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楊
試分析“七月”詩派的現實主義特點
□白楊
抗戰(zhàn)時期,七月詩派崛起,跨越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是當時國統區(qū)內重要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同時也是當時堅持時間最長,影響廣大的文學流派。七月詩派圍繞《七月》《希望》(胡風主編)雜志,匯聚了綠原、阿垅、牛漢等一批現實主義詩人,是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重要文學勢力。理論家兼詩人胡風的人生態(tài)度和詩學理論,對七月詩派有著強大的引導性與感召力,在七月詩派的作品當中有著直接的體現。同時受郭沫若等詩人及中國詩歌會,以及艾青等新詩代表的影響,形成獨特的革命現實主義和堅持自由詩寫作的風格[1]。
綠原是反諷型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在早期的《童話》當中有著夢幻般的迷離,但殘酷的現實,使其在中期變得悲憤激情,而經過沉淀后期的詩風變得沉郁厚重。在其詩作當中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帶有的強烈宗教色彩,這使得其詩作不僅悲憤激情與沉郁厚重,更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反諷意味。比如《憎恨》(1940年12月)、《給天真的樂觀者們》(1944年12月)、《重讀<圣經>》(1970年)、《母親為兒子請罪——為安慰孩子而作》(1970年)等綠原將現實生活及人生百態(tài)融入荒誕的宗教意象或宗教故事中,給予讀者強烈的思想沖擊,回味無窮,這種絕妙的反諷手法運用使綠原的現實主義詩作獨具特色。
七月詩派的作品一貫的風格即表現現實生活,而阿垅在貫徹這一風格的同時,也有其獨創(chuàng)性即“主體型現實主義”。阿垅是黃埔軍校第10期畢業(yè)生,曾任職戰(zhàn)術教官,這些經歷使其詩作當中,將胡風主張的主觀戰(zhàn)斗精神發(fā)揮到了極致,這是強調主體性的表現[2]。胡風對阿垅的評價是戰(zhàn)士與詩人是神的兩個化身。阿垅在其詩歌《哨》當中寫到:“一月的夜的延安/前線帶回來的一身困倦/從這深深的夜逾越過去/又是新紅太陽的戰(zhàn)斗的明天”,從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其戰(zhàn)斗精神。在遭受空襲的西安,阿垅開始寫作《南京》以紀實的筆觸,描繪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軍隊參與的多次重大會戰(zhàn),表達“中國軍人悲壯的愛國情懷和最終戰(zhàn)勝敵人的光明前途”。這是阿垅從忠于現實,轉變成與現實搏斗的戰(zhàn)斗精神的真實寫照。
七月詩派當中的青年詩人們有一個共同的特性——浪漫氣質與理想主義。因此在他們的詩作當中的寫實手法并不拘泥于形式,帶有很強的浪漫筆法,在充滿荊棘與泥濘的道路上前行,同時也在戰(zhàn)斗中保持這對生活、理想的強烈熱愛與追求。魯藜是其中的代表,在其詩作當中將哲學思考融入到自然景物的描寫當中,將現實主義與象征主義完美交融,自成一家。其詩作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以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富有象征主義的歌詠,充滿浪漫主義的情調,富余哲理,感人至深。如《泥土》“老是把自己當做珍珠/就時時怕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泥土吧/讓眾人吧你踩成一條道路”。
象征型的現實主義與我國傳統的比興手法相近,于20世紀初傳入中國,周作人在其《揚鞭集》中指出“象征即興”,這時的中國文人,大多會不自覺的使用象征手法,使他們的文章渾然天成。七月詩派的詩作也是如此,因此,融入到現實主義當中的象征是七月詩派的又一大特點。
七月詩派活動的時期,來自西方的各種文學思潮傳入國內,七月詩派的詩歌具有獨特的現實注意特點,是融合了象征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寫實主義等各種文學思潮的集大成者,這些特點使得七月詩派的詩歌具有獨特美學意味的同時,將愛國主義、戰(zhàn)斗精神凸顯得淋漓盡致。
注釋:
[1]葛明星.荊棘途上的歌者——《七月》詩派的詩性追求 [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05:105-107.
[2]王玨.論七月詩派浪漫的現實主義下的戰(zhàn)斗精神[J].大眾文藝,2016,12:43.
(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