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徐國凱
(北方民族大學 文史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21)
?
明清時期寧夏地區(qū)水神信仰探析
趙毅,徐國凱
(北方民族大學 文史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21)
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與水息息相關,尤其在古代農業(yè)社會,水量的充足與否關系到農業(yè)生產(chǎn)的豐歉,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生活乃至生存。明清時期的寧夏地區(qū)處于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水神信仰多元化,包括自然神、龍神、人格神。在自然條件、地理環(huán)境、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下,水神信仰呈現(xiàn)出神靈種類多樣性、信仰階層廣泛性、南北方明顯差異性、政治色彩濃厚等特點。
明清時期;寧夏地區(qū);水神信仰
對于寧夏水神信仰的研究,學者們已經(jīng)取得一定的成果,如李智君《清代河隴民間信仰的地域格局與邊塞特征》[1]對寧夏平原的龍神和南部地區(qū)的湫神信仰進行了研究;仇王軍《明清時期寧夏的民間信仰》[2]對寧夏的湫水信仰進行了論述;楊帆《明清寧夏平原水利興修與水神信仰初探》[3]對明清時期寧夏平原水利發(fā)展進行了梳理,進一步對與之相關的水神信仰進行分析;王元林、楊帆《隴東湫神信仰的變遷——以朝那湫信仰為例》詳細論述了包括寧夏在內的朝那湫信仰的變遷[4]。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地方志為主要資料,以今天寧夏的政區(qū)為研究范圍,試圖全面、完整地描繪出明清時期寧夏地區(qū)的水神信仰圖景。
(一)泉水水體信仰
水作為自然物成為水神之一。由于自然原因,寧夏北部和南部地區(qū)均有泉,泉水因其全年的穩(wěn)定性,不僅被人們用于生活和生產(chǎn)活動,有的甚至在干旱時期被人們神化為具有降雨功能的神靈。
1.寧夏北部地區(qū)
筆者對明清時期寧夏北部地區(qū)的泉進行統(tǒng)計,通過表1可知,寧夏地區(qū)北部有為數(shù)不少的泉,但并非任何泉均具有禱雨的功能。用于禱雨且有靈應的僅有靈州和中衛(wèi)兩處,夏能儲蓄、冬不結冰的泉水本身就有奇異性,使得滴水泉、金積山泉、龍?zhí)度热蔀槎\雨多應的神圣之地。
表1 明清時期寧夏地區(qū)北部泉水統(tǒng)計表
續(xù)表1 明清時期寧夏北部地區(qū)泉水統(tǒng)計表
2.寧夏南部地區(qū)
明清時期寧夏南部六盤山地區(qū)山地林立,因此亦有眾多的泉。“山水潛出,停漬小壑曰泉?!稜栄拧吩弧疀F’。但亦有溢為細流者”[5] 107??滴酢堵〉驴h志》載:“儒學南二十步有官泉,英武廟前有小水泉,北城下有馬侍郎泉,縣東一里有蓮花池,城東百步及舊隆德堡俱有溫泉,得勝坡下有龍泉,湯羊嶺有線泉,底店有馬跑泉,神林堡有湧泉。頗多溫暖,而沍時不凝凍,而有湫數(shù)處。俗悉歸之滛祀之神,曰主雨澤旱禱則應?!盵6] 71可見,寧夏南部地區(qū)的泉比以平原地形為主的寧夏北部要多,僅隆德縣就有眾多泉,亦多為人們所利用,部分禱雨靈應。由表2可知,清代固原州泉水眾多,多在山崖間,立馬靈泉、三眼泉、大黑泉、暖泉等泉水成為干旱時期祈雨靈驗的“靈泉”。
表2 清代固原州泉水統(tǒng)計表
