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寄語
一、后現(xiàn)代心理輔導取向應運而生
受到社會發(fā)展及后現(xiàn)代哲學的影響,心理輔導也出現(xiàn)了新的趨勢。近二三十年來以短程、解決導向、正向關注為特征的一些輔導理念和方法得到迅速發(fā)展和傳播,其中以敘事輔導、焦點解決典型為代表。同時,合作取向、隱喻故事治療等亦屬于后現(xiàn)代輔導的范疇,這些方法共同受到社會建構主義、短程輔導、系統(tǒng)論、策略輔導、催眠輔導的深入影響而具有一些共同的因素。
后現(xiàn)代心理輔導認為,人的成長是在與環(huán)境互動的過程中積極建構的,人們會對自己的經歷建構、創(chuàng)造、支配賦予意義。后現(xiàn)代心理輔導強調正向的思考和學習,不以病理性的分析為導向,不將“真理”和“客觀性”強加在個體身上。鼓勵個案從講述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我的存在和價值,感受講述的故事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方式,使個體改變對問題的看法,并引導個體重新講述有正向意義的故事。
同時,由于受到策略治療學派和系統(tǒng)觀的影響,后現(xiàn)代心理輔導相信人本身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有時會在以往無效的方法里循環(huán),因此,需要通過積極的暗示、引導,調動已有的潛能和經驗。同時,人的整體系統(tǒng)是平衡的,一旦有效的部分擴大,無效的部分就減少,一點點小的改變就會帶來整個系統(tǒng)的改變。
二、后現(xiàn)代心理輔導對教育理念的影響
經過二三十年的發(fā)展,后現(xiàn)代心理輔導因其有效性和快速性,得到廣泛認同,并已經超越了心理輔導和咨詢的領域,在教育、醫(yī)療、社區(qū)、企業(yè)管理中都得到了充分應用;特別是在教育領域中,由于切合學生在成長中出現(xiàn)的一些發(fā)展性問題,基于正向的、建構的、解決導向的觀點,給教育的本質帶來了新的視角。
因此,后現(xiàn)代心理輔導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教育領域都得到迅速傳播與普及,因為這不僅僅是心理輔導方法和技術的發(fā)展和改變,更重要的是對人和學生看法的轉變。強調學生是在與環(huán)境互動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盡管學生會被過去影響,會出現(xiàn)問題,但不會被過去決定。每個學生都是自己問題的專家,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資源,能夠進行自我管理,教育者要看到學生問題之外的“例外”,教育的本質在于引發(fā)和挖掘這些資源并促進其在現(xiàn)代和未來的遷移。
三、《后現(xiàn)代心理輔導》專欄的內容設計
鑒于后現(xiàn)代心理輔導已經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認同,為更好地和中小學管理者、心理教師、班主任、學科教師共同探討如何更加有效地將這些方法和策略應用于教學實踐,特開設此專欄,并將陸續(xù)推出主題內容,如隱喻故事、焦點解決、敘事輔導等,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臺和資源,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由于后現(xiàn)代心理輔導方法和流派眾多,為更好地使讀者了解每一種流派的精髓和方法,以及考慮到在學校中使用的有效性和操作性,首先推出隱喻繪本故事專欄。
四、隱喻繪本故事
(一)每個人都愛故事——隱喻故事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隨著婉轉起伏的情節(jié)和人物豐富細膩的心靈世界,我們都會跟隨著故事呈現(xiàn)給我們的感受在體驗別人故事的同時整合自身的經驗和生命,仿佛那個人即我們自己,這就是故事的神奇力量!最早使用隱喻心理治療的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Erichson)曾說“治療最重要的應該是要令人著迷”,因為隱喻可以促使人努力去提取潛意識里豐富的資源。
隱喻是一種比喻,用一種事物暗喻另一種事物,包含感知、體驗、想象、理解、談論此類事物的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隱喻不是一種白描的語言形式,而是表達了圖像或影像。隱喻本身會引發(fā)聆聽者或閱讀者有如冥想般的身體經驗與知覺感官不同層面的經驗。
(二)每個人都是故事——隱喻故事是給所有人的心理營養(yǎng)
隱喻故事邀請你來到色彩繽紛的想象世界,讓內在資源更順暢地融在隱喻與故事里,看到更豐富的自己和已經擁有的資源。隱喻治療適合的人群廣泛,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喬治·彭斯認為,“故事總是比任何道理都更容易被接受。普通人都可以找到與自己相應的故事,得到啟發(fā)?!彼摹?01個重塑人生的故事》,匯集了長年臨床實踐中的101個曾用于治療各種心理疾病的“處方”,每個“處方”就是一個故事;針對不同的心理困惑,采取隱喻的形式,讓讀者從故事中發(fā)現(xiàn)問題,產生共鳴,最后達到激勵、改變的效果。這種方法廣受歡迎,該書也曾被選為加拿大中學課本。
(三)隱喻繪本故事在教育中的應用
隱喻故事,對于成長中的孩子就更有吸引力和促進作用,因此,本欄目特別與具有豐富的一線心理健康教育經驗的創(chuàng)作者合作,提供給讀者的都是原創(chuàng)的隱喻故事,并輔以圖畫,我們稱之為隱喻繪本故事;同時為大家提供如何使用這些故事的教學設計和提問策略,供大家在實踐中參考。
首期我們要解讀的繪本故事是《找天邊》,見本期封三。這個繪本故事里,隱喻著每個人對自己發(fā)展可能性的想象和期望,以及對生命力量的追尋和探索。對于孩子來說,也可以是一種真實的“天邊”的探索。這個故事本身就是可以被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建構和創(chuàng)造的。
教育使用建議
一、可以用在班級教學中,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表達能力
(事先和學生約定,在別人描述的時候,要耐心傾聽。)
1.你們玩過這樣的游戲或者類似的游戲嗎?
2.愿意跟我們分享你找到的天邊嗎?
3.如果你愿意的話,可以把你找天邊的過程畫下來。
4.聽到或者看了別人找的天邊,你有新的感受嗎?
二、針對一些學生,進行互動式的故事講述
1.跟學生說明要邀請TA一起玩?zhèn)€講故事的游戲。
2.讓學生把整個故事用文字描述出來,教師給予肯定和回應。
3.提問學生最喜歡哪個情節(jié)?感受如何?邀請學生具體描述一下。
4.詢問學生:“假如你是果果,除了花朵,你會找誰去問問題呢?”
5.提問學生:“如果你是花朵、駱駝、螞蟻、老鷹,你的天邊在哪里呢?”
解讀:吳洪健,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英國 King’s College教育學院及Manchester University教育學院訪問學者;歐洲UKASF(短程輔導實踐協(xié)會)會員、英國BRIEF(短程治療中心)會員。
繪著:張群智,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德育心理培訓中心專職教師,北京市朝陽區(qū)教育學會生命教育研究分會會長。
編輯/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