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高媛
(浙江大學 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浙江 杭州310012)
?
阮元“金石酬唱”集會考論
盧高媛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
清代詩人集會唱和活動十分普遍,集會的主題內(nèi)容也十分豐富多樣。著名詩人和學者阮元在浙江期間,曾招集同人舉行過一系列以吟詠鐘鼎彝器為主題的“金石酬唱”集會。詩人們在這些集會活動中以金石為媒介,觥籌交錯,互相唱和,盡顯古雅之風。對這系列集會進行考察,可以總結(jié)和歸納出清代詩人集會方面的一些規(guī)律性問題。
清詩;集會;阮元;“金石酬唱”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云臺(或作蕓臺),又號揅經(jīng)老人、雷塘庵主等,江蘇揚州人,占籍儀征。阮元一生仕途通達,功名赫赫,是清代中后期的元老名臣,同時也是著名的詩人和學者。嘉慶五年庚申(1800),阮元出任浙江巡撫,至嘉慶十年乙丑(1805)因父喪丁憂離任為止,前后大約五年時間都在浙江。在這期間,阮元常常召集同人舉行集會唱和活動,留下了不少相關(guān)作品。這些集會期間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后來大部分都收入其主編的《八磚吟館刻燭集》?,F(xiàn)在選取其中以吟詠金石為主題的集會略作梳理,并將這一系列集會統(tǒng)一稱為“金石酬唱”集會,以之說明某些規(guī)律性問題。
《八磚吟館刻燭集》大致編成于嘉慶九年甲子(1804),通行為三卷刻本。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影印的是嘉慶、道光間儀征阮氏刻《文選樓叢書》本。集中輯錄了嘉慶七年壬戌(1802)至九年甲子(1804),阮元在浙江邀同人共聚時的唱和之作,其中大多即是以阮元家藏的鐘鼎古器為題的詠物詩。卷首有阮元所作序文一篇,該序全文如下:
元積得漢晉八磚,貯之小室,題曰“八磚吟館”。諸友于三浣之暇,吟詠于此。但只刻燭一二寸,匆匆不似賦日五色矣。名之曰《刻燭集》,猶草稿也。其間覃溪先生暨蔣蔣山、陳云伯三詩,乃曩日之作,羼于今詩內(nèi)者。編為三卷。后有作者,當再續(xù)之。[1]1
按阮元所說,“八磚吟館”得名于其在浙所得之漢晉八磚,是閑暇時與友人集會之所。阮元從弟阮亨在其所著《瀛舟筆談》卷十二中亦有關(guān)于“八磚吟館”的記述:
古磚視石易損,故流傳尤少,如《水經(jīng)注》所載吳寶鼎磚之外,頗不多覯。家兄在浙江時,曾集所藏八磚,自黃龍以至興寧,極為修整,因于節(jié)署東偏別立“八磚吟館”,與同人觴詠其中,邇來續(xù)得更多,又不僅于八磚矣。[2]83a-83b
按阮亨所說,阮元與眾人在“八磚吟館”內(nèi)集會的吟詠對象不僅僅只限于“漢晉八磚”,事實上《八磚吟館刻燭集》中的集會唱和活動也并不都發(fā)生在“八磚吟館”之內(nèi)。詩集中除去少量阮元等人獨自吟詠創(chuàng)作的詩歌外,絕大部分屬于集會時的唱和之作。阮元“于鐘鼎古器有深好”[3]649,他十分熱衷于收集各類鐘鼎彝器,并且將這種興趣與吟詩作賦相結(jié)合。從阮元留下的文集可以看出,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以金石古器為吟詠對象的詩歌。不僅如此,在政事之暇,阮元還常常邀請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分詠自己藏品。在集會唱和中相互交流,分享金石之樂,這也是阮元舉行“金石酬唱”集會的主要目的。
說到阮元對金石的癡迷和喜愛,不得不提到他在金石學領(lǐng)域所取得的成就。作為乾嘉時期的學界泰斗,阮元對待學術(shù)態(tài)度嚴謹,講求探本溯源,窮極隱微,在金石研究方面成果斐然,有《山左金石志》《兩浙金石志》《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等金石研究著作傳世,在其所撰《小滄浪筆談》和《定香亭筆談》等詩文集中亦有不少對于金石文字的記載和考證。阮元在《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序》中曾寫道:
余心好古文奇字,每摩挲一器,拓釋一銘,俯仰之間,輒心往于數(shù)千年前,以為此器之作,此文之鑄,尚在周公、孔子未生以前,何論秦、漢乎?由簡策而卷軸,其竹帛已灰燼矣,此乃巋然獨存乎世,人得西岳一碑、定武片紙,即珍如鴻寶,何況三代法物乎?世人得世采書函,麻沙宋板,即藏為秘冊,何況商、周文字乎?[3]636
