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興
內容摘要:近些年,魯迅及其作品在中學語文教與學的過程中遭遇了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排斥。本文認為魯迅作品始終應該是激勵學生的經(jīng)典教材,并試圖主要從藝術價值、深邃思想和文化承載三個維度去論述把握魯迅作品教學。
關鍵詞:魯迅作品 教學 維度
魯迅及其作品由于政治語境、時代語言的變遷而晦澀難懂以及中學語文教學策略的失當?shù)仍蚴沟弥袑W生產(chǎn)生了質疑與拒斥。然而,魯迅作品的經(jīng)典性實在不容懷疑。我認為,魯迅作品始終應該是激勵學生的經(jīng)典教材,在中學教學中并不需要面面俱到,但可以主要從以下三個維度去把握教學重點難點。
一.文本的藝術價值
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魯迅作品皆堪稱經(jīng)典。這些作品即使排除掉魯迅的影響而僅就作品本身而言也是有著不可言喻的文學價值意義。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敘事、抒情和議論對于中學生是個難題,而魯迅作品恰是極好范本。
魯迅小說極具敘事學價值。小說,是敘事的藝術。傳統(tǒng)的中國小說從志怪傳奇到明清小說大多是以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來講述故事的,很少出現(xiàn)第一人稱,敘事模式比較單一,敘事手段也較少變化。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總結了舊小說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繼往開來,同時,他一方面翻譯了大量域外小說推介了西方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另一方面能較早關注西方文藝理論,在小說的敘事技巧與敘事結構上大膽嘗試,成功地創(chuàng)作出《狂人日記》、《孔乙己》等多篇以第一人稱“我”為敘述視角的小說;《狂人日記》則嘗試采用了意識流的手法;《藥》則采用了雙線結構。這使得敘事變得復雜生動起來,而這些都是魯迅運用西方敘事理論在小說中的大膽實踐。至今,這些小說仍為魯迅小說研究者津津樂道。
此外,魯迅的散文運用象征手法恰如其分地抒寫了作者內心的思想情緒,真摯而有深度。而雜文更是犀利潑辣、短兵相接,備受稱贊。
二.深邃的思想精髓
魯迅并無完美的人格,然而魯迅的偉大卻是在于他的深邃思想。
首先,魯迅始終關注著國家民族的命運。他對于“鐵屋子”“盜火者”的論述,表現(xiàn)出一個知識分子的自覺。從棄醫(yī)從文的緣由看,魯迅致力于國民性的批判與改造,他吶喊過,也彷徨過,他在筆下塑造了諸多的先驅者的悲劇,如夏瑜范愛農(nóng)等人,甚至還有過對民族脊梁的敬仰。這些思想恰恰是我們今天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最需要的精神。
其次,魯迅有著深刻的洞察力與思考力?!端帯分械目纯汀邦i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等這些形象而貼切的比喻正是源自魯迅深刻洞察力與思考力。而在教學中貫穿形象思維能力與抽象思維能力學習、揣摩與模仿對于語文學習和文學創(chuàng)作大有裨益。
魯迅還有著自省精神與自我解剖的勇氣。從《一件小事》到《祝?!贰讹L箏》等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那種自我超越的勇氣與能力,而這種勇氣本身就是我們足以敬仰魯迅人格魅力的理由。
三.厚重的文化載體
魯迅作品具有極高的審美意蘊。無論是寫人敘事還是繪景狀物都有獨特的美學特質。色彩的運用、隱喻和留白的藝術特別是《社戲》中“月夜航船”那段剪影般的文字詩意盎然,流溢著溫情與童趣——原來魯迅并不都是冷峻陰郁的??瓷鐟蛲局斜憩F(xiàn)出的淳樸民風民俗、阿長的仁愛與祝福的禁忌,還有干將莫邪的鑄劍傳說。諸如此類,魯迅作品中四處彌漫著越文化的靈秀與堅毅。在魯迅作品教學中,我們可以引領并激發(fā)學生對于自己鄉(xiāng)土文化的熱愛與探索。
魯迅還表達了對生命的體驗與死亡的思考?!兑安荨繁磉_了魯迅的生命哲學與反對絕望。錢理群認為,“那是火與水的想象,是生命困境的揭示與對死亡的體驗?!@境界構成他生命的底色,這底色讓他有勇氣正視現(xiàn)實中人的種種生存困境,有勇氣反抗絕望”①。
魯迅作品還有著濃郁的人文主義情懷。這種文化精神體現(xiàn)在他對弱者的關懷與同情及悲劇原因探究。魯迅作品關注幾種人:婦女、兒童、農(nóng)民及中下層知識分子。他常以孩童的視角創(chuàng)作,思考兒童的教育與天性;他深切關注婦女命運,并繼而上升到對社會制度的抨擊與男性話權的批判;對于閏土的愚昧與麻木與孔乙己等底層知識分子命運,他卻是有無比的悲涼。
作為人文知識分子,魯迅始終傾力于中國文化的批判與建設。學習魯迅作品,應當關注其文化層面的貢獻,這也是《新課程標準》在人文內涵上的要求。
因此,魯迅作品是集藝術形式、思想與文化于一體的三維藝術。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jù)作品具體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把握好魯迅作品教學的三個維度,恰當選擇教學重點與教學策略,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們獲得不同層面的閱讀收益,又可以使傳承中的魯迅作品魅力經(jīng)久不息。而學生在閱讀作品的同時,一定會真正領會到魯迅作品作為文學經(jīng)典的理由,并形成持續(xù)探究魯迅及其作品的沖動與激動。
參考文獻
①錢理群《與魯迅的生命相遇——談<野草>中的哲學與想像力》,《北大文學講堂》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高新區(qū)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