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 新,高 靜,吳晨曦,唐 妮,李迎春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610000 )
?
·經(jīng)驗交流·
中文版延長哀傷障礙問卷的信效度驗證*
弋新,高靜△,吳晨曦,唐妮,李迎春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610000 )
目的探討中文版延長哀傷障礙問卷(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questionnaire,PG-13)在中國地震喪親者中使用的信效度,從而為地震喪親者延長哀傷障礙(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的快速診斷和篩查奠定基礎。方法翻譯、修訂、回譯英文版PG-13,形成中文版,并對366名“5·12”地震喪親者進行問卷調查,評價其信效度。結果中文版PG-13總問卷內容效度指數(shù)(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為0.92;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3個公因子,累積貢獻率為64.817%,項目因子負荷值為0.453~0.831;效標關聯(lián)效度為0.739;中文版PG-13總問卷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52;總問卷Guttman分半系數(shù)為0.753;重測信度系數(shù)為0.820。結論中文版PG-13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為我國地震喪親者PGD的快速診斷工具,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jù)。
延長哀傷障礙;地震;喪親;信度;效度
喪親是人們一生中都會經(jīng)歷的負性生活事件,哀傷是應對喪親事件最自然普通的情緒認知反應,是對逝者表達懷戀的方式。大部分人能夠通過調整很好地適應和應對這種哀傷,但在小部分人中,這種哀傷在喪親后6個月到1年仍然持續(xù)存在,長達幾年甚至十幾年,癥狀超出正常哀傷的范疇。研究者曾用多種術語對這類異常哀傷反應進行描述,如病理性哀傷(pathologic grief,PG)[1]、創(chuàng)傷性哀傷(traumatic grief,TG)[2]和復雜性哀傷(complicated grief,CG)[3]。最近,其被最新命名為延長哀傷障礙(PGD)[4-5]。
PGD是指在喪親6個月后,喪親者對已故者長期持久的哀傷,表現(xiàn)為沉浸在對逝者的懷戀中不能自拔,不能接受逝者已經(jīng)離去的事實,不能或不愿意排解哀傷,伴有睡眠障礙、低自尊、對生活失去信心以及社會疏離感等癥狀[1]。它在喪親者中的患病率達6.7%~25.4%[6-9]。研究顯示,PGD會增加吸煙、酗酒、暴飲暴食以及自殺等危險;還會進一步增加心血管、腫瘤疾病患病率,嚴重影響喪親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增加家庭經(jīng)濟和社會醫(yī)療保健負擔[3]。國外圍繞PGD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研究主要圍繞驗證PGD是一種獨立的精神障礙,并嘗試為其制定診斷標準[10]。近年來,針對PGD診斷工具的研究也較為深入。據(jù)文獻報道,PGD的診斷工具主要有復雜性哀傷量表(inventory of complicated grief,ICG)[11],其修訂版(inventory of complicated grief-revised,ICG-R)[12],簡明哀傷問卷(brief grief questionnaire,BGQ)[13]以及Prigerson等[4]根據(jù)最新診斷標準提案編制的延長哀傷障礙問卷(PG-13)。其中,雖然ICG-R量表在以往研究中被廣泛運用,但PG-13問卷是Prigerson等[4]于2009年最新確立“延長哀傷障礙”術語之后,于ICG-R基礎上精簡修訂而成,用于快速診斷喪親者PGD。條目數(shù)量由原來的37條減少為13條;條目結構也由之前的相對分散修訂為相對集中的4個維度,結構更為清晰,更加全面的概括PGD相關內容,同時也大大增加其測評效率。
國內學者現(xiàn)針對PGD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適合國內喪親者有效的診斷工具。因此,本研究旨在引進PG-13,評價其在中國地震喪親者中的適用性,為地震喪親者PGD提供有效的診斷工具,從而推動我國喪親及哀傷領域的研究。
