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兆平
··1··
人類的文明歷史之所以有進步,應(yīng)該是和人類有一定的反思精神有關(guān),而從個體的人來看,所有大思想家的成長和完成也和個人反思精神及能力的水平程度有關(guān)。在改革開放這個大背景下,我國在政治、經(jīng)濟和思想學界產(chǎn)生了一大批反思和新生者,王元化先生就是其中非常突出和值得注意的一位。不久前,王元化80年代的一位研究生,90年代旅美的學者吳琦幸,用多年時間將導師和他的談話記錄整理出來,在王先生逝世五年后終于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即《王元化晚年談話錄》。
在這本并不厚重的書中,以按時間記錄的順序,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nèi)進行的16次談話記錄整理出來的字里行間,卻時時透露出王元化先生那種深刻和堅韌不拔的反思精神以及始終對理想對真理充滿追求的火一般不停燃燒的激情。
在王元化認定的在自己從事寫作的60余年中,思想有過三次較大的變化。而發(fā)生在他晚年的第三次反思的時間比較長,跨越了整個90年代,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反思。我認真拜讀了王元化的一系列著作后,發(fā)現(xiàn)他主要是從哲學、歷史和社會發(fā)展史以及國家學說三個方面來反思“激進”主義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其后果的。他的這些深刻的反思不僅對于我們今天處于改革開放運動中的主政者十分重要,而且對于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特別是對我們這些后人來說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激進”在他的反思話題中始終占有重要的分量。王元化首先是根據(jù)“辛亥”“ 五四”以來,直到“文革”一系列激進主義運動的社會歷史現(xiàn)實發(fā)展教訓的思考,才進入對五四啟蒙運動作再認識的反思。
王元化在2007年7月19日的談話中說:這個啟蒙運動,使人脫離了中世紀,人們覺醒了,相信人的力量,相信理性的力量,這都是很好的。沒有這個東西,人還不能從中世紀慢慢走出來。這是對五四啟蒙正面作用的肯定。但他又說:只是過分相信理性的力量,過分相信人的力量,認為人能夠做到一切,才逐漸走向了“激進”。這大約就是對后來社會的負面影響。在這個問題上呢,在我的反思中,我覺得人的認識,人的力量,人的理性的力量是有限的。
他談到自己在第二次反思時說:50年代中因胡風案被隔離的后期,他有機會比較系統(tǒng)地閱讀了黑格爾的哲學,是黑格爾的哲學把自己從精神危機中拯救出來的,黑格爾說“人的精神的偉大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視的”,當時這段話對他的影響極大,從此他就非常相信人的認識,以為無遠弗屆,都是可以到達的。
到了90年代他又發(fā)生了反思,才發(fā)現(xiàn)自己掌握的沒有一種懷疑論的因素在里面,所以就認為人的認識可以達到、可以掌握到相對中的絕對。后來他讀到張汝倫也談了這個問題,其中引用了蘇格拉底的一句話,“我知我所不知”,就很有同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往往缺乏這種東西,但古代的孔子就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認識到有很多東西不是我能夠知道的。以前缺乏懷疑主義,缺乏英國哲學里面、經(jīng)驗主義里面的懷疑精神。
他第三次反思的主要問題就在這里,而激進主義和“左”的關(guān)系問題,王元化在進行了長期和大量的研究后,認為激進主義縱使不是極左思潮的根源,也和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都受到了黑格爾哲學思想的影響。他進行反思的根本核心也是在這個問題里。
