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中華
(四川省宜賓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兒科, 四川 宜賓, 644000)
?
舒適護理模式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護理中的應用研究
伍中華
(四川省宜賓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兒科, 四川 宜賓, 644000)
小兒手足口病; 舒適護理模式; 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HFMD)臨床表現(xiàn)主要以手、足以及口腔黏膜皰疹為特點,好發(fā)人群為兒童,好發(fā)年齡為2~10歲,潛伏期一般在4~6d。該疾病為傳染病,傳染概率較大,主要的傳播途徑為呼吸道或飛沫傳染,尤其醫(yī)院中較極易出現(xiàn)交叉感染[1-3]。加強醫(yī)院內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護理,減少交叉感染的發(fā)生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措施。本研究探討舒適護理模式應用于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小兒手足口病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女43例、男77例,年齡2~10歲,平均年齡(4.5±3.4)歲,體溫38.5~40℃。診斷標準[4]:手掌、臀部或足底有皰疹、丘疹,皰疹附近有炎性紅暈,發(fā)熱,可有食欲缺乏、咳嗽等臨床表現(xiàn)。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臨床資料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告知所有患者及家屬疾病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行舒適護理模式。
1.2.1舒適護理模式: ① 心理護理:對患兒以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告知患兒疾病的基礎情況,使用溫和、鼓勵的話語,給患兒以信心以及支持,減少患兒焦慮、煩躁等癥狀出現(xiàn)。② 口腔與飲食護理:飯前與飯后囑咐患者用溫開水(淡鹽水)漱口,但是對于疼痛感極為明顯,較多口腔皰疹或不會漱口的患者,漱口可能會引起嗆咳、疼痛加劇,此時可以給予康復新液,能夠降低患者疼痛感,并且促進口腔黏膜創(chuàng)面的愈合。患者應進食含有高蛋白且較為清淡的食物,容易消化,且少量多餐。③ 發(fā)熱護理:70%的患兒發(fā)熱為中低度發(fā)熱,通常不需要給予退燒藥,但要及時補充水分,護士要時刻監(jiān)測患兒的體溫變化,當患兒體溫達到高熱時給予退熱治療。
1.2.2健康教育: ① 開展健康教育講座,詳細講述手足口病的流行機制,臨床表現(xiàn)以及防控對策等知識,采取的措施包括:發(fā)送宣傳冊或1對1健康教育的方式。② 護理人員普及有關手足口病的傳染方式,告知家長手足口病有很強的傳染性,傳播速度極快,一般是通過飛沫或呼吸道傳播,因此,家長應當引起重視,但也要告知家長手足口病可重復感染,家長應注意患兒的健康狀況以防類似情況發(fā)生。若患者出現(xiàn)相應癥狀,應及時送醫(yī)。③ 普及個人衛(wèi)生的注意事項,注意個人衛(wèi)生,在公共場所盡量戴好口罩,在家中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生活習慣,囑咐患者在打噴嚏與咳嗽時,應用手掩蓋住口鼻[3]。進行體育鍛煉,加強個人營養(yǎng),加強體質。
1.3評價標準[5]
根據(jù)患者皮疹的消退時間與疾病痊愈時間來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劃分。痊愈患者表現(xiàn)為臨床癥狀消失,連續(xù)3 d體溫正常;有效患者表現(xiàn)為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連續(xù)3d的體溫有下降趨勢;無效患者表現(xiàn)為臨床癥狀沒有得到改善,患者的體溫異常。
1.4統(tǒng)計學分析
2.12組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皮疹消退時間與痊愈時間
觀察組患者的皮疹消退時間與疾病痊愈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皮疹消退時間與痊愈時間情況分析±s) d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32組臨床表現(xiàn)與住院時間
觀察組住院天數(shù)顯著短于對照組,觀察組臨床表現(xiàn)例如四肢抖動、睡眠易驚、發(fā)熱、皮膚皰疹等發(fā)生例數(shù)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的臨床護理情況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手足口疾病是由于病毒感染治病,傳染性極強,兒童免疫狀態(tài)還沒發(fā)育完善容易感染,尤其是在5周歲以下的兒童。如果手足口病沒有及時送醫(yī),可能會引起患者中樞系統(tǒng)病變。因此,進一步加強對患者的有效治療與護理極為關鍵。孩子拒絕喝水、吃飯就需警惕疾病的發(fā)生[6-7]。
劉庭英等[8]研究結果顯示,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識得到普及,但深入了解不足,大部分家長對于手足口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發(fā)病時間等等都不了解。本病為嬰幼兒常見傳染病,可多次感染,因此一旦發(fā)現(xiàn)感染必須將患兒隔離,切斷傳染源,進行有效預防。及時隔離傳染源是本病預防的關鍵,消毒處理患兒的日常用品切斷傳播途徑[9]。發(fā)放手足口病安全手冊,策劃安全健康教育宣傳欄,醫(yī)院走廊設置免洗消毒液減少密切接觸傳播途徑[10-12]。定期對學校等公共場所進行健康宣講,幫助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對不良習慣進行指正。
在本次研究中,本研究對觀察組實施舒適護理模式結合健康教育,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皮疹消退時間與疾病痊愈時間均少于對照組,說明舒適護理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的痊愈,減少疾病加重的發(fā)生率,減少疾病傳播;另外,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舒適護理模式可以加快患者身體康復,可以在臨床廣泛開展。
由此可見,在醫(yī)院治療中對小兒手足口病患者施行舒適護理模式,并加強健康教育,可以降低手足口疾病的發(fā)病率,縮短治療的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1] 鄧莉, 張艷玲. 手足口病的流行與防治[J]. 北京醫(yī)學, 2015, 10(18): 354-355.
[2] 張會平, 王麗, 錢繼紅, 等. 利巴韋林氣霧劑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15, 16(3): 272-276.
[3] 陸蘭芬, 鄭南紅, 周明琴. 重癥手足口病的早期觀察及護理干預[J]. 護士進修雜志, 2013, 28(4): 377-378.
[4] 劉丹, 蘇豪浩, 王建紅, 等. 手足口病重癥病例的流行特征及危險因素[J].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3, 29(6): 995-998.
[5] 安慶玉, 姚偉, 吳雋, 等. 手足口病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 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 2013, 30(4): 576-578.
[6] 曲曉宇, 周微, 張四喜, 等. 喜炎平注射液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的Meta分析[J]. 兒科藥學雜志, 2014, 12(1): 239-241.
[7] 蒙增慧. 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及防治進展[J]. 河北醫(yī)學, 2014, 11(3): 508-511.
[8] 劉庭英, 劉英, 熊曉紅. 十堰市部分兒童家長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 中國美容醫(yī)學, 2010, 19(z1): 672-674.
[9] 張春麗. 小兒手足口病的治療進展[J]. 包頭醫(yī)學, 2013, 37(2): 80-82.
[10] 黃笑笑, 趙仕勇, 王華萍, 等. 手足口病患兒的綜合性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3, 51(12): 88-90.
[11] 王平, 金明子. 探討對手足口病患兒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的臨床效果分析[J]. 中國保健營養(yǎng)旬刊, 2014, 24(2), 431-433.
[12] 潘彩金, 黃日妹, 付英, 等. 小兒重癥手足口病的綜合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4, 15(13): 169-171.
2016-05-15
R 473.72
A
1672-2353(2016)20-214-02DOI: 10.7619/jcmp.2016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