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彩娣,黃立堅,張燕萍
·病例報告·
成人腸旋轉不良的超聲診斷三例報道
袁彩娣,黃立堅,張燕萍
腸旋轉不良在新生兒期或兒童時期發(fā)病率較高,在成人期少見?,F(xiàn)報告我科發(fā)現(xiàn)的3例成人腸旋轉不良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表現(xiàn),探討超聲檢查在成人先天性腸旋轉不良中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收集浙江省紹興第二醫(yī)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診查的3例腸旋轉不良患者,3例均經(jīng)保守治療后出院。其中男2例,女1例;年齡22~62歲,中位年齡28歲。
1.2 檢查方法儀器采用GE LOGICE9、LOGIC-S8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為C1-5腹部探頭和ML6-15高頻探頭。采用腹部常規(guī)檢查方法,發(fā)現(xiàn)異常團塊時記錄大小,然后啟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及脈沖多普勒(PW)檢測血流信息,并同時于上腹部橫斷連續(xù)掃查觀察腸系膜上動脈與上靜脈的位置與排列關系,還要注意觀察腸壁厚度及供血情況,腹腔內(nèi)及腸間隙有無游離液性暗區(qū)。
例1男,62歲,腹脹偶有腹痛伴停止自肛門排便排氣3d入院?;颊咦?0余年前開始出現(xiàn)上腹部痛,呈間歇性,時有嘔吐。曾在本院行腹部CT平掃未見異常,每次腹痛發(fā)作均經(jīng)保守治療緩解出院。本次入院后再次行CT檢查,診斷:腹腔廣泛腸管擴張積液改變,并伴多發(fā)短氣液平面影,結腸內(nèi)含較多腸內(nèi)容物,腸梗阻考慮。腹部超聲示:腸腔輕度擴張,小腸內(nèi)徑15mm,結腸內(nèi)徑25 mm,腹主動脈右前方腸系膜根部測及大小約40mm×28mm的螺旋狀不均質包塊(圖1),內(nèi)見多個管道狀無回聲圍繞。動態(tài)觀察可見其有明顯的旋轉感,即“漩渦征”。CDFI:于管道樣無回聲內(nèi)測及紅藍相間的血流信號,PW:可測及動脈及靜脈頻譜。連續(xù)跟蹤掃查時可見腸系膜上動脈、上靜脈位置不正常,腸系膜上靜脈位于腸系膜上動脈的左側,即“換位征”(圖2)。腹腔內(nèi)未見游離液性暗區(qū)。超聲診斷:先天性腸旋轉不良伴中腸扭轉(扭轉<360°)。入院后經(jīng)禁食,抗炎、解痙、護胃及補液等對癥支持治療11 d,腸梗阻癥狀基本緩解后出院。
例2男,22歲,腹部反復隱痛不適1年余,體質消瘦,平時有不同程度的上腹脹痛,入院當天晨起突感上腹部劇痛,伴有惡心、嘔吐。曾多次外院超聲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本次超聲檢查可見腸腔輕度擴張,腸壁無增厚,右中腹腸系膜根部可見大小35mm×16 mm不均質包塊,動態(tài)掃查有旋轉感(旋轉<360°),CDFI可見腸系膜上靜脈盤旋至腸系膜上動脈的左側,并見腸系膜脂肪回聲增強。超聲診斷:先天性腸旋轉不良伴中腸扭轉。入院保守治療1周后出院。
例3女,28歲,因腹痛腹脹、進食后嘔吐2d來檢查,胃鏡檢查未見異常。超聲檢查可見腸腔高度脹氣,腸壁顯示不清。中腹部在腹主動脈右前方可見范圍約26 mm×12 mm不均勻回聲包塊,內(nèi)部為多個管狀暗區(qū),動態(tài)掃查可見腸系膜上靜脈圍繞腸系膜上動脈旋轉約180度,腸系膜上靜脈位于腸系膜上動脈的左側。超聲提示先天性腸旋轉不良伴中腸扭轉。入院對癥支持治療,癥狀緩解后出院。
胚胎第6~8周因中腸生長迅速,突向體外的臍腔,形成生理性中腸疝,中腸繼續(xù)生長并以腸系膜上動脈為軸逆時針旋轉90°,第10周中腸從臍腔退回腹腔,并逆時針再轉180°,臍腔閉鎖。正常旋轉后,升、降結腸由結腸的系膜附著于后腹壁,盲腸降至右髂窩,小腸系膜以屈氏韌帶開始由左上向右下方附著于后腹壁,若此旋轉過程受到致畸因素影響,使腸系膜不固定,即產(chǎn)生以復發(fā)性腸扭轉為特點的腸旋轉不良。主要病理畸形為:(1)索帶壓迫十二指腸造成梗阻。(2)中腸扭轉。(3)盲腸及回盲部高位或位于左側腹[1]。其中以中腸扭轉為最常見。
圖1 腹主動脈右前方中等回聲不均勻團塊,團塊內(nèi)部多個管道狀無回聲圍繞。AO:腹主動脈。
圖2 腸系膜上動脈與靜脈錯位的“換位征”。AO:腹主動脈,SMA:腸系膜上動脈,SMV:腸系膜上靜脈。
