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新 校
《易經》的翻譯工作開始于十年之前。在1911年的中國革命之后,青島成了眾多最重要的中國舊式學者的居住地,我有幸在他們當中遇到了我十分敬仰的導師勞乃宣。我很感激他讓我對《孟子》《大學》和《中庸》等著作有了更深的理解,還使我首次對《易經》這部著作產生了好奇。在他的十分內行的引導下,我像著了迷一樣走進了這個陌生又熟悉的世界。文本翻譯是經過詳細討論的。德文譯文又被回譯成中文,直到德文譯本已能完全表達中文原著的原意,翻譯才算定型。然而,就在翻譯工作正在進行的當頭,可怕的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了。中國學者四散如風,勞先生去了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他與孔家有親戚關系。翻譯《易經》一事被擱置在一邊,盡管中國紅十字會的工作—這是我在青島被圍期間承擔的一項任務—之余,我從未停止過對古代中國智慧的探討。下列情況可算是一個十分奇特的巧合:在城外的軍營里,日本神尾光臣(Kamio)將軍休息之時在讀《孟子》,而我,一個德國人,也把空閑時間用于研究中國智慧。但是最幸運的要數一位中國老人,他如此沉湎于他的經籍,以至于一
顆手榴彈落在他的身邊也沒有驚擾他的平靜閱讀。他伸手摸了一下手榴彈—這是枚臭彈,但又縮回手來,說它太燙了,然后他又讀起他的書來。
青島被征服了。盡管有一些其他工作要做,我還是能找到一點時間繼續(xù)進行翻譯工作。但是導師—我是與他一起開始這項翻譯工作的—卻遠在外地,而我又不可能離開青島。正當我一籌莫展的時候,勞先生寄來的一封信令我喜出望外。勞先生說他準備同我一起繼續(xù)進行暫時中斷的翻譯工作。后來他真的來了,剩余的翻譯工作也就完成了。那是我與年邁的大師一起度過的鼓舞人心的美好時光。在譯作的主要部分都完成的時候,命運又把我召回了德國。令人尊敬的大師也隨后與世長辭了。
“書各有命”(Habent sua fata libelli)。雖然也有很多《易經》中的哲言散落在歐洲這塊肥沃的土地上,但我在德國似乎離古代中國智慧很遙遠。所以當我在弗里德瑙(Friedenau)的一位朋友家中看到一本《易經》時,我驚喜萬分。這是一個非常精美的版本,我曾在北京跑遍了所有書店都沒能找到。這個朋友確實是夠朋友,他把這本書送給了我。從此之后,這本書就伴隨我旅行了半個世界。
后來我又帶著新的任務回到了中國。這時的北京已經出現(xiàn)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人和志趣都不同于以往。但我很快就在這里得到了一些幫助,并在北京一個夏天的酷熱日子里,最終完成了翻譯工作。后來,又經過一遍遍地修改校正,正式的文本終于成形,盡管還與我的預期有不小的差距,但我感覺到可以讓它面世了。希望這部譯作的讀者們都能分享我在從事翻譯工作時所享受到的對于真正智慧的喜愛。
衛(wèi)禮賢
1923年夏,北京
《關于變化的書》,中文稱《易經》,無疑是世界文化寶庫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的起源可追溯到遠古神話時期,直到今天,仍有眾多最杰出的中國學者在研究它。在三千多年的中國文化歷史中出現(xiàn)的所有偉大而重要的思想,幾乎都與這本書有密切聯(lián)系,要么是直接受到它的啟發(fā),要么是對其文本解釋產生了影響。所以,可以這么說,《易經》包含了數千年成熟的智慧。因此,毫不奇怪,中國哲學的兩個分支—儒家哲學和道家哲學也都在這本書中有其共同的根基。這本書既為那位神奇的先哲老子和他的學生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充滿神秘而常常讓人迷惑不解的道家思想提供新的解釋,也為許多在儒家思想傳統(tǒng)中經常被當成公理而無須進一步檢驗的格言提供新的視角。