他在寫于90年代的《近思札記》中有論述:“我認為激進主義縱使不是極左思潮的根源,也和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薄拔沂前鸭みM主義作為采取激烈手段,見解偏激,思想狂熱,趨于極端的一種表現(xiàn),它并不專屬哪一個政治黨派的?!?/p>
無政府主義就是一種激進主義。它是20世紀初最早進入中國的西方革命思潮,發(fā)生于“五四”之前?!拔逅摹焙汀拔逅摹币院蟮乃枷虢缁蚨嗷蛏偈苓@一思潮的影響。五四時期胡適在日記中稱,談?wù)摕o政府主義為當時的“時麾”風尚。但王元化認為真正的原因恐怕只能以中國百年來改革多遭挫折來說明。王元化認為激進主義發(fā)展到“破四舊”“大批判”“選擇有理”“ 兩個徹底決裂”“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破字當頭立在其中”“大亂才有大治”等口號與行動,都是這股思潮愈演愈烈的余波,但也和中國歷代的農(nóng)民運動有著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紅衛(wèi)兵運動的狂熱與沖動性都可以在以往的太平天國或義和團等農(nóng)民運動中找到類似的特征。
激進主義的另一個歸宿就是從激進革命走向擁戴獨裁,也是王元化的一個研究成果。在《九十年代反思錄》一書中《近思札記》一文,他舉了無政府主義主要人物劉師培的例子。劉師培是在中國最早推出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1907年)的人,并為此寫了序,后來又在《衡報》上推出了《論共產(chǎn)制易行于中國》和另一篇文章《無政府革命與農(nóng)民革命》,開頭就明確斷言:“欲行無政府革命,必自農(nóng)民革命始。”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僅活了30多歲的他竟曾投書端方,后又投靠袁世凱,成為復辟帝制的擁戴者。他的這些失去操守的行為一直受到人們的指摘,即使對他取同情態(tài)度的弟子亦不為之諱。王元化先生從這個事例中得出的結(jié)論是:“其實從激進革命走向擁戴獨裁,也不是沒有思想上的線索可尋。這在中外近代史上是不乏先例的。所謂兩極相反亦相通,我以為激進主義的趨向極端、崇尚暴力、蔑棄人道、反對民主可能就是兩極相通的途徑之一?!?/p>
··2··
這里牽涉到了一個對于王元化第三次反思大有影響的人物杜亞泉。杜亞泉生于1873年(同治十二年),少時刻苦自修,精于歷算,通日語,長于理化、礦物及動植諸科。1911年(宣統(tǒng)三年)至1920年(民國九年),杜亞泉掌《東方雜志》筆政,前后凡十年。他出任主編后,刷新內(nèi)容,擴大篇幅,使這個刊物成為當時具有重大影響的學術(shù)雜志。除主持編務(wù)外,他還勤于著述,著有《人生哲學》,譯有叔本華《處世哲學》。東方雜志編輯部在他逝世后,在悼文中曾對他作了中肯的評價:“其對于人生觀和社會觀,始終以理智支配欲望為最高理想,以使人文科學與東方傳統(tǒng)文化結(jié)合為最后目的。先生實不失為中國啟蒙時期的一個典型學者。”
王元化認為,發(fā)生在“五四”前后的那場關(guān)于東西方文化問題的論戰(zhàn),就其文化史上的意義來看,是遠遠駕凌于以后發(fā)生的科玄論戰(zhàn)、民族形式問題論戰(zhàn)等之上的。而杜亞泉主政的《東方雜志》是論戰(zhàn)重鎮(zhèn)。
1912年,杜亞泉在《減政主義》一文中說:“今各國政府組織繁復之官僚政治,視社會上一切事務(wù)均可包含于政治之內(nèi),政府無不可為之,亦無不能為之。政權(quán)日重,政費日繁,政治機關(guān)之強大,實社會之憂也?!薄安徊齑死恚Q(mào)貿(mào)焉擴張政權(quán),增加政費,國民之受干涉也愈多,國民之增負擔也愈速。干涉甚則礙社會之發(fā)展,負擔重則竭社會之活力?!?/p>
杜亞泉認為,保證社會不發(fā)生專制集權(quán)現(xiàn)象的重要條件之一,就在于要有一個民間社會的獨立空間。政府需要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才可以避免對于社會進行過多的干預(yù)。他認為社會活力具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量,一國的興衰就視其社會活力是受阻而涸竭,還是相反得到了通暢的發(fā)展。這一觀點十分近似于小政府大社會的國家學說。
