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曉 東
從“日”的語音變化看中原與周邊民族神話的關(guān)系
吳 曉 東
漢語“日”的上古音njit演變?yōu)橹T多不同的音,其中的ni與ji對后世文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古人在這兩個音的后面加上表示圓形的uo音,因此古代漢語稱日為ni-uo或ji-uo。在中原與其周邊的民族中,有關(guān)的神話保留了這兩個音的痕跡。從這些語音可以看到中原與周邊民族神話的傳播關(guān)系。
日月神話; 羲和; 伏羲; 女媧
作者吳曉東,男,苗族,湖南鳳凰人,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民族文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北京 100732)。
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中原會吸收其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同時也會向四周傳遞其文化,包括神話傳說。這里想通過語言詞匯的比較,梳理一下中原神話向四周輻射的一些痕跡。
中原神話在文獻中龐雜、零碎,記載相互矛盾之處比比皆是,梳理起來十分困難,而且,這些神話故事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被歷史化,難以看出其神話的痕跡。但通過語言詞匯的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有很多神名是從“日”這個詞發(fā)展、分化出來的。學(xué)者們對“日”字的上古音構(gòu)擬如下:
李方桂[njit]*這些構(gòu)擬均來自東方語言學(xué)網(wǎng)的“上古音查詢”http://www.eastling.org/oc/oldage.aspx,注音均使用國際音標。
鄭張尚芳[njig]
白一平[njit]
總體來說,這些構(gòu)擬都比較接近,差異主要是塞音韻尾是[t]還是[g]的區(qū)別,聲母比較一致,[]與[nj]可以看成不同的記錄,發(fā)音差異很小。漢語后來失去了塞音韻尾,目前“日”的讀音有多種,除了古音[nji]的留存之外,還包括[ni]、[i]和[ji]等等。關(guān)于[j]母的來源,目前的看法可說是聚訟紛紜,清代陳澧在《切韻考》一書中,通過系聯(lián)法發(fā)現(xiàn)喻母字“余夷諸字與于羽諸字不同類”,分出喻三、喻四兩類。此后,學(xué)者提出了很多觀點,曾運乾提出“喻母古隸舌聲定母”,即著名的“喻四歸定”說,[1]方景略發(fā)現(xiàn)喻四不但跟定母關(guān)系密切,還與透母有關(guān),[2]說明喻四不止一個來源。王力早期構(gòu)擬為[d],后期改為邊音[],很多學(xué)者們通過漢藏語同源詞、漢越語、漢語方言等材料,認為以母與 [l]關(guān)系密切,“以母在上古可能是流音l-”這一觀點基本得到學(xué)界的認可。[3]可是,音韻學(xué)中又有“娘日歸泥”的說法,那么,[j]母最后還是指向了[]與[nj],也就是說,無論[j]是否來源于[l],都可以認為它來源于[]或[nj]。日母的演變十分復(fù)雜,這里只討論其兩條演變路線,圖示如下:
關(guān)于喻母產(chǎn)生的時間,郭錫良通過對甲骨文、金文材料的研究,認為“是周秦時代才分化出來的?!盵4]這其實是產(chǎn)生時間的下限,因為我們可見到的文獻是有限的,而當時的方言情況十分復(fù)雜,文獻中沒有的,很難推定當時就沒有,因此可以說[ji]的出現(xiàn)并不是很晚。
漢語一開始以單音節(jié)詞居多,后來慢慢變了,一般都是雙音節(jié)的。人們在使用單音節(jié)詞的時候,也喜歡在后面加個后綴湊成個雙音節(jié)。“日”是個單音節(jié)詞,現(xiàn)在人們喜歡在“日”字后面加個“頭”,說成“日頭”。為什么要加“頭”呢?因為太陽是圓的,頭也是圓的,用這個字來表示太陽的形狀。羲和是古文獻中太陽的意思,從“羲[ji]和”一詞我們可以知道,古人在“日[ji]”字后面加另一個表示圓形的音,即“和”。關(guān)于“和”的上古音,鄭張尚芳與潘悟云都構(gòu)擬為gool,其中古音,鄭張尚芳認為是[ua],而潘悟云認為是[wa],山西、河北一些地方目前依然將太陽說成爺窩[j?-uo],我們推測這個音曾經(jīng)讀uo,所以太陽曾經(jīng)讀作[ji-uo]。