事實上,不僅僅是中國哲學,中國的自然科學和治國理政之術也從未停止從這個智慧源泉中汲取營養(yǎng)。所以,毫不奇怪,在汗牛充棟的儒家典籍中,唯有這本書逃過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劫難。即使是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也都浸透著這本書的影響。行走在中國城市的大街小巷上,你不僅可以在這里或那里的某個角落,看見一位算命先生端坐在用干凈白布覆蓋著的桌子旁邊,筆硯在手,隨時利用這本古老的智慧之書為問卦者應對生活中各種繁瑣困擾提供相應的勸告和建議,而且還可以看到,許多公司的金字標牌—它們大都是裝飾門面的長方形黑漆木板—也刻有一些符號,其華麗的辭藻一再令人回想起那些來自《易經》的思想和經文。即使在諸如日本這樣已經非?,F(xiàn)代的國家,一向以機敏著稱的政策制定者們,在遇到困境時,也不拒絕從這部古老的智慧書中尋求忠告。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易經》智慧所享有的巨大聲望也使得大量外來的—其中一些可能并非起源于中國—神秘學說與它的學說聯(lián)系在了一起。自秦漢以來,某種形式主義的自然哲學越來越流行,它用一系列數字符號來涵括所有可想象的事物,并且通過具有二元論特征的、被加以嚴格推行的陰陽學說與取自《書經》的“五行生克”理論的結合,使中國的整個世界觀越來越僵化和定形。于是,后來越來越多的吹毛求疵的玄妙臆測,像一團云霧似的把《易經》包圍了起來,使它顯得神秘莫測,把過去和未來的一切強行納入這套數字體系,從而讓《易經》獲得了高深莫測、無法理解的名聲。這些玄學家干的另一件應當受到唾棄的壞事,就是在墨子及其學生時代無可爭議地存在著的自由的中國自然科學的萌芽被扼殺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單調乏味且不受任何實際生活影響的寫書人和讀書人的傳統(tǒng)。這就是為什么在相當長時期內,中國在西方人的眼中都是一種無望停滯的景象的原因。不過,我們一定不能忽略下列事實,即除了這種機械的數字神秘主義之外,還有一股生生不息的、深厚的人類智慧活水,通過這本書一直在澆灌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賦予偉大的中國文化如此成熟的智慧。今天,在這一真正扎根于大地的最后文化的尚存殘余旁邊,我們幾乎是滿懷渴望地欽佩它的智慧。
那么,這本《易經》到底是一部什么書?為了讓大家對這本書及其學說有一個較好的理解,我們首先必須全力去掉那些像藤蔓一樣利用各種可能性從外部滲透于書中的解說,不管這些解說所涉及的是古代中國術士迷信的神秘主義,還是同樣屬于迷信范疇的現(xiàn)代歐洲學者的理論,這些學者總是傾向于把他們在原始野人那里獲得的經驗運用于對所有歷史性文化的研究之中。①由于其怪異,我在這里提一下Rev.Canon Mc Clatchie M.A.在其1876年出版的著作《儒家易經或“變化的經典作品”翻譯—附注釋及附錄》所做的荒誕不經且完全外行的嘗試,即把“比較神話學”的主要理論運用于對《易經》的解說。我們必須緊緊把握住這樣一個基本原則,即對《易經》的解釋必須從其自身和它所屬的時代出發(fā)。秉持這一原則,再晦暗的東西也能顯露出它的光輝,我們也就能認識到,《易經》這本書盡管非常深奧,但并不比其他經歷了漫長歷史從古代一直流傳到我們現(xiàn)今時代的作品更難懂多少。
起初《易經》是從一些代表占卜結果的線條圖像組合開始的。①從這里討論的情況來看,《易經》并非像一些人認為的那樣是一部詞典,這一點已無需進一步說明了。在古代,占卜到處都被加以利用,而最早的占卜結果僅限于回答是與不是。這種占卜解答方式也是《易經》賴以形成的基礎?!笆恰本陀靡粭l簡單的完整直線“—”來表示,而“否”則用中間斷開的短線“——”來表示。然而,大概很早就有了對占卜結果加以進一步區(qū)分的需求,因此單個線條便被兩兩組合起來,從而出現(xiàn)了以下四種組合形式:
