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國許多傳統(tǒng)觀念受到強有力的沖擊,其中傳統(tǒng)的婚姻家庭觀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由此,導致我國離婚率驟然上升。而伴隨這離婚率的升高以及其他意外因素,單親家庭子女成為了一個不可忽略的群體,加之中職學生本就是處于青春期的特殊群體,因此,單親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成為了學校、家庭、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通過對單親家庭子女的應對方式的研究,以期得到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單親家庭;中職學生;應對方式
心理危機是當個體面臨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如親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災人禍等)時所出現(xiàn)的心理失衡狀態(tài)。應對作為一個心理學術語意味著要付出一定的努力,采取某種適當?shù)氖侄位蚍绞?,采取某種行動來出來與對付自己所面臨的挫折事件或挫折情境。 而應對方式是個體對挫折和壓力所采取的手段和行為方式。所謂“單親家庭”,是指因喪偶、離異、分居等原因而形成主體成員不齊全的家庭。近年來.隨著離婚率不斷上升,加上不斷增多的意外事故及疾病等因素,單親家庭數(shù)量逐年增加。不論是父母離異或是由于其他原因?qū)е碌膯斡H家庭,這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子女而言都是極其嚴重的打擊,極其容易對子女心理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加之外界環(huán)境中來自他人的有意或者無意的傷害,也導致他們無法從外界獲得必要的支持與幫助,逐漸形成了消極的應對方式,使得單親家庭子女極容易產(chǎn)生一系列心理問題。例如通過抽煙、酗酒、沉迷網(wǎng)絡等等來發(fā)泄自己內(nèi)心的不良情緒。并且通過一定的迥異表現(xiàn)來彰顯自己的個性,以期獲得來自他人的關注。
本文擬通過對單親家庭子女的應對方式研究調(diào)查,了解單親家庭子女在面對應激環(huán)境時所采取的應對方式類型,并通過對比前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不同點,進一步通過深入訪談分析形成該種應對方式的原因,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單親家庭子女所在的深層次心理問題,以便找到相應的解決策略。在本次研究和調(diào)查的基礎上,通過對于相關文獻的閱讀,結(jié)合作者的觀點,提出幾點建議。
一、實證研究
1.應對方式對象及方法
(1)應對方式問卷。該問卷由肖計劃編制,共由62個問題組成,包括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個分量表,測查受試者對應激事件的應對策略能力,計算各因素的得分,主要統(tǒng)計指標為6個分量表的均分。每一個分量表相當于一個有關癥狀。
(2)方法。在福建省閩東衛(wèi)生學校全校61個單親家庭學生中隨機選取30個學生組成實驗組,其中男23名,女7名,平均年齡17.43±1.89。另從其他完整家庭學生中選取30個學生組成對照組,其中男18名,女12名,平均年齡16.56±2.00。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發(fā)放問卷,并由主試用統(tǒng)一指導語加以指導,對于不理解的條目或句子,主試在做具體指導時,不做任何啟示性的暗示,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學生填寫后當場收回。共發(fā)放60份問卷,收回60份問卷,無無效問卷。
(3)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均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分別計算兩組數(shù)據(jù)的6個分量表得分,用兩個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完成,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結(jié)果
表1 兩組應對方式得分比較( ±s,分)
組別 解決問題 合理化 求助 自責 幻想 退避
實驗組 0.69±0.26 0.47±0.23 4.93±2.62 0.62±0.24 0.85±0.30 0.78±0.33
對照組 0.71±0.27 0.33±0.27 6.44±3.13 0.38±0.27 0.38±0.23 0.39±0.31
△P<0.05
由表1可知,兩組在“自責”、“幻想”和“退避”等方面因子評分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在“求助”這一因子的評分上,實驗組得分略低于對照組。說明單親家庭學生在應對方式的選擇上比完整家庭子女更常選擇“自責”、“幻想”和“退避”等消極應對方式,而較少采用“解決問題——求助”這一積極的應對方式。
而在以往對于中學生單親家庭應對方式的研究中,初中生在“發(fā)泄”、 “幻想”、“忍耐”三種應對方式上存在家庭類型的差異 ,單親家庭初中生“發(fā)泄”、“幻想”應對顯著高于完整家庭初中生。與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同點,即在 “自責”與“退避”因子上的存在差異。因此作者通過深入訪談,以追究其中的差異,并深入分析其原因。
二、深入訪談
1.訪談過程。由于單親家庭學生屬于特殊的群體,難以找到大量的樣本加以更深入的分析,因此,研究決定采用事后追蹤訪談的方式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深入了解,以期了解單親家庭學生出現(xiàn)“自責”、“幻想”和“退避”等應對方式的原因。在調(diào)查結(jié)束后對部分單親家庭學生采用私下逐一訪談的方式進行,訪談問題包括造成單親家庭的原因(如父母離異或其他意外),以及通過包括家庭環(huán)境量表和應對方式量表結(jié)合一起的十個問題,采用開放式問題進行。理論假設為單親家庭子女由于其特殊性,使得他們在家庭中容易隱藏自己內(nèi)心的波動以及所遇到的挫折。所以從根本上導致他們遇到問題時無法尋找到有力的支持,逐漸形成了消極的應對方式。