在民間故事的演變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規(guī)律,就是一個名稱往往會發(fā)生分化,比如盤古分化為盤和古,伏羲分化為伏哥和羲妹。“羲和”這個名稱同樣有這種情況,分化為[ji]和[uo]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名稱一開始音一樣,但由于人們用不同的同音字來記錄,這兩個人物便逐漸演變成不同的幾組人物了,隨著文字讀音的變化,原來的同音字變成了不同音的文字,慢慢地,人們便難以發(fā)現(xiàn)這些人物原來是同一體,有共同的來源。筆者在《中原日月神話語言基因變異》一文中曾經(jīng)用一個表來梳理這些人物的演變,現(xiàn)稍做修改,如下:
從此表可以看出,后羿與嫦娥、大禹與女媧(涂山氏女)、娥皇與女英、伏羲與女媧等神話故事的主角都是從“羲和”演變過來的。
首先我們來看后羿與嫦娥。后羿的中心詞是羿,嫦娥的中心詞是娥,這兩個詞分別對應(yīng)[ji]和[uo]。羿目前的音依然是[ji],娥雖然普通話讀成了[], 但很多方言依然讀[uo]?!棒唷钡那懊婕右粋€“后”字,用來表示羿的地位,后是王的意思,后羿即羿王。在“娥”前面加“嫦”字,用來表示她的月亮身份。*原來是加嫄、恒等字,漢代由于忌諱的原因改為嫦。嫄、恒的讀音都與月相近。
再來看看女英與娥皇。我們知道,這兩姐妹都是舜帝的妻子。這兩個名稱幾乎沒分離過,總是粘連在一起,他們從[ji-uo]分化而來的痕跡清晰可見,英對應(yīng)[ji],娥對應(yīng)[uo],只是分別加上表性別與身份的女、皇兩字。
最后再來看看大禹與女媧(或涂山氏女)。禹和媧分別對應(yīng)[ji]和[uo]。關(guān)于大禹的妻子,文獻中有女媧、女嬌、涂山氏女多種說法,女嬌是女媧的訛誤,嬌與媧的繁體字分別為嬌、媧,字體十分相近。那么,為什么大禹的妻子又被稱為涂山氏女呢?明白了女媧就是嫦娥,而蟾蜍又是月亮的代稱,就很好理解了?!巴可健逼鋵嵤恰绑蛤堋钡念嵉棺x音的變異。蟾蜍的名稱隨意性很強,不僅可簡稱為蟾,也可簡稱為蜍,還可以顛倒說成蜍蟾。清代陳維崧的《風流子》云:“嘆世上雞蟲,笑人寂寂;天邊蜍兔,去我堂堂?!盵5]P4184其中的蜍兔指月亮中的蟾蜍與玉兔,可見蟾蜍可單稱為蜍。另外,唐代賈島有一首詩叫《夜坐》,其中有這樣兩句:“蟋蟀漸多秋不淺,蜍蟾已沒夜應(yīng)深。”[6]P2139這里用的是“蜍蟾”,是倒過來說的,可見民間可以把蟾蜍說成蜍蟾。月亮上傳說有一只蟾蜍,于是蟾蜍成了月亮的象征。蟾蜍又可顛倒說成蜍蟾,又因用不同文字來記載,便成了涂山。正因為這樣,在文獻中,大禹的妻子既被記載為女媧,如《世本》記載的“禹娶涂山氏女名女媧”,[7]P8也被記載為涂山氏女。
由此可見,“羲和[ji-uo]”這個詞的分化、變異很關(guān)鍵,結(jié)合這個詞的古音,以及神話故事的情節(jié),我們能看到目前一些南方少數(shù)民族神話中依然保留了這個名稱,由此可看出中原日月神話向四周傳播的痕跡。
瑤族民間傳說中有一個雅拉與尼娥射月亮的故事:
傳說遠古時期,天上只有太陽,沒有月亮和星星,太陽落山后,世間一片漆黑。
有一個晚上,天空中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發(fā)熱月亮,它不方不圓,七棱八角,把田里的禾苗曬焦,把人們曬得汗流氣喘。
神箭手雅拉為了救大家,爬上山頂向月亮連射了一百枝箭,但箭都在半空中落了下來,月亮依然是熱辣辣的。后來,他聽一位白胡子老人說射月要用虎尾弓、虎筋弦、鹿角箭,便和妻子尼娥商量辦法。尼娥是織錦的好手,她用自己的頭發(fā)織成一張網(wǎng),捉到了老虎和高鹿,制成虎尾弓、鹿角箭。
雅拉又去射月亮,鹿角箭碰到月亮就返回來,連射了一百次,把月亮的棱角都射掉了,射掉的碎塊變成了星星。月亮變成了圓圓的輪卻還在發(fā)出毒熱的光。
尼娥織了一張大錦,上面繡了一間房子,門口有一株桂花,草地上有一群白羊和白兔。尼娥把自己的像也繡在桂花樹下,還準備把雅拉也繡上去。這時,她聽雅拉說要用一塊東西把月亮遮上,就讓雅拉拿這塊大錦去遮月亮。