在上面這四種線條組合上,再各加一條線,就形成了八個三畫卦。這八個三畫卦被看作是天地間運行的一切事物的圖像。與此同時,它們還被認為是處于不斷變化、從一種狀態(tài)轉變?yōu)榱硪环N狀態(tài)的過渡之中的,就像世界上各種現(xiàn)象都處在不斷相互轉化的過渡狀態(tài)一樣。這樣,我們就對《易經》有了一個基本概念。這八個三畫卦是持續(xù)變化的過渡狀態(tài)的象征,也是這樣一些圖像,它們自身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其所關注的并不是處于靜止狀態(tài)的事物,不是現(xiàn)存事物本身,而是處于變化之中的事物的運動,這一點與西方人的習慣迥然不同。在西方,人們所關注的主要是事物本身。所以,這八個三畫卦并非對事物本身的描摹,而是對它們的運動變化趨勢的描摹。這八個圖像所表達的意思越往后越豐富。它們代表了自然界中某些與它們的本質相符合的運動過程。它們也代表了一個由父親、母親、三個兒子、三個女兒組成的家庭,但不同于神話意義上的由眾神居住的古希臘奧林匹斯,而是一種抽象的意義上家庭。也就是說,它們所展示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它們的功能。
一旦我們對這八個作為《易經》基礎的象征符號加以通盤審視,我們便會獲得下列圖表:
圖像 卦名 特點 象征 家庭關系乾創(chuàng)造者 強大 天 父親坤接受者 奉獻、服從 地 母親震激昂 刺激的運動 雷 長男坎深淵 危險 水 中男艮靜止 不動 山 少男巽溫柔 滲透 風,木 長女離依附 發(fā)光 火 中女兌愉悅 高興 澤 少女
三個兒子代表著處于不同階段的運動的原理:運動的開始、運動中的危險、運動的停止和完成;三個女兒代表著不同階段的奉獻的元素:溫柔的滲透、清醒和適應、愉快的安寧。
為了使占卜結果更具多樣性,很早時期人們就把這八個圖像再加以連接,這樣就得到了64個卦符,其中每個卦符都包含六條爻線,爻線要么為陰,要么為陽。所有爻線又都可以相互轉化,而一旦某一爻線發(fā)生了變化,則整個卦符所代表的狀態(tài)也就過渡到另一種狀態(tài)了。下面以坤卦,接受者,地—為例,加以說明。它代表的是大地的特性,以奉獻精神著稱,在一年四季中指代晚秋,此時所有的生命力量都進入了休眠期。如果其最下的一條爻線變成了陽爻,則整個卦就變成了復卦回歸。這個圖像代表的是雷,在冬至日這一天在大地中攪醒所有的生命力,象征著重歸于光明。
這個例子說明,要改變一個卦的性質,并不需要該卦中的所有的爻都發(fā)生變化,它只取決于某一特定的爻的性質。一支包含有不斷增強的能動性的陽爻的改變可以轉變成它的反面,成為陰爻;相反,一支不太強健的陽爻不會發(fā)生變化。這一原則也適用于陰爻。
更多關于將被看作動爻的那些陰爻和陽爻的信息,在第二編《系辭》(第一部分第九章)和第三編最后部分論述占卜的運用的專章中有更為詳細的介紹。這里僅作如下提示,作為動爻的陽爻以數字9為標志,作為動爻的陰爻以數字6為標志,而那些不運動的靜爻在卦中只充當建筑材料而無特別意義,則用數字7(陽爻)或8(陰爻)來表示。因此,當人們在文本中讀到“初九意思是……”時,就要明白此語是說,當位于第一位的陽爻以數字9來表示時,它具有下列含義……;相反,如果一支爻被冠以數字7,則在解釋占卜內容時,可完全忽略該爻。同樣的原則也適用于分別以數字6和數字8來代表的爻。在前面列舉的例子中,我們提到了坤,接受者,該卦的構造如下:
從上列數字中可以看出,在解釋本卦時,第一爻之上的五個爻都可以忽略不計,只有以數字6為代表的處于初爻位的爻才有獨立的意義。通過它的改變,狀態(tài)坤—接受者,就過渡到了狀態(tài)復—回歸。
利用這種方法,我們就可以得到一系列以六爻表達的象征性的情境,它們可以通過它們的線條的運動相互過渡(但并非必須過渡,因為,如果一個卦里的各爻都以數字7和8來表示,那么這個卦自身就沒有發(fā)生變動,只是將其作為一個整體的狀態(tài)加以考慮)。
