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日月
中華上下五千年,禮儀之邦美名揚。中華文化歷經幾千年在世界上仍熠熠生輝,中華民族歷盡風雨卻仍屹立于世界,其中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德是不可或缺的基石。而在五德的傳承中,中國式家庭教育功不可沒。
仁之美,在于一個善心?!叭省钡囊饬x太廣闊,也許是郊游時留心一塊“青草茵茵,腳下留情”的指示牌,也許是陪孩子學習《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的仁愛。豐子愷先生平生樂善好施,不論雜物還是書畫,都愿隨緣而施。那他是如何養(yǎng)成這慷慨大方的性格的呢?那是因為家庭的熏陶和培養(yǎng)。
義之美,在于一身正氣。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很多都上不起學,如何行事做人只能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國廣西平安村,嚴酷的自然條件給了他們貧窮的生活,也讓那里的孩子懂得幫父母、幫伙伴、幫鄰里,知道大家只有團結奮斗,才不會饑餓和貧窮。今日你幫我,明日我助你,父母的行為孩子往往會效仿,而這,就是義。
禮之美,在于一方和情。小時候,大概父母對我們說得最多的話就是“要懂禮貌”,這是典型的家庭教育。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科舉屢次不中,干脆在家教兒子,把自己的滿腹經綸、禮儀規(guī)范——傳授給兒子。后來,蘇軾卷入“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他對那些惡語、嘲諷表現(xiàn)得云淡風輕,被貶也吟誦著“又得浮生一日涼”。他心態(tài)豁達,無論境遇如何也未曾失了禮儀。蘇洵在蘇軾心中撒下的種子,終究長成了參天大樹。
智之美,在于一絲書卷氣?!叭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雖有些偏頗,卻也反映出了人們對讀書的重視。我們的啟蒙老師往往是我們的父母,正是一個個中國家庭對讀書的重視,才讓我們的文化一代代傳承,讓我們擁有了智慧之美?!耙婚T父子三詞客”正說明了這一點。
信之美,在于一廂真意。他擁有富貴榮華,卻渴慕布衣清歡;他身處紅墻綠瓦,卻心思粗茶淡飯。他就是寫下“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納蘭容若。納蘭容若的父親給了他最優(yōu)質也最權威的家庭教育,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他對守信格外重視。懵懂初心時對青梅竹馬的諾言,他到死也不曾忘卻。守信是痛苦也是癡情,而他一生無悔。
每一個中國家庭即便不是五德教育面面俱到,也必汲取一二,這是中華傳統(tǒng),也是中華美德,更是流淌在每一個中華兒女身體中的滾燙的血液。與天地相比,每一個人都渺若微塵,恰似天地一蜉蝣,但具備了“仁、義、禮、智、信”,微塵也能化作璀璨奪目的明珠。
名師點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精華與糟粕并舉。中國式家庭教育包羅萬象,鮮花與板磚齊飛。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沒有一味批判,而是重在建設,以一支生花妙筆,將傳統(tǒng)文化與家庭教育有機穿插,從而建立起一個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理想國。作者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也為文章增色不少。
(陳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