1.1一般資料選取四川省平武縣南壩鎮(zhèn)、平通鎮(zhèn)以及北川新縣城(永昌鎮(zhèn))“5·12”地震喪親者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1)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研究者;(2)年齡10~80歲。排除標準:(1)伴有癡呆或其他認知功能障礙者;(2)明顯的自殺傾向或自殺企圖者;(3)涉及刑事案件或正在監(jiān)獄服刑的喪親者;(4)2008年“5.12”地震中喪親者。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378份,回收378份,剔除無效問卷12份,有效問卷366份,有效回收率為96.82%。整份問卷未回答條目超過2個以上或整份問卷作答呈同一選項的視為無效問卷。調查對象年齡12~80歲,平均(48.99±17.08)歲;男166名(45.36%),女200名(54.64%);文盲84名(22.95%),小學學歷119名(32.51%),初中學歷113名(30.87%),中專學歷17名(4.64%),高中學歷22名(6.01%),大學學歷11名(3.02%);務農者146名(39.89%),外出務工者89名(24.32%),企事業(yè)單位工作者76名(20.77%),個體戶23名(6.28%),學生32名(8.74%);漢族82名(22.40%),羌族284名(77.60%)。
1.2研究工具
1.2.1PG-13[4]
1.2.1.1問卷介紹PG-13問卷由哈弗醫(yī)學院Prigerson教授由ICG-R量表全新修訂而來[12],用于快速診斷喪親者在喪親6個月后仍持續(xù)存在的哀傷,即PGD。該問卷包括4個維度(分離痛苦、病程標準、認知情感癥狀、功能受損),共13個條目。分離痛苦維度包括2個條目,病程標準維度包括1個條目,認知情感癥狀維度包括9個條目,功能受損維度包括1個條目。該問卷明確規(guī)定PGD診斷標準為:問題1或2至少每天都有經(jīng)歷;問題3必須回答“是”;問題4~12中至少有5題至少每天都有經(jīng)歷;問題13必須回答“是”。國外研究顯示其信效度良好[4]。
1.2.1.2問卷的翻譯、回譯和文化調試本研究在獲得原作者授權情況下,對問卷進行了概念的界定、翻譯、回譯、專家咨詢及文化調試。(1)與原作者討論,界定每個條目的內容,以達成一致。(2)由研究者將問卷翻譯成中文后,邀請2名具有較高英語水平的護理學專家,對翻譯后的問卷內容進行討論與修改,使問卷的表達內容更符合中國國情。(3)邀請2名英語專業(yè)的教授對譯文進行回譯,并對譯文提出修改意見。(4)邀請5名專家,其中臨床護理專家2名,臨床心理學專家2名,災害學專家1名,對中文版PG-13問卷各條目的翻譯、能夠反映所測量概念的程度、詞句是否符合中國人的語言表達習慣做出評價并修改。專家遴選標準:熟悉臨床心理學相關疾病,有豐富的臨床心理學經(jīng)驗;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或碩士以上學歷;熟悉心理測量學特征以及問卷的編制等。
1.2.1.3問卷的初試及調試應用中文版PG-13對20例地震喪親者進行調查,最后綜合被調查者和專家意見,對條目4“多久會試圖逃避逝者已經(jīng)離去這個事實的提醒”、條目6“對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感到困惑或不知道自己是誰”、條目7“對于接受逝者已經(jīng)離去這個事實感到困難”、條目10“感覺到現(xiàn)在的你繼續(xù)生活下去會有困難”、條目13“出現(xiàn)了明顯的臨床癥狀或社會工作等其他重要方面功能的減退”5個條目進行了詞義上的調整,改為“多久會試圖逃避逝者已經(jīng)離去這個事實”、“感到自己的一部分已經(jīng)死去”、“難于接受逝者已經(jīng)離去”、“感到?jīng)]有信心和勇氣繼續(xù)正常的生活”、“出現(xiàn)了明顯的身體疾患或對工作生活產生較大影響”,使其更符合中國人的表達和理解習慣。
1.2.2簡明哀傷問卷(the brief grief questionnaire,BGQ)[14]BGQ問卷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Shear教授為一項針對美國紐約“9·11”事件后尋求心理支持的喪親者的研究而編制,用于快速診斷PGD。問卷由5個問題構成,每個問題后要求被試者在“幾乎不(0)”到“非常(2)”的3點范圍內做出選擇,然后計算總分,總分大于或等于5分則被診斷為PGD。查閱文獻得知,BGQ具有較好的信效度[14]。
1.3資料收集方法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培訓,征得政府相關部門同意后,研究者前期隨機對30名符合納入標準的地震喪親者進行預調查,隨后進行正式問卷調查收集資料。當場發(fā)放問卷,使用統(tǒng)一指導語向知情同意后自愿參與調查的地震喪親者介紹調查的目的及問卷填寫方法。在調查員的監(jiān)督下,有能力填寫者由被調查者獨立完成,不能自己完成者由調查員協(xié)助完成;發(fā)放問卷時,對哀傷程度較重的喪親者進行哀傷平復知識的介紹及資料的發(fā)放,并對留有聯(lián)系方式的喪親者于調查后6個月、1年進行電話隨訪,了解其哀傷狀況并告知其平復知識;填寫結束后,當場回收問卷,由研究者核實填寫內容,發(fā)現(xiàn)遺漏及時返還補填。
