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濤
內(nèi)容摘要:本文利用自建語料庫,從跨文化交際視角,選取了“international”和“國際”兩個檢索項,初步驗證了非語法結(jié)構(gòu)的顯化。本文提出可以通過小范圍檢索,搜集中文及英文檢索項,并觀察顯化規(guī)律。大規(guī)模檢索時設定“且”或者“且非”的檢索邏輯,提高大規(guī)模檢索效率。
關(guān)鍵詞:平行語料庫 顯化 跨文化交際 非語法結(jié)構(gòu)
1.引言
顯化的定義是“譯文中把隱含在原文的意思明晰化”(Baker& Saldanha,2001:80),顯化的目的是“具體清晰表達源語含義”(張其帆,2009:77)。Baker(1993)預見,語料庫能幫助翻譯學者揭示譯語文本的內(nèi)在規(guī)律。而顯化正是她提出的幾項口筆譯普遍特性之一(Baker,1996)。
利用語料庫對顯化現(xiàn)象的探討主要集中在類比顯化和語際顯化兩個方面。語際顯化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譯文中添加(adding)或明示(explicating)原文中隱含(implicit)語言成分的過程,目的在于更清楚地傳達原文中的語法和非語法信息”(黃立波,2007:3)。語際顯化的研究通常利用由源語文本及對應翻譯文本構(gòu)成的平行語料庫。本文所討論的是語際顯化。
以中英語言對,尤其是中譯英方向語際顯化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可謂豐富。此類研究主要采取語言學視角,針對的研究對象集中在連接詞的顯化(陳建生&蔣揚,2015;馮全功,2016;繆佳&邵斌,2014)、人稱代詞的顯化(繆佳&邵斌,2014;佟玉平,2014;趙晴,2011),及特殊語法結(jié)構(gòu)的顯化(柯飛,2003)。其檢索項通常是具體的詞或語言結(jié)構(gòu)。相反,對非語法方面的顯化進行大規(guī)模檢索和統(tǒng)計相對困難(黃立波,2007),不利于計算機自動處理。本文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fā),利用作者自建的漢英平行語料庫,初步探索對非語法結(jié)構(gòu)顯化進行大規(guī)模自動檢索和統(tǒng)計的可能性。
2.跨文化交際視角
張其帆(2009)從Hall(1976)提出的“文化分類模型”出發(fā),認為,“翻譯中的顯化與翻譯作為跨文化、跨語言交際的本質(zhì)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ibid.:78)。他認為,中文屬于高語境(high context)團體取向文化,英文屬于低語境(low context)個人取向文化。所以,中譯英翻譯過程中,“英語譯文中須增補源語語境中之含義”(ibid.:78),即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翻譯顯化現(xiàn)象。
通過對交替?zhèn)髯g中顯化現(xiàn)象進行分析,張其帆將顯化歸類為“不可或缺”型、“語境補充”型及“可有可無”型,后兩種都是譯文對源語語境的增補。目的是顯化語境內(nèi)容,在譯文中加入解釋,幫助必須依靠譯員的聽眾/讀者理解原文信息?!翱捎锌蔁o”型顯化根據(jù)內(nèi)容,可以歸類為“顯化中國相關(guān)”、“顯化國際”、“顯化語氣”、“顯化形容詞”和“顯化數(shù)字”。
3.研究方法
3.1檢索項