雅拉把大錦綁在鹿角箭頭上,又登上山頂,一箭射上去,蒙住了月亮。大錦上的景物都出現(xiàn)在月亮上,尼娥和白羊、白兔都在月亮里活動起來。月中尼娥向地上尼娥招手,地上的尼娥就飄然飛上天去進入月亮,兩個尼娥合而為一。
尼娥把自己的頭發(fā)拉長,編成一根長辮子,把辮子垂下來,雅拉抓著辮子爬進了月亮。從此,尼娥在月亮里的桂花樹下織錦,雅拉在月中草地上看白羊、白兔。月中的黑影,就是雅拉和尼娥。[8]P117
這個神話與漢族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神話的關(guān)系十分明顯,不過,故事的一些情節(jié)差異也很明顯,這首先表現(xiàn)在雅拉射的是月亮,而不是太陽;第二,最后去到月亮上的是雅拉與尼娥兩個人,而不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尼娥先去,雅拉后至。
僅僅通過故事情節(jié),我們很難判斷這則神話的來源,但參考雅拉與尼娥這兩個名稱的分析,我們便能推測這是從漢族地區(qū)流傳過來的。從上文的圖示中我們知道,射日的后羿與奔月的嫦娥是從“羲和”這個詞分化出來的,羿即羲,是“日”一種讀音的記錄;而娥即和,加上“嫦”是表示她是月亮。那么,雅拉、尼娥與太陽、月亮有什么關(guān)系嗎?
從尼娥與嫦娥這兩個名稱來看,兩者有一個音相同,但我們無法解釋尼與嫦的語音演變。上文已經(jīng)分析,因為“日”的音分化為[ni]和[ji],太陽在古代便被稱為[ni-uo]和[ji-uo],[uo]是表示圓形的音,對應(yīng)文字蝸、渦、和等,“尼娥”應(yīng)該就是對[ni-uo]的記錄。有意思的是,國名來自太陽的日本,其自稱有兩種,即[nipon]與[nixon],其中的[nixon]顯然就是“尼和”,這個音來自[ni-uo],可見“尼娥”是太陽的意思。那么“雅拉”是什么意思呢?其實“雅拉”就是漢語詞匯“月亮”的音記,雖然韻母變化較大,但聲母依然保持[j]、[l]。
不同地區(qū)的瑤族主要說三種語言,勉語、布努語、拉珈語,這三種語言的“太陽”分別是[puno:i]、[mino]、[tauwan],三種語言的方言中都不見與[ni-uo]相對應(yīng)的詞匯;另外,勉語、布努語的月亮一詞分別是[a]、[mi]、[u],其中的[a]、[u]是古漢語“亮”的借詞。這說明,目前存留在瑤族地區(qū)的這則雅拉與尼娥的神話是從使用[ni-uo]這個詞的漢語地區(qū)傳入的。
分析了這兩個人名詞匯之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則在瑤族地區(qū)流傳的神話中,射月亮的人物原型是月亮。而從上文的圖表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漢族流傳的射日英雄后羿的原型是太陽。那么,后羿射日神話與雅拉射月神話哪一個更悠久呢?目前對后羿射日神話的解釋,最令人信服的解釋便是歷法的修正。中國古代最早以觀測日出的位置變化來計算日期,編訂歷法。因為人有十個手指頭,數(shù)數(shù)的時候到了十便要進位,因此產(chǎn)生了十進制;同樣,在計算日子的時候,也以十為單位,十日為一個單位,叫一旬。久而久之,便產(chǎn)生了十日神話,說天上有十個太陽。如果歷法出現(xiàn)混亂,自然也就是十日混亂了。正歷法,便是正十日,由正變征,由征變射,因此便產(chǎn)生了射十日的神話。這一神話后來被當做歷史記載下來,成了《尚書》里的“胤征”。[9]因此說,射日神話應(yīng)該早于射月神話,射月情節(jié)當是射日情節(jié)的變異。不過,至于一開始是誰射日,卻說法不一,《尹子·盤古篇》有也女媧射十日的說法,很難說雅拉射月是否與此有關(guān)。
從雅拉與尼娥的性別來分析,這則神話的傳入應(yīng)當十分久遠,處于太陽為女性的認識階段。尼娥在這則瑤族神話中是女性,這在漢文獻也存在相應(yīng)的材料。在《山海經(jīng)》中,羲和便是女性,她是帝俊的妻子?!洞蠡哪辖?jīng)》云:“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10]P438
在目前的西南地區(qū),依然流行很多關(guān)于太陽是女的,月亮是男的的神話故事,筆者在貴州三都一個叫排燒的苗寨調(diào)查時,就搜集了這樣的故事:
以前有七個太陽七個月亮。曬在地面上草都不生了。人都在夜晚做活路,白天做不成,辣老火燙老火(燙得很)。有一種樹高老火,爬那個樹拿槍射掉它去,太陽也只剩一個,月亮也只剩一個。好了,太陽和月亮不滿意了,不愛來了,天天都黑,晚晚都黑。你們還是來,黑了我們做不起活路我們沒得吃?!刺栐铝痢抵v,你們射了,我們?nèi)チ恕T铝潦悄械?,太陽是女的。月亮講,〈如果〉白天你去,晚夜我就去,〈如果〉晚夜你去,那白天我就去。月亮是男的,月亮由太陽選。太陽講,白天去人家見我我又害羞,夜晚去我又怕我不敢去。你又害羞,哎,不怕,打個項圈給你打扮好點,打扮好點你自去,白天你不去。打項圈給太陽,太陽也同意了。蚯蚓呢,蚯蚓講,打項圈給太陽它不滿意,它悄悄給偷去了。太陽講,我不去了,蚯蚓偷我的項圈去了。偷你的項圈去了,沒有辦法。太陽講,我不去了。項圈被偷去了,你不去我們白天沒得做活路,黑老火了。有的就想辦法,講,我們送針給你,哪個看你你就刺他,就看不見你了。*這是一位叫吳光耀的苗族老人講述的故事,時間為2005年8月1日晚上。故事完全按錄音謄寫,〈〉內(nèi)的字是為了語法通順筆者添加的。
由此可見,瑤族的這則神話,當出現(xiàn)在漢族地區(qū)以太陽為女性的時代,或者說,在“羲和”一詞分化為羲、和之前。我們從上文的表可以看到,分化之后,作為太陽身份的,都被視為男性,作為月亮身份的,才被視為女性,比如后羿是男性,嫦娥是女性;伏羲是男性,女媧是女性。
以下我們再來看看水族地區(qū)保留的神話。水族主要崇敬和祭祀的神靈有“娘娘神”,是女性神靈,水語呼之“妮航”或“牙巫”。[11]P385水族“開天地歌的主人公是女仙牙媧(牙巫、牙福),男仙殷公(恩公、拱恩、拱殷)?!盵12]P161牙媧開天辟地的《水族雙歌》中唱道:
初造人,上下模糊;
初造人,蓋上連下;
初造人,黑咕隆咚;
天連地,不分晝夜,
地靠天,連成一片。
哪個來,把天掰開,
哪個來,撐天才得。
牙巫來,把天撐開,
牙巫來,把天撐住。[13]P308
據(jù)水族學(xué)者介紹,牙媧[javu],水家也稱“牙巫、牙俁、伢吳”等。牙[ja],女性老輩尊稱,奶奶或婆婆之意。媧、俁、吳、巫[vu],人名音譯,并非巫婆之意。牙媧,是水家造人神話中的始祖。在水家神話中,牙媧不僅造人煙,還開天辟地。[14]P14
“妮航”“牙巫”這兩個詞都指同一個女始祖,或一個女神靈。為什么意思相同而名稱差異如此之大?其實,這不是水語,而是漢語借詞,都與漢語的“日”有關(guān)。上文已經(jīng)分析,[njit] (日)變異為[ni]、[ji]之后,古人在后面加上一個表示圓形的音,即[uo],所以古人稱太陽為[ni-uo]或[ji-uo],而水族的這位女神被稱為“妮航”或“牙巫”,顯然是這兩個音的記錄,只不過稍有變異而已?!昂汀痹瓉碜x[uo],所以[ni-uo]被記錄為妮和,[ji-uo]被記錄為羲和,但后來“和”的讀音變化為[x],所以水族借用的口音是妮航。另外,[ji]在北方變異為[j?],所以目前山西、河北一些方言把太陽叫[j?-uo],而爺爺?shù)摹盃敗盵j?]在南方念[ja](牙),因此,在南方,[ji-uo]則變異為[ja-uo] (牙窩),這便是水族神話里所保留的“牙巫”名稱的來源。更值得注意的是,與牙窩對應(yīng)的男神叫殷公,殷與女英的英、后羿的羿可以對應(yīng),其太陽神的痕跡依然可尋。
這則神話已經(jīng)沒有絲毫日月神話的情節(jié),而是一則不折不扣的創(chuàng)世神話。這與漢族地區(qū)的女媧創(chuàng)世神話一樣,雖然女媧是由太陽神羲和的“和”分化變異而來,但已經(jīng)演變?yōu)榈氐氐赖赖膭?chuàng)世神。另外,與上文瑤族的尼娥一樣,妮航或牙巫也是女性,這說明這兩個名稱是太陽尚未被傳說是男性的時候傳播過來的。
我們再來看一則在壯族地區(qū)流傳的洪水型兄妹婚神話故事:
地上的水退了。伏依兄妹躲在葫蘆里也落到地面上來,也沒有摔爛。但是地面的人都死光了,怎么辦呢?
兄妹在大地上走來走去,碰到一只金龜。金龜說:“天下沒有什么人了,你們兄妹結(jié)婚吧!”
伏依兄妹說:“兄妹怎么能結(jié)婚?把你打死了,你能活轉(zhuǎn)來嗎?你能活過來,我們就結(jié)婚?!闭f完,就將金龜打死了。當他們剛要走開,金龜又活轉(zhuǎn)來,哈哈地笑著走開了。伏依兄妹再往前走。突然。一株竹子向他們叩頭彎腰說起話來:“地上沒有人了。你們兄妹結(jié)婚吧!”