2.1問卷的效度
2.1.1內容效度結果顯示,中文版PG-13總問卷全部條目的CVI為0.92,4個維度的CVI在0.90~1.00。
2.1.2結構效度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對問卷的結構效度進行檢驗。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顯示KMO=0.859>0.5,Bartlett球形檢驗χ2值為2 469.506(df=78,P<0.001),表明該數(shù)據(jù)適合因素分析。根據(jù)特征值大于1且結合滾石圖分析結果,確定提取3個公因子進行主成分分析和Varimax正交旋轉,3個公因子特征值分別為5.756、1.639、1.031,貢獻率分別為44.277%、12.611%、7.929%,累積方差貢獻率為64.817%。根據(jù)旋轉后各因子載荷矩陣,第1公因子主要包括第1、2、4、5、6、7、8、9、10、11和12條目,第2公因子包括第3條目,第3公因子包括第13條目,與原問卷結構稍有所不同。各條目的因子負荷值在0.453~0.831,見表1。根據(jù)各公因子所解釋條目的內容特性,將3個公因子命名,見表2。
2.1.3校標關聯(lián)效度以BGQ作為校標,將BGQ調查結果與PG-13調查結果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兩問卷測量結果的相關系數(shù)為0.739(P<0.01)。
表1 中文版PG-13的因子結構和負荷值(n=366)
-表示此項無數(shù)據(jù)。
表2 中文版PG-13公因子命名及特性
2.2問卷的信度
2.2.1內部一致性PG-13總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52,4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在0.856~0.913;總問卷的Guttman分半系數(shù)為0.753,4個維度的Guttman分半系數(shù)在0.728~0.815。
2.2.2重測信度選取30名被調查者用于檢驗中文版PG-13問卷的重測信度,初次問卷調查后,間隔2周再次調查,該量表的重測信度系數(shù)為0.820。
3.1問卷的意義通過檢索PubMed、Medline、Ebsco、Ovid、Elsevier等主要外文數(shù)據(jù)庫得知,國外學者圍繞PGD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現(xiàn)已比較成熟,且獲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研究范圍涉及PGD早期診斷,與抑郁癥、焦慮癥和PTSD的區(qū)別診斷,以及制訂特異性診斷量表;探索PGD影響因素、危險因素以及心理干預等方面;研究深度從宏觀癥狀到微觀分子層面(神經(jīng)免疫生物學機制標記物方面)[4]。據(jù)調查,PGD常與抑郁癥、焦慮癥及PTSD同時存在于地震喪親人群,但與之相比,不僅在診斷、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等方面常有著明顯的區(qū)別[10-12],而且在神經(jīng)和免疫生物學標記物方面也有所不同[13],這種差異在針對進展期癌癥患者和癡呆照護者的研究中也同樣存在[11]。研究顯示,在區(qū)別診斷方面,抑郁癥著重于對死亡事件本身的痛苦,而PTSD強調的是對于事件再次發(fā)生的恐懼[14-16],PGD和抑郁癥的睡眠障礙在腦電圖上也有所不同[17]。而O′Connor等[18]研究更加顯示了PGD和抑郁癥以及PTSD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上特殊的犒賞神經(jīng)活動的變化;在PGD影響因素方面,兒童時期的分離焦慮史,控制型父母,父母虐待和死亡,對喪親缺乏準備,與逝者的親屬關系和親密程度以及對逝者的心理依賴都會影響PGD發(fā)生[19]。在治療過程和對治療的反應方面PGD也和抑郁癥等不盡相同。且研究顯示,用于治療抑郁癥的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和普通心理干預對PGD無效,而針對PGD的特殊心理干預對減輕癥狀卻有確切療效[20]。但是,在我國,由于學科發(fā)展的相對滯后,國內圍繞PGD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
