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雪,岳淑琴,王曉琴(甘肅省人民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氣道濕化管理方法探討
龔雪,岳淑琴*,王曉琴
(甘肅省人民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目的 探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不同濕化方法的效果。方法 選擇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60例,分為間斷推注組、氧化霧化組和微量泵組,評估各組患者氣道痰液黏稠度的變化和肺部感染控制時間。結果 微量泵組在氣道分泌物性狀控制、肺部感染控制時間方面較間斷推注組和氧化霧化組有明顯優(yōu)勢。結論 微量泵持續(xù)氣道濕化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有效的氣道濕化方法之一。
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氣道濕化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因昏迷時間長、反復誤吸、咳嗽反射差等因素常需行氣管切開術。氣管切開術是解決呼吸道梗阻、搶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但對于氣管切開后不需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因上呼吸道完全喪失了氣體加溫、濕化、過濾功能,易導致下呼吸道缺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燥及排痰不暢等,因此,氣管切開術后氣道的濕化管理非常重要,濕化效果??芍苯佑绊憮尵鹊某蓴 D壳?,臨床上使用的氣道濕化方法主要有間斷推注濕化法、輸液管持續(xù)滴注法、微量泵持續(xù)濕化法、人工鼻濕化法、霧化加濕濕化法等。本研究對我科2012年10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60例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患者分別采用間斷推注、氧化霧化、微量泵持續(xù)濕化3種方法,并進行臨床觀察與比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2年10月至2015年5月我科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患者60例,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34.0±14.2)歲。排除標準:(1)有嚴重的系統(tǒng)性疾病或感染;(2)GCS評分3分;(3)年齡大于60歲;(4)氣管切開后3 d內需要機械通氣治療者;(5)住院時間小于3天。
1.2方法
所有入選患者均采用一次性吸痰管進行開放式吸痰,3組均以37℃的0.45%氯化鈉注射液作為濕化液。間斷推注組每隔1小時以注射器間斷往氣管套管內推入5 ml;氧化霧化組采用吸氧面罩持續(xù)霧化吸入,每小時吸入約5 ml;微量泵組以50 ml注射器抽取濕化液,連接一次性延長管,延長管前端與吸氧管末端一同插入氣管套管內,微量泵泵注速度為2~6 ml/h。
1.3觀察指標
(1)痰液黏稠度[1]:Ⅰ度:痰如米湯或白色泡沫樣,吸痰后玻璃接頭內壁無痰液滯留;Ⅱ度:痰液外觀較Ⅰ度黏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頭內壁滯留,但易被水沖洗干凈;Ⅲ度:痰液外觀明顯黏稠,呈黃色并伴有血痂,吸痰時,吸痰管常因負壓過大而塌陷,玻璃接頭內壁滯留大量痰液,且不易沖洗干凈。
(2)依照臨床肺部感染評分[2,3]標準進行評估,<6分為肺部感染已控制,記錄肺部感染控制時間。
1.4統(tǒng)計方法
應用SSPS 13.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3組72小時后濕化效果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肺部感染控制時間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2.1氣道分泌物性狀比較(見表1)
表1 3組濕化效果比較(n)
從濕化后痰液黏稠度來看,微量泵組與其他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19.23,P<0.05)。
2.2肺部感染控制時間比較(見表2)
從肺部感染控制時間來看,微量泵組與其他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F=25.45,P<0.05)。
(1)重型顱腦損傷的救治是神經外科臨床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手術后呼吸道管理非常重要。由于腦外傷后吞咽反射減弱,加上嘔吐、窒息及肺部感染,會加重腦缺氧及腦水腫,為挽救患者生命,常需氣管切開改善通氣、促進排痰。正常呼吸道水分丟失約200 ml/d,而氣管切開后呼吸道水分丟失可達800 ml/d[4]。由于上呼吸道加溫、加濕功能喪失,導致吸入干燥空氣后呼吸道分泌物因喪失水分而變黏稠,甚至形成痰痂,同時損害呼吸道黏膜柱狀上皮細胞,使纖毛運動受阻。支氣管中儲留分泌物,使得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減少、肺順應性下降,對肺功能造成損害或引起氣道阻塞,肺部感染機會增加。因此,濕化呼吸道對氣管切開術后患者十分重要[5]。
表2 3組肺部感染控制時間比較(x±s,d)
(2)氣管切開術后濕化不足導致痰痂形成,肺部感染率隨氣道濕化程度降低而升高[6]。濕化程度的改善主要在于濕化方法的應用。研究顯示,吸痰時滴注生理鹽水會引起血氧飽和度降低,并增加感染機會[7]。因此,本研究采用0.45%氯化鈉注射液。臨床上多年來將氣管內灌注濕化液作為氣管切開患者常規(guī)護理操作,通常采用間斷或定時以注射器沿氣管套管邊緣滴入的方法。氣道灌洗能夠刺激氣管,稀釋細小氣管痰液,使之易于吸出,并且對氣道刺激小,不易引起刺激性咳嗽。霧化加濕濕化法利用射流原理將水滴撞擊成微小顆粒,懸浮于吸入氣流中進入呼吸道,從而達到濕化目的。氧化霧化濕化法使用面罩進行吸入,氧流量較大,能迅速提高血氧飽和度,改善缺氧狀態(tài),對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患者有重要意義。微量泵濕化法是利用微量泵向氣管內以恒定速度注入濕化液,注入速度可依據痰液黏稠度來調節(jié),持續(xù)給藥符合氣道持續(xù)丟失水分的生理需要,使氣道始終處于濕化狀態(tài)。本研究中對3種濕化方法進行氣道濕化程度和肺部感染控制時間的比較發(fā)現,微量泵持續(xù)濕化法的效果優(yōu)于霧化加濕濕化法和間斷推注濕化法,可能與其使氣道持續(xù)處于濕化狀態(tài),保持痰液稀釋,利于吸痰護理等有關。
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氣道濕化可降低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微量泵持續(xù)濕化法操作簡單、安全、可靠,濕化效果好,是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患者氣道濕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1]姜超美,白淑玲,王辰.人工氣道后痰液黏稠度的判別方法及臨床意義[J].中華護理雜志,1994,29(7):434.
[2]Gursel G,Demirtas S.Value of APACHE II,SOFA and CPIS scores in predicting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 Respiration,2006,73(4):503-508.
[3]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nd the Infection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hospital-acquired,ventilator-associated,and healthcare-associated pneumonia[J].Am J Respir Grit Care Med,2005,171(4):388-416.
[4]盧衛(wèi)寧,崔彩萍,吳有琳.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后氣道濕化方法的效果觀察[J].廣西醫(yī)學,2009,31(9):1378-1379.
[5]孫龍鳳,代冰,王愛平.不同氣道濕化方法應用于氣管切開患者的效果比較[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16-18.
[6]李有蓮,郭樓英.氣管切開后呼吸道護理相關因素的監(jiān)護[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2):141.
[7]陳寶芝,趙丹鳳.氣管切開術后氣道濕化的護理進展[J].華夏醫(yī)學,2005,18(5):874-876.
(*通訊作者:岳淑琴)
R683.5
B
1671-1246(2016)15-0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