本文參考張其帆(2009)的案例研究,以“可有可無”型顯化中“顯化國際”類為研究重點,選取英文譯文中“international”和中文原文中“國際”為檢索項。選取“international”作為檢索項,是因為中文在表述某些概念,如“金融危機”時,其范圍,“國際”,是隱含在語境中的。而在英語譯文中,這一信息可能需要顯化,即“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以突顯其影響范圍。另一方面,以往的顯化研究所選擇的檢索項,通常是在譯文中選取。只有原文特有的結(jié)構(gòu)才在原文中選取檢索項,如中文的“把”字句(柯飛,2003)。本文選取“國際”,因為該詞除了表示“各國之間”之外,在中文語境下還表示“除中國之外的”,如“國際友人”其實是指“外國友人”,這一語境信息是中文特有的,所以在中文原文里選取檢索項。
3.2語料庫
本文所用語料庫為作者自建的漢英平行語料庫,收錄了臺灣《光華雜志》2010年全年共229篇文章及其英語譯文。共收錄60.99萬漢字及42.49萬單詞。語料以中文原文為基準進行了句對齊處理,中文使用ICTCLAS1.0(張華平,2002)進行分詞處理,沒有進行標注。檢索工具為ParaConc 1.0(Barlow,2001)。
3.3“international”檢索結(jié)果及分析
使用“international”為檢索項在英文譯文中共得到270條檢索結(jié)果。逐一對比原文后,屬于顯化的有55條,占總數(shù)的20.37%;屬于再現(xiàn)的(原文中有明顯對應詞)有215條,占總數(shù)的79.63%。顯化的條目符合張其帆(2009)總結(jié)的規(guī)律,如:
1S:2000年獲得珊瑚礁界最高榮譽“達爾文獎章”的羅亞,在2009年7月第一次訪臺……
1T:In 2000, Loya received the Darwin Med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eef Studies, the highest honor bestowed on those in coral scholarship. In July of 2009 he made his first visit to Taiwan.
上面的例子是“顯化國際”的典型,中文“珊瑚礁界”指的是研究珊瑚礁的學術(shù)界,其范圍指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全球?qū)W術(shù)界。這一信息原本是隱含在中文原文語境里的,譯文中加入“international”以顯化其“珊瑚礁界”是指全球?qū)W界。
值得注意的是,在檢索結(jié)果中,屬于再現(xiàn)的條目可歸納為五種,譯文中的“international”分別對應原文中的“國際”“全球”“世界”“跨國”,其類型和分布如下表所示:
可見,屬于再現(xiàn)的檢索條目中,絕大部分(91.63%)對應中文原文的“國際”。
3.4“國際”檢索結(jié)果及分析
使用“國際”為檢索項在中文原文中共得到263條檢索結(jié)果。逐一對比譯文后,屬于顯化的有20條,占總數(shù)的7.6%,顯化的對應形式有“other countries”(6條)和“foreign”(14條)兩種,例如:
2S:……總計有大陸26人、臺灣23人、國際8人,共57位攝影家參展,展出作品近170幅。
2T:…26 from mainland China, 23 from Taiwan, and eight from other countries.
3S:2009年共7,764位,分散在一百多所大學中,這些來自全球110個國家的國際學生為何而來?
3T:In 2009 a total of 7764 foreign students, hailing from more than 110 nations, were scattered at more than 100 universities throughout Taiwan.Why have these foreign students come?