本研究結果顯示,地震喪親者PGD患病率為8.47%,與國外多數(shù)研究相接近[6,21]。本研究中“5·12”地震雖已過去6年,PGD在地震喪親者中的患病率仍然相對較高,甚至同其他喪親人群在喪親后僅1年的PGD患病率相差無幾[22],說明PGD在地震喪親者中的患病率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失殆盡,而是會持續(xù)存在長達幾年甚至數(shù)十年之久。而國外研究中,喪親人群較少涉及地震喪親者,且多為探討喪親后6個月到1年PGD患病率和影響因素等研究,針對時間長達幾年甚至數(shù)十年的喪親者PGD的研究較少[21]。因此,本研究的實施不僅可以為我國PGD提供快速有效診斷工具,用于臨床快速準確篩查PGD高危人群;也為PGD在地震喪者中的研究提供更多科學依據(jù)和理論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國內外PGD的深化研究。
3.2問卷效度評價本研究將CVI作為內容效度的量化指標,CVI的取值為0~1.00,CVI越高,表示各條目代表性越好,越適合作為問卷條目。該問卷平均CVI為0.92,說明條目代表性較好。
本研究的結構效度結果顯示,探索性因素分析和滾石圖分析均支持提取3個公因子,累及方差貢獻率達到了64.817%,因子負荷值介于0.453~0.831,但與原問卷的4個因子有些不一致,問卷中屬于分離痛苦維度的條目1、2進入了認知情感癥狀維度,分離痛苦維度沒有提取出來,病程標準維度和功能受損維度與原問卷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2點:(1)“由于失去逝者,對其過度懷念而產生的”分離痛苦和“由于喪親哀傷對自身造成的”認知情感癥狀在意思上有所相近,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中人們不太容易將兩者區(qū)分,而籠統(tǒng)的認為這都是自身由于喪親所感受到的痛苦;(2)且本次問卷調查的所在地屬于山區(qū),年齡多為中老年人群,文化程度偏低,他們更不容易將其區(qū)分。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應再進行深入探討。
BGQ問卷同樣作為PGD快速診斷工具,研究顯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穩(wěn)定的信效度[14],適合作為PG-13問卷的校標工具。本研究中中文版PG-13問卷與BGQ問卷測量結果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0.739(P<0.01),介于理想值0.40~0.80,提示校標關聯(lián)效度好。
3.3問卷信度評價本研究結果顯示,中文版PG-13總問卷及4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和分半系數(shù)均高于理想水平(0.600),且重測信度高。說明中文版PG-13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目前,我國圍繞PGD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僅限于對PGD概念和病理機制等的介紹,罕見實證文獻報道[23]。本研究引進PG-13問卷,并對其進行信效度檢驗,可為我國地震喪親者PGD提供快速診斷工具,從而推動國內PGD領域的研究發(fā)展。查閱國外文獻得知,PGD不僅會出現(xiàn)在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喪親者中,癌癥終末期和癡呆等疾病家庭照護者也會出現(xiàn),甚至是種族沖突等極端事件喪親者也有研究[24]。本次研究因“5·12”地震波及范圍較廣,喪親者居住較分散且偏遠,在調查中存在一些局限,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進一步擴大調查區(qū)域,增加樣本量、拓寬研究人群,更全面的評估和了解PG-13問卷在我國文化背景下的適用性,從而對該量表在我國的使用價值進行更大的挖掘和推廣。
[1]Horowitz MJ,Wilner N,Marmar C,et al.Pathological grief and the activation of latent self-images[J].Am J Psychiatry,1980,137(10):1152-1157.
[2]Prigerson HG,Bierhals AJ,Kasl SV,et al.Traumatic grief as a risk factor for mental and physical morbidity[J].Am J Psychiatry,1997,154(5):616-623.
[3]Boelen PA,Van Den Bout J.Complicated grief and uncomplicated grief are distinguishable constructs[J].Psychiatry Res,2008,157(1/3):311-314.
