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曉峰
所謂教學資源,是為了保證教學有效開展而提供的各種可利用的素材或條件,主要包括教材、案例、圖片、網站、課件或視音頻等,也包括教師的教具、基礎設施等,范圍廣泛。毫無疑問,教學資源蘊含著大量的教育信息,能創(chuàng)造出一定的教育價值。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需要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他們的日后發(fā)展奠定基礎,所以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有效開發(fā)和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資源,有著廣泛而深遠的意義。筆者嘗試研究小學信息技術課堂開發(fā)與利用教學資源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 緊扣課本,開發(fā)教材資源
課本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但肯定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在保證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質量方面起著主導作用。根據新課程編寫的新教材,充分結合了信息技術學科的基本特征,為教師確定教學目標、學生確定學習目標提供了依據,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1.借助教材重組知識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它是面向廣大地區(qū)的學生而修訂的,反映的是某一門學科的基礎知識。由于各地教育信息化水平不均衡,小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也略有差異。同一本教材,有的學生覺得內容過淺,提不起學習興趣;但也有的學生覺得教材難度過大,不易理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利用教材資源時,要主動成為教材的開發(fā)者,對其進行二次開發(fā),為學生提供更適合的教學內容。
2.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適當刪減部分內容
與其他學科一樣,在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從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并根據學生的發(fā)展水平適當刪減部分內容。
● 聯(lián)系實際,挖掘網絡資源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現(xiàn)在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了很多網絡知識,網絡資源也成為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資源,可以為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提供豐富多彩的資料,從而充實教學內容,拓展學生視野。因此教師要抓住時機,善用網絡資源,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1.靈活應用網絡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網絡資源浩如煙海,各種學習資料都可以從網絡中找到,網絡資源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插上翅膀,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如今,大部分小學生對網絡已不再陌生,他們當中很多都能熟練使用網絡瀏覽網頁,如果教師再按部就班地為小學生講述因特網的理論知識,可能難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時教師可以利用任務驅動法,讓學生圍繞相關任務深入了解網絡知識。例如,在教學“遨游因特網”這部分內容時,筆者針對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了瀏覽器,初步掌握了瀏覽網頁的操作的實際情況,設置了“參觀網上動物園”的任務。這樣不僅將教材上的知識涵蓋了進去,也讓學生了解了一些平時不常見的小動物,增長了見識,學習效果較好。
2.利用網絡資源搜集素材
網絡資源豐富多彩,有各種各樣的素材等著師生一起去挖掘。在教學“裝飾個人博客”這部分內容時,筆者鼓勵學生在網絡上搜集優(yōu)秀的博客范本、有用的裝飾材料,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學生之前學過的搜索引擎的使用,還能讓他們根據興趣愛好搜集有用的材料,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 圍繞目標,利用生活資源
信息技術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教師在教學時應積極利用生活資源,讓小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其實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1.圍繞教學目標,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組織課堂教學
拉近信息技術教學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認識計算機”一課時,筆者沒有根據教材安排講解什么是CPU、軟件、硬件等,而是為學生準備了一套舊的計算機主機,并與學生一起探究機箱內的秘密。當筆者打開機箱,將各個零件拆解下來時,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了。每拆一個配件,筆者就讓學生互相傳送,讓學生能近距離看看計算機的“內臟”,讓他們親手摸一摸,并告訴他們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小零件的配合,計算機才給我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從而讓他們樹立學好信息技術的決心。
2.在作業(yè)設計中應用生活資源
在設計中應用生活資源,可以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便捷訪問網站”這一課時,筆者沒有采取教材中要求學生利用“百度”網站查找相關信息的實踐練習題,而是讓學生上網查找旅游長假將要出行的旅游目的地,搜集一些目的地的相關信息,如景點介紹、門票價格、當?shù)靥禺a、旅游攻略等,再將這些信息匯總到一起,形成一份“旅游計劃”。這樣的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使其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 貼近學生,妙用學生資源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學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他們經常能夠迸發(fā)出一些思維的閃光點,而這又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切入點。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這一重要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或活動,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就相關內容進行交流,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資源生成。
1.努力挖掘“原始資源”,生成新的教學資源
小學生雖然年紀尚小,但他們普遍已經接觸過計算機,并對信息技術有著自己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初始課“信息與信息技術”時,首先,筆者并沒有直接進行理論傳授,而是讓學生自己說說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并引導他們談一談人類是如何獲取信息、傳播信息和加工信息的,針對這些問題,學生們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暢談想法;其次,筆者結合學生的回答引入了本課教學內容,有了之前的知識鋪墊,學生很快就投入到教學的情境中,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善于發(fā)現(xiàn)閃光點,拓展教學內容
小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有時候迸發(fā)出的觀點十分有價值,這就要靠教師細心發(fā)現(xiàn),因勢利導。例如,在教學“‘我的電腦’窗口”一課時,有個知識點是了解菜單欄,筆者讓學生自主探究各菜單的功能,在實踐中學生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菜單中省略號和三角符號的“秘密”,這時筆者再讓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索,嘗試了解其他符號的功能,這樣學生就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信息素養(yǎng),為日后學習奠定了基礎。
總之,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教學資源是豐富多彩的。作為教學的引領者,教師要深入挖掘各種教學資源,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為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