,首先要有一套正義的憲法,正義的憲法應是一種滿足平等自由要求的正義程序;正義的憲法在所有可行的正義安排中,比任何其他安排更可能產生出一種正義的和有效的立法制度。”[4]219
但制度在制定之初也可能存在諸多不合理。如美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瑞恩一家三個兒子全都戰(zhàn)死沙場,只剩瑞恩一個獨子,卻在戰(zhàn)爭中生死不明,這時就面臨著犧牲一個八個人的小分隊營救瑞恩,還是放棄瑞恩的困境。會出現這樣的困境,說明制度在制度制定之初就不合理,讓只剩瑞恩一人的家庭服兵役。制度的建立,都有著美好的設想,但由于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在執(zhí)行過程中產生的額外利益,會使制度成為少數人玩弄權術的工具。這時制度就缺少了最初設想的公正、公平。當正義、公平在制度中受到影響,那么依托正義建立起來的制度也將沒有存在的必要。依靠制度支撐的道德也將失去人們的信任,當人們發(fā)出“為什么遵守道德”的提問時,代表人們的道德信仰遭到了破壞。人們對于是否遵守道德規(guī)范產生困惑,對于遵守哪種制度限制的道德規(guī)范產生困惑。當困境過度發(fā)展,甚至會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道德恐慌。
第二,制度變遷引起的道德困境。
社會正義是制度體系建立起來的前提,并且要在各項權利和義務的分配中得到充分體現。羅爾斯認為:“正義是社會各種制度的首要美德,如同真理是思想體系中的首要美德一樣?!保?]3然而,制度在實施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問題,如平等原則因人而異,權利分配不均等。另外,制度不僅能夠保障人們的權利和物質需求,還承載了人的精神需要,即人的道德需要?!爸贫燃仁且环N規(guī)則體系,又是一種價值體系?!保?]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遷,制度的變遷也是不可避免。諾斯認為制度變遷主要由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舊的社會形態(tài)的制度約束已經不能跟上生產力的步伐,因而需要變更不適應當下制度的規(guī)范。二是制度作為一種動態(tài)的力量,不斷優(yōu)化自身以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社會生產力。然而,不論制度的變化是動態(tài)的還是靜態(tài)的,它對道德的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而道德在社會發(fā)展中又表現出一種相對滯后性,當道德在制度變遷中不能跟上其步伐,就會出現道德困境。由于制度所承載的道德要求具有社會普遍性,因而對于制度的要求也優(yōu)先于對個體德行的要求,當一種制度不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時,因而他也不能滿足社會大眾的道德要求。這時各種道德困境的現象便應運而生,如社會上出現的“好心沒好報”“小悅悅事件”等。另外,一種制度的產生雖然能夠適應當時社會的發(fā)展,滿足一部分人的價值訴求,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制度在不斷變遷,原本束縛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的制度規(guī)范失去了原本的約束力,這時舊的制度規(guī)范逐步解體新的制度規(guī)范卻沒有正式形成,出現了新舊兩種標準的嚴重裂變。人們對于遵守哪種制度規(guī)范產生了選擇困境。這時的道德困境其實就是“產生于新的社會群體生活的重組中、是與社會群體中的時序斷裂和精神異鄉(xiāng)并存的一種現象,認為‘心與物的背反、變動與適應的異步,必然導致群體成員之間道德時序的混亂’”[6]。
第三,制度供給造成的道德困境。
制度與道德作為社會發(fā)展中的客觀歷史現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并且扮演者不同的社會角色,構成社會發(fā)展的完成體系。制度的制定要以道德為理念,而道德的發(fā)展要以制度為支撐。一套制度體系的制定,必定是有一定的價值理念為前提的,而道德作用的發(fā)揮還要依靠制度的保駕護航。但不健全、不合理的制度也會造成道德困境。當不合理的制度存在于現實中,同時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生產,并且要被迫遵守這種不合理的制度時,人們就會產生遵守道德的困惑。
在我國道德建設中,制度的作用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并且道德建設本就是人們追求價值自由的制度性活動。但由于主觀和客觀原因,使得制度對于道德的供給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供給過剩。制度供給是指在制度供求關系中,制度對于道德供給大于需求。不可否認,制度在道德建設中必不可少,但并不是每種制度都是人們的道德發(fā)展所需要的。這些制度中有些是低效的,甚至可以說是無效的,因而這些制度就需要取消,而不是強加于道德上。我國的制度供給過剩,是相對過剩,是指某些低效的制度。既得利益者為保障自身的利益,利用這些過剩的制度牟利,使得這些制度勉強維持。現代社會,缺少了有效制度的引導,人們很可能出現道德的迷失和困惑。而過剩的制度供給,把人們限制在條條框框里,人們失去了道德選擇的自由,制度變?yōu)樯贁等酥\取利益的工具,人類成了被社會異化的產物。二是制度供給不足。制度供給不足是指在供求關系中,制度對于道德需求大于供給。這里所說的制度供給不足是說相對不足,即制度的低效和無效性,缺少強有力的、高效的制度。這里的供給不足所指對象是社會大眾。一些低效的制度存在,使得更加高效的制度無法產生,人們在面臨一些道德選擇時迷茫、困惑。如近年來出現的“醫(yī)生困境”,遇到臨危的病人并且沒有家屬簽手術同意書,醫(yī)生面臨著救病人還是遵守規(guī)定的選擇困境。這時就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制度來保障醫(yī)生和病人的利益。制度供給過剩和不足,都會阻礙完善、健全的制度的產生,危害社會大眾的利益。一個高效制度的產生,必須剔除某些低效、冗雜限制,從根本上解決制度不公。
