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市厚橋實驗小學 周 艷
“參與課堂”需要教者的教育覺醒
江蘇無錫市厚橋實驗小學 周 艷
“自然地、整體地成長”是無錫市厚橋實驗小學一直踐行的教學理念。三年前,《參與式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為厚小人謀求課堂教學變革開拓了新的思路。在教、學、研中,學校積極建構“參與課堂”標準,即:課堂要有“生動、深刻”的境界;學生要有“自主的學習、自律的表現(xiàn)、自然的生長”的狀態(tài);教師要有“親切地教學、科學地引領、靈動地組織”的能力。這樣的“參與課堂”,需要教師有一種教育覺醒,具備教學的系統(tǒng)視野。試以數學教學為例來加以說明。
教師的專業(yè)知識結構可以分為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鄭毓信教授指出:應當努力實現(xiàn)“高觀點指導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要從更為廣泛的角度去思考“現(xiàn)代數學觀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因此,“參與課堂”要達到“深刻”的境界,教師就要做到“深入”。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不僅要系統(tǒng)了解小學數學的知識結構,同時也要跳出小學視域對幾何學、代數學、概率論等有所了解;不僅要知道數學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還要能明了知識的核心思想、來龍去脈與教育價值,從中獲得教學的啟示。
【案例】
1.在比較中初步認識長方體。
出示長方體實物。
師:平常我們見到的物體有許多不同的形狀。這個紙盒是什么形狀?在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隱去實物圖案、色彩等,抽象出長方體。
師:圖1中右邊的長方體與左邊的這些圖形有什么不同?
圖1
生:左邊是平面圖形,長方體是立體圖形。
師:圖2中的兩個圖形也是立體圖形,長方體與它們相比有什么不同?
圖2
生: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的面圍成的立體圖形。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2.在操作中探究長方體的特征。(略)
3.在變式中發(fā)展空間想象能力。
(出示長方體立體直觀圖,說出各個面是什么形狀,長和寬各是多少)
師:如果擦去長方體的一條棱,你還能想象出這個長方體原來的樣子嗎?為什么?如果再擦去幾條棱,你還能想象出原來的形狀和大小嗎?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最少保留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這三條棱決定了長方體的形狀和大小,認識長、寬、高)
三條棱長短繼續(xù)變化,認識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正方體。(略)
4.在開放中鞏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請你在材料袋中選擇合適的小棒,搭1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并算算小棒的總長度是多少厘米。
小棒長度根數9厘米5根7厘米12根3厘米4根
海德格爾說,“教師必須能夠比他的學生更可教”。作為參與課堂中的教師自身要有學習的欲望,身體力行,要把圍繞一節(jié)課的本體上位知識與小學數學緊密結合,指導自己的教學。
馬克斯·范梅南說:“看待學生其實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個正在成長過程中的人?!薄皡⑴c課堂”的價值指向就是讓數學教學回歸教育的本體——學生。每一個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基于自身經驗,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參與課堂”中教師的作用發(fā)生了變化,即要始終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還原學生的一切,基于學生的一切,為了學生的一切。
【案例】
錯誤原因: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夠扎實。因此在做題過程中就容易受到相近題目的干擾,產生負面的思維定式。
教學啟示:一題多練,變式訓練。在掌握分數運算的方法以后,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題目,讓學生練習。如:
2.一個數的60%是120,這個數的40%是()。
錯例:60%x=120×40
錯誤原因:學生將方程思路和列綜合算式解答的思路混為一談:把60%x=120誤認為是求出未知數的第一步,并直接在方程的右邊乘40%,得出這個數的40%。
教學啟示:厘清思路,避免干擾。初學方程時,學生往往受算術思路的影響,將方程解法與列綜合算式的某些步驟混淆起來。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明辨方程思路和算術思路的區(qū)別,幫助學生正確建構方程思路。
聆聽學生的發(fā)言,推敲學生的作業(yè),直面學生的數學經驗方式、思維方式、認知傾向等,細膩地、科學地去剖析、研究;去明確學生成長的關鍵點,明晰學生認知的發(fā)展線,明辨學生發(fā)展的立體面,讓數學伴隨學生發(fā)展、陪伴學生成長。
“參與課堂”主張的教學空間不是閉塞的,而應是開放的;教學過程不是線性的,而應是立體的;學生學習的數學不應是數學知識的簡單匯集,而是通過對數學知識的原味解讀、數學學習的原態(tài)發(fā)生、數學思維的原質提升,構建出具有數學教學意義的立體空間。通過拉升長度(研究的實效性)、拓展寬度(學習的延展性)、提升高度(數學的思想性),構建出獨富數學特質的“長寬高”三維教學空間,使得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能夠獲得智慧的啟蒙、素養(yǎng)的滋潤和生長的力量。
【案例】
【教學片段1】圓柱圓錐單元教學第1課時。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進一步研究了圓柱、圓錐的特征,根據以往長方體、正方體的學習經驗,接下來你對圓柱、圓錐的哪些知識感興趣?
生1:我想知道圓柱圓錐表面積是怎樣的?怎么算?
生2:它們的體積也可以研究。
生3:我總感覺圓柱、圓錐的體積之間有聯(lián)系,但又不確定。
……
【教學片段2】圓柱圓錐單元教學第7課時。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圓錐的體積正好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三分之一。
生1:老師,我還有困惑。在學完表面積后,我就拿了你那的圓柱、圓錐,和小組里的同學進行了實驗。按照我之前的猜想,我覺得這個圓錐的體積應該是圓柱的二分之一,但實驗結果是三分之一。我覺得自己的猜想很有道理,但為什么和實驗結果不一致呢?你看——
圓柱可以看成由這個長方形旋轉而成,圓錐是這個直角三角形旋轉而成,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的一半,那就相當于會轉出兩個同樣大的圓錐,圓錐的體積不就是圓柱的二分之一嗎?
師(繪圖)想一想,這樣旋轉后真得到了兩個同樣大小的圓錐嗎?
生2:不對,應該是這樣的組合體。(索性跑上講臺,把實驗器材圓錐倒放入圓柱)。
……
教師提供研讀材料《旋轉的三角也瘋狂》。
【教學片段3】《旋轉的三角也瘋狂》實踐活動。
(師出示蛋糕,從圓心出發(fā)切一刀,學生想象切面是長方形)
師:30個這樣的長方形疊加呢?
生:長方體?
師:如果這30個長方體繞著一條寬依次旋轉疊加,還是長方體嗎?
(切蛋糕演示)
師:觀察這塊蛋糕長方形切面,對角線將這個長方形分成了兩個一模一樣的三角形,那沿對角線切開,兩塊一樣大嗎?
(動手操作,觀察感悟)
師:可見,像昨天提出的用面的方法來思考,是不周到的。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參與課堂”不應只關注眼前的數學教材,而應是學生學習的方式更多了——除了探究,還有了研讀;學習的時間更長了——課前、課中、課后都有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的范圍更廣了——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內外溝通進一步涉及;學習的程度更深了——知識有了拓展、延伸或深化。
參與課堂,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變革。在追尋“參與課堂”教學的本真意義的道路上,我們每一位教師必然要覺醒起來,從系統(tǒng)視野出發(fā),用我們的教學勇氣、教學智慧、教學胸懷,努力讓我們的理想不虛化,教學不固化,學習不矮化,學生不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