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蓉蓉
剛?cè)雽W一年級的新生,在兩個月的拼音學習后,接觸課文,能根據(jù)拼音識字,讀通讀順課文,但對于文中某些詞語的理解不足,運用也不夠。如蘇教版一上《家》《小河與青草》課文中,出現(xiàn)“樹林”“一眼能望到底” “長滿了”等詞語、短句,這些看似簡單的概念,其實對于“不嚴謹”的新生來說,它們并不簡單。結(ji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采用圖片、實物,帶領(lǐng)學生細心觀察辨一辨,努力嘗試說一說,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在遣詞造句上更準確達意,讓一年級語文課更嚴謹、扎實,但又不失趣味性。
【鏡頭一】辨一辨,分得清
師:告別了白云,我們來到了誰的家?
生:我們來到了小鳥的家。
師:小鳥們在哪里自由自在地飛行呢?
生:在樹林里。
師:這是樹林嗎?(出示下圖)
生:只有一棵樹,不算樹林。
師:(出示下圖)那多加幾棵樹,就算“樹林”了。(師假裝點點頭,這時,學生意見出現(xiàn)了分歧)
生:這是“樹林”。
生:這不是“樹林”,因為這些樹的葉子有點枯了。
生:這不是樹林,這兒樹太少了。
師:那我們再來看這幅圖。(出示下圖)
(學生一致同意這就是樹林)
師:所以,對照前面這兩幅圖,誰能說說樹林究竟是怎樣的?
生:樹林里要有很多樹。
師:像這樣成片生長的許多樹木,稱為“樹林”。但要注意,并不是樹葉枯了、落了,就不能稱為樹林。
【鏡頭二】瞧一瞧,記得牢
師:從小草的話中,我們知道小河的水怎么樣?
生:清、真清。
師:是一般的清,還是特別清?
生:特別清,一眼能望到底。
師:“一眼能看到底”就是說能看得見——
生:能看見水里的小魚、小蝦。
生:能看見水底的鵝卵石。
師:老師這兒有一杯水,請一位小朋友上來看一看,老師的這杯水能不能稱得上“一眼能望到底”?(請一位同學上來看實物)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魚在吐泡泡,水底有五彩的小石子,還有長長的海草。
師:老師杯子里的水怎么樣?
生:一眼能看到底!
師:同學們都想瞧瞧嗎?
生:想?。ㄉ吓_看)
師:像這樣一眼能看到底的水,我們就稱——
生:清澈見底!
師:我們一起學學小草的語氣,夸夸清清的小河?
生:(齊讀)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
【鏡頭三】說一說,會運用
師:誰來為我們念一下課文第1自然段?
生:彎彎的小河邊,長滿了青青的小草。
師:老師給配了一幅圖,大家滿意嗎?(出示下圖)
生:不滿意。
師:為什么?
生:課文中說“長滿了”,這兒沒有長滿。
師:那這樣呢?(師添上幾棵草)
生:嗯,可以了。(滿意地點點頭)
師:請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這時有同學恍然大悟,立刻舉手)
生:不可以,它只有一邊長滿了,另一邊沒有長滿。
師:那你覺得應(yīng)該是怎樣的呢?
生:小河的兩邊都長了很多小草,才算長滿。(出示書上圖)
師:其他同學同意他的看法嗎?
生:同意!
師:你們想象中“滿”的畫面是這樣嗎?(生:滿意地點頭)
師:像這樣長著很多花草,就可以叫做“長滿”。
師:像這樣裝了很多呢?(出示左一圖)
生:(齊答)裝滿。
師:像這樣插了很多呢?(出示中二圖)
生:(齊答)插滿。
師:像這樣擺了很多呢?(出示右三圖)
生:(齊答)擺滿。
師:你能讀出小草的“多”嗎?(指名讀)
生:彎彎的小河邊,長滿了青青的小草。(重音突出了“長滿”)
這是語文教學中三個案例,始終圍繞著語文課堂的趣味性進行。所謂“趣味性教學”,就是用新的充滿趣味性的教學手段和技術(shù),來營造有趣、引人入勝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樂趣,產(chǎn)生興趣,從而自主、積極學習。由此可見,教師是課堂氛圍的營造者,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1. 巧用圖片,激發(fā)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學生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入學新生具有好動、好奇、好問的特點,適時地、有針對性地出示色彩豐富的圖片,給學生視覺上的舒緩沖擊,不但能使每一位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能調(diào)動他們積極性,增強他們參與意識,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最重要的是,在欣賞與發(fā)掘中,體會詞與詞、句與句之間的細微差別,并與腦海中的圖片關(guān)聯(lián)記憶,加深了印象。
2. 妙用圖片,提高效率。課堂教學一節(jié)課40分鐘,時間無法改變,我們要妙用圖片,達到我們想要的教學效果。比如《識字4》中,“天?!迸c“蟋蟀”是學生最分不清的兩種昆蟲,必須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與分辨,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用來品讀詞串、識字寫字,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3. 慎用圖片,啟迪思維。低年級語文課堂上恰當?shù)剡\用圖片輔助教學,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但也要注意,手段服務(wù)于內(nèi)容,過于依賴圖片,就會使課堂變得如同欣賞畫畫般失去“語文味”。在一下《小池塘》一課教學中,“池塘邊的蘆葦長起來了,像長長的睫毛?!蔽沂紫瘸鍪玖颂J葦圖片,讓學生認識了什么是蘆葦,接著出示一張眼睛部位的圖片,讓學生區(qū)分睫毛與眉毛,最后圖片對比,發(fā)現(xiàn)“蘆葦”與“睫毛”長得很像,所以作者用了這樣貼切的比喻句。課后,在與聽課老師交流中,我知道了因為我的不慎重用圖,致使學生失去了一次想象的機會,將“語文課”變味為“生物課”。我應(yīng)該先出示睫毛的圖片,讓學生細心觀察睫毛是長什么樣的,那蘆葦應(yīng)該是什么樣的呢?學生會說:細細的、長長的、長得很密……這時,我再出示蘆葦圖片,效果就更佳,學生打開了想象的翅膀。作為低年級語文教師不能過分地依賴圖片,而要認真?zhèn)湔n,使圖片在課堂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作者單位:南京市力學小學海德北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