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麗
?
味蕾上的云龍(二題)
●李維麗
諾鄧是溫暖的。陽光暖暖地照在村子里,把一座座用紅土舂成墻的院子、一扇扇木雕的窗花、木制的大門、被歲月打磨得光滑的石臺階和那些掛著幾片發(fā)黃樹葉的老樹渲染得暖洋洋的,把單調的時光鏤成溫暖的故事。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諾鄧火腿》,讓每個人心里都筑起了一座故鄉(xiāng)的宮殿,鐫刻著一段美麗的記憶和鄉(xiāng)愁;每個人的味蕾上有一碗故鄉(xiāng)的美食。云南有三大著名火腿:宣威火腿、鶴慶圓腿、諾鄧火腿,其中產自白族聚居地云龍縣諾鄧村的火腿,傳統(tǒng)獨特的制作工藝,誘人的味道,令人贊不絕口。
在諾鄧,幾乎每戶人家都有火腿。他們把一支支火腿藏在家里最隱蔽的地方,掛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顆印四合院”里的閣樓上,有客人來,或有遠道而來的朋友,主人家才會帶你去看。身居四合院,這是一種福氣,也許是四合院浸潤在諾鄧火腿的溫暖里吧。
由于山勢較陡,諾鄧民居多為因山就勢修建,正房與廂房、面房高低錯落不在一個平面上,故而形成了前后左右屋面瓦檐上下層層遞接的“五滴水四合院”或“四滴水”、“六滴水”等屋檐現(xiàn)象,而前后人家之間樓院重接、臺梯相連,往往是前一家樓上的后門即通后一家的大院。門、窗、梁、架、斗、拱、柱、檐、枋、檁特色鮮明,都是木制,雕有梅花、荷花花卉,結構和局部建造嚴謹統(tǒng)一,傳統(tǒng)雕刻圖案工藝美觀精細。
而諾鄧的火腿就藏匿在這樣的院落里,把火腿掛在閣樓里,是為了便于通風。那一支支從大缸里取出的腌制好的火腿,人們給它穿上紗布制成的外衣,保護火腿的味道。透過鏤空的窗花,隱約可見滿屋子掛著的火腿,一股香氣撲鼻而來,這香氣是屬于諾鄧人家特有的。這時你就會覺得自己真是孤陋寡聞,火腿原來是可以這樣儲存的。從窗子透過看掛在里面的火腿,多了幾分朦朧的美,是火腿造型本身就美,還是這樣的環(huán)境把火腿變得更美,應該都有吧。
位于諾鄧村中心有家大青樹客棧,走進去,是一家精致小巧的四合院,非常典雅,院子分成兩臺,院里、屋外擺滿了小花盆,把客棧裝點得一派溫馨。正房客廳莊重儒雅,兩把大椅子擺在兩旁,正前方擺著茶具,幾個四方凳子,凳子上面鋪著刺繡的坐墊。主人準備的晚飯很地道,有被切成大塊大塊的火腿片,看著顏色鮮紅,泛著油脂的火腿肉,唾液在口腔里打轉,只想一口把它吞下去。還有火腿炒青椒,火腿鮮艷的紅色搭配翠綠色的辣椒,色澤艷麗飽和。在諾鄧,善良淳樸的白族人民會用火腿做出很多花樣的美味。在這樣的院落里吃飯,品著藥茶,嘗著火腿,聞著花的清香,怡然自得。
古老美麗的院落是儲藏情感的,那份淡淡的火腿味道、那份濃濃的情感是寄托鄉(xiāng)愁的。除了情感外,諾鄧火腿本身也是一個故事,諾鄧火腿所用的食鹽,是諾鄧盛名千年的井鹽,富含鉀。在旱季,當?shù)厝擞描F鍋熬成大塊狀的鹽,也就是“鍋底鹽”。據(jù)說,與普通的大粒鹽相比,普通的大粒鹽只能腌透六層肉,而諾鄧井鹽至少可以腌透七層。即使腌制的時候鹽放多了,味道也不會帶苦。諾鄧火腿的配料獨特,制作精細,質優(yōu)而味美,切口肉色嫩紅,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風味和白族腌制品的風格。早在清代就經過南方絲綢之路,出口緬甸、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至今依然是人們爭相購買的云南著名的地方特產、民族風味美食。諾鄧井鹽是諾鄧火腿的靈魂,它的誕生、延續(xù),開創(chuàng)了諾鄧村的新面貌。由于井鹽業(yè)經濟的逐漸蕭條,諾鄧村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然而是它的執(zhí)著,有了諾鄧火腿獨特的美味,從此這座村子又激活了過來,被賦予更深更完美的內涵。
