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笛福/克羅索的鸚鵡

2016-10-18 12:08:39張德明
書城 2016年10期
關(guān)鍵詞:笛福魯濱孫荒島

張德明

讀過笛福小說《魯濱孫漂流記》的讀者想必都還記得這個細節(jié):孑然一身、流落在荒島上的魯濱孫抓了一只小鸚鵡,教會了它說話,與它一起生活了二十六年,最后把它帶回了英國。這只鸚鵡有個很萌的名字,波兒。

在魯濱孫創(chuàng)建的荒島王國中,波兒被封為“寵臣”,地位高于被主人收留或馴服的其他動物,儼然一人之下,貓狗之上。一七一九年四月威廉·泰勒出的該小說初版封面上畫了一個撐著自制雨傘、扛獵槍的魯濱孫,腳下有條狗,但沒有畫鸚鵡。后出的一些版本中,開始有人想到把鸚鵡畫在封面上,作為主人的陪襯。不少插圖版還畫了魯濱孫在逗波兒,或波兒在一旁陪主人釣魚或劃船的場景。

這些后出的書商和畫師,似乎比其前輩同行更能領(lǐng)會笛福的意圖。的確,鸚鵡并非簡單的道具,而是小說主旨的一部分。不過,那些忽略鸚鵡的書商和畫家,也并非全無道理。因為笛福寫這只鸚鵡時,顯得漫不經(jīng)心,似乎有意將它淡化。書中說魯濱孫在登上小島一年后,某次出獵發(fā)現(xiàn)了一群鸚鵡,用棍子打下一只小鸚鵡,等它蘇醒后,把它帶回自己的家。之后他不經(jīng)意地說了句,“但過了好多年,我才教會它說話,終于讓它親熱地叫我的名字。后來,它曾差點兒把我嚇死,不過說起來也十分有趣”。笛福寫完這句話后,就擱下不談了。讀者也隨之忘了這只鸚鵡,而把關(guān)注的焦點轉(zhuǎn)到主人公的更富生產(chǎn)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如種植谷物,馴養(yǎng)山羊,擠羊奶,做葡萄干,制造獨木舟、陶罐等)中去了。

鸚鵡的再次出現(xiàn),是在小說的后半部分,此時魯濱孫的生活已經(jīng)相當安定、富足,幾乎忘了自己在大洋彼岸還有一個家。某天早上,他駕駛自己制造的獨木舟貿(mào)然離島出游,結(jié)果被洋流帶到遠海上,漂流了整整一天,差點回不了家。幸好,黃昏時分又被洋流帶回岸邊。一番感恩、祈禱后,他爬過自建的城堡圍墻,躺在樹陰下睡著了。之后忽然聽到有人在喊他的名字,而且是持續(xù)不斷地喊:“魯濱·克羅索!魯濱·克羅索!”他心驚肉跳地醒來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喊他名字的是那只鸚鵡。更感人的是它還說出了三個完整的句子:“可憐的魯濱·克羅索!你在哪兒?你去哪兒啦?你怎么會流落到這兒來了?”

細心的讀者應(yīng)該會注意到,鸚鵡喊出的,是它的主人的全名,包括他的姓(父親之名)和他的名(其實是他母親娘家的姓)在內(nèi)。不過,鸚鵡的發(fā)音不準,把“魯濱孫”(robinson)說成了“魯濱”(robin),漏脫了一個音節(jié)“孫”(son)。對一只鸚鵡來說,這似乎合情合理,畢竟它是鳥嘛。但敘事學(xué)和精神分析學(xué)的常識告訴我們,小說中出現(xiàn)的一切細節(jié)都不是偶然的,無論是作家的精心構(gòu)思,還是一時的心血來潮,都值得認真對待。這個被鸚鵡吞掉的音節(jié)不由得使我們發(fā)問,笛福為何要寫得這么細,細到不嫌其煩的程度?無疑,漏脫的音節(jié)是不在場(absent)的聲音,但正是這個不在場,使我們更加強烈地感覺到了它的在場(present)。用解構(gòu)主義的術(shù)語,不妨稱之“不在場的在場”(presence in absence)。