本次共訪談15人,逐一進行,年齡在17—21歲之間,男生3人,女生12人。其中由于父母離異導致單親的為12人,其他意外因素導致單親的3人,隨父型單親家庭的6人,隨母型單親家庭的9人,屬于獨生子女的10人,非獨生子女的5人。
整個訪談過程比較順利,獲得較完整地資料。
(1)單親原因表現(xiàn)不同 大部分單親家庭都表現(xiàn)出對于缺失了父愛(或母愛)的不適,明顯表現(xiàn)出對于完整家庭的羨慕以及自己的無能為力。其中,父母離異導致單親的學生部分表現(xiàn)出對于家庭的不滿或者對于父母的不滿,導致其缺乏與父母的正常溝通。容易隱藏自己內(nèi)心的波動或遇到的困難。而由于其他意外因素導致單親的學生表現(xiàn)出更多的自責,但并不缺乏與父母的溝通。
(2)不同單親表現(xiàn)差異 隨父型單親家庭學生相對于隨母型單親家庭學生更加明顯表現(xiàn)出與父母的溝通的缺乏,但兩者在遇到挫折或困難是同樣不會過多向父母求助。
(3)獨生與非獨生子女表現(xiàn)迥異 獨生與非獨生單親子女雖然都表現(xiàn)出與父母溝通的缺乏,但是明顯非獨生子女由于有其他兄弟姐妹的存在,能夠有一定的傾訴對象,所以表現(xiàn)出于家庭成員有一定的溝通。
(4)總結(jié) 單親家庭子女由于其家庭的特殊性,在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時,表現(xiàn)出明顯的自卑心理,并且對于自己的自尊心相當?shù)拿舾?,基本不太愿意主動向他人求助?/p>
2.訪談結(jié)果討論。通過本次追蹤訪談,印證了此前的理論假設,即單親家庭子女明顯缺乏與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溝通,使得他們在家庭中容易隱藏自己內(nèi)心的波動以及所遇到的挫折。所以從根本上導致他們遇到問題時無法尋找到有力的支持,而在與外界的交流溝通中表現(xiàn)出明顯的自卑心理以及對于自尊心的敏感,不愿主動向他人請求幫助,因此逐漸失去了一定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支持,并形成了“自責”、“幻想”和“退避”的消極應對方式。
三、分析討論
1.形成原因。根據(jù)以上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中職學校單親家庭子女在面臨應激環(huán)境時,比完整家庭子女更常以“自責”,“幻想”和“退避”等消極的應對方式應對困難和挫折,聯(lián)系目前國內(nèi)外的調(diào)查研究表明,單親家庭子女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問題可以探究其消極應對方式的形成原因。
(1)自卑心理。原本健全的家庭因父母離異或者某些不可預知的意外因素導致家庭破裂,這對于年齡尚小的子女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缺乏面對強烈應激事件的合理解決方法以及應對方式,子女原本就比大人更加的敏感,缺乏相應的自我調(diào)整能力,通過與自己之前的家庭環(huán)境的比較或者跟周圍同伴的比較,從而滋生自卑心理,遇事膽怯,缺乏自信。無法與原本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進行有效的溝通,使得逐漸遠離社會支持系統(tǒng),導致單親家庭子女在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和挫折是只能采用“自責”、“幻想”和“退避”等消極的應對方式來面對。
(2)敏感多疑。由于單親家庭子女的內(nèi)心受到過如此強烈的傷害,害怕自己再受到其他方面的傷害,而變得敏感多疑,特別在意他人的言語以及看法,很容易由于他人的話語而產(chǎn)生誤會或受到傷害,往往一句不經(jīng)意話語,一個眼神,一個細微的動作都有可能傷害到他們脆弱的心靈。因此他們不愿向他人求助,不愿與他人交流溝通,從而逐步遠離周圍的同伴群體。一方面是不健全的家庭,一方面是自己不愿交流溝通的同伴群體以及同學老師,進而導致單親家庭子女從最初的不愿向他人求助發(fā)展到?jīng)]有人可以求助,因此才逐漸形成了“自責”、“幻想”和“退避”等消極的應對方式。
(3)反叛心理。由于單親家庭子女在與同伴相處是總會自我感覺比別人“矮了一截”,而他們又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所以他們通常通過言語以及行動上的與眾不同來彰顯個性,時常出現(xiàn)與老師對著干的反叛心理。而當單親家庭子女形成了反叛心理時,也就意味著他們很難有共同的交流點,周圍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已經(jīng)無法帶給他們歸屬感,而其他同學也就往往不愿與他們進行交流溝通,導致這些單親家庭學生“各成一派”。而當這些單親家庭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是也就不愿主動表示關心,提供幫助了,進而使得這些單親家庭學生被孤立,在面臨困難和挫折時不得已只能選擇“自責”、“幻想”和“退避”等消極的應對方式了。
(4)自我封閉。部分單親家庭子女,由于過分的敏感,不愿意與周圍同伴交流溝通,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幫助,從而導致自我封閉,而他們會通過沉迷與網(wǎng)絡或者其他如抽煙、酗酒等不良行為來緩解自己的憂郁焦慮情緒,以此來保護自己不受到太多的傷害。而這也就是單親家庭子女容易成為學校問題學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單親家庭學生采用自我封閉的方式來保護自己時,就說明他們選擇了斷絕周圍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也就是說選擇了以“自責”、“幻想”和“退避”這些消極的應對方式來面對困難,來“保護”自己。而之所以會選擇這些應對方式來處理問題,可能是對挫折和困難的無奈而產(chǎn)生的逃避,加之其自卑心理以及敏感多疑的心理特征,缺乏與他人必要的溝通交流,不愿向他人求助,導致加重其心理問題,從而陷入不斷的惡性循環(huán)中難以自拔。因此,他們就往往會選擇通過抽煙,酗酒或者沉迷于網(wǎng)絡來逃避現(xiàn)實刺激,緩解壓力,并因此而導致自我封閉。
2.解決方法。針對以上中職學校單親家庭學生出現(xiàn)的一系列心理問題以及形成原因,提出一下幾點相應的解決方法:
(1)家庭方面。首先,單親家庭父母經(jīng)歷了離異或者喪偶的痛苦,導致一些父母無法正視自己的過去,身心疲憊,導致心理偏差,對未來沒有明確的目標,喪失希望,更有甚者出現(xiàn)了明顯的心理扭曲。從而,使得子女無法得到應有的來自家庭方面的愛與溫暖,從家庭環(huán)境方面對子女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壓力。因此,對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時,很有必要從根源入手,先幫助單親家庭父母解決一定的心理問題,使單親家庭父母正視自己的過去,從痛苦中走出來,面對現(xiàn)實,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為子女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并且多與子女交流,讓子女重新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愛,來自家庭的溫暖。多了解子女的想法以及心理狀況,及時發(fā)現(xiàn)子女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并給予相應的幫助,培養(yǎng)其“解決問題——求助”這一積極的應對方式。引導其建立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正視自己的家庭狀況。
(2)學校方面。其次,學校方面必須起到應有的教育作用,學校從老師到學生都應該為單親家庭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平等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增加與單親家庭學生的交流溝通。單親家庭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總是顯得十分緊張,不愿與人交流溝通,所以我們應該極力培養(yǎng)他們的交流溝通能力,培養(yǎng)他們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在人際交流中理解與信任他人,增進友誼,增強自信。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以此來緩解不良的情緒,減少內(nèi)心壓力,建立和諧信任的人際關系。以此保證當單親家庭子女在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困難和挫折是能夠及時地尋求到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幫助,逐步培養(yǎng)單親家庭學生以“解決問題——求助”這一積極的應對方式面對應激事件和環(huán)境。
(3)自我方面。對于單親家庭學生而言,首先要應該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在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困難和挫折是應該積極主動地尋求家長,老師或者周圍同學朋友的幫助,爭取得到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支持,養(yǎng)成“解決問題——求助”這一積極的應對方式,而盡量避免采用“自責”、“幻想”和“退避”等消極的應對方式應對困難和挫折。而在尋求社會支持系統(tǒng)支持的同時也能夠較好地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并且有效地避免了敏感多疑以及反叛心理的出現(xiàn)。
目前,社會上正逐漸開始積極關注單親家庭子女這一特殊的群體,但對于單親家庭子女的心理干預往往容易被忽略,經(jīng)常是待到問題有所嚴重了才給予重視,而且通常只是針對問題的表象,而并沒有深入到問題的實質(zhì)。就學校而言,只有當學生出現(xiàn)了不良行為,成為學?;虬嗉壍膯栴}學生時才著手處理,而這時,學生和老師已經(jīng)戴上了“有色”眼鏡,想要很好地解決問題,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已經(jīng)變得十分困難。因此,從應對方式入手,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加強與單親家庭學生的交流溝通,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單親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敬群,邵秀巧.心理衛(wèi)生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335.
[2]王敬群,邵秀巧.心理衛(wèi)生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335.
[3]劉爽 徐靜.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狀況分析和教育對策初探.中國輕工教育.2010年.第4期:34.
[4]朱衛(wèi)紅,黃希庭. 家庭類型對初中生應對方式的影響.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年.第11卷.第1期:34.
[5]韋豪習.中職學校單親家庭的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管理觀察.2010年4月上旬.總第393期:39.
[6]文邵鋒.單親家庭學生教育初探.素質(zhì)教育大參考.2010年.4卷:38.
[7]張肖敏 ,趙山明 ,賀占元. 試論單親家庭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 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1期 (總第97期):91.
[8]王莉. 單親家庭子女教育的幾點思考.現(xiàn)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0年第6期:30.
[9]李藍江,張立亞,熊豫麟,陳瑩,徐紹瓊. 單親家庭大學生心理狀況調(diào)查. 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10.第6卷:154 -156.
[10]徐兆春.單親家庭學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甘肅教育.2010年第12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