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潔
最近認真拜讀了王策三先生的《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一書,獲益匪淺。尤其是他關于教授法的見解讓我很受啟發(fā)。
王先生提出現(xiàn)代教育應該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問題,指出素質教育和重視知識并非矛盾體,而恰恰是統(tǒng)一的。在教學中應該重視知識的傳授問題,從而引出了傳授方法的問題。王老從傳授的寬泛的角度說所有的知識都需要傳授,只是傳授的包括了兩種基本的方式,即言語的形式和物質的形式。
在現(xiàn)階段,以學科為主要課程內(nèi)容的教學中,言語形式的傳授即講授法是可能也是必須的。其原因有:第一,從教學方法的淵源來看,講授法是很早就有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盡管經(jīng)歷了許多次的變革,但它的生命力并沒有因為受到挑戰(zhàn)而枯竭。所謂存在比有其存在的現(xiàn)實條件。第二,從知識的來源看,絕大部分知識是源于間接經(jīng)驗的,而現(xiàn)實的信息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快速培養(yǎng)擁有豐厚知識的高素質的人才,所以讓學生事必躬親一則時間不允許,再則,大部分知識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從自身的體驗中直接遷移到新的知識中來,從而實現(xiàn)間接知識直接化。第三,從班級容量來說,在我國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下,班級授課制仍然是最近一個階段的主流,一個六七十人容量的班級,不可能有足夠的空間讓學生一直處于非言語形式的接受學習中。所以說講授法的存在有其存在的現(xiàn)實條件。
但是,說它有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不是說講授法就是無瑕之玉了,也不是說從此可以讓講授法一統(tǒng)天下了。講授法還是有它固有的弊端的,因為,講授必然是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因此教師或得的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信息就少,這樣教師就不容易掌握學生的學習進程,也不容易科學地調節(jié)教學進度;而且,因為是教師講得太多,所以導致學生及時消化困難,需要有一個“反芻”和鞏固的過程;同時,由于主要是教師講,很容易使學生處于被動,從而導致無法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無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無法實現(xiàn)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招致了講授法備受非議“滿堂灌”“注入式”的惡名。
因為講授法有其弊端,所以人們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解決問題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中國人做事習慣了矯枉過正,這就是王先生所說的“大多數(shù)倡導教育、課改的文字,幾乎沒有對講授說一句好話的”“一片討伐之聲,只差沒有明確地宣布拋棄”。
在現(xiàn)實條件下,徹底拋棄傳統(tǒng)的講授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實際的,但是對它作些改進工作倒是可以的。講授是方法不是目的,所以能夠實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手段都可以用。新課標就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主旨就是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來,所以,與之相對應,教師一方就應該努力實現(xiàn)教學方式方法的多元化,在講授之外,積極進行談話,探究等方法的開發(fā),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從而更有利于知識的傳授。
王先生的文章不只是在知識方面給人們以啟發(fā),在對待傳統(tǒng)問題方面也給人們敲響了警鐘,以往只要在教學界有了新的提法,許多的同仁們,包括一線的教師們便開始跟風似的追隨,不管對錯,只要是新的一律照單全收,全然沒有了審視的眼光。就像對待“講授”的看法。我們應該在新的東西出來之后,運用我們的頭腦,去判斷,然后決定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