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漢琦
林州是全國聞名的建筑之鄉(xiāng)和勞務輸出之鄉(xiāng)。從上世紀80年代“十萬建筑大軍出太行”開始,林州建筑已發(fā)展成為一項重要的基礎產業(yè)和富民產業(yè),平均每年有18.5萬人外出務工,足跡遍布全國26個?。ㄊ小⒆灾螀^(qū))的300多座城市以及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與此同時,因務工人員常年在外,導致部分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形成了留守兒童群體。
2016年7月8日下午,天下著小雨,記者與林州市教體局副局長栗現(xiàn)芳一起,來到了林州石村小學三年級學生小文的家中。
小文的奶奶笑呵呵地給我們開了街門,小文發(fā)現(xiàn)屋里多了幾個陌生人,趕緊把腦袋藏在毛巾被里,然后偷偷掀開一條縫,悄悄觀察著外邊的情況。我不禁被她的動作逗樂了,從口袋里掏出一塊兒巧克力,小丫頭不敢要,但眼睛里還是流露出了那種渴望的神情。她奶奶忍不住笑了,說道:“沒事兒,吃吧?!毙⊙绢^這才從我手中接過了巧克力。
小文還有一個哥哥,已經成年,去南方打工了。她的父母都在太原打工,爸爸是建筑工人,媽媽是工地的廚師,每年只有夏收、秋收和過年的時候才會回來。平時家中就小文和奶奶,是奶奶照顧她的衣食住行?!拔医衲?歲,在石村小學上三年級。老師經常來家里看我,但她們不輔導我功課,因為我在班里成績最好,在學校就把作業(yè)寫完了!”因為小文是留守兒童,所以學校老師經常來家里探望,村委會也有人定期來家里問寒問暖。小丫頭說:“回到家里,我基本上都是跟同學們玩兒,但現(xiàn)在他們不在家?!薄八麄?yōu)槭裁床辉诩野??”我問道?!八麄兌既ネ獾卣野职謰寢屃??!毙⊙绢^撇撇嘴,似乎對這些小伙伴們的“不仗義”有些意見。她奶奶告訴我,這些孩子的父母也都在外地打工,他們暑期都去工地上找爸爸媽媽了。自家孫女因為要上補習課,才沒有去。
“現(xiàn)在都是奶奶陪我下棋、唱戲,還給我唱歌,奶奶唱得可好了!如果爸爸媽媽在家就好了,他們總帶我出去玩兒,我們去過公園,去過青年洞,去過太行大峽谷,還去過安陽!”
小文這會兒一點兒也不怯生了,手舞足蹈,還在床上打著滾。當我問到她有什么愿望的時候,她立即坐了起來,認認真真地對我說:“我想快點長大,這樣我就可以去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了。”
坐在一旁的奶奶,這時候有些動容,默默地走了出去……
在回縣城的路上,栗現(xiàn)芳告訴記者,因為林州市是勞務之鄉(xiāng),像小文這樣的孩子,只是林州眾多留守兒童中普通的一個,而且算是家庭條件中等偏上的。孩子一般由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照顧,吃穿不成問題。但祖輩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無法輔導孩子們的學習,因此,根據(jù)這些家庭的實際情況,老師將對這些留守孩子的主要關注點放在了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學習成績上。目前,還有許多家庭條件比較困難或者家中長輩無力撫養(yǎng)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生存現(xiàn)狀不容樂觀,需要全社會的關注與幫扶。
栗現(xiàn)芳告訴記者,在林州市教體局和市慈善總會的共同努力下,林州市以青愛工程“籌媽媽”大型公益活動為平臺,以青愛小屋示范校為基礎,以“愛心媽媽”團隊為引領,以點帶面,共同參與,全面推開,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愛心媽媽”團隊依托林州市30所青愛小屋示范校和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婦聯(lián)組織,面向全市征集了數(shù)百名“愛心媽媽”,在全市幫扶3000名留守兒童?!皭坌膵寢尅敝饕缲撈鹆羰貎和彝ソ逃呢熑?,解決這一特殊群體心理缺乏關愛、感情缺乏寄托、學習缺乏幫助、生活缺乏照顧等現(xiàn)實問題,以確保他們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成長?!澳銇淼谜?,明天正好有一個與‘愛心媽媽一起走近貧困兒童和留守兒童的活動?!?/p>