除了通過64卦所展現(xiàn)出來的變化規(guī)律和變化狀態(tài)的圖像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這就是各種形勢都要求一種特別的行為方式,以便使自己可以適應于這種行為方式。在各種形勢中都有一種行為方式是正確的,另一種行為方式則是錯誤的。顯然,正確的行為方式會帶來好運,而錯誤的行為方式則會帶來厄運。那么在任一種指定形勢中,哪種行為方式是正確的呢?這個問題是至關緊要的。正因如此,《易經》從尋常算命書籍中脫穎而出。如果一個用紙牌占卜的女人告訴她的女顧客說,她會在一周內收到一張來自美國的匯款單,那么對于該女顧客來說,除了等待該匯款單的到來—或者不到來之外,她什么也做不了。這是一種已經被預先宣告的命運,它完全獨立于人的作為和不作為。因此,算命也就缺少了道德上的含義。而在中國,首次出現(xiàn)了這樣的人,他對于已經宣告了未來情形的卦辭并不感到滿意,而是提問:那我該做什么呢?這種情形一旦發(fā)生,就必然會有一本書從算命書轉變?yōu)橹腔蹠?。為《易經》帶來這種變化的,是生活在公元前1050年前后的周文王和他的兒子周公旦。他們把有關正確行為的明確建議附加在先前只能默默無語地分別對一個接一個的具體情況的未來作出預測的卦和爻上。這樣一來,人就成為了命運的共同塑造者,因為他的行為可以作為決定性因素介入世界大事,并且人們越是能夠早早地通過《易經》認識到事態(tài)的萌芽,他的行為的決定性作用就越大,因為事態(tài)的萌芽是關鍵所在。只要事物尚處于形成階段,它們就是可以被加以引導的。一旦事物發(fā)展成熟,它們就會成為強大無比的勢力,以至于人們對其無能為力。這樣一來,《易經》就變成了一種純屬特殊類型的算命書,而卦和爻則以其運動和變化神秘地再現(xiàn)大宇宙的運動和變化。利用蓍草桿兒,人們就能獲取某個點,從這個點出發(fā),人們就可以了解事情的概況。有了這種認識,占卜所得的卦爻辭就能指示,要采取怎樣的行動才能適合當時的需要。
所有這一切中唯一讓我們的現(xiàn)代意識感到陌生的,是通過操作蓍草桿兒來獲悉形勢的這個方法。其操作程序看起來充滿神秘,因為僅僅通過操作蓍草桿兒,人的潛意識就可以變得活躍起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備同樣的占卜能力,必須是頭腦清醒、情緒沉穩(wěn)的人才會對隱藏于不起眼的蓍草桿兒中的宇宙作用有所感知。作為植物界的產物,這些蓍草桿兒與生命的起源有著特殊的關系。它們來源于神圣的植物。
然而,除了把《易經》作為占卜之用外,另外一個更為重要的用途是作為智慧之書來用。老子見過這本書,他的一些深奧難懂的名言警句都來源于這本書的啟發(fā)。事實上,他的整個思想世界也都貫穿著這本書的學說??鬃右惨娺^這本書,并為之做出了大量的思想貢獻。他還可能寫下了一些解釋性評述,并以講課的形式把其他一些評述傳授給他的學生。流傳到我們所處時代的這本《易經》就是經過孔子編輯整理和加以注釋的。
如果我們查詢滲透在這本書中的哲學思想,我們可以限制在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上。整本書的基本思想就是變化的思想。《論語》①《論語》,IX,16。講道,孔夫子曾經站在一條河邊發(fā)出下列感慨:“萬事萬物都像這條河一樣川流不息,日以繼夜?!保ㄊ耪呷缢狗颍簧釙円梗┻@句話同樣表達了變化的思想。已經認識到了變化的人,就不會再把他的注意力放在瞬息萬變的單個事物上了,而是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有變化中都發(fā)揮作用的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上。這個規(guī)律就是老子所說的道(SINN)②這里衛(wèi)禮賢使用了大寫德語“SINN”(Meaning)來表示漢語“道”(見原書第297頁和注釋1)。衛(wèi)禮賢使用“SINN”表示“道”的原因與英語“meaning”無關。所以,在英文譯文中,“SINN”所在之處均使用“tao”。,就是萬事萬物運行的過程,就是眾多事物唯一不變的原則。它有可能會展現(xiàn)出來,這就需要做出一個決定,一個規(guī)定。這個基本規(guī)定就是所有事物偉大的原始開端,就是所謂的“太極”,其最初的含義是房屋的大梁。后來的中國哲學家對這個原始開端進行了許多研討。有的人把“無極”,比“太極”更早的最原始開端,畫成一個圓圈,“太極”則成了一個被分成明和暗、陰和陽兩部分的圓圈,而這個符號在印度和歐洲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對于《易經》的原始思想來說,所有認識的二元論(gnoshc-dualistic)性質的玄思完全是陌生的。對于它來說,這個規(guī)定僅僅是房屋的大梁,也就是說線條。但既然有了這個代表“一”的線條,“二”也就出世了。因為有了這個線條,同時也就有了上和下、左和右、前和后—簡言之,對立的世界誕生了。