純從寫作技巧來看,這個缺失不難得到解釋,我們可以說,作家想通過這個細節(jié)制造出一種逼真性效果。按照瓦特的說法,“笛福似乎是我們的作家中第一個使其全部事件的敘述具體化到如同發(fā)生在一個實際存在的真實環(huán)境中的作家”。而“他的小說留給我們的記憶,主要是由他的人物一生中這些鮮明而逼真的時刻構(gòu)成的,這種時刻被松散地排列到一起,構(gòu)成了一幅使人信服的傳記式的全景圖”。但光是這樣解釋,似乎還不能完全令人滿意。因為這部小說中并非所有的細節(jié)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意義,有的細節(jié)只是為了烘托氣氛,出現(xiàn)一次使命就算完成了。比如魯濱孫看到他的同船遇海難而死的水手,只平平淡淡地寫了一句,“從此以后,我再也沒有見過他們,只見過他們的三頂禮帽、一頂便帽和兩只不成對的鞋子”。維吉尼亞·伍爾芙曾對這個細節(jié)嘖嘖稱贊,認為寫出了孤獨、凄涼之感,但她的關(guān)注點最終落實在魯濱孫的瓦罐制作上,對鸚鵡則不置一辭。

在我看來,鸚鵡就像一個幽靈,一直躲在小說的書頁間,隔一段時間飛出來,冷不丁叫幾聲,仿佛有意要驚嚇一下主人公和讀者??梢姷迅H绱寺涔P,一定有某種更值得分析的動機,不管他本人是否清晰地意識到。

不妨讓我們想象一下自己就是魯濱孫,遠離文明社會,孤身生活在被大洋包圍的孤島上。作為一個文明人或曾經(jīng)的文明人,我們最憂慮和害怕的是什么?首先當然是要活下去,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資料。因此,小說的前半部分都在講主人公如何搭帳篷、樹籬笆、開山洞、蓋住所、捕魚獵獸、馴養(yǎng)野生動物、種莊稼、做面包、制家具……一旦生存問題基本解決,安頓下來后,另一件令我們害怕的事就接踵而至,那就是擔(dān)心自己遠離人寰,復(fù)歸于混沌、無秩序的自然界,從此與人和獸群為伍。如何克服這種焦慮和擔(dān)憂呢?被讀者遺忘多時的鸚鵡此時趁虛而入,擔(dān)當起其應(yīng)有的敘事功能,開口說話了。

那么,魯濱孫是在什么時候教會這只鸚鵡說話的,教了什么話,怎么教?波兒又是在何時學(xué)會說話的?諸如此類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小說沒怎么提起過。顯然,在作家看來這些都不是問題,重要的是鸚鵡開口說話了,讓魯濱孫多了一個對話、解悶的伙伴,也給小說增添了一點南美熱帶風(fēng)光、異國情調(diào),更能吸引讀者的眼球。

但如果笛福給鸚鵡設(shè)定的作用僅止于此,我們就還沒有理解這部小說的偉大之處。這個問題還得深挖下去。人-鳥對話的中介是什么?語言。語言從何處開始?命名。古人很早就知道“名”對于人類文明的重要性。老子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比老子更早的古埃及人在《亡靈書》中也這樣教導(dǎo)死者,若想重生,首先得保管好心臟,因為那是靈魂的永久居所;其次得牢牢記住自己的本名,因為那是靈魂自我認同的標記。心臟保管好了,重生的靈魂才能再次進入,成為“舊宅”的主人。但倘若忘了自己姓啥名甚,亡靈即便重入“舊宅”,也認不出自己的前身,這個重生便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所謂的重生,關(guān)鍵在于“重”,即確認前世之我與今世之我的連續(xù)性,不能憶起這一點,重生等于未生。好比在奈何橋邊被孟婆攔下,強飲了孟婆茶?!锻鲮`書》中有一首題為《牢記本身,勿昧前因》的頌詩,非常明確地道出了姓名與身份認同之間的關(guān)系,亡靈告誡自己一定要牢記本名:

在巨屋中,在火屋中,

在清點年歲的暗夜里,

在清算歲月的暗夜里,

但愿還我我的本名!

當東方天階上的神圣

賜我靜坐在他身旁,

當諸神一一自報大名,

愿我也記起我的本名!