通過史料可知,寧夏地區(qū)有時將泉稱之為湫?!颁械男纬膳c泉有關。泉是地下含水層或含水通道呈點狀出露地表的地下水涌出現(xiàn)象。泉水多出現(xiàn)在山區(qū)與丘陵的溝谷和坡角、山前地帶、河流兩岸、洪積扇的邊緣和斷層帶附近”[2]82。湫和泉的區(qū)別在于,湫由泉水蓄積而成,面積廣闊,深不可測。民國《固原縣志》稱其為山間湖:“地勢外高中低,泉水蓄成湖泊曰山間湖?!盵5]104寧夏地區(qū)南部為黃土高原地形,山地林立,沒有寧夏平原便利的黃河水利灌溉做保障,該地對雨水的需求更盛。因此,山間眾多的湖泊,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湫水信仰,且具有悠久的歷史。湫水信仰不僅包括對水體本身的信仰,更多的是把水體神化,演化成以龍王為主體,玉皇、四圣母、菩薩等雜糅的湫神信仰。因此,湫神信仰劃入“龍神信仰”部分進行論述。
(二)太白山神信仰
太白山在陜西關中中部郿縣、武功以南的地區(qū),明末時太白山神作為祈雨靈驗之神已經(jīng)遍布關中地區(qū)。張曉虹在《文化區(qū)域的分異與整合——陜西歷史文化地理》一文中對陜西太白山神信仰進行了深入研究,其祈雨儀式為:“首先,主祭者沐浴齋戒;其次,派人往太白山靈湫祭祀,汲取靈湫水;再次,官民備鼓吹,迎取靈湫水,并供奉在當?shù)靥讖R;最后,官民共同在太白祠祈禱,而且太白祈雨儀式中最要緊的是前往太白山汲取靈湫水。若無此舉,則禱之不應?!盵7] 380-381明清時期寧夏南部地區(qū)的固原州亦有太白山,太白山的命名及對太白山神的崇祀與禱雨不無關系,從根源上屬于陜西太白山神信仰對周邊地區(qū)的輻射作用。其禱雨靈應的記載始見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總督郜光先《固原鼎建太白山神祠記略》[8] 236-237,且太白山神祈雨的靈驗與山上的湫水關系密切。
清代宣統(tǒng)《新修固原直隸州志》中“山川”部分始有太白山的記載,“太白山在州東三里許”[9]145,“太白三湫在太白山”[9]153。其“祠宇”部分記載:“太白祠,在州城北郊距城三里許。太白廟,在州城東郊太白山頂”[9]158,又在卷首畫有太白山和云根雨穴的圖?!皥D說”部分對此予以說明,“雨穴為太白山后峽也,距城東南五里,蜿蜒聳拔,必攀藤葛而上。寺居絕頂。山陰有泉。曰‘大太白、二太白、三太白’。崖側立坊,署曰‘尋雨穴’及‘躡足云根’石額。有茅庵祀泉神。三泉水色瑩碧,澄澈坳深。遇旱,官民汲湫以驗,尤為奇應。戊申夏余步禱于此得雨逾尺,足微信云?!盵9]125可見,太白山在清代是官民禱雨的場所,建有太白祠和太白廟祭祀,而且極其靈驗。民國《固原縣志》載:“又南門外有太白山,山之東凸處有太白泉三,禱雨頗靈。邑人稱為云根雨穴者,為八景之一。又南區(qū)蒿店鎮(zhèn)亦有太白山,均有廟?!盵5]362民國時期,固原縣其他地區(qū)亦有太白山及太白廟,足見太白山神作為禱雨靈驗的水神影響力之大。
(一)寧夏北部地區(qū)的龍神信仰
1.河渠龍神
地方政府祭祀的多為河渠龍神,祭祀的目的和儀式均與河渠的興修和利用有關?!皬R既成,釋奠且有日,每歲四月立夏,邑之文武官吏,儼然造焉,凡邑之力農而服田者,咸盂酒豚蹄而從之,名曰‘迎水’之祭。秋收報賽,邑之文武官吏又儼然造焉,邑之士庶,亦庾億倉盈,含鼓而從之,名曰‘謝水’之祭?!盵10] 776-777由此可知,對龍神分兩次祭祀,“所謂四月立夏的‘迎水之祭’,即開渠灌溉時的祭祀,而秋收時的‘謝水之祭’是渠首封口時的祭祀”[1]122。文武百官為祭祀的主體,既是對龍神神力的崇拜,但從深層次講,龍神祭祀也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昭示著水權歸地方政府擁有和分配。有賴于水利灌溉的農人亦參與其中,通過供奉祭品來迎接神靈的饋贈,秋收之后,緊隨官員,擊鼓感謝龍王的庇佑。
寧夏平原盡管有黃河水利灌溉之便,“然河水一石,其泥六斗,一歲所浚,且不能敵一歲所淤”[10] 282。泥沙淤積,阻塞河道成為河渠治理棘手的問題。泥沙淤積有春天浚渠工作草率等人為的原因,為此巡撫楊應琚根據(jù)《浚渠條款》制定了“春浚規(guī)條十二則”解決此問題[10] 277-282。然而泥沙淤積亦有無法改變的自然原因,“而頻年河流出峽,勢折東趨,遇甚漲彌,漫波入唐來渠口水只數(shù)尺,稍咸則渠涸。又自正閘以下數(shù)十里,渠皆瀕山,白沙浩浩,隨風轉徙,常以千夫之力,旬日之功,一夕顛霾平衍復故”[10]782。人力不能改變,只能祈禱于神力,“每禱于上下神祗,唏噓涕零,默祝庇佑。己而興工逾月,清和開霽,暴風不作,沉沙不揚,而且黃流洄伏,改折而西。若或導之,適與唐來口相注。民吏爭睹,歡騰踴躍”[10]782??梢?,祭祀龍王亦有祈禱泥沙不淤積、渠道通暢的目的。