這種對立觀念通過陰陽這一對概念而聞名于世,并且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在秦漢兩朝相互交替的轉變時期,也就是在我們西方紀元開始之前,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一個專門講授陰陽之術的學派。那時,《易經》多被用作巫術之書,書中也添加了許多它原本沒有的意思。以陰陽、男女為原始原則的學說自然也在外國研究中國的學者當中引起了廣泛關注。根據既往的解釋旨趣,有些人根據所有的相關聯(lián)想,斷定《易經》中含有原始生殖器崇拜的象征元素。必須指出的是,陰陽兩詞的原始含義并不包括上述內容,這一點可能會令那些發(fā)現(xiàn)者們很感失望。陰的原始意義是“陰天”“陰云籠罩”,而陽的原始意義實際上是指“在陽光下飄動的旗幟”③參閱梁啟超1923年7月15日和22日在中國雜志《努力周報》發(fā)表的值得注意的詳細論述,還可參閱辛德勒(B.Schindler)在《泰東夏德紀念專號》(Hirth Anniversary Volume von Asia Major)上發(fā)表的《中國終極存在概念的發(fā)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nceptions of Supreme Beings”)。,即“被光線照射到的”或者“明亮的”東西。后來這兩個概念也被轉用于某一座山或某一條河的明暗兩面。就山而言,南面屬陽,北面屬陰;就河而言,南面屬陰,北面屬陽(因為在觀看一條河時,河的南面呈現(xiàn)暗色,也就是說屬陰,反射著陽光的河的北面則呈現(xiàn)亮色,也就是說屬陽)。由此出發(fā),這兩個表達也被轉用于《易經》,用來指代萬事萬物兩種不斷轉換交替的基本狀態(tài)。此外,必須注意的是,在《易經》原初的文本中,此種意義上的陰陽概念根本沒有出現(xiàn),就是在最古老的注疏中,也很少見,直到《系辭》—該文的某些部分已經明顯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了,陰陽概念才具有了上述意義。在《對卦辭的評述》①即《彖傳》?!凶g者注中,人們不是講陰陽,而是講“柔”和“剛”。
不過,不管人們給這些力量冠以什么名稱,可以肯定的是,出于這兩種力量的變化和相互作用,現(xiàn)存事物便開始自行構建了。因此,變化一部分是從一種狀態(tài)到另一種狀態(tài)連續(xù)轉換,一部分是像白天和黑夜、夏天和冬天那樣,是自身相互關聯(lián)的各種現(xiàn)象進行封閉的圓圈形循環(huán)運動。這種變化不是毫無意義的—否則就不會有關于它的學說了,而是受普遍規(guī)律,即“道”的支配。
《易經》的第二個基本思想是它的理念學說(Ideelehre)。八個畫卦顯示的圖像主要不是指某個具體事物,而是指事物的變化狀態(tài)。與之相連的則是一種觀點,這種觀點在老子和孔子的學說中均有明確表達,這就是:可見世界中的每個事物,都不過是不可見世界中的某一“圖像”,也就是說觀念(Idee)的作用。相應地,現(xiàn)實世界中發(fā)生的每一件事都只是對于某個超越我們的意識的事件的再現(xiàn),從發(fā)生的時間來看,它要晚于意識之外的事件。只有圣人和智者能通過他們的直覺感知到這些觀念,因為他們與較高層次的世界有聯(lián)系。這樣一來,這些圣人便能夠對在現(xiàn)實世界中發(fā)生的事件進行決定性的干預。