[4]Prigerson HG,Horowitz MJ,Jacobs SC,et al.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sychometric validation of criteria proposed for DSM-Ⅴ and ICD-11[J].PLoS Med,2009,6(8):e1000121.
[5]Bonanno GA,Kaltman S.The varieties of grief experience[J].Clin Psychol Rev,2001,21(5):705-734.
[6]Kersting A,Br?hler E,Glaesmer H,et al.Prevalence of complicated grief in a representative population-based sample[J].J Affect Disord,2011,131(1/3):339-343.
[7]Goldsmith B,Morrison RS,Vanderwerker LC,et al.Elevated rates of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in African Americans[J].Death Stud,2008,32(4):352-365.
[8]Morina N,Rudari V,Bleichhardt G,et al.Prolonged grief disorder,depression,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mong bereaved kosovar civilian war survivors: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J].Int J Soc Psychiatry,2010,56(3):288-297.
[9]Shear K,Frank E,Houck PR,et al.Treatment of complicated grief: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2005,293(21):2601-2608.
[10]Maercker A,Brewin CR,Bryant RA,et al.Proposals for mental disorders specifically associated with stress in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1[J].Lancet,2013,381(9878):1683-1685.
[11]Prigerson HG,Maciejewski PK,Reynolds CF,et al.Inventory of complicated grief:a scale to measure maladaptive symptoms of loss[J].Psychiatry Res,1995,59(1/2):65-79.
[12]Prigerson HG,Jacobs SC,Stroebe MS,et al.Traumatic grief as a distinct disorder:a rationale,consesus criateria,and a preliminary empirical test[M].Hand book of bereavement research:washington:amet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ress,2001:637-647.
[13]Ito M,Nakajima S,Fujisawa D,et al.Brief measure for screening complicated grief:reliability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J].PLoS One,2012,7(2):e31209.
[14]Shear KM,Jackson CT,Essock SM,et al.Screening for complicated grief among project liberty service recipients 18 months after september 11,2001[J].Psychiatr Serv,2006,57(9):1291-1297.
[15]Boelen PA,Vanden BG.Depression and anxiety as distinct post-loss syndromes: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study[J].Am J Psychiatry,2005,162(11):2175-2177.
[16]Boelen PA,Van Den Bout J,De Keijser J.Traumatic grief as a disorder distinct from bereavement-related depression and anxiety:a replication study with bereaved mental health care patients[J].Am J Psychiatry,2003,160(7):1339-1341.
[17]Mcdermott OD,Prigerson HG,Reynolds CF,et al.Sleep in the wake of complicated grief symptoms:an exploratory study[J].Biol Psychiatry,1997,41(6):710-716.
[18] O′Connor MF,Wellisch DK,Stanton AL,et al.Craving love? Enduring grief activates brain′s reward center [J].Neuroimage,2008,42(2):969-972.
[19]Vanderwerker LC,Jacobs SC,Parkes CM,et al.An exploration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separation anxiety in childhood and complicated grief in later Life[J].J Nerv Ment Dis,2006,194(2):121-123.
[20]Reynolds CF,Miller MD,Pasternak RE,et al.Treatment of bereavement-related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s in later life:a controlled study of acute and continuation treatment with nortriptyline and 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J].Am J Psychiatry,1999,156(2):202-208.
[21]Schaal S,Jacob N,Dusingizemungu JP,et al.Rates and risks for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in a sample of orphaned and widowed genocide survivors[J].BMC Psychiatry,2010,10(1):55.
[22]Maercker A.When grief becomes a disorder[J].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7,257(8):435-436.
[23]唐蘇勤,何麗,劉博,等.延長哀傷障礙的概念、流行病學和病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7):1159-1169.
[24]Lai C,Luciani M,Morelli E,et al.Predictive role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burden for risk of complicated grief in caregivers of terminally ill patients[J].Am J Hosp Palliat Care,2014,31(2):189-193.
10.3969/j.issn.1671-8348.2016.07.026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鹳Y助項目(RWQN1410)。作者簡介:弋新(1990-),在讀碩士,主要從事臨床護理研究工作?!?/p>
,E-mail:729012934@qq.com。
B841
B
1671-8348(2016)07-0943-04
2015-09-08
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