阮元在浙江時通過尋訪山川古跡和結(jié)交金石愛好者,得到了不少珍貴的金石古器。閑暇之時,阮元邀請同道友人共聚,將這些藏品作為集會創(chuàng)作的吟詠對象。以古會友、散播風雅是阮元的主要目的,僅《八磚吟館刻燭集》就收錄了若干次這類“金石酬唱”集會,現(xiàn)選取四個較為典型的略作梳理,簡單論述如下。
(一)“詠十印”。嘉慶七年壬戌(1802)九月,阮元招集友人舉行集會,創(chuàng)作了《分詠秦漢六朝十印(附考)》。除顧廷綸(鄭鄉(xiāng)其字)一人作有《漢劉勝印》與《漢薛長卿印》兩首詩以外,其余皆一人一印一題,具體分別是朱為弼(右甫其字)的《秦海上嘉月鉥》、陳文述(云伯其字)的《漢李廣印》、焦循(里堂其字)的《漢司馬遷印》、張鑒(秋水其字)的《漢王禁印》、陳鴻壽(曼生其號)的《后漢李忠印》、蔣征蔚(蔣山其字)的《后漢竇武印》、方廷瑚(鐵珊其字)的《后漢張成印》和阮元的《晉劉淵印》。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首單獨收錄的許珩(楚生其字)的《唐雞林道經(jīng)略使印歌(并考)》,詩后阮元注云:“余舊以‘雞林道經(jīng)略使印’足十印之系,嗣得‘李忠印’而易之,故許君詩從附錄焉?!盵4]9由此可推斷,徐珩實際上也參與了此次集會,不過因為所賦之印為唐代之物,故而以附錄的形式收錄在后。
(二)“詠漢鼎”。嘉慶七年壬戌(1802)九月,阮元將定陶鼎付焦山寺僧收藏,與眾人同賦長詩。阮元在其詩的附注中不僅交代了將西漢定陶鼎托付給焦山寺僧人守護的原因,還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和考證,體現(xiàn)出阮元深厚的考據(jù)功底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此外,參與同賦的詩人有許珩、王宗敬(禮思其字)、顧廷綸、張鑒、焦循、朱為弼、方廷瑚等七人。
(四)“詠八磚”。嘉慶八年癸亥(1803)二月,阮元集同人于“八磚吟館”,創(chuàng)作了《八磚吟館分詠漢晉八磚(附考)》?!皾h晉八磚”得來不易,且保存完好,阮元極為珍視,以至于專門在浙撫署設(shè)立館舍,以“八磚吟館”名之。不僅如此,阮元還特意邀請友人共聚于“八磚吟館”,與眾人同賦“漢晉八磚”。具體分別是翁方綱(覃溪其號)的《西漢五鳳磚》、陳鴻壽的《西漢黃龍磚》、顧廷綸的《漢永吉磚》、阮元的《吳蜀師磚》、朱為弼的《吳天冊磚》、王聘珍的《東晉大興磚》、方廷瑚的《東晉咸和磚》以及張鑒的《東晉興寧磚》。其中阮元所作的《吳蜀師磚》寫道:“仙館列八磚,照以雁燈燭??虪T成聯(lián)吟,詩成受迫促。”[6]10這些詩句所描述的情景與其在《八磚吟館刻燭集》序言中所說相符合。
在這些以吟詠金石為主題的集會中,阮元的詩歌秉承了其詠物詩的一貫風格,即從所詠之實物出發(fā),回溯歷史,品評人物,感懷古今,詩歌整體格調(diào)上較為樸實和厚重。參與集會的其他詩人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與阮元相類似,都顯示出相當深厚的史學和金石學功底。秦漢魏晉時期流傳下來的印章、磚瓦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和考古價值,值得反復觀賞和品味,阮元在集會唱和活動中成功地將金石古器與詩歌創(chuàng)作相結(jié)合,實現(xiàn)了藝術(shù)審美的交融和升華。
八年二月,為府君七十壽辰,不孝稱觴上壽,時恩賜壽字玉如意適至。不孝鑄鏄鐘以蘄眉壽,歙程易疇孝廉考之,中二月夾鐘之律,以為奇應。不孝又與諸友選商、周十三吉金酒器,酌酒上壽,各賦詩一篇,門下士陳壽祺、吳鼒、姚文田、鮑桂星、查揆、顧廷綸等以詩文介壽者甚多,名篇鉅制,傳誦一時。府君感諸君子之歡心,顧而樂之。九年春二月,不孝復集諸友,別選商、周十三酒器,賦詩為壽。[7]369
阮元在自己生辰時謙不受賀,卻為父親的壽誕用盡心思,其孝賢可見一斑?,F(xiàn)將兩次集會的相關(guān)情況作略作梳理,對其特點和規(guī)律進行論述。
嘉慶八年癸亥(1803)二月二十六日,阮父七十壽辰。張鑒等人所撰的《雷塘庵主弟子記》卷二記述道:
封公七十壽辰,先期學友、門生以詩文介壽者甚眾。先生將行稱觴之禮,繼而奉封公命,不許受文武各屬官一縑一燭,乃可稱觴。先生敬諾,因稱觴五日。[5]51
《八磚吟館刻燭集》完整地收錄了阮元與友人在此次集會上所賦之詩,題為《分詠十三酒器詩(有序)》,小序由許珩撰寫,內(nèi)容如下:
