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弢
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東方特質
○張弢
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發(fā)軔,肇始于早期人物畫中的背景,自隋展子虔《游春圖》的出現,山水畫才逐步脫離了人物畫,而趨向于獨立發(fā)展。直至唐王維水墨山水的創(chuàng)新出世,以及大小李將軍青綠山水的出現,才最終確立了中國山水畫作為獨立畫種的歷史地位。在隨后的漫長歲月里,經過五代、宋、元、明、清歷代山水畫家不斷嘗試、創(chuàng)新與完善,從而形成了我們今天能看到的中國山水畫的浩瀚海洋。
中國山水畫,是由深受儒、釋、道三家浸潤影響的中國文人濫觴并推向輝煌,是在東方這片土壤里歷經千年所孕育出來的,因而具有鮮明的東方特質。區(qū)別于西方繪畫中的風景畫,中國山水畫具有獨特的審美取向,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
中國山水畫特別強調神韻氣勢,注重表現畫家的個人情感,以表達畫家的個人意趣為主要追求,體現畫家對自然、對宇宙、對道的個人理解與闡釋。不拘泥于形似,而追求神似,與西方風景畫的具體而微再現式的描繪有著極大的不同。中國山水畫則是經過高度提取、高度概括重新組織的一個和現實有著區(qū)別的理想世界。它來源于現實的自然環(huán)境,但高于這個現實的自然環(huán)境,是現實在人腦中的投射,是畫家心中的理想世界,是畫家學養(yǎng)、心性的最高體現,也是中國傳統文人心中向往的隱逸、恬淡生活的精神追求。中國山水畫是崇尚自然、簡樸、安逸、散淡、天人合一的內心世界的映射,它寄情于山水,神游于物外,體現畫家對自然的熱愛、對高尚人格贊美的情懷,更體現畫家的表現式的藝術世界。用水用墨描繪出心中所特有的世界,畫家在那個世界里引發(fā)意趣相同者的共鳴。
針對中國山水畫的特點,淺論如下。
一、標志性的區(qū)別是中國山水畫的皴法。皴法是中國傳統山水畫所特有的獨門技法。是以光影為造型手段,以“面”為表現特征的西方風景畫中所沒有的。皴法是從真山真水的形貌中經過高度藝術概括與提煉得到的“程式”,不同的皴法來自于不同的地質時期和不同地域的地質地貌特征,是區(qū)別于西方風景畫的獨具個性的“線”的語言,是一個中國山水畫存在就要堅持的個性課題。在千年的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已經發(fā)展并成熟的有以披麻皴、亂麻皴、雨點皴(芝麻點皴)、小斧劈皴、大斧劈皴、長斧劈皴(雨淋墻頭皴)、云頭皴、泥里拔釘皴、拖泥帶水皴、礬頭皴、亂柴皴、彈渦皴、鬼皮皴、骷髏皴、馬牙皴、荷葉皴、牛毛皴等十余種有代表性的皴法。毫不夸張地說,皴法是中國山水畫的生命力所在,是中國山水畫的根基,任何否定皴法的說法與做法,其實就是在否定中國山水畫。如果拋棄了皴法,那么中國山水畫也就不復存在了。
二、中國山水畫的取景與西方風景畫的取景有著明顯的區(qū)別。西方風景畫取焦點透視,作者立于一點極目望去的俯、平、仰的視界的展現,是固定不變的。而中國山水畫卻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散點”透視。作者行走在路上“移步換景”,是平遠、高遠、深遠的多維多角度的展現,把一路所見“意冥玄化,而物在靈府,不在耳目”取其完美的形象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畫圖。這樣既可以打破空間的局限,又可以從多角度描繪山川景物,使之更具有象征意味和表現意味。最著名的散點透視杰作就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在僅有五米多的畫幅里,畫家用散點透視的手法將綿延幾十里的都城內外的景象全部展現,這在西方繪畫中是無法實現的。該圖涉及宋代社會的諸多方面,全景式展現了當時都城汴梁的風土人情,畫面場景開闊,內容豐富翔實,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杰作!