于是,人與天(也就是說超越我們的意識的觀念世界)和地(也就是說可見的物質世界)聯(lián)合起來,共同組成一種原始力量的三重性(Dreiheit)?,F(xiàn)在,這種理念學說在兩個意義上得到了運用。《易經》所指出既是事件的圖像,也是以這些圖像來表達的尚處于初級階段、未完全展示開來的(in statu nascendi)狀態(tài)的形成過程。正如人們可以學會理解過去一樣,通過《易經》的幫助,人們也認識了事物的萌芽,學會了預見未來。于是,這些以由線條組成的卦為基礎的圖像也就成為了在通過它們所預示的形勢下采取合乎時宜的行動的樣板。利用這個方法,人們不僅可以適應自然的發(fā)展變化進程,而且正如人們在《系辭》(第二部分第二章)中也做過此類非常有趣的嘗試那樣,所有人造的文化設施都可以追溯到這些理念和圖像上。不管這種假說是否能運用到所有的具體事例當中,它的基本理念里卻包含著客觀真理。②參閱胡適在他的《先秦名學史》(上海,1922年)一書中所作的極其重要的論述,也參閱他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中所作的更為詳細的闡釋。
《易經》的第三個基本元素是卦辭。卦辭是對圖像的文字描述。它們會告訴占卜的人,某個特定的行為帶來的是吉、兇或是悔、吝。卦辭能夠讓人做出決定,不采取當時情況下應這樣而長遠看來則是有害的行動。這樣人們就可以不受事件的牽制。通過這些卦辭,也通過自孔子以來不斷添加進來的注疏,《易經》就為它的讀者打開了中國人生活智慧的豐富寶藏,同時也為它的讀者提供了一種多樣化的人類經驗的全面圖景,使他們能夠借助于這種圖景,自主地將自己的生活塑造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之與作為萬事萬物的基礎的最終的“道”保持一致。
在中文文獻中,有四位圣人被指為《易經》的作者,這就是伏羲、周文王、周公旦和孔子。伏羲是一位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漁獵時代的代表,烹飪的發(fā)明者。如果把他說成是《易經》中的卦象的發(fā)明者,這就意味著人們把這些卦象置于一個如此久遠的時代,大大超出了歷史記憶的范圍。八個原始三畫卦也都有其名稱,但在中國語言(漢語言)中,這些名稱并不曾出現(xiàn)。因此,也有人認為這些卦象的起源不在中國。無論如何,這些卦象絕不是古代文字符號,即使有人想要有意或無意地把這個或那個古代文字符號與它們聯(lián)系起來。①這一點特別涉及坎卦
很早以前,這八個三畫卦就相互組合了起來。在古代,曾有兩部匯編作品被人提及:一部是夏朝的《易經》,叫做《連山》,據說其第一卦是艮,靜止,山;第二部是商朝的《易經》,叫做《歸藏》,其第一卦是坤,接受者。后者偶爾也被孔子提及,并被當作歷史來看待。至于當時是否已經出現(xiàn)64卦的卦名,如果已經出現(xiàn),它們是否同現(xiàn)今的《易經》中的名稱相同,這是很難說的。
根據毋庸置疑的一般傳統(tǒng),現(xiàn)有的64卦匯編出自周王朝的祖先周文王之手。他在被商紂辛囚禁期間,為每個卦添加了簡短的判辭。屬于各爻的文字解說,即爻辭,則出自他的兒子周公旦之手。在周王朝的所有時間里,這部號稱《周易》的書主要被當作占卜之書來使用,這一點可由古代的一系列歷史記錄加以證實。
這就是這本書在孔子發(fā)現(xiàn)它的時候所處的狀態(tài)??鬃釉谄淠晔乱迅叩臅r候花費了大量精力來研究它,很有可能《對卦辭的評述》,即《彖傳》,就出自他手。《對于卦象的評述》,即《象傳》,也可追溯到他那里,即使并不怎么直接。相反,第三部非常有價值并且十分詳細的評述著作,即以問答的形式對個爻作出的評述,則是由他的弟子或弟子的門人編纂的,但是現(xiàn)在只有一些斷篇殘章得以保存(其中一部分被稱為《文言》,一部分被稱為《大傳》,即《系辭》)。
在孔子的眾多追隨者中,似乎主要是卜商(子夏)承擔了傳播《易經》的任務。隨著哲學玄思的進一步發(fā)展,正如它在《大學》和《中庸》中所表現(xiàn)得那樣,此類哲學也在研究《易經》方面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圍繞著這本書,有一系列著作問世,其殘存部分—有的早,有的晚—都在所謂的《十翼》中依稀可見,但其內在價值和內容卻各不相同。