吾鄉(xiāng)吳氏舊藏十三銀鑿落,前代介壽物也,厲樊榭諸君為之歌。癸亥二月,湘圃封翁七十生日,中丞招客稱觴,陳商、周尊彝以侑敷之,適得十三,爰集同人分賦之,為十三酒器詩。[6]12
“十三銀鑿落”指揚州徽商吳蔚洲家所珍藏的、明代萬歷年間制作的十三個雕琢精致的銀酒杯,阮元在自己所作的《商父丁角》的開篇也提到過:“吾鄉(xiāng)有酒器,十三銀鑿落。金吾積吉金,其數(shù)亦相若?!盵6]13以酒器介壽的習俗古來有之,阮元秉承這一傳統(tǒng),偕從弟阮亨(仲嘉其號)、侄兒阮蔭曾(封沂其字)、長子阮常生(壽昌其字)作為家族代表稱觴賦詩,與許珩、吳廷琛(棣華其號)、陳壽祺(恭甫其字)、何元錫(夢華其字)、王聘珍、顧廷綸、陳鴻壽、張鑒、朱為弼等九人共同創(chuàng)作了“十三酒器詩”。
嘉慶九年甲子(1804)二月二十六日,阮父七十一壽辰。阮元再次邀友人另選商、周十三酒器為堂上壽?!独滋菱种鞯茏佑洝肪矶疲骸岸?,封公生辰,同人稱觴賦詩?!盵5]55阮亨《瀛舟筆談》卷十二云:“甲子歲,叔父生辰。同人請舉故事,復遴所藏者十三器,各賦詩一首,為后十三酒器詩。”[2]3a阮元祝壽詩《周兕觥》中也簡略提到了這次集會的情景:
歲華周綺甲,介壽重舉觴。古觴十三器,羅列別成行。友朋多歡心,一一登予堂。分器祝眉壽,予亦奉兕觥?!じ栝g鐘磬,酌酒春風香。諸友共飲御,歌詩各成章。愿言千百年,壽如金石長。[8]18
“后十三酒器詩”的作者與前次(“十三酒器詩”)略有不同,陳延慶(古華其號)、王學浩(椒畦其字)、黃文旸(時若其字)、郭麐(祥伯其字)、方廷瑚五人取代了去歲參與賦詩的阮蔭曾、吳廷琛、陳壽祺、王聘珍和陳鴻壽。事實上由于阮承信病情日益加重的緣故,這也是阮元最后一次招集同人為父做壽,阮父最后于嘉慶十年乙丑(1805)夏病逝于浙江撫署。
《詩經(jīng)·豳風·七月》云:“為此春酒,以介眉壽。”飲酒祝壽是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有酒必然要有酒器,阮元選擇商、周時期的青銅尊彝作為介壽的酒器,則蘊含了更深刻的寓意。金石古器本身是持久存在之物,多與長壽聯(lián)系在一起,如“金石同壽”“壽如金石”等。阮元及其友人在前后兩次“十三酒器詩”的創(chuàng)作中,也都將所詠之酒器與介壽的主題相結(jié)合,傳達出美好的祈愿與祝福。如王學浩的《千馬卣》寫道:“子孫保富昌,金石同長久?!盵8]16再如阮亨的《商大戊爵》寫道:“敷福及臣僚,家庭永康樂?!盵6]14
《八磚吟館刻燭集》中所收錄的這一系列由阮元主持的“金石酬唱”集會,在清代詩人的集會唱和活動中別具一格,具有不同于其他集會的風格和特點,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的關(guān)系特別值得注意,現(xiàn)簡要論述如下。
其一,集會組織者與參與者的關(guān)系。時任浙江巡撫的阮元發(fā)起和組織了這一系列集會,參與者大多為其晚輩、門生、僚友和下屬。這與一般的友人、同鄉(xiāng)等組織集會所不同,輩分和地位的差異使阮元與集會其他成員之間有著較為明顯的上下級關(guān)系。因此,每次集會的主題基本由阮元決定,眾人吟詠的金石古器也都來自于阮元的收藏。另一方面,由于這種職權(quán)關(guān)系的存在,集會的參與者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不免會多一些顧慮和拘束,比如加入對阮元的奉承和恭維之詞等。雖然這些內(nèi)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詩歌的藝術(shù)審美價值,但是結(jié)合當時阮元的學界名望和社會地位,這種行文上的官場禮儀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二,興趣愛好與集會唱和的關(guān)系。阮元對金石彝器的喜愛和癡迷是他舉行這一系列集會最主要原因,這說明個人的興趣愛好也可以成為集會唱和活動開展的緣由。雖然阮元自己也創(chuàng)作了不少吟詠金石的詩歌,但是獨樂不如眾樂,與有相同志趣友人一起分詠自己藏品,在吟詩唱和中相互交流討論,共享金石之美,更能達到情感和精神上的滿足,這也是阮元組織集會的主要目的之一。另一方面,阮元在浙期間在鐘鼎彝器方面收獲豐富,舉辦集會也是一種展示自己藏品,請同好鑒定品評的方式和途徑。