伏依兄妹說:“兄妹怎么能結(jié)婚?把你砍斷了。你能活轉(zhuǎn)來嗎?你能活轉(zhuǎn)來。我們就結(jié)婚?!闭f完。把竹子砍成了一節(jié)節(jié)。當他們剛走開時。竹子又一節(jié)一節(jié)連起來長活了。向他們叩頭彎腰地笑著。
伏依兄妹到處見不到人。傷心地抱頭大哭??蘼曮@動了天上的啟明星——他們的父親布伯。啟明星從云頭中探出頭來對他們說:“世間的人都死光了。你們兄妹結(jié)婚吧!”
伏依兄妹說:“哪有兄妹結(jié)婚的道理?”啟明星說:“這樣吧:你們兄妹各到東西兩個山頭去。各人點燃一堆煙火。如果兩股煙能夠合攏在一起。你們兄妹就可結(jié)婚了?!?/p>
伏依兄妹聽了啟明星的話。便各自跑到東西兩個山頭。點燃起一堆煙火來。兩股煙火直上云霄。和天上的云彩混合起來。云彩一走動。兩股煙就合攏在一起了。啟明星看著兩股煙合攏在一起。滿意地哈哈大笑起來。
伏依兄妹結(jié)婚后。不久就生下一個肉團團。這肉團團沒有眼、沒有嘴、沒有手、沒有腳。不知是鬼還是怪。伏依兄妹便用刀把肉團團砍碎。往山下一撒。就變成了許多人。人類就這樣繁衍下來了。[15]P506-507
這個神話是籃鴻恩搜集整理的,故事流傳在廣西的紅水河流域一帶,從情節(jié)上看,顯然是漢族地區(qū)流傳甚廣的伏羲兄妹結(jié)婚的神話之變異。類似的故事情節(jié)在很多地區(qū)與民族中都有流傳,我們在這里要提出來討論的是,在這個故事中,與漢族伏羲兄妹婚故事主角伏羲所對應(yīng)的名字叫伏依,這正好與《說文解字》說羲“從兮義聲”吻合,伏羲的“羲”古音當讀[ji](依),后來漢字分別用羿、禹、夷、英來記錄這個音及其變異。另外,伏依的伏與伏羲的伏語音一樣,這說明了,在此神話故事傳播出來的時候,此音就是這樣。
上文我們已經(jīng)分析了,日的古音[njit]變異為[ni]和[ji],紅水河壯族地區(qū)接受到的這個洪水型兄妹婚神話故事顯然是[ji]。從目前的方言語音分布來看,把太陽叫[ji]的地區(qū)主要在沿海一帶,比如蘇州、廣州、陽江等地依然保留了這個音。從這個音我們可以窺探出這個神話故事的傳播可能與這些把“日”讀成[ji]的地區(qū)有關(guān)。當然,這個神話故事也可能是北方把太陽讀[ji]的人們在遷徙到南方的時候直接帶去的。
最后我們再來看一則朝鮮族的日月神話。這則神話的日月神名字叫延烏、細烏,《三國遺事·紀異卷》“延烏郎細烏女”條:
第八阿達羅王即位四年丁酉,東海濱有延烏郎、細烏女夫婦而居。一日,延烏歸海采藻,忽有一巖負歸日本。國人見之曰:“此非常人也?!蹦肆橥?。細烏怪夫不來歸,尋之。見夫脫鞋,亦上其巖,巖亦負歸如前。其國人驚訝,奏獻于王。夫婦相會,立為貴妃。是時,新羅日月無光,日者奏曰:“日月之精,降在我國,今去日本,故致斯怪?!蓖跚彩骨蠖耍訛踉唬骸拔业酱藝?,天使然也,今何歸乎?雖然,朕之妃有所織細綃,以此祭天可矣。”仍賜細綃,使人來奏。依其言而祭之,然后日月如舊。藏其綃于御庫為國寶,名其庫為貴妃庫。祭天所,名迎日縣。[16]P53
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對叫延烏、細烏的夫婦原來在新羅東海濱居住,丈夫延烏在海邊采藻時被一塊石頭背到了日本,妻子尋找丈夫,見丈夫的鞋子留在大石頭邊,便也踩著這塊石頭到了日本,從此新羅日月無光。新羅的王派人去請延烏、細烏回來,但延烏在日本當了王,細烏成了王后,并認為他們到日本是上天的安排,就沒有回新羅。
按故事所說,延烏、細烏是“日月之精”,所以他們的出走才導(dǎo)致了新羅的日月暗淡了。那么,為什么延烏、細烏與日月有關(guān)聯(lián)呢?不難看出,“延烏”其實是漢語[ji-uo] (羲和)的記音,而“細烏”則是[i-uo] (羲和)的記音。從延到細,正好也是羲字從[ji]到[i]的變化。
