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史料是構成歷史的材料,是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留下的痕跡。史料教學主要包括史料的收集、選擇和運用三個環(huán)節(jié),如果在歷史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史料,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形成科學的歷史思維方式。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史料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做一些初步探討。
關鍵詞:史料教學;中學歷史;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085-01
央視的《百家講壇》曾得到大批聽眾的深度認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量史料的應用,使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變得生動和通俗易懂,引起了觀眾的興趣。其實在歷史教學中也可以運用史料論據(jù)來充實自己的課堂,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提高歷史的學習興趣和研究能力。
一、什么是史料和史料教學
所謂史料就是構成歷史的材料,是人類在活動中有意或無意地以各種方式遺留下來的有關他們的行動和思想的痕跡。從類型上可以分為實物史料和口碑史料,從來源上可分為第一手史料或第二手史料等。其中實物史料又可分為文字史料和文物史料,如書籍、檔案、文件、文物、遺址等。而口碑史料指歷史事件經(jīng)歷者的敘述或者轉述,或是后代用口頭方式流傳下來的對英雄人物、習俗的陳述等[1]。
而所謂史料教學,就是指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教導學生對相關史料進行處理、加工,使學生自主地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完成對歷史探究的過程,主要包括史料的收集、選擇和運用三個環(huán)節(jié)。具體過程如下,首先,老師選定需要研究的歷史主題,然后搜集能夠說明研究主題的相關歷史資料,如紙質版、影視版或實物資料等,再精心設置提問環(huán)節(jié)和講課內容,在學生求知的過程中完成史料教學,其教學過程也是學生直接、主動參與發(fā)現(xiàn)、處理信息的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才能使學生獲得真正有效的歷史信息,并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提高歷史學習能力[2]。
總而言之,史料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中心、提高學習能力為目標,運用有效科學的教學方法來適應中學歷史教學的需要。
二、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中的實際作用
在史料教學中,如果離開了基本的歷史材料,教學只能是空談。過去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已不適應現(xiàn)在的教學手段,史料教學的作用不僅在于讓學生學習教材中固有的知識,而且還應該學會獲取這些知識的學習方法和能力,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愛上歷史課程。
(一)增強歷史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對歷史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才能使整個課堂活動積極起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利用多媒體、影視播放或展示實物等手段,可以再現(xiàn)豐富多彩的歷史場景,把多彩、有趣、感人的史料展現(xiàn)給學生,將學生帶入到當時的歷史氛圍之中,縮短學生和真實的歷史之間的距離。通過補充史料,加強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全面認識某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3]。
比如,組織學生觀看了《鴉片戰(zhàn)爭》《辛亥革命》等影片,更好理解掌握中國近代史的內容,給學生一種身歷其境的真實感和情感體驗,進而產(chǎn)生思考:中國為什么這么落后、如何改變落后面貌等,由此讓學生關注起自己國家的命運,形成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梢?,真實的史料教學能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接受思想的教育,情感的升華。
(二)加強歷史責任感。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一種厚重的歷史責任感,適當引用古人的原話和古籍原文,不僅可以增強歷史感,而且能使學生體會到歷史知識是連接古往今來的紐帶,如講近代史時,林則徐關于責任感的論述:“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都體現(xiàn)了不顧個人利益和榮辱,對國家深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說明了近代中國的落后和封建體制的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進程,由此出現(xiàn)了一大批仁人志士,為了拯救落后的中國而奮不顧身的改革或革命,拋頭顱、灑熱血。
(三)提高歷史思維能力。所謂“歷史思維能力,是理解和解釋歷史現(xiàn)象、再現(xiàn)歷史事實、把握歷史發(fā)展進程、分析和評價歷史客體的一種能力。”[4]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首先體現(xiàn)在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新情境。因為一般教材往往限于篇幅或其特有的嚴肅性,不能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背景知識,而史料教學正好可以彌補了這一缺陷, 與學生一起解讀材料的過程中,既提供了歷史情景,使學生從材料中獲得歷史信息,同時學生在解讀史料的過程中漸漸就會形成一種辯證的思維來看待問題,每個人所站的角度不同,對問題的看法也不同,這樣才可以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四)形成歷史創(chuàng)新精神。在歷史教學中,老師通過提供豐富的史料,鼓勵學生要克服傳統(tǒng)的思維定勢、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去合理分析材料,并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新的觀點,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5]。
三、史料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不同年齡、不同能力的學生對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史料的選擇要適當。首先要注意其科學性,最好是專家公認的正史史料,并注明史料出處;其次,選擇的史料要精,否則就會出現(xiàn)面面俱到,但結果只是泛泛而談;再次,選擇史料要注意多維度,多維度選擇史料既可以強化對所要論證歷史問題的說明,也可以讓學生更全面的看待問題,形成辯證的歷史思維能力;最后,所選材料要充分考慮學情,因為有些史料的選擇由于字數(shù)的關系,節(jié)選的材料在脫離了相關背景后不易讀懂,所以老師應該加以解讀或注釋,或者由老師引導學生來讀懂史料。[6]
中學歷史教育的主旨在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歷史思維能力,而史料教學在歷史教學中不容忽視。掌握正確歷史學習方法,在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fā)展、歷史觀的形成與歷史方法的掌握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希望歷史老師能夠重視史料教學的重要,認真分析史料,合理利用史料,讓我們的歷史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張桂平.史料教學——不可或缺的歷史教學方式[D].華東師范大學,2011.
[2]崔恒祥.中學歷史史料教學中的史料選擇[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4(17).
[3]陳玉榮.論史實材料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歷史教學,2005(02).
[4]李稚勇.論史料教學的價值——兼論中學歷史教學發(fā)展趨勢[J].課程·教材·教法,2006(09).
[5]葉小兵.歷史教科書中對史料的運用[J].歷史教學.2004(07).
作者簡介:王君保(1969—)男,回族,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吉縣回民中學歷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