2.傳統(tǒng)司職降雨之龍王
寧夏北部地區(qū)地形多樣,西部主要為寧夏平原,除著名的賀蘭山外,亦有一些山地錯落于各地。東部為靈鹽臺地,在清代指靈州的東南部,這一地區(qū)沙漠崎嶇,降水稀少,盡管以牧業(yè)和鹽業(yè)為主,但多地以耕牧相兼,在沃壤之地或山坡從事農業(yè)生產(chǎn),在干旱時期,亦有祭祀龍王祈雨的需求。寧夏平原盡管有發(fā)達的水利灌溉,但亦需要雨水的滋潤,遇到長時期的天旱勢必對農業(yè)生產(chǎn)造成不利影響,因而也有祈雨的需求。黃河灌溉也存在不足,水量大時河水溢出,造成水災,淹沒農田,故亦有祈求雨水適當?shù)脑竿?。祈晴或是祈雨,地區(qū)不同,目的亦不同??v觀清代寧夏北部地區(qū)的災害情況,寧夏縣、寧朔縣旱澇災害交替較多,對龍王祭祀的目的為“旱澇雨旸”。如寧夏府城周邊地區(qū)的村堡“塑像每以三,初不解其故,及觀朔方舊志,有王遜《莎羅模龍王祠記》,乃知三龍神者,即所稱莎羅模、祈答刺模、失哈刺模。旱澇雨旸,禱輒有應,自前明迄今,為一方庇蔭”[10]183。通過對清代寧夏地區(qū)水旱災害的統(tǒng)計可知[11]25-46,74-104,中衛(wèi)縣、平羅縣、靈州均有水旱災害,黃河水渠能灌溉到的地方水旱災害交替,而地勢高、水渠灌溉無法到達的地方則以旱災為主。因此,寧夏北部各地面臨的情況不同,對龍王祭祀的目的亦不同。
(二)寧夏地區(qū)南部的龍神信仰
明代寧夏南部地區(qū)關于龍王的記載,嘉靖《固原州志》無“祠祀”部分,萬歷《固原州志》“祠祀”部分未有龍王廟的記載。但從藝文志、碑記可以找到相關記載,龍神和湫水信仰是分不開的。
寧夏南部地區(qū)有朝那湫,亦有其他民眾命名的湫。通過表3可知,“北亂池”與“白鸞池”為同一地方,隆德縣的“靈湫”即為固原州的“北亂池”,當?shù)厝思漓搿岸鳚纱笸酢逼碛辍6駠堵〉驴h志》載:“惠澤大王(祠),在縣東北四十里,回亂被毀,邑民重修”[12]89,說明民眾祈雨時祭祀的湫神應為“惠澤大王”。明代呂柟《重修北亂池龍神廟碑記》載:“平?jīng)隹の鞅睂僖卦宦〉?,曰開城,兩界間有湫池,闊一百七十丈,深許不可測。久澇不溢,久旱不竭,其下有龍神焉?!?jīng)龈脖拘胁恐帘耍瑫r旱三月矣?!稳?,果大雨如注,明日又雨。四郊沾足,豆麥復榮,百谷播種?!盵8]106-107可見,北亂池被視為有龍神居住的湫池,地方官祈雨的成功,解除了人們對農業(yè)歉收的焦慮,亦使龍神廟得到重修。
嘉靖《固原州志》記載了元代時對朝那湫的祭祀活動。《重修朝那湫龍神廟記》:“開城州東北距三十五里,有湫曰朝那,有山環(huán)焉。湫東岡阜上直祠,神曰蓋國大王?!盵8]87通過表3可知,明代時朝那湫分為東西兩處,此處朝那湫應為固原州的“東海”。“延佑甲寅,神降焉,攝土人佛玉寶通傳,復構堂屋,繪神塑像,俱盡其美。元統(tǒng)乙亥,月屆蕤賓,連旬不雨,禾且告病。知州朵兒只先一日齋戒,躬率僚吏奉幣祝恭,事祠下。未及州而澍雨,越三日乃止。均浹四境,郡人歡呼,民遂有秋之望?!盵8]87-88朝那湫成為官方和民間共同的祈雨場所,官方將能興云致雨的龍神視為湫神,而當?shù)孛癖妱t視湫神為“蓋國大王”。
表3 寧夏地區(qū)湫池統(tǒng)計表
