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二戰(zhàn)后,日本經濟保持了高達半個世紀的快速增長,讓全世界為之驚嘆。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日本受泡沫經濟的影響,經濟出現(xiàn)大面積的衰退。為了避免我國重蹈日本泡沫經濟的覆轍,有必要吸取日本在經濟發(fā)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以此為切入點,分析當前我國發(fā)生泡沫經濟的可能性,并提出相應的應對與防范措施。本文將從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發(fā)展、崩潰和原因入手,通過對兩國經濟的對比分析,闡述我國出現(xiàn)泡沫經濟的可能性,并提出有效預防泡沫經濟的對策與措施。
【關鍵詞】泡沫經濟;原因;影響;啟示
一、日本泡沫經濟的產生、發(fā)展和破滅
對于泡沫經濟的理解,國內外專家達成兩點共識:第一, 市場中有很多因素,比如資本價格的變化,服務業(yè)的繁榮等等,以及人們投機的心理,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泡沫的出現(xiàn)成為可能。第二,人們經濟生活與泡沫經濟的出現(xiàn)息息相關。市場的異常興奮,都體現(xiàn)在人們的不理智,這種不理智讓泡沫越吹越大,隨之而來的是人們欲望的不斷膨脹,最后造成的結果是泡沫越大,破滅后損失越慘重。
1.日本泡沫經濟的產生
第一,股價上漲。日元升值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對日本實體經濟的沖擊,日本經濟遭受微創(chuàng),股市應該走低,但股市卻反常性的走高。日本經濟陷入嚴重的困境。政府試圖調用指令,提高股市的價格,黃金貸款已用于購買,銀行系統(tǒng)遭受嚴重損失,但銀行掩蓋這些損失。
第二,地價上漲。地價走高導致股價走高,股價走高反過來更促進地價的瘋漲,資產價格和實體經濟相互借彼此增長,形成一個巨大的泡沫。
2.日本泡沫經濟的發(fā)展
1987年,日本的泡沫經濟表現(xiàn)在以下2個方面:
第一是股市泡沫。1989年,僅東京證交所上市公司的市值總額就超過了當年的GDP,日經平均指數更是從13114點上升到38915點,增加了兩倍多,可見股市泡沫之嚴重。
第二是房地產泡沫。在1990年,世界經濟范圍內有名的新聞便是僅東京都的地價總額便相當于美國全國的地價總額,這在世界經濟發(fā)展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3.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
泡沫經濟的崩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4個方面:
第一,地價和股價泡沫崩潰。
1991年第二季度起,直到2005年1月,土地價格下跌了一半左右。股價從1989年的最高點跌了約39000日元到2002年的最低點,約8000日元,同比下降約80%。1991年第二季度開始的土地價格下落,成為泡沫崩潰的起點。1992年,地價漲幅從去年的14.1%下降到10.4%。1999年以后,土地價格下跌,部分進一步擴大。2004年的8.4%,是土地價格下降的最大跌幅。
第二,不良債權大量產生。
土地和股票價格暴跌,銀行產生大量不良貸款。日本的銀行和金融機構不透明,導致銀行不良貸款各種事故。 1993年3月,政府公布的各類銀行不良貸款8萬億日元。一些研究機構估計為46萬億日元至56萬億日元。1998年,日本放寬貸款條件,債權人,不良貸款統(tǒng)計。1996年,政府宣布,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35億日元(包括低迷的債務,損失索賠,利息減免索賠)。
有些研究人員估計,不良貸款超過了100萬億日元。增加的不良貸款,迫使銀行利潤和資本進行處理,銀行的盈利不足以彌補索賠損失所造成的銀行本質上是陷入虧損,缺乏股權資本,信貸能力下降。
第三,銀行等金融機構大批倒閉。
銀行的不良貸款不斷增加,日本民眾和企業(yè)對銀行信任不斷下降,甚至使金融體系產生動搖。由于銀行股票大幅下跌,陷入流動性危機,銀行間拆借資金困難,致使銀行大量破產。