要證明“延烏”是[ji-uo] (羲和)的記音,我們還可以參考漢語古文獻中的一個名稱,即延維。關(guān)于延維,《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維。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盵17]P518這種兩個頭的蛇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的迷惑,也引了起學(xué)者們的研究興趣。聞一多的眼光很敏銳,他說:“我們相信延維或委蛇,即伏羲、女媧?!盵18]P15伏羲女媧畫像在漢時很常見,一男一女,人首蛇身,尾部相交,與一身二首的延維蛇頗有些相似。遺憾的是,這一推測一直沒有很好的證據(jù)。如今我們知道羲和曾經(jīng)讀作[ji-uo],難題便迎刃而解了,延維與羲和一樣,都是[ji-uo](羲和)的記音,都是太陽的意思。羲和又分化為伏羲、女媧,所以延維與伏羲、女媧畫像基本一致。延維的來源是太陽,因此它的形象依然留有一些太陽的遺跡,即“衣紫衣,冠旃冠”,衣服是紫色的,帽子是紅色的。
延烏、細烏的傳說故事與扶余國的建國傳說有相似之處。“扶余”一名最早出現(xiàn)在《逸周書》,記為“鳧庾”,是九夷之一。關(guān)于扶余國,《后漢書·扶余傳》記載:“扶余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盵19]P238位置處于今日中國遼東及朝鮮半島,與新羅有重疊之處。關(guān)于扶余的起源及其建國,《搜神記》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
槁離國王侍蟬有娠,王欲殺之。婢曰:“有氣如雞子,從天來下,故我有娠?!焙笊?,捐之豬圈中,豬以喙噓之;徙至馬櫪中,馬復(fù)以氣噓之,故得不死。王疑以為天子也,乃令其母收畜之,名日東明。常令牧馬。東明善射,王恐其奪己國也,欲殺之。東明走,南至掩施水,以弓擊水,魚鱉浮為橋,東明得渡。魚鱉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馀。[20]P174
記載中的夫余即扶余。這個故事與延烏、細烏的故事有兩點可比較之處,一處是渡海的情節(jié),一個是石頭背著延烏渡海,一個是魚鱉背著東明渡海;另一處是被背的人的名稱有相似處,一個叫東明,一個叫延烏、細烏,都與太陽相關(guān)。延烏、細烏這兩個名稱上文已經(jīng)分析,是[ji-uo] [i-uo]的記音,而“東明”這一名稱,與東方日出的關(guān)系也不難從字面上看出來。因此說,魚鱉背著東明渡海,與石頭背著延烏渡海,是一脈相承的。
東明、延烏、細烏等名稱與太陽有關(guān),“扶余”同樣與太陽有關(guān)。從上文的圖表可以知道,羲和分化為[ji]和[uo]之后,人們總喜歡在這兩個音之前或之后添加一些表示性別、身份、尊敬的字眼,構(gòu)成一個漢語習(xí)慣上的雙音節(jié),這些字有“大”,如大禹,有“女”,如女媧,有“皇”,如娥皇、媧皇,同時也有表示太陽與月亮的兩個字,即伏/扶、常/嫦。扶余國之所以總是與太陽聯(lián)系起來,是因為“扶余[ju]”是“伏羲”的不同文字記錄,我們知道,羲以前讀[ji],并不是現(xiàn)在的[i]。所以說,扶余當是太陽的意思。
中國山東、東北地區(qū)、朝鮮半島、日本島一帶,古代的方國被賦予與太陽有關(guān)的名稱,完全是因為其地理位置處于中國中原地區(qū)的東邊。太陽總是從東邊升起,而“日”字讀[ji],中原人便將其東邊以及生活在東邊的人群稱為東夷[ji],也就是東日。東夷本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名稱,沒有固定所指,只是后來才慢慢被固定到具體的國家,扶余國、日本國(扶桑、大和)的名稱都與此有關(guān)。隨著這種名稱的固定,相關(guān)的日月神話也一并產(chǎn)生。
[1]曾運乾.喻母古讀考[J].東北大學(xué)季刊,1927,(2).
[2]方景略.喻母古讀考[J].安徽大學(xué)月刊,1933,(1).
[3]胡海瓊.上古以母研究述評[J].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2011,(3).
[4]郭錫良.殷商時代音系初探[J].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1988,(6).
[5]南京大學(xué)中國語言文學(xué)系《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順康卷(第七冊) [M].北京:中華書局,2002.