第二天,記者來到了新興社區(qū),見到了“愛心媽媽”項目發(fā)起人——龍山街道新興社區(qū)黨支部書記牛正軍,以及團隊常務理事長、新興社區(qū)居委會主任楊燕平。據(jù)楊主任介紹,“愛心媽媽”團隊創(chuàng)建于2014年,剛開始參加的是新興社區(qū)的20余名愛心人士,如今,團隊已發(fā)展到95人。其幫扶的對象是:自愿接受“愛心媽媽”團隊幫扶的孤兒,無人撫養(yǎng)的兒童,父母雙方常年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父母一方常年在外務工或缺失、另一方因各種原因不能盡到監(jiān)護責任的留守兒童。團隊的初始資金由牛正軍書記個人捐贈,后來又面向社會募集。兩年多來,該團隊先后深入山區(qū)農村幫助、資助留守兒童、貧困兒童、孤兒數(shù)百人,并與24名兒童“結對認親”,有數(shù)名兒童長期住在“愛心媽媽”家中,安排在市直學校讀書,并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了高中、大學。現(xiàn)在,該團隊已發(fā)放了兩年多的生活補貼,累計向受助兒童捐款30余萬元。
這天上午,記者跟隨“愛心媽媽”團隊來到了合澗鎮(zhèn)大南山,見到了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留守兒童小婷。小婷母親早亡,父親在外地打工,她一直跟著年邁的爺爺生活。缺乏母愛,讓她養(yǎng)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皭坌膵寢尅蹦贸隽司杩睿鄲刍氐耐竞托睦韺B毥處煂λM行專門輔導,但她還是沉默著,因為她不知道這份溫暖能夠持續(xù)多久……
之后,我們又來到了東崗鎮(zhèn)木井村,見到了11歲的小麗。鄰居介紹,小麗的父親有先天性癡呆,母親離家出走,爺爺臥病在床?!皭坌膵寢尅眻F隊拿出了1500元,并確定一位“愛心媽媽”跟小麗進行結對幫扶……
小祥,從小父母雙亡。善良的叔叔嬸嬸已有兩個孩子,但還是把他接回家中,待他如親生兒子一般,省吃儉用供他上縣里的小學。然而,撫養(yǎng)3個孩子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再加上還要贍養(yǎng)老人,結婚時英俊瀟灑的叔叔如今已被生活的重擔壓彎了腰。此情此景,感動得楊燕平主任淚流滿面,當即決定自己來當小祥的“愛心媽媽”,在場的人都為她鼓起了掌。
一天的時間很快過去,我跟隨“愛心媽媽”團隊走訪了林州多個村鎮(zhèn),見證了他們的辛勞與愛心。還有很多人跟楊燕平女士一樣,當即跟孩子結對“認了親”。在回程的路上,楊燕平主任告訴記者,當“愛心媽媽”的三點要求:第一,開展“雙互”活動,即互認互知,雙方互相認識、互相了解、真情互動,為結對幫扶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二,堅持“雙訪”制度,即訪班主任、訪臨時監(jiān)護人,及時掌握孩子各方面近況。第三,堅持聯(lián)絡制度,即“愛心媽媽”定期或不定期以見面、電話、書信等形式與留守兒童聯(lián)系,與他們溝通交流。
毋庸置疑,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不只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綜合性社會問題。一個認了“愛心媽媽”的孩子激動地說:“我從小就沒有媽媽,現(xiàn)在我終于有了媽媽!”是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給這些留守兒童找到“媽媽”,點亮他們的未來。
(文中留守兒童均為化名)
(責 編 阿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