清代寧夏南部地區(qū)龍王信仰的狀況列表如下,通過表4可知,龍王廟設在縣城、州城的周邊,或山上有泉、池的地方。一部分為清代建立,如固原州城、海城縣城、鹽茶廳龍王廟,與清代帝王對龍王的崇祀和龍王作為司職降雨的水神的影響力不無關系。而寧夏南部地區(qū)更具特色的是湫神信仰,官方更多地將祈雨靈應的湫神視為龍王加以祭祀。民眾信仰的湫神則更加多元,除北亂池的“惠澤大王”和朝那湫的“蓋國大王”之外,隆德縣有玉皇、四圣母、雷公、觀音,固原州有菩薩、太白。康熙《隆德縣志》載:“有湫數(shù)處,俗悉歸之淫祀之神,曰主雨澤,旱禱則應。嗚呼邪說,奸民淫祠,誣俗,世無狄梁公,孰能正之。”[6]71地方官將民間信仰的湫神視為“淫祀”,體現(xiàn)出上層統(tǒng)治者對下層民眾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傊?,寧夏南部地區(qū)為黃土高原地形,終年干旱少雨,明清兩代旱災頻發(fā),官民對雨水需求至盛,因而在祭祀司職降雨的龍王外,亦將祈雨靈應的湫水神化為多種湫神加以崇祀。
表4 清代寧夏南部地區(qū)龍王廟分布表
(一)雷神
明代雷神已經(jīng)成為道教神仙體系的人格化神靈之一,雷祖為級別最高的雷神,統(tǒng)領眾多雷公、雷將,司職興雷施雨?!睹魇贰ざY志四》載:“雷聲普化天尊者,道家以為總司五雷,又以六月二十四日為天尊示現(xiàn)之日,故歲以是日遣官詣顯靈宮致祭?!盵13]1307明清時期,寧夏地區(qū)雷神成為民眾禱雨靈應的神靈。如明代李如桂《雷神寺鐵鐘鑄文》載:“隆北里許,有山象形也。鐘靈毓秀,臨峙于前,與盤美環(huán)列。為民具瞻時,煥彩發(fā)祥,宜神棲焉。故民祈修雷神祠,為歲時雨澤也。禱則必應,庇福斯民……萬歷十四年歲在丙戌季春月造?!盵12]418-420清代呂天順《重修雷祖廟碑記》載:“雷祖廟創(chuàng)修于順治年間,變置于康熙二十九年,迄今廿有余載矣。而其間或禳災殃而□□遂通,或祈雨澤而無禱不應者,蓋屢屢矣。”[14]638
(二)關帝
明清時期寧夏地區(qū)的關帝成為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普遍信仰的神靈,除充當軍事保護神、城池保護神、商業(yè)保護神外,亦成為水神。當然,由于寧夏北部和南部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有較大差異,其具體的職能亦有所區(qū)別。明代管律《漢壽亭侯壯謬公祠碑》記載:“葉堡為夏鎮(zhèn)附邑,堡居耆德致仕千兵張君羽,偕二三碩彥,捐資市材,鳩工立祠以祀侯。雨旸衍期,于是乎祈焉。雨旸時若,于是乎報焉?!盵15]448此文反映的是明代寧夏鎮(zhèn)城周邊村堡關帝信仰的狀況,人們對關羽的崇祀,既祈雨又祈晴,因為晴雨適時農業(yè)才會豐收。寧夏南部地區(qū)關帝亦成為水神,如清代固原州城關帝立馬祠:“謹按祠址在北郊外半里許創(chuàng)建年久兵燹時傾圮,僅留頹壁,光緒中……以禱雨感應倡廉重修……供奉圣帝神像銅甲鐵馬冠盔揮刀金身丈六,儼然巍然望之令人肅敬。馬腹下有靈泉一眼,清流有聲,味甘如醴,遇旱必掏斯泉,禱雨累應。”[9]584張?zhí)瘛督ㄐ蕹麾株P帝廟碑記略》:“癸酉之歲,永文同社人,發(fā)心蓋造,建修靈祠??桓骶杓嘿Y,且同心募化,共襄厥事。……將祈年于斯,祈雨于斯焉?!盵5]991可見干旱成為官民面臨的重要困難,關帝成為祈雨的對象,祈雨的靈應使其成為具有降雨功能的水神。
(三)城隍神
古代農業(yè)社會,農業(yè)的豐歉與社會經(jīng)濟息息相關。因此,當一地干旱不雨時,地方官有責任向城隍設壇祈雨。向城隍祈雨的方式最遲在唐代即已盛行。唐時許多文人如張說、張九齡、許遠、韓愈、杜牧、李商豫等都寫過祭城隍文,祈雨解旱[16]33。楊金庚《重修隍廟記》:“縣治舊有隍廟,年久失修?!I款增修之,而邑多天方教,素不敬神,乃捐廉修二門一座,將東西墻建筑,諭漢回紳士督工。雖未美侖美奐,而規(guī)模畢具,廟貌一新,神之格思,庶有冀乎?時值天旱,設壇祈雨。工成之日,普降甘霖,喜而志之。”[17]173由此可見,城隍神作為城池保護神,亦具有降雨的職能。
通過梳理和總結,明清時期寧夏地區(qū)水神信仰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神靈種類的多樣性。寧夏北部和南部地區(qū)既有對自然物泉水的崇拜,遇到天旱不雨時向其祈禱;亦有對司職降雨的龍王的崇祀,龍王廟除了分布于各個治所所在的城市,北部多分布于黃河灌溉渠,南部分布于各泉、池上;還有對人格化水神如雷神、關帝、城隍神的信仰。南部由于湫池眾多,形成玉皇、四圣母、觀音、大王等在內的多樣的湫神信仰。