三、中國山水畫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與西方風景畫也截然不同。筆、墨、紙作為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工具被沿用了上千年,造就了中國畫的特殊面貌。尖圓齊用的毛筆、色分五色的墨、洇化神妙的宣紙在水的作用下,產生的干濕、濃淡、枯潤、疾徐、斷續(xù)等等的水墨韻味,充滿了靈動之妙,單純而豐富,化境而入神。由于宣紙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故有“紙壽千年”之譽。這也是歷經兵燹戰(zhàn)亂,我們今天依然能夠看到前輩大師杰作的原因。同時對于毛筆和宣紙的熟練使用,以及最終能夠達到隨心所欲的運用,這對基本功的要求是極為嚴格的。而正是這種嚴格成就了中國山水畫所獨有的魅力,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的獨特風貌,使觀者一眼就可以看出這是中國山水畫而非其它。
四、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詩詞的有機結合更是極具東方特質的。宋代蘇軾主張詩畫一體,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來強調畫境的詩意表達;元代畫家倪瓚和錢選主張“逸氣”說,促進了意境理論的發(fā)展;明代藝術理論家朱存爵提出了“意境融徹”的主張。中國傳統山水畫與中國古詩是緊密結合、相互滲透的。畫所畫的是詩的意境,畫中有詩即畫本身具有詩的意境。中國畫的構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詩化,使畫面具有詩一般的意境美。王昌猷在《認識意境創(chuàng)造意境》中說:“意境產生于作品所描繪的藝術形象的基礎之上,但不會完全等同于這個藝術想象,它是欣賞者在審美過程中所獲得的美感境界。”要抵達這種境界即畫中有詩的境界,畫家在把握藝術形象時,要超形似而求神似,要著力于藝術對象內在神韻的把握和主觀情懷的宣泄。繪畫創(chuàng)作中對形似的超越為詩情的進入鋪平了道路,對神似的追求,則直接與詩情的表現相疊,而實現“畫中有詩”,這絕不是單純描摹自然的西方風景畫所能企及的高度。
五、中國山水畫的題款與鈐印形成中國山水畫的另一個東方特質。首先題款和鈐印,不僅能對中國畫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還能豐富畫面的意境,充分抒發(fā)畫家的情思和藝術觀點。明代沈灝在《畫麈》中就說過:“題與畫,互為注腳?!碑嫾以谕瓿梢环剿嫊r,必須要在畫面上題款、鈐印(蓋章),這樣,這幅中國山水畫才算最后完成。題款,包括詩文和書法兩種藝術,合起來就是詩、書、畫、印四種藝術。它們各有特點,相互配合,形成一件完整的畫作。同時題款也有兩條基本原則要遵循:一是補空,使題款與畫面相呼應,起平衡作用,以補畫面之不足;二是不能侵占畫位,山水畫講氣勢、勢之所趨,雖有空亦不能題款,以免堵塞,影響氣脈通暢。鈐印,是完成一幅山水畫的最后一道工序。中國傳統習慣以鈐印來表示明守信約和鄭重負責,除了表示這件作品為某人所作以外,尚具有審美價值。這與西方風景畫的“照片”效果大異其趣。
六、中國山水畫強調“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墩撜Z》中有云:“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贝藶槿寮宜枷胧状螐恼軐W的立場審視山水,不僅引出了“動”與“靜”的辯證概念,更提出了“人”和“物”的哲學理念及“天人合一”的觀察自然的方式,為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思想基調。后世的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雖復虛求幽巖,何以加焉?!彼J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無法分割的藝術整體,所以山水畫創(chuàng)作應該把人格之美和自然之美結合起來,通過大自然的山與水來表達人的理想心態(tài)和人格,從而形成獨有的、平衡的、自我的世界。這個世界來源于真實,但又不是真實,是畫家通過自己情感創(chuàng)造出來的,但又毫無違和感,中國山水畫體現了中國哲學,它的基礎就是“天人合一”。
所以中國山水畫藝術是“情化”了的情化藝術,它以有意味和有氣勢為其美學特征;與西方風景畫強調人主觀上的深入細致和數理值準確關系的“理化”了的科學藝術特征有著根本的區(qū)別。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畫院版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