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萍萍
要做一個有悟性的中國醫(yī)生
□ 李萍萍
李萍萍教授現(xiàn)任《癌癥康復》雜志主編,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科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癌癥康復會會長。
醫(yī)生與患者應該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因為任何醫(yī)療行為首先是人與人的交往,而在醫(yī)療上醫(yī)生應該是指導者,通過耐心的溝通,引導患者接受科學的治療并尊重患者的選擇。
醫(yī)生這個職業(yè)是和人打交道的職業(yè)。由于腫瘤治療的特殊性,腫瘤??漆t(yī)生往往有相對固定的患者群體,這使我有機會更細致地了解他們,也更加熱愛醫(yī)生這個職業(yè)。
一位老師是北大中文系學者,在一次體檢中發(fā)現(xiàn)其右肺占位,經活檢病理診斷為右肺腺癌,并有多處轉移,已屬晚期。老人70多歲了,患有焦慮癥,來醫(yī)院時,家屬并未告知患者本人病情,也囑咐我們,怕老人知道后焦慮癥加重。一天晚上,我看完病人正在洗手,老人走過來問我:“李大夫,能占用你點時間嗎?”我說:“行啊,您有什么事?”“我到底得的什么???嚴重到什么程度?我下周要到臺灣講學,還有學生和其他會議。我很茫然,不知要住多久的醫(yī)院,我希望了解實情。”望著老人渴望而真摯的目光,我腦子里首先閃過的是家屬的囑咐。不說吧,面對老人期待的目光于心不忍;說吧,家屬埋怨怎么辦?想了想我拿定主意,點到為止,明天再做家屬的工作。于是我說:“老師,您得的是惡性腫瘤,但并不等于不治之癥,并不可怕,需要系統(tǒng)治療,這樣您能贏得更多的時間去工作。去臺灣講學旅途勞累會影響您休息,還是不去為好。在北京可以邊治療邊指導學生,恢復好了還可以參加一些在北京的會議,您認為怎樣?”接著老人又詳細詢問了肺癌這個疾病的其他問題,我一一向他做了解釋。老人說:“我焦慮了好幾天,一輩子做研究,不了解自己的病情,心里很迷惘。跟你聊了20分鐘,去除了我的心病。那我就聽你的,臺灣不去了,安心治療。”第二天我主動向家屬匯報了昨晚和老先生談話的內容和原因。家屬說:“其實我們也很矛盾,只是怕他焦慮癥犯了。昨晚是他入院以來睡得最好的一覺,他聽醫(yī)生的,會好好配合治療,真的謝謝你!”
其實我能鼓起勇氣向老人談病情是因為他信任而求助的目光。面對這樣的目光,即使是善意的隱瞞也是于心不安的。人與人之間還有什么比信任更珍貴的呢?
治療方案確定之后我和老先生交換意見,他對化療還是有一些顧慮。我說:“從病情和您的身體狀況看,化療是適合您的。但考慮到您的年齡和體質,我們可用單藥化療,爭取做到在控制病情的同時,盡可能減少藥物副作用的影響。何況我們還有中醫(yī)這個手段來調整呢,我們也嘗試一下怎么樣?”老人想了想,欣然接受,順利地進行了化療。
醫(yī)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做治療疾病與保護機體之間平衡的努力,而這種努力是需要調動患者的積極性來實現(xiàn)的。
便秘是長期困擾老人的問題,治療期間便秘的癥狀一度加重,食欲也不好,老人很不安。我們用中藥給老人緩解了癥狀,當我去看他時,他若有所思地對我說:“李大夫,你很有悟性?!薄按嗽捲踔v?”我問。他說:“你從不簡單直接回答我的問題,而是舉一反三,所以能讓我服氣。中醫(yī)是很神奇和深奧的,幾千年的經驗值得研究??!”聽了他的話,我深深為一位學者的理性所折服。作為醫(yī)生常常聽到病人表揚的話,但這樣出自理性思考的感觸卻不多。如何做一位有悟性的醫(yī)生,不正是值得深深反思的嗎?我不由得加深了對他的敬重。
天有不測風云。一年后老人不慎摔倒,造成右側髖部骨折,這對于一個瘦弱有病的老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我們聯(lián)系人民醫(yī)院骨科醫(yī)生給老人做了固定,慢慢地,他能在床上翻身了,但長期臥床給他造成了很大的精神負擔。一天,我到床邊去看他,他若有所思地慢慢說道:“我年輕時不知道什么是病,中年時不知道什么是死?,F(xiàn)在老了,躺在床上,病和死就發(fā)生在眼前。我想了許多,怎么辦呢?只能面對現(xiàn)實了?!蔽艺f:“您不應該灰心,就像得了腫瘤,您不是也走過來了嗎?您會站起來的。我現(xiàn)在給您留作業(yè),每天要做幾次,過幾天我們就能站起來。”“真的嗎?”“我們訂個計劃,一定會的?!睅滋旌笪也榉繒r跟老人說:“老師,我們站一下試試好嗎?”“能行嗎?”“能行!”我和另一位醫(yī)生慢慢將老人扶起,當他站在地上看到自己的腿又恢復了功能時,臉上露出了童稚般的笑容。作為醫(yī)生,還有什么比此時此刻的心情更激動、更愉悅的呢?
再后來,老先生不幸又感染上肺結核,在治療結核的過程中,他經受了很多痛苦。又過了半年,他走了。老人雖然離開了我們,但與他相處的往事卻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因為他的真摯和坦率感染了我,因為他在面對人生最殘酷的問題時仍在思索的態(tài)度影響了我。
作為醫(yī)生,在醫(yī)療實踐中收獲的不僅是知識與技術,更要升華對人性的尊重與呵護。醫(yī)生的職業(yè)素質是在與患者的交流中逐漸形成的,醫(yī)生的醫(yī)療技術也是在為患者服務中不斷提高的。醫(yī)生與患者應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因為任何醫(yī)療行為首先是人與人的交往,而在醫(yī)療上醫(yī)生應該是指導者,通過耐心地溝通,引導患者接受科學的治療并尊重患者的選擇,這是醫(yī)生的責任。將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希波克拉底終身恪守的誓言,也是新世紀《醫(yī)師宣言》在市場經濟下向醫(yī)生提出的行為準則。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