道德困境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歷史現象,始終影響著人們的道德選擇和判斷,這種現象迅速蔓延極有可能引起大規(guī)模的道德恐慌。而制度與道德有著天然的聯系,因此,可以從制度方面探尋道德困境的原因,并嘗試探尋解決之道。
第一,理論到現實:提高制度自身的效率。
社會的進步需要公平公正的制度協調各方利益,而一套制度體系的建立必須要以正義為前提,正義是衡量一項制度好壞的價值標準。正如羅爾斯所說:“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一種理論,無論它多么精致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加以拒絕和修正;同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他們如何有效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和廢除?!保?]3即建立一套以正義為前提,并且保證社會群體相對滿意的制度,從而減少其在制定和執(zhí)行的失誤,最大程度上實現社會公平,滿足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提高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的監(jiān)督約束作用,運用契約論違反規(guī)則之后的成本大于收益的理論,利用人們懷賞畏罰的心理,直接作用人們的行為,從而有效避免既得利益者的權力尋租行為,更大程度上提高制度的有效性。
同時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兼顧公平和效率,不僅要重視機會的平等,也要注重結果的平等。羅爾斯說:“一部正義的憲法應是一個旨在確保產生正義結果的正義程序?!保?]195而要保障結果和程序的公正,首先要保證公民的自由權,使公民參與到制度的制定和執(zhí)行中,從而使制度的運行符合大眾的利益。
第二,整合與創(chuàng)新:新舊制度標準的良性過渡。
面對制度變遷引起的道德困境,我們需要做的是建立什么樣的制度標準來走出道德困境。回首千百年來,人們建立的制度標準,經歷社會的發(fā)展、變革,至今仍給我們留下了讓我們引以為豪的精粹。因此,我們要繼承、發(fā)展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建立適合當下的評判標準。
而建立適合當下的制度標準要做到以下方面:一者,制度標準符合時代性原則。傳統道德文化經歷幾千年的變革,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卻又有一定的時代性。而制度作為道德的外在約束力,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變化。每一種社會形態(tài)都有自己的評價標準,當一種社會形態(tài)過渡到另一種社會形態(tài),表示這一時期他律也將失去效力。因而要創(chuàng)新適合當下的新標準,即在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建立體現民主、自由,以人為本原則的制度標準。最主要也是最不能忽視的就是,新的制度標準中要體現善,能夠代表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利益,而這種善也是能夠保證制度正義的前提。二者,建立科學平等的制度評價機制。制度的良性發(fā)展離不開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良好的評價機制不僅有助于制度體系的良性發(fā)展,也可以對道德主體的道德行為作出是非善惡的判斷。建立良好的制度評價機制可以使社會大眾積極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也能彌補目前混亂的評價機制,緩解制度不健全帶來的道德困境。
第三,他律到自律:道德主體認知的自主轉化。
道德認知是道德主體對道德現象的認識、理解。要使道德主體認知自主轉化必須要有成熟的道德認知和準確的道德判斷。而要實現道德認知的成熟,首先要有他律作保證。
因此,完成他律向自律的轉化,就要做到制度與道德相結合:一者,用制度約束道德。制度作為一種外在約束力,對于道德的發(fā)展、進步具有規(guī)范限制的作用。而用制度約束道德并不是道德法律化、制度化,而是借助制度來規(guī)范人們的某些行為,使人們行正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他律。由于理性和自律并不是無限的,人們極有可能受到各種私欲的糾纏,當這種私欲受到外力的作用,極度擴張,人們將會陷入更深的道德困境,甚至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道德恐慌。特別是現代社會,物欲橫流、輿論不張的情況下,道德自律還可以通過道德培養(yǎng)獲得,而他律要想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會是一個相當大的難題。因而我們需要強有力的制度他律,借助制度這種硬約束,并結合道德的軟約束,并從硬約束入手,逐步過渡到軟約束,達到二者的有機統一。二者,提高自主意識。人是道德的主體,要想更好地發(fā)揮道德作用,走出道德困境,就需要完善主體意識,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档抡J為自律是人們內心的法則,任何只靠外部立法或制度來解決道德問題的方法都是行不通的。況且在現代社會,人們受到各種物欲糾纏的同時,其自控能力也大打折扣。因而需要我們逐步培養(yǎng)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加強道德教育,喚醒自身的道德自覺,最終實現他律向自律的自主轉化,即康德所說的使自己行動的準則變?yōu)槠毡榈牡赖路▌t。
[1]錢光榮.把握道德悖論需要掌握的學理性問題[J].道德與文明,2008(6).
[2]曹剛.倫理學的新維度:道德困境中的三類道德難題[J].哲學動態(tài),2008(11).
[3]韓東屏.論道德困境[J].哲學動態(tài),2011(11).
[4]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5]范進學.權利政治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227.
[6]姜姝.時序與家園的道德張力:流動群體中的鄉(xiāng)情背反研究 [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