做諾鄧火腿所選的豬,放養(yǎng)在山林間,主要喂以玉米大豆和菜葉等,平時還在山間找些栗子等野果來吃。飼料是生態(tài)型的,再加上在山林間經常活動,使得這些豬的肉質更為細膩,瘦肉更為均勻,口感也更圓潤香膩。諾鄧火腿腌制的最佳時間是每年的冬至過后到春節(jié)前夕,在這段時間內進行腌制的火腿稱為“正冬腿”。每逢這段時間,村民把自家養(yǎng)的豬殺了,把豬腿切割圓潤的扇形,再把多余的皮肉切除,然后找到豬腿上的主血管,使勁擠壓,擠出烏血,灑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井鹽均勻地抹上,這樣火腿就基本做好了。接下來就把它放入一個大缸內,腌制十天左右,在這段時間要不斷地觀察鹽巴情況,發(fā)現(xiàn)不夠要加上。腌制的時間夠了,就把它取出,掛在通風陰涼處,一般可以存放一年,多的則三五年,并且放的時間越長,色、香、味更佳。
諾鄧村巷村道都是清一色的石頭鋪就,且三步一階、五步一臺,誰也數(shù)不清全村總共有多少級臺階。一如諾鄧火腿不知道有多少只,有多少情感,多少鄉(xiāng)愁。
一戶人家,幾個大伙子把一頭豬提起,甩到桌上,旁邊燒開的水,冒著熱氣。
在云龍農村,只要到年底,家家戶戶幾乎都殺年豬,也只有殺了年豬,舊年才算結束,新年才開始,也才有了過年的味道。漕澗地處云龍縣城西南部,是一個古老的小鎮(zhèn),民風淳樸。漕澗鐵廠村,過去殺年豬,家里的老人會在殺年豬頭天就準備好所有的工具,請好幫忙殺豬和灌血腸的人。在當?shù)貧⒇i有兩種方式:有的是早上起來燒一大鍋水,等水燒開,用開水燙豬,再把豬毛刮干凈;還有的是用干凈的干松毛或稻草把整個豬覆蓋起來,用火燒,等燒好再刮洗干凈,其中用稻草燒的比較多。如今,殺年豬更多的都是用燒水,要不就用噴燈噴,不像過去那樣早早地準備松毛、稻草。很多古老的方法都沒有再流傳,只有灌血腸到現(xiàn)在還一直流傳著,包括云龍的其他鄉(xiāng)鎮(zhèn),是殺年豬最有意義的,最重大的工作之一。在當?shù)?,一種是灌肉腸,取豬上最好的瘦肉,為了使血腸吃起酥松,會加肥肉,把新鮮的豬肉準備好,加入豬血、草果粉、鹽,攪拌均勻,灌入清洗好的小腸里,用麻線扎緊,血腸就算灌好,把灌好的血腸掛在通風陰涼處,一般血腸可存放一年;另外一種是灌豆腐腸,把豆腐洗干凈,與豬血混合在一起來攪拌,其中要加些鹽、油一起攪拌,把攪拌好的豆腐灌入經過清洗處理的小腸里即可。豆腐腸的儲存時間不宜太長,在半干的時候食用,味道最佳。在過去生活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很多人家會把洗凈的豬尿泡也拿來灌腸,這樣來年吃的食物就會增多。當?shù)爻匝c很有講究,肉腸可以煮、炒。而把豆腐腸放入鍋里蒸,蒸好后,拿出來冷卻后切片,也是一道地道的美食,可以在一個小碗里倒入醋、醬油,加上蔥,做成一個味碟,把切好的豆腐腸,沾著調好的味碟吃,味道更不錯。
在云龍殺年豬就是一次美食聚會,除了制作豬血腸這樣的美食,還在院子里擺幾盆炭火,人們三五成群地圍著炭火而坐,興奮地談笑風生,身旁一壺剛溫好的酒,散發(fā)著濃烈的氣味;一罐剛沏好的茶,冒著一股熱氣;發(fā)紅的炭火發(fā)著“滋滋的”的聲響,那熱浪似乎一下驅散了冬日的寒冷,溫暖著每一個人,大家看起來個個都精神很好。在栗炭上方的鐵板上,放著五花肉、腿子肉、排骨、豬肝、土豆、小瓜、韭菜等各種食物。而小朋友多的一個火盆旁,鐵板架上放著的食物種類就更多了,增加了他們喜好的火腿腸、魚丸、蝦丸、鯉魚等等,還有些叫不上名字的食物。只是不管火盆旁圍坐的是些什么人,聊的是些什么話題,身旁放著的是酒、是茶、還是各種飲料,所有人都吃得特別開心,臉上都堆滿笑容。
食物能傳遞感情。品嘗一餐美食,吃的是一段感情,是一種文化,這才是美食吸引人的地方。當?shù)貧⒛曦i的飯菜,在過去也很講究,晚飯一定要吃八大碗,其中紅燒肉、血腸是一定要有的。最特別的就是早飯,豬剛殺好,就下一大塊五花肉,用水焯10多分鐘,再炒回鍋肉,那油而不膩的鮮美味道,到現(xiàn)在還記憶猶新?,F(xiàn)在很多人做回鍋肉都會把肉煮很久,那其實反而散失了肉質的鮮美。殺豬當天還會把豬頭皮、豬腰子、豬尾巴留下,到大年初一用來祭祀先祖。這是當?shù)厝藢ι尿\。人生總會有些遺憾吧,每個人的人生也不可能完美,就像殺年豬,很多人在傳承的同時,也有很多古老的記憶。古老的方法在消失,可不變的是人的感情,對美食不厭其煩地追求。如今云龍的所有地方都會灌血腸,這樣的生活方式不變,對美食的追求不變,古老的血腸里有著對生活的膜拜和虔誠,豬血腸是一道美食,更是對這片土地不變的情感,是一種文化,一種傳承,也是一種信仰。
冬日的天空總是深藍得可以望穿云朵,仿佛裊裊升起的炊煙可以穿越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