其三,詩歌創(chuàng)作與金石考證的關(guān)系。歌詠金石的詩歌大量出現(xiàn)是清詩的特點之一,阮元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除了提倡將簡要考證文字附注于詩前之外,阮元還將金石考證與詩歌創(chuàng)作結(jié)合起來,以詩的形式將考據(jù)的內(nèi)容表達出來的同時融入自己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情感認識和理性思考。徐世昌在《晚晴簃詩匯》卷一百七中評價道:“題詠金石之作,不因考據(jù)傷格,兼覃溪之長而祛其弊,才大故也。”[9]這種創(chuàng)作風格被參與集會的其他詩人所效仿,雖然這些作品減少了詩意的韻味,卻也是詩歌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一種拓展和創(chuàng)新。
事實上,阮元對金石的關(guān)注不僅僅在于興趣,他認為金文石刻對文化和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正因為如此,他才對鐘鼎彝器的尋訪和研究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精力。對此,龔自珍曾評價道:“公謂吉金可以證經(jīng),樂石可以劻史……十世彪炳,冠在當時,是公金石之學?!盵10]從清詩研究的角度上講,阮元舉行的“金石酬唱”系列集會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清代詩人集會多樣性和復雜性。此外,這系列集會還有許多值得進一步研究地方,如阮元在浙時的交友關(guān)系和特點,以及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金石類詠物詩在清代詩歌發(fā)展史上的地位等等。
[1]阮元.八磚吟館刻燭集[M].叢書集成新編(第58冊).
[2]阮亨.瀛舟筆談[M].嘉慶二十五年刻本.
[4]阮元.八磚吟館刻燭集(卷一)[M].叢書集成新編(第58冊).
[5]張鑒.阮元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5.
[6]阮元.八磚吟館刻燭集(卷二)[M].叢書集成新編(第58冊).
[8]阮元.八磚吟館刻燭集(卷三)[M].叢書集成新編(第58冊).
[9]徐世昌.晚晴簃詩匯(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0.4521.
[10]龔自珍.龔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26.
(責任編輯呂曉英)
Textual Research of Ruan Yuan’s“Jin Shi Chou Chang”
Lu Gaoyuan
(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The gathering and responsorial activities of poets were very common in the Qing dynasty with quite a variety of themes in those activit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duty in Zhejiang, the renowned poet Ruan Yuan held a series of gatherings writing poems on stones called “Jin Shi Chou Chang”. Poets used stones as the theme to write poems and drink together; these gatherings appeared very classical and elegant. Studying them helps sum up some problems of the gatherings and responsorial activities in the Qing dynasty.Key words:Qing poetry; gathering; Ruan Yuan; “Jin Shi Chou Chang”
I207.2
A
1008-293X(2016)04-0017-04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4.003
2016-05-0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清詩續(xù)考”,項目編號:13YJA751074。
盧高媛(1990-),女,上海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