劉清華等[2]報道的1例成人腸旋轉不良并腸扭轉超聲表現(xiàn)為腸系膜根部大小約60 mm×50 mm的實性不均質包塊呈靶環(huán)狀,內(nèi)部呈紅藍相間的螺旋狀血流信號,外層為靜脈,內(nèi)層為動脈血流信號。因左下腹局部腸管壁增厚約為4mm,考慮腸旋轉不良并腸扭轉可能,行急癥剖腹探查發(fā)現(xiàn)小腸逆時針旋轉360°,而腸系膜僅有腸系膜上動脈根部附近與后腹壁附著,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均呈游離狀態(tài),手術證實為先天性腸旋轉不良并腸扭轉。而本組3例中腸扭轉均小于360°,并未見腸壁水腫和腹腔積液等腸管絞窄現(xiàn)象,經(jīng)保守治療后均達到自行復位的效果。盡管這種程度的旋轉可以通過自動復位減少扭轉的度數(shù),但是同樣可能增加度數(shù)進而導致腸梗阻現(xiàn)象加重,嚴重情況下可能發(fā)生腸缺血與壞死,甚至出現(xiàn)壞死穿孔,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極大威脅[3],因此保守治療期間的動態(tài)隨訪非常重要。而先天性腸旋轉不良的另外兩種類型:索帶壓迫十二指腸造成梗阻超聲比較難發(fā)現(xiàn),盲腸高位或位于左側腹經(jīng)常因回盲部位置腸氣干擾難以分辨,這兩種情況更易造成平時工作中的漏診。
成人腸旋轉不良大多是無癥狀的,或是反復發(fā)作無特異性的癥狀,其腹痛表現(xiàn)為慢性、反復性、又可自動緩解,常被誤認為是腸功能紊亂、腸黏連及克隆恩病等,腸道旋轉不良可以是全腸道,也可以是只有近端或遠端腸道,它可以是完全或不完全轉位,而大部分病例為不完全性旋轉異常,發(fā)病時腸旋轉不良患者多以腸扭轉為臨床表現(xiàn),腸扭轉是外科急腹癥,起病急,癥狀體征缺乏特異性,嚴重時可造成腸缺血、壞死。所以術前及時明確診斷顯得尤為重要。而超聲檢查是診斷腸扭轉的有效方法。彩色多普勒超聲通過腸系膜上動靜脈(SMV)的定位對本病具有重要診斷價值。當存在腸旋轉不良時,SMV不在下腔靜脈前方,而是移位至腹主動脈前側、SMA的正前方或左前方[4]。腸旋轉不良致中腸扭轉有其特征性的超聲表現(xiàn):(1)腹腔廣泛腸管擴張呈腸梗阻表現(xiàn)。(2)腸系膜上靜脈圍繞腸系膜上動脈旋轉,腸系膜上靜脈位于腸系膜上動脈的左側呈“換位征”,并可見到系膜旋轉時形成的一個中等回聲不均勻團塊,團塊內(nèi)部可見多個管道狀無回聲圍繞。(3)橫切時平移探頭可見團塊有明顯的旋轉感呈“漩渦征”。(4)有時可見系膜脂肪回聲增強。(5)如合并腸管絞窄可見腸系膜血管受壓,腸壁血運障礙,腸壁水腫增厚和腹腔游離暗區(qū)。
CT檢查也可見腸系膜上動脈與靜脈錯位的“換位征”,和腸管、腸系膜及系膜血管以腸系膜上動脈為軸心呈螺旋樣扭轉,形成系膜血管盤旋狀排列的“漩渦征”。但對于腸系膜血管的位置關系及血流情況,必須在增強掃描時才能清晰顯示,費用高且有輻射。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則能方便快捷地顯示“漩渦征”及“換位征”,更重要的是可以動態(tài)觀察腸系膜血管血運情況,且價格便宜,無輻射,無痛苦,可快速明確診斷。對于旋轉度數(shù)小,腸管無缺血壞死的患者可通過保守治療得以緩解,而對于合并腸壁血運障礙,腸壁腫脹增厚,腹腔積液增多的患者則需要果斷采取手術治療,所以超聲對臨床治療方式的合理選擇有著重要指導意義。由于先天性腸旋轉不良其旋轉角度的差異性導致其臨床表現(xiàn)多樣化,因此,對慢性、反復性、又可自動緩解的腹痛患者,和反復腹痛伴腸梗阻原因不明的患者,一定要留意看腸系膜血管,防止對該病的漏診。
[1]賈立群,王曉曼.實用兒科腹部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74-175.
[2]劉清華,李洪波,董發(fā)進,等.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成人腸旋轉不良并腸扭轉1例[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0,19(12): 1046.
[3]蔣瑩.成人腸旋轉不良CT診斷臨床效果評價[J].世界臨床醫(yī)學,2015,9(6):44.
[4]向賢慧,譚敏,喻建,等.成人先天性腸旋轉不良的診治體會[J].腹部外科,2014,27(2):148-149.
10.3969/j.issn.1671-0800.2016.03.074
R445.1
B
1671-0800(2016)03-0417-02
2016-01-09
(本文編輯:姜曉慶)
312000浙江省紹興,紹興第二醫(yī)院
袁彩娣,Email:yuancaidi@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