王元化認為把杜亞泉看作是一位反對革新的落伍者,完全是一種激進主義者的誤解。對于改革,杜亞泉有他自己的看法。他在《個人之改革》一文中,闡明了自己的改革觀:“吾儕自與西洋社會接觸以來,雖不敢謂西洋社會事事物物悉勝于吾儕,然比較衡量之余,終覺吾儕社會間,積五千余年沉淀之渣滓,蒙二十余朝風光之塵埃,癥結(jié)之所在,迷謬之所叢,不可不有以廓清而掃除之。故近二三十年以內(nèi),社會變動之狀況,雖左旋而右轉(zhuǎn),方向不同,而其以改革為動機則一也。社會間稍有智能之人士,其對社會之運動,雖溫和急進,手段不同,而其以改革為目的則一也。改革云者,實吾儕社會新陳代謝之機能,而亦吾儕社會生死存亡之關(guān)鍵也。”這非常清楚地說明了他的改革信念立場是堅定而真誠的,但至今人們還是不能理解他那漸進溫和的態(tài)度。早期的陳獨秀曾將他的東西文化調(diào)和論斥之為“人類惰性的惡德”,但到了晚年,曾與杜亞泉在論戰(zhàn)中對壘的陳獨秀也承認反對黨的自由乃是自由的要義。
從王元化先生《〈杜亞泉文選〉序》(《杜亞泉與東西文化問題論點》)和一系列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杜亞泉的許多思想觀點對王元化在對五四文化運動中出現(xiàn)的意圖倫理、激進主義、功利主義、庸俗進化論等一些學術(shù)問題的反思上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3··
《王元化晚年談話錄》載7月24日談話,吳琦幸對先生說:不久前與林毓生先生通話時說到您的反思,最重大的貢獻是關(guān)于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反思,認為當年法國啟蒙思想家提出的國家理論,貌似民主自由的制度,實際上是走向集權(quán)主義和專制主義。
王先生說:關(guān)于五四的反思,我后來反思之后的觀點跟那個時候不同了,主要要看我《九十年代反思錄》中《杜亞泉與東西方文化問題論戰(zhàn)》《對五四的思考》《對于“五四”的再認識答客問》等文章。《關(guān)于盧梭的〈社約論〉筆談三篇》集中說了有關(guān)國家理論的問題。我用歷史開玩笑,本來是走到這個房間,后來走到了另外一個房間來說盧梭的《社約論》。
我們一直以為提倡科學和民主是五四運動啟蒙的重要內(nèi)容。但王元化認為“獨立精神,自由思想” 和“個性解放”“人的覺醒” 也是五四啟蒙運動的重要內(nèi)容。五四時期只提出了反對舊傳統(tǒng)、舊禮教、舊道德、舊文化,并沒有提出反封建的口號。在《對于“五四”的再認識答客問》一文中談到問題是出在當時有一種意識形態(tài)化的啟蒙心態(tài)(即意圖倫理)?!拔宜f的啟蒙心態(tài)是指對于人的力量和更改的能力的過分信賴。人的覺醒、人的尊嚴、人的力量,使人類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紀。但是一旦人把自己的力量和更改視為萬能,以為可以無堅不摧,不會受到任何局限,而將它絕對化起來,那就會產(chǎn)生意識形態(tài)化的啟蒙心態(tài)。”他自己就是從這種啟蒙心態(tài)中走過來的?!八鼈兪刮蚁嘈湃说闹R可以達到全知全能,從而認定英國經(jīng)驗主義啟蒙思想家是不能和歐洲大陸的更改主義啟蒙思想家相比的,因為前者往往是不可知論者,有著懷疑主義傾向。所以休謨、洛克比不上盧梭,而德國古典哲學家中間,康德又比不上黑格爾。因為前者多了一份懷疑,少了一份信念。這就是偏識。”
王元化認為五四后長期以來的理論研究顯得特別貧乏,就是對前人學說和理論介紹都是很不夠的。比如對發(fā)生在五四時期與民主問題關(guān)系密切的國家學說的介紹和討論現(xiàn)在看來也是非常片面和局限的?!斑^去我們往往只知道一家之言,這就是盧梭的社約論。我們不知道與他同時的法國百科全書派伏爾泰、狄得羅、達朗貝爾等的學說與他有什么不同,更不知道英國經(jīng)驗主義,如洛克的政府論又和他有什么不同。至于尚未被大陸介紹的蘇格蘭啟蒙學派的理論是怎樣,就更加茫茫然了?!?/p>
為此,他專門寫了三篇文章來談盧梭的《社約論》:《與友人談公意書》《張奚若談盧梭》《與友人談社約論書》。
盧梭的“公意”是相對“眾意”而產