后來,政府債券信貸銀行,長期信用銀行和其他各大銀行,各大保險公司關閉了一個又一個,以日本的經濟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只胚\行在一些地方,在穩(wěn)定的情況下,存款限額保險制度停止執(zhí)行政府擔保,并承擔破產的銀行和破產家庭儲蓄和被保險人的保險公司全額支付。幾年后,銀行破產潮消退,動搖了居民和銀行存款的限制保險制度不能被重新引入,一再推遲。
二、日本泡沫經濟的原因分析
1.大量過剩資本的沖擊是引發(fā)泡沫的根本原因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泡沫經濟便是一對矛盾的激化,即大量過剩資本與相對稀缺的投資機會,這便必然導致資產價格的猛漲。20世紀70年代年代中后期,日本開始進入低速增長期,資金供應并沒有減少,但有利的投資機會減少,這就導致金融證券、房地產投資等行業(yè)使用了這部分資金。而且,20世紀80年代后,強勁的出口優(yōu)勢,貿易盈余的不斷擴大,也造成了國內資金額的進一步增加。
2.日元升值后反蕭條政策力度過大
1986年一個顯著的日元升值后,日本出現(xiàn)了整體性經濟衰退。日本政府采取放寬的貨幣政策。 1986年2月至1988年3月調節(jié)貼現(xiàn)率四次,同比下降2.6%,低層次的折價率一直持續(xù)到1990年5月。 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股價暴跌,日本經濟繼續(xù)強勢上漲,貨幣政策應擰緊松動,但為了防止股票價格和經濟衰退,緊縮措施。
3.金融本體開放化過程中導致風險管理薄弱
20世紀80年代,金融本體開放化和非金融機構的快速融資擴金融衍生品業(yè)務快速發(fā)展。足夠的資金,積極融資,財務機制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風險管理不嚴,關注抵押品價值,蔑視審查職能的金融資產,投資過熱等因素推動股市和房地產價格上升顯著。
4.景氣超出政府預期,投資者過度樂觀導致過度投資
日本經濟在石油危機之后,減少了對石油資源的依賴,非制造業(yè)的快速增長配合日元升值,大量高收益機會被創(chuàng)造出來。1988年之后,經濟保持高速增長,連續(xù)第四年超過政府的預測,新的奇跡見證了日本的經濟。這一長期的繁榮繼續(xù)超出很多人的預期,企業(yè)家誤認為經濟將長期延續(xù)。日本公司的股票被低估了,成為了公眾對于股票早期下落的普遍認識。由于各種因素,支持企業(yè)技術發(fā)展,提高競爭力,價格將恢復上漲。企業(yè)家預期高,導致過度投資。
三、中國經濟與日本經濟的相似之處
1.九十年代初中國經濟出現(xiàn)泡沫而后崩潰
1992年中國沿海房地產某些領域出現(xiàn)泡沫。深圳、三亞、北海等城市發(fā)展的土地價格,寫字樓房價很短時間出現(xiàn)暴漲。三亞,北海和其他投機資本聚集地,房地產價格上漲速度在短短幾個月內,超過了東京市中心最快的房地產價格上漲速度。1993年7月,國家采取了控制措施,沿岸一些地區(qū)的房地產泡沫迅速崩潰,各大金融機構在危機時幾近破產,一系列事件導致整個金融體系和宏觀經濟近乎崩潰。
到目前為止,三亞、北海仍然崩潰的泡沫遺留下來的未完成的建筑和未經處理的不良資產仍隨處可見。這一次爆發(fā)的房地產泡沫及其崩潰,直到現(xiàn)在,也對中國經濟造成了嚴重后果,使中國經濟出現(xiàn)了巨大倒退。
2.九十年代后半期經濟下滑,通貨緊縮
1993年上半年,宏觀調控部門采取軟著陸措施控制經濟過熱。自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價格和需求相互影響,通縮螺旋下落時有發(fā)生,但如此嚴重的情況確實從未有過
3.貨幣調控寧緊不松,加重通貨緊縮
從1999年到2003年,通貨緊縮,綜合經濟衰退。同期,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下降至15.2%,年平均增長,1980年比1997年低9.4個百分點,貸款的增長速度降低到12%,宏觀經濟之間已經沒有可能過熱和通貨膨脹,貨幣寬松政策,增加貨幣和貸款增長的量不會造成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能起到緩解和消除通貨緊縮的作用。
四、日本泡沫經濟對中國的啟示
1.于經濟上升期嚴防資產泡沫暴漲