[6]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普及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7]中國古代文化全閱讀(第一輯)[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8.
[8]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編.卯兔[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1.
[9]尹榮方.《尚書·胤征》舞容與后羿傳說的蘊意[J].長江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2015.
[10][17]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6.
[11]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中心編.中國民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出版社,2001.
[12]楊俊,蒙錫彭,王思民著.貴州水族藝術(shù)研究[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12.
[13]潘朝霖,劉之俠主編.水族雙歌[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14]韋宗林編.釋讀旁落的文明——水族文字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15]陶陽,鐘秀編.中國神話(上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
[16]一然.三國遺事[M].長沙:岳麓書社,2009.
[18]聞一多.伏羲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9]鄭永振,李東輝,尹鉉哲.渤海史論[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
[20][晉]干寶.搜神記[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楊 蘭
OntheRelationshipbetweenCentralChinaandNeighboringEthnicitiesinMythologyfromtheChangeofPronunciationfor“Ri”
WU Xiaodong
The Chinese word “Ri” changed into many different pronunciations from “nijit” in Upper Ancient Times, of which “ni” and “ji” exerted much impact on the culture of the ensuing times. The ancient Chinese added a round-lip sound “uo” after the two sounds, hence called ni-uo or ji-uo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In Central China and neighboring ethnicities the traces of the two sounds are preserved. From these sounds we can find the communication relationship in mythology between Central China and its neighboring ethnicities.
mythology of the sun and moon; Xi He; Fu Xi; Nü Wa
I27
A
1003-6644(2016)01-0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