上面兩個例子中,中文“國際”指的是除中國以外的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中文讀者可以從語境中得出這個信息,但在英文中需要顯化“除中國之外的國家”之意。
屬于再現(xiàn)的243條檢索結(jié)果中,有191條(78.6%)的再現(xiàn)形式是“international”,占絕大多數(shù)。
4.非語法結(jié)構(gòu)的大規(guī)模檢索
4.1檢索項的選擇
從上文可以得出,非語法結(jié)構(gòu)的顯化較分散。同時,檢索項也多種多樣,可包括中文專用項(成語、俚語等)、中文習慣用法(如本文的“國際”表“國外”)等等。這些特點都不利于計算機大規(guī)模檢索。要實現(xiàn)大規(guī)模檢索,首先需要篩選具體的檢索項。
Fan(2012)在對中譯英顯化過程的實證研究中,將可能出現(xiàn)顯化的原文標記為“關(guān)注區(qū)”(area of interest),并對這些詞句進行追蹤觀察。本文借鑒這一思路,提出可先小范圍檢索,在原文中定位“待顯項”,在譯文中定位“顯化項”?!按@項”是指中文原文里有可能在譯文中進行顯化的檢索項,可以通過詞表工具,收集中文特有的說法或者中文中有特殊習慣用法的詞語。“顯化項”指譯文中可能是顯化結(jié)果的檢索項,可通過對比中英文詞表對應詞的出現(xiàn)頻次,如英文頻次明顯高于中文,則可考慮該檢索項是顯化結(jié)果。另外,非顯化現(xiàn)象中,原文譯文對應的部分設為“再現(xiàn)項”。
黃立波(2007)指出,顯化的方式主要有添加和明示兩種方式。添加即原文中沒有與“顯化項”對應的部分,明示則指原文中有“待顯項”與“顯化項”對應,但語境信息被顯化。針對不同的顯化方式,在大規(guī)模檢索上也有不同方法。
4.2“添加”顯化
本文“international”檢索結(jié)果中的顯化即“添加”顯化,即在原文中沒有與“顯化項”(“international”)對應的“待顯項”。但通過小范圍檢索可發(fā)現(xiàn),與“顯化項”對應的原文“再現(xiàn)項”大部分是“國際”??偨Y(jié)出這一規(guī)律后,可用“且非”邏輯排除檢索結(jié)果中的再現(xiàn)條目,即在譯文中檢索“international”且排除原文有“國際”的檢索結(jié)果。這樣可以排除大量干擾,且有較高準確率。
4.3“明示”顯化
本文“國際”檢索結(jié)果中的顯化即“明示”顯化,即原文中有“待顯項”,但“顯化項”明示了其隱含信息。通過小范圍檢索發(fā)現(xiàn),“國際”對應的譯文“再現(xiàn)項”大部分為“international”,因此可采用4.2中的“且非”邏輯,排除檢索結(jié)果中的再現(xiàn)結(jié)果。另外,“國際”對應的“顯化項”只有“other countries”及“foreign”兩類,因此,也可以用“且”邏輯,即在中文檢索“國際”且對應英文中有“other countries”及“foreign”的檢索結(jié)果。這樣也能排除干擾。
5.結(jié)語
本文利用自建語料庫,從跨文化交際視角,初步驗證了非語法結(jié)構(gòu)的顯化。并提出大規(guī)模檢索非語法結(jié)構(gòu)顯化的思路。通過小范圍檢索,搜集中文及英文檢索項,并觀察顯化規(guī)律,得到“待顯項”“顯化項”和“再現(xiàn)項”。檢索時設定“顯化項”“且”“待顯項”,或者“顯化項/待顯項”“且非”“再現(xiàn)項”的搜索邏輯,能減少檢索結(jié)果中的干擾項,提高大規(guī)模檢索效率。
參考文獻
1.Baker, M. (1993).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233, 250.
2.Baker, M. (1996).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3.Baker, M. & Saldanha, G. (Eds.). (2009).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Routledge.
4.Barlow, M. (2001). ParaConc version 1.0
5.Fan, Z.(2012).Product and Process Perspectiv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Explicit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6.Hall. Edward,T.(1976). Beyond Culture.New York: Anchor Books,222,13.
7.陳建生,&蔣揚.(2015).中文小說英譯中連接成份顯化研究.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6(1),116-121.
8.馮全功.(2016).中文小說英譯中的邏輯顯化顯化研究.山東外語教學,16(4),83-90.
9.黃立波.(2007).基于漢英/英漢平行語料庫的翻譯共性研究. 復旦大學出版社.
10.柯飛.(2003).漢語“把”字句特點、分布及英譯.外語與外語教學(12),1-5.
11.繆佳,&邵斌.(2014).基于語料庫的漢英翻譯中的顯化研究——以余華小說《兄弟》英譯本為個案.外國語言文學,31(1), 36-42.
12.佟玉平.(2014).基于語料庫的漢英翻譯顯化現(xiàn)象研究——以人稱代詞主語為例.外語教學,35(1),104-107.
13.張華平.(2002)ICTCLAS1.0.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