從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的嚴重后果,可以看到泡沫經濟的危險。我們應當采取措施,預防泡沫經濟的出現(xiàn),如果泡沫出現(xiàn)的話,我們應當想盡一切辦法使泡沫破碎。但這將造成對金融體系和宏觀經濟的嚴重打擊,如果擔心遭受打擊,并采取溫和的措施,以維持泡沫,卻會使經濟泡沫越來越大,甚至造成更大的災難。所以如何權衡利弊,把握尺度才是關鍵。
2.不宜謹慎過度防范泡沫造成經濟下滑
泡沫經濟崩潰后,日本經濟進入了長期的低迷,這讓本來在狂熱之中的日本人重回理性,但也使得日本人變得謹小慎微,日本銀行和其他宏觀調控部門害怕重蹈泡沫經濟的覆轍,因此采取了嚴格的金融監(jiān)管,并長期不敢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便使得日本經濟在泡沫經濟后長期一蹶不振,反而阻礙了應該得到發(fā)展和恢復的經濟,因此中國政府應當采取嚴格的監(jiān)管,但同時,一定要防止出現(xiàn)過猶不及的做法,過度抑制市場,又會打消投資者的積極性。
3.擴大投資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應當徹底停止,防止復出
日本政府實行了多年擴大投資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不斷擴大投資,促進經濟發(fā)展,其造成的結果是,造成了金融業(yè)的困境和總體經濟的衰退。1997年,日本政府采納民眾以及學術界的整體意見,將擴大投資的擴張性財政政策緩慢退出歷史舞臺,這在日本全國達成了空前的一致,大部分人并不存在懷疑,因為大家深受泡沫經濟其害。
4.市場化改革力度應適當
日本政府在泡沫經濟后面對巨大的壓力,為了解決經濟衰退的深層問題,采取了快刀斬亂麻的方式,釜底抽薪,裁減公司人員,改革會計制度,采取從深層次出發(fā)解決問題的思路。
中國的情況雖然和日本的情況十分相似,但還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在推進市場醫(yī)療化,教育產業(yè)化的同時,也暴露了很多的問題,譬如居民收入增長過慢,難以承受消費需求下滑等難題。這與日本當年的情況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中國的市場化現(xiàn)在并不十分發(fā)達,與中國一段時間實施過計劃經濟有部分關連,市場化的理念和深入程度都不及日本,應該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進程,更加注重公眾利益和承受力。
參考文獻:
[1]高鴻業(yè) 《西方經濟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2]張維達 《政治經濟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3]盧現(xiàn)祥 《新制度經濟學》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
[4]馮昭奎 《日本經濟》(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5]張紅 《房地產經濟學》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6]池元吉 《世界經濟概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7]孫執(zhí)中 《日本泡沫經濟新論》 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8]邁克爾-波特(美) 《日本還有競爭力嗎》 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9]黃利明 日本泡沫經濟的啟示 時事報告.
[10]賓建成、羅先成 泡沫經濟形成的特殊機理及其防范對策 吉首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作者簡介:
孟天任(1990—),男,籍貫:山西,日本橫濱國立大學2015級碩士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修辭學在廣告分類學當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