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際,《易經》逃脫了其他古典作品所遭受的厄運。但是,如果傳說中的焚書事件讓大量古籍文本毀于一旦的話可以相信,那么至少《易經》并未受到波及,它理應完好保存下來,而事實并非如此。實際上,千百年的王朝更迭、古代文化的衰落凋零、書寫系統(tǒng)的不斷變化,這些才是古代經典遭受損毀的罪魁禍首。
《易經》在秦始皇統(tǒng)治時期已經牢固地奠定了其作為預言和巫術之書的地位。之后,在秦漢時期,大批方士對其趨之若鶩,并且可能是由鄒衍率先倡導,后來又被董仲舒、劉歆、劉向等人進一步發(fā)揮的陰陽學說,充斥于對《易經》的解釋之中。
從《易經》中清除這些垃圾的任務落在了偉大而睿智的學者王弼身上,是他把《易經》稱為智慧之書而不是占卜之書。他的這種觀點很快就受到別人的效法,方術學派的陰陽學說逐漸被拋棄,新興的治國理政哲學越來越多地與《易經》相聯(lián)系。在宋朝,《易經》被用作太極圖說的基礎—這一學說可能并非源自中國,直到程顥寫了一部非常精彩的《易經》注疏,圖說的影響才逐漸淡去。人們習慣于將《十翼》中包含的古代注疏逐一分離出來,將它們放到相應的卦爻辭之下。于是,這本書就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本與治國理政和生活哲學相關的教科書了。然而,朱熹又試圖恢復其為占卜之書,除了一篇簡短而精練的對《易經》的評述外,他還出版了一本導論,對他研究占卜藝術的成果進行了詳細介紹。
上個朝代中的批判歷史學派②指清代的考據派。—中譯者注也對《易經》進行了深入研究,由于他們不贊成宋代學者的觀點,強調那些從時間上說更接近《易經》的漢代評論家的觀點,他們對于這部書的研究成果遠不如他們對于其他古代經籍的研究成果大,因為漢代的評論家們說到底都是些巫師,或者至少是深受巫術思想影響的??滴鯐r期,有一個叫做《周易折中》的很好的重編本問世,它把正文和《十翼》分開編排,并囊括了各朝各代最好的評述?,F(xiàn)已完成的翻譯就是以這個版本為藍本的。
對于《易經》的翻譯是遵循下列基本原則完成的,知曉這些原則大大有助于閱讀書中的各章節(jié)。
為了使非專業(yè)人士也能夠比較容易地讀懂這本書,我們首先把帶有恰當解釋的64卦正文放在本書第一編。讀者最好是從頭到尾閱讀這一部分,努力了解它的思想觀點,不要受到圖形和卦象的干擾。例如,在讀第一卦“乾”的時候,應隨著乾卦中各爻所代表的發(fā)展階段,一步一步地追蹤乾卦所代表的思想,正如名家所描述的那樣;在讀的時候,就平靜地接受所謂的龍的存在的觀點。這樣下來,讀者就會清楚地知道,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將會對各種各樣的生活境況說些什么。
本書的第二編和第三編解答了為什么一切會是這樣的問題。在這里,我們把有助于理解卦的結構的最關鍵資料都編排在一起了,但也僅限于那些絕對必不可少的資料,以及盡可能是最古老的資料,正如在附錄中有所謂的《十翼》中的資料那樣。我們盡可能把《十翼》中的資料拆分開來,編排到相應的解說里,以便于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它們,而其對各卦的客觀描述已被我們安排到第一編的摘要之中了。因此,對于那些想深入研究《易經》的人來說,本書的第二編和第三編也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考慮到西方讀者的理解能力,我們盡量避免一下子就把那么多非同尋常的東西都堆在一起。這樣也就不可必免地帶來一定量的重復之處,但這些重復倒也有助于讀者全面地理解《易經》。我堅信,任何一個真正吸收了《易經》精華的人,都會因此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同時也會提升自己對生活的真正理解。
衛(wèi)禮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