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有小女初長成。孩子頗具藝術天賦,從讀幼兒園大班時開始學習小提琴,拉了兩年,已經(jīng)有點模樣了??墒切『⒆罱偌嫉倪M展似乎遭遇了瓶頸,老師很著急,要給孩子加點任務,不料家長不支持,原因是他們只希望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不愿給孩子增加壓力。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他們讓孩子學琴是讓她能夠?qū)W習一點演奏技能,培養(yǎng)一點音樂素養(yǎng),增添一點生活樂趣,這樣的初衷無可厚非。家長還坦言,孩子將來不必靠琴技謀生存,學琴其實可學可不學,更不必有任務和壓力,因此,孩子的學習過程也只要開心就好。
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壓力”和“快樂”之間產(chǎn)生了兩難。孩子琴技的停滯不前,讓教師要對其加大教學力度,而由此產(chǎn)生的學習壓力讓孩子糾結,家長揪心。誠然,沒有琴聲,生活照樣繼續(xù),但與學琴伴生的不僅僅是技藝和樂趣,還有更重要的習慣和態(tài)度。無疑,對于孩子來說,在學琴過程中所形成的每一個好的習慣,每一種好的態(tài)度都是飽滿的希望。因此,家長也好,老師也罷,我們所面對的并不僅僅是孩子學琴這件事,還有孩子這個人。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快樂地學習,幸福地成長,但我們不能為了孩子快樂而拒絕必要的負擔,遠離適度的壓力,甚至任其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這樣的學習結果肯定不是我們所期盼的。當孩子的進步需要我們“催生”時,我們亟待考慮的不是要不要加壓,而是如何給予適度的壓力讓其知難而進。要知道,“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p>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壓力和快樂都是內(nèi)生的,學習的壓力或快樂都來自于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認知、自我調(diào)適和自我管理。事實上,孩子的快樂不是我們給予的,只有孩子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夠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從而在教育要求與個人需要之間達成某種平衡,以此為契機,孩子就能在心理滿足的基礎上獲得快樂。這種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的能力會有一些專門的培養(yǎng),但主要來自于實踐的強化。教育部最近頒發(fā)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征求意見稿)》中,在“學會學習”這一素養(yǎng)體系里明確要求學生能“對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有清楚的了解”,把“自我認知”作為一種核心素養(yǎng)提出,可見其對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在學習過程中,孩子的自律顯然不足恃,亟待加強的是他律。孩子進入倦怠期了,運用適度加壓,讓他們擁有力爭上游的力量,這既有助于良好個性的形成,也能夠讓孩子真正生發(fā)學習的快樂。
從教育哲學的角度來看,教育應該是一種守望,需要我們在美好的期盼中等待、激勵孩子成長。如果教育者能夠在等待和激勵的過程中誘發(fā)適度的壓力,那么,我們或許可以離“守望”更近一些。杜威說:“教育即生長,除此自身之外沒有別的目的?!鄙L固然需要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養(yǎng)料,但真正的“茁壯”更需增強自身抵御寒霜、滌蕩濁氣的“抗壓”能力。學習過程中的快樂,絕不是讓孩子在溫室里舒適地生長,而是讓他們在歷練中充滿希望。
從教育倫理的角度來看,“學習壓力說”所要表達的其實是一種價值訴求,這種訴求希望產(chǎn)生“好的教育”。在《中庸》看來,人之“道”是擇善固執(zhí),所以要在實際生活中修養(yǎng)及印證,這種功夫即是“教化”。與此契合,“學習壓力說”的終極目標正是在于通過教育讓孩子能夠在學習的“壓力”中,去“擇善”,去“固執(zhí)”。孩子學琴事小,但關乎成長,所謂“童蒙養(yǎng)正”,學習的壓力也該是其應有之義。
(呂建國,宜興市城南實驗小學,214203)
責任編輯:顏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