第二,信仰階層的廣泛性。寧夏地區(qū)地處西北邊地,為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水成為人們生活、生產(chǎn)不可缺少的部分,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造成各個地區(qū)面臨不同的災害。無論是地方官、士紳,還是普通民眾均參與到對水神的崇祀中去。在治所所在的城市及周邊地區(qū),官民共同參與水神祭祀,而遠離城市的村堡存在更多的民眾自發(fā)的水神祭祀活動。
第三,南北方的差異性。寧夏北部和南部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存在明顯差異,北部為平原地形,黃河環(huán)繞其中,水利灌溉發(fā)達,對龍王祭祀的主要目的為保證河渠通暢不淤塞。當然,祭祀龍王亦有祈求風調雨順的目的,祈雨還是祈晴因地區(qū)差異而不同。南部為黃土高原地形,溝壑縱橫,峻峭的六盤山縱貫其中,全年降水稀少,久旱不雨成為本地的常態(tài),明清時期旱災頻發(fā)。因此,對龍王等水神祭祀的目的為祈雨,亦因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獨具特色的湫神信仰。
第四,政治色彩濃厚。明代寧夏地區(qū)為軍事重地,戰(zhàn)爭迭起,城鎮(zhèn)的軍事色彩濃厚,政治控制亦嚴密,廟宇主要由官方建立,祭祀亦以官方為主導,民眾參與其中。清代,邊患消除,城鎮(zhèn)軍事色彩退化,但政治控制依舊嚴密。因而,龍王等水神祭祀亦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龍王祭祀被納入祀典,地方官對龍王廟屢次修建。對龍王的崇祀,一方面為百姓祈福,另一方面在進行著思想上的控制,維護著統(tǒng)治秩序的穩(wěn)定,宣示著自身的權威。
總之,寧夏地區(qū)的水神信仰在時間上,由明入清,既有繼承性,亦有差異性。在空間上,北部和南部地區(qū)既有一定的一致性,亦有更多的差異性。明清時期寧夏地區(qū)水神信仰的影響因素中,自然條件、地理環(huán)境為基本因素,國家政策、政治和文化傳統(tǒng)是重要因素。
[1] 李智君.清代河隴民間信仰的地域格局與邊塞特征[J].復旦學報,2006(4):122-125.
[2] 仇王軍.明清時期寧夏的民間信仰[J].寧夏社會科學,2010(1):81-83.
[3] 楊帆.明清寧夏平原水利興修與水神信仰初探[J].寧夏社會科學,2010(3):144-148.
[4] 王元林,楊帆.隴東湫神信仰的變遷:以朝那湫信仰為例[J].寧夏社會科學,2011(2):111-115.
[5] 寧夏固原縣志辦公室.民國固原縣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
[6] 常星景.康熙隆德縣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70.
[7] 張曉虹.文化區(qū)域的分異與整合:陜西歷史文化地理[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8] 劉敏寬.嘉靖·萬歷固原州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
[9] 王學伊.宣統(tǒng)新修固原直隸州志一[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10] 張金城.乾隆寧夏府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
[11] 夏普明.中國氣象災害大典:寧夏卷[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12] 陳國棟.重修隆德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13] 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4] 同心縣志編委會.同心縣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
[15] 胡汝礪.嘉靖寧夏新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
[16] 鄭土有,王賢淼.中國城隍信仰[M].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分店,1994.
[17] 楊金庚.光緒海城縣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楊華軻)
A Study of the Worship of Water God in Ningxia Are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ZHAO Yi, XU Guokai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Yinchuan 750021, China)
People’s daily life and produc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Especially in the ancient agricultural society, the adequacy of water was related 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the abundance, and thus affected people's lives and even survival. Ningxia area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s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the worship of water god was pluralistic, including natural gods, dragon gods and personal god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condition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politics, culture and other factors, the worship of water god showed characteristics: the diversity of the gods,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belief hierarchy, the obvious difference in south and north, the strong political colo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ingxia area; the worship of water god
2015-12-10
北方民族大學2015年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明清時期寧夏地區(qū)祠廟與信仰研究”(YCX1501)
趙毅(1990—),男,山西太原人,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西北區(qū)域社會史。
B933
A
1008—4444(2016)03—00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