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倩
[摘 要]文章在研究德育課新課改方針及各種教學理論及策略的基礎上,結合對各個專業(yè)學生的觀察和溝通,對德育課堂具體實施提出了一些見解,以求達到更高的教學效率,因材施教,能讓學生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快樂德育、快樂學習。
[關鍵詞]德育課;教學策略;教學誤區(qū);學生本位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6.205
如何讓德育課教學變得精彩,讓學生享受在課堂,成長在課堂?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一直處于十分尷尬的地位,一邊是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一再強調要狠抓學生的德育工作,要充分發(fā)揮德育課教學的重要性;一邊是學生認為德育課比不上專業(yè)課,學不學無所謂。以至于德育課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出現(xiàn)怪現(xiàn)象:教師壓力大,學生不像話。教師在講臺上聲嘶力竭地強調“要成才,先成人”,學生在下面交頭接耳者有之,玩手機者有之,睡覺者有之。因此,探討德育課教學,提高其教學課具有重要意義。
1 中職德育課現(xiàn)狀分析
①德育時間安排不合理,形式單一,強調學科滲透,往往難以落實,流于形式。②師生互動、案例分析,教材、資料缺乏。③教學人員緊,任務重,不好安排德育工作,缺少德育激勵機制。④德育老師缺少對口培訓機會和管理。
2 中職德育課教學的誤區(qū)
2.1 誤區(qū)之一:教學目標設計的“片面性”
德育課教學大綱提出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是多方向、深層次、整體性的。如果只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與說教”“檢查與考試”是非常片面的,這不利于教學大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真正落實。著名教育專家贊科夫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獲得知識,同時要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僅限于智力開發(fā)顯然是不夠的,特別是對于特殊的具有多重任務的德育課更是如此。事實上,德育課教學如果在目標上存在“單一性”“低標準”“小范圍”的情況,就自然地會影響到教師的教育思想,限制了教學思路,就會阻礙學生各方面能力和個性心理的發(fā)展。
2.2 誤區(qū)之二:教學心理氛圍的“逆反性”
這種逆反心理不僅存在于學生之中,而且在德育教師中也存在。教師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對學生“多變性”的反感;對教材理論與實際“差距”的茫然;對實踐教學難度提高的困惑;對德育教師言行特殊要求的潛在壓力等。學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現(xiàn)為對一些枯燥教材內容的乏味;對社會上存在輕視德育教育現(xiàn)象的認同;對應試而要求大量背誦的厭倦;對簡單古板教學的不滿;對教師言行不合“理論要求”的不解;對教師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間接抵觸等。上述師生逆反心理的存在嚴重影響到德育課教學效果的取得。
2.3 誤區(qū)之三:教學情感上的“消極性”
眾所周知,德育課本身就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許多理論的闡述較為枯燥,因此,教師如果不能使學生情感上的“消極性”朝“積極性”上轉化,必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德育課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事實上,在德育課教學過程中,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位教育專家說得好,“精彩的課堂教學,與其說是靠多次重復的演練,不如說是靠內部的誘因,靠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而達到的”。
3 中職德育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3.1 更好地組織課堂活動
按照德育課新大綱要求,課堂活動需重視學生自身實踐活動,強調學生樂學、會學。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活動中的主動性,這樣才能不束縛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
(2)創(chuàng)設相應的活動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教師在活動中,應注意向學生提問,使學生帶著問題去操作、去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多問為什么,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探索興趣。
(3)在活動中,教師要以與學生同等的研究態(tài)度參與到活動中,和學生同觀察、同探索、同思考、同解決。
(4)教師應對學生的發(fā)現(xiàn)表示熱情、關注,進行適當引導。
(5)活動結束時,教師和學生應共同總結活動過程中的現(xiàn)象,評價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大綱,掌握德育課的學科性質與任務,認清課程目標和要求;還要認真研究課本,將活動的設置與課程目標和課本知識緊密結合起來。而對于那些與課程目標關系不大的活動完全可以舍棄。只有這樣,課堂活動才有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3.2 擺正師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地位
德育新課程是一種動態(tài)的、開放的教學形式,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即新知讓學生發(fā)現(xiàn)、過程讓學生參與、問題讓學生提出、內容讓學生總結,使每個學生都有發(fā)展的空間,這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邊活動,教師不能是“主演”,而應是“導演”,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當然教師也要給學生參與的時間、空間、氛圍等以及指導學生參與的方法。
課堂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參與情況,這就首先要求學生有參與意識。加強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是新課程數(shù)學教學的趨勢。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參與意識。
4 對中職德育課教學方式的一點思考
卡耐基說:“一兩的參與重于一噸的說教?!敝挥凶寣W生充分參與到課堂,給予學生參與、體驗、感悟和內化的機會,才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達到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因此,在長期的教學實踐和對學生的觀察及良性溝通之后,筆者認為,要充分利用上課最初的五分鐘。
德育的四門課程宗旨是:通過學習《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與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由學生向職業(yè)人轉化,通過《職業(yè)道德與法律》使學生具備成為一個合格的勞動者的素質,通過《經(jīng)濟政治與社會》讓學生成為合格的公民,通過《哲學與人生》使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
德育課的四門教材都注重生活德育,學生不論處于哪個階段,都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歷和生活經(jīng)驗。學生缺乏理性總結,但是學生都對周圍的同齡人觀念有所認同。因此,由學生來講解關于課程的相關故事或案例或時事新聞,說說自己的看法,無疑是體現(xiàn)學生主體的好方法。同時,對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口才能力、溝通能力都有所鍛煉。這樣,利用好上課的前五分鐘,讓學生在一開始就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課堂的參與率和學習效率。
上課的前五分鐘,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主體性,還有助于教師主導性的發(fā)揮。在學生講解故事之后,教師順理成章地導入課堂的話題,既自然又流暢。此外,還可以利用故事貫穿始終,舉一反三。
一方面,學生都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為了在課上利用好這五分鐘表現(xiàn)自己,自然會在課后好好加以準備,搜集各項材料,充分利用資源,成為課堂資源整合的巧妙部分。
另一方面,教師將這五分鐘的講述,由各位評分,結合教師的評分,計入最終的學習考評,成為學習效果評價的一部分。
中職學生是未來的勞動技術大軍,其道德能力水平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穩(wěn)定和民族素質的提升。中職學生是為社會輸送人才的最佳平臺,德育課更是能貫穿各門學科的最好橋梁,只有不斷探索、思考,才能真正讓德育融入生活、高于生活,讓學生快樂學習德育,成為振興國家的棟梁人才。
參考文獻:
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