簡言之,有靈魂的肉身,其主要標志是有姓名。忘記了姓名就等于喪失了身份認同感,從有自我意識、有身份認同感的文明人退回到萬劫不復(fù)的野蠻狀態(tài)。

明乎此,我們可以認為,魯濱孫捕捉鸚鵡,教鸚鵡說話,并將鸚鵡列為他的荒島王國中的寵臣,表面看來似乎只是為自己解寂寞,逗樂子,卻在無意中重復(fù)了人類文明進化史中的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脫離了文明社會的魯濱孫之所以要教鸚鵡呼喚自己的名字,為的是借助這個異類提醒自己“牢記本身,勿昧前因”。正是“有名”使他與荒島上其他“無名”的自然物區(qū)別開來,使他產(chǎn)生完全屬于人的自我意識。借用當代文化批評理論術(shù)語,我們不妨把鸚鵡對魯濱孫的叫喚視為一種象征性的召喚或質(zhì)詢(interpellation),其本質(zhì)是強化主體的身份認同。按照阿爾都塞的說法:

一切意識形態(tài)都招呼或召喚具體的個人,通過主體范疇的作用將其視為主體……意識形態(tài)以這種方式“行動”或“發(fā)揮作用”,以便在個體中“招募”主體……或把個體改造成主體……

而且,這種召喚或質(zhì)詢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不斷的重復(fù)中得到強化的。小說中,正是在鸚鵡一遍又一遍的召喚和質(zhì)詢下,魯濱孫才記得自己是人,是有名有姓、有自我身份的社會人,而不是無差別、無個性的自然人,當然更不是一般的動物。鸚鵡向他提問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持續(xù)的、召喚主體的過程。哪怕到了遠離人寰的天涯海角,他也無法逃避來自人類社會和主體自我的聲聲追問:我是誰,我現(xiàn)在哪里,我將去何方?

除了這三個最根本的哲學(xué)問題外,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鸚鵡說出的(也就是魯濱孫教鸚鵡說出的),是包括父名和本名在內(nèi)的全名,即魯濱孫·克羅索。這種非常正式的、連名帶姓的稱呼在潛意識中強調(diào)了對父權(quán)的確認和敬畏。歷史地看,人類社會自母權(quán)制進入父權(quán)制以來,姓氏就成為社會成員身份認同的首要標志。人總是先有姓,后有名的。陌生人見面首先要互問姓名。熟識之后才可以光稱名而不稱姓。但無論如何,父親之名總是不言自明地先于兒子之名的(雖然英語和別的西方語言把父名放在后面,稱為last name,但那只是個語言習(xí)慣問題)??傊?,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意識覺醒后,有兩個沖動是根本性的。首先是要把自己從動物中分離出來,強調(diào)自己與它們的差異。原始人的文身、刺青、穿鼻、掛耳環(huán)和姓氏的劃分,即是這種無意識沖動進入象征“編碼”系統(tǒng)后的產(chǎn)物。其次,是要把自己從同屬于人類的其他部落中分離出來,強調(diào)人群與人群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這樣就有了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家族、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簡言之,一個自然人只有從現(xiàn)象界進入由“父親之名”代表的象征界,具備了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符碼化的身份之后,才能確認自己是社會人或文明人。亞里士多德說“人的本質(zhì)是被大寫在城邦中的”。這個“大寫”的名字正是德里達所說的“父親之名”(the Name of Father),從中生發(fā)出“父權(quán)制”(patriarchy)、“愛國主義”(patriotism)等同根字。頗有意思的是,在南美熱帶地區(qū),鸚鵡正是被很多印第安部落奉為神明,作為圖騰崇拜的鳥類。關(guān)于這一點,法國人類學(xué)家列維·斯特勞斯在《神話學(xué):從蜂蜜到煙灰》中曾作過詳細分析,指出同屬于鸚鵡科的maitaca、鸚鵡、長尾鸚鵡、金剛鸚鵡等四種鸚鵡在建構(gòu)當?shù)厝说纳裨捪到y(tǒng)和分類圖騰中起到的功能。此處不贅。

可別忘記,學(xué)舌的鸚鵡叫出的雖然是魯濱孫的全名,但是漏脫了一個重要的音節(jié)son,從潛意識上分析,笛福讓鸚鵡漏掉的這個音節(jié),反映了作為克羅索和魯濱孫這兩個家族后代的魯濱孫的憂慮或恐懼。小說一開頭主角就自報家門,說自己的母親“娘家姓魯濱孫,是當?shù)氐囊患颐T望族,因而給我取名叫魯濱孫·克羅伊茨內(nèi)。由于英國人一讀‘克羅伊茨內(nèi)這個德國姓,發(fā)音就走樣,結(jié)果大家就叫我們‘克羅索,以至連我們自己都這么叫,也這么寫了”。

眾所周知,魯濱孫的出海冒險本來就是違背其父親意愿的個人行為,父親一再勸阻他要安于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不要出海冒險。但他還是執(zhí)意而行,結(jié)果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上,差點丟了命,讓父親失去一個兒子。這是鸚鵡學(xué)舌漏脫的那個音節(jié)son的第一層隱喻。再進一層,從基督教象征意義上看,地上的父親也是天上的父親的隱喻。魯濱孫自述,他上島起初并不信上帝。這樣,無論在世俗的或神圣的意義上,他都是個名義上在場(present)、實際上缺席(absent)的兒子(son)。直至大病一場之后,他無意中打開《圣經(jīng)》,隨手翻到一頁,讀到“你在患難的時候呼求我,我就必拯救你,而你要頌贊我”(《詩篇》50:15)時,才突然頓悟,認識到上帝的存在,從此開始有了信仰,自覺地遵守新教工作倫理,每日辛勤勞動,以自己拓殖荒島的活動和成就,來榮耀天上的父。如此看來,被鸚鵡漏脫的那個音節(jié)son,正是主角懾服于地上之父和天上之父的雙重恐懼的表征。而他在荒島上的所作所為,似乎就是為了填滿這個缺失的音節(jié)。借助鸚鵡一次又一次的呼喚和提醒,這個流落荒島的浪子才從自給自足的安逸生活中驚醒,想到自己在人世還有一份責(zé)任,一定要返回倫敦,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延續(xù)地上父權(quán)制的功能,進而榮耀天上的父,重新確認自己作為地上之父和天上之父的雙重兒子的地位。

細讀文本,鸚鵡對于它的主人的意義,經(jīng)歷了一個從消遣之物到必需之物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又與魯濱孫本人從不思回歸到渴望回歸這種自相矛盾的心態(tài)之間形成一種同構(gòu)關(guān)系。

小說中寫到,魯濱孫在流落荒島第二十七個年頭時,對自己的生活作了反思。主人公自述他誕生于九月三十日,正是二十七年前的這一天,他奇跡般地獲救,流落到這荒島上。經(jīng)過這些年的奮斗,他已經(jīng)完全能夠自給自足,習(xí)慣了一個人獨居,信奉了上帝,認為自己:“……現(xiàn)在生活得非常舒服,心情也非常舒暢。我悉聽天命,聽從上帝的旨意和安排。這樣,我覺得我現(xiàn)在的生活比有交際的生活還要好。因為,每當我抱怨沒有人可以交談時,我便責(zé)問自己,同自己的思想交談,并且,我想我可以說,通過禱告同上帝交談,不是比世上人類社會中的交際更好嗎?”

但正是在作了這段反思后的第三天,他貿(mào)然離島出游,差點兒被洋流帶走。然后才有了他幸運返回后的昏睡,以及昏睡中被鸚鵡的呼叫所驚醒的情節(jié)。之后故事的發(fā)展急轉(zhuǎn)直下,出現(xiàn)了野人的腳印,隨后便是他與星期五的相遇。正是這次相遇,使他獲得了一個忠誠的仆人和幫手,最終得以順利返回母國,重歸文明世界。

按說,小說寫到魯濱孫回國,冒險敘事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就應(yīng)該戛然而止。不料笛福卻又用了整整二十五頁的篇幅(中譯本),寫了魯濱孫對世俗事務(wù)的處理。我們發(fā)現(xiàn),回國后的魯濱孫非常忙,幾乎每天跑來跑去,在處理家產(chǎn)、遺產(chǎn)和財產(chǎn),在不斷地簽字,畫押,確認產(chǎn)權(quán),轉(zhuǎn)讓權(quán)利,贈送錢物,登記造冊,檢查賬單……這些瑣事,若單獨來看,的確有點像續(xù)貂的敗筆。但如果我們聯(lián)系到鸚鵡的叫聲,一切疑惑即可迎刃而解。笛福津津樂道地寫這些世俗瑣事,不經(jīng)意中確認和強調(diào)了主人公的身份認同、法律觀念及其與之相關(guān)的父權(quán)意識(包括料理兩個失去父親的侄兒的生活)。而這一系列活動的前提是,作為法人的主體必須進入父權(quán)制的編碼系統(tǒng),否則一切相關(guān)的法律問題無從談起。從這個角度來看,漂流荒島二十八年回歸倫敦的魯濱孫,與出海作戰(zhàn)二十年回歸伊薩卡的奧德修斯頗有幾分相似,他們的回歸不光是出于文明人對社會的依戀,還在乎與其身份認同相應(yīng)的“名”,以及與“名”相關(guān)的權(quán)利、義務(wù)與財產(chǎn)或遺產(chǎn)繼承權(quán)。在《荷馬史詩》中,讓奧德修斯獲得身份認同感的是他的老奶媽歐律克勒婭,正是她摸到的他小腿上的傷疤,引出了一段長達七十六行的童年往事閃回。而在笛福小說中,讓魯濱孫獲得身份認同感的則是那只名叫波兒的小鸚鵡。正是它的聲聲召喚令他想起自己的本名和父名,與名相關(guān)的利,以及與名利相關(guān)的俗世身份和相應(yīng)的權(quán)利、義務(wù)和責(zé)任。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鸚鵡在小說中擔(dān)當?shù)墓δ芟喈斢谝幻骁R子,通過這面鏡子,魯濱孫認出了自我形象,確認了自我身份;認識到自己是個社會人,而不是自然人,肩負著延續(xù)地上之父的父權(quán)和榮耀天上之父的神權(quán)的雙重義務(wù)和責(zé)任。

關(guān)于這只鸚鵡,最后還得問一下,波兒的結(jié)局究竟如何?乍一看來,這個問題似乎純屬多余。因為在小說接近尾聲時,作家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離開小島時,我把自己做的那頂羊皮帽、羊皮傘和我的鸚鵡都帶上船,作為紀念”??墒羌毿牡淖x者應(yīng)該還記得,魯濱孫在上島第二十三個年頭教會鸚鵡說話時,曾說過這么一段話:“現(xiàn)在,它說得又熟練又清楚,實在令人高興。這只鸚鵡同我一起生活了二十六年。至于它后來活了多久,我就不知道了。但巴西人都認為,鸚鵡可以活上一百年。也許我那可憐的鸚鵡至今還活在島上呢,還在叫著‘可憐的魯濱孫哩!”從這段話中不難看出,魯濱孫并沒有把鸚鵡帶回國,而是讓它留在島上了。

《魯濱孫漂流記》中笛福的筆誤不少,比如主角逗留荒島明明有二十七年,卻被他寫成了二十六年,等等。但這處筆誤似乎沒有人注意到。筆者認為,這不是一般的筆誤,而是涉及到整個小說主旨的,有必要作一番分析。

細讀文本,對于是否應(yīng)該回倫敦,魯濱孫始終處在矛盾中。一方面,島上生活多年之后,他已經(jīng)習(xí)慣了獨自生活。但是鸚鵡的叫喚如醍醐灌頂,粉碎了他的安逸夢,使他醒悟過來,知道荒島之外還有一個俗世在等候他,上帝之外還需要有人的交際。正是這種矛盾的心理使他在處理鸚鵡的結(jié)局時,不知何去何從。純從敘事藝術(shù)上講,鸚鵡已經(jīng)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作家應(yīng)該讓它留在荒島上,回歸自然。但對魯濱孫來說,波兒畢竟曾同他一起生活了多年,對他有著某種特殊的意義,不能讓這個曾經(jīng)的“寵臣”流落在荒島上。如此的兩難困境,無意識中讓作家作出了自相矛盾的處理,讓鸚鵡波兒成了一只薛定諤的貓,同時處在非生非死、既在此處又在彼處、既回歸人間又流落荒島的處境中,而這個處境其實也是鸚鵡主人的自況。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鸚鵡的未定結(jié)局也道出了創(chuàng)造了它和它的主人的作家本人的困境。

在《小說的興起》一書中,伊恩·瓦特給我們描述了寫作《魯濱孫漂流記》前幾年的笛福的心態(tài)。在一七○九年的一個小冊子《對一個題名為〈哈弗沙姆勛爵為其言論所作的辯解〉的小冊子的答復(fù)》所寫的序言中,他提供了他當時的生活概況,在書中他抱怨道:

我在這個世界上是多么孤立呵,那些承認我竭誠為之服務(wù)過的人拋棄我;……無論怎樣……我除了自己的勤奮沒有其它的幫助,我是怎樣與不幸搏斗的呵,除了已經(jīng)了結(jié)的債務(wù),我把債務(wù)從一萬七千英鎊減少到不足五千英鎊;在監(jiān)獄中,在逃債的隱蔽所中,在各種各樣的困境中,在沒有朋友和親人的援助下,我是怎樣使自己堅持下來的呵。

并非偶然,正是在寫下上述文字的十年后,笛福開始了《魯濱孫漂流記》的創(chuàng)作。因此,對笛福來說,魯濱孫就是他的寵臣和鸚鵡,通過寫小說,他沉浸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當國王,在與筆下人物的對話中給自己解悶,逗樂;但與此同時,他又不得不通過碼字謀生,賺錢,與俗世打交道,跟書商討價還價,與債主糾纏不清,等等。

一些笛福專家認為,笛福一直被排斥在文學(xué)界和名人圈子之外,這可能與當時的“門戶之見”不無關(guān)系。因為他并非出身名門。盡管笛福在世時曾試圖進入當時的文人圈子,還在原姓Foe前面加上了De,以便聽起來像貴族身份。但喬納森·斯威夫特曾以這樣輕蔑的口氣說過他的這位同行:

有這么一位作者(那個受枷刑的家伙,他的名字我已經(jīng)忘了),老是那么陰沉沉的,喜歡賣弄文采,又好說教,簡直是個無賴,讓人無法忍受。

括號中的后半句話“他的名字我已經(jīng)忘了”,無疑太傷人了。或許,小說中鸚鵡對魯濱孫本名的提醒,可以視為笛福在暗中回應(yīng)斯威夫特對他的攻訐。

前南非作家、現(xiàn)移居到澳洲的庫切似乎同意斯威夫特的說法。在小說《?!分?,庫切以生動的筆觸,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尚未出名的笛福的肖像畫。按照他的描述,當時的笛福還不是“笛?!保―e-Foe),只是 “福”(Foe)。他掙扎在荒島般的孤獨和寂寞中,急需通過剽竊或改編像小說中的蘇珊·巴頓這樣的更無名氣的男女提供的原始素材,寫出一些迎合文化市場潮流的羅曼司,讓自己成名成家。然后,才能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一個代表貴族身份的前綴“笛”(按中文譯名慣例,這個de應(yīng)譯為“德”)。某種意義上,作為作家的笛福補上了被他筆下的鸚鵡說漏的那個音節(jié)。以父親之名彌補被吞掉的兒子之名,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彌補吧。

無論如何,上述三位不同時代、不同職業(yè)的作家和評論家,分別以不同的方式道出了寫作《魯濱孫漂流記》前后的笛福的窘迫處境。但甚為遺憾的是,他們都沒有提到笛福小說中這只名叫波兒的鸚鵡。在我看來,笛福/鸚鵡/魯濱孫之間形成了三重鏡像關(guān)系。在這個復(fù)雜的互相折射和映照的關(guān)系中,兩頭是人,中間是一只會說人話的鳥兒。鸚鵡一頭通向無交流的自然世界,一頭通向有社會交流的文明世界,處在無名與有名、不言與言說、自然與文化、回歸與出游的間性狀態(tài)(inbetweeness)中。沒有這只鸚鵡的呼喚,魯濱孫的生命是不完整的,他的交流史就缺失了中間一環(huán),或許他就不會產(chǎn)生重回人類社會的想法。有了鸚鵡,這一環(huán)就補充完整了。而笛福對寫作的依賴,則相對于魯濱孫對鸚鵡的依賴。通過碼字謀生,當時還沒有成為笛福的“?!?,正在承受牢獄般的孤獨,魯濱孫就是他的波兒,他的唯一的交談對象。通過鸚鵡,魯濱孫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確認了自己作為地上之父和天上之父的雙重兒子身份。同樣,通過魯濱孫,笛福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確立了自己作為小說之父和“貴族”之子的雙重身份。

鸚鵡,波兒,可憐的笛福/魯濱孫需要你。

猜你喜歡
笛福魯濱孫荒島
勇闖荒島
拯救火星“魯濱孫”
荒島求生
成功在于什么?
魯濱孫之父在欲海漂流
百家講壇(2019年2期)2019-07-18 13:56:04
荒島求生記(第二站)
叮叮猴荒島歷險記
語言之軛——笛福與斯威夫特時代的政治、偏見與印刷文化
詩書畫(2016年3期)2016-08-22 03:17:46
文豪笛福一輩子在躲債
晚報文萃(2015年8期)2015-11-11 16:24:34
論笛福的思想
高邑县| 巨鹿县| 丰宁| 尚义县| 开原市| 城固县| 肇州县| 大新县| 于都县| 金秀| 万州区| 锡林郭勒盟| 中阳县| 大渡口区| 清徐县| 五常市| 莱阳市| 康马县| 白沙| 油尖旺区| 泰来县| 东丰县| 汝城县| 商水县| 梅河口市| 观塘区| 新营市| 巫溪县| 南乐县| 盘山县| 拉孜县| 平阳县| 石景山区| 许昌市| 金阳县| 吉安市| 得荣县| 伊吾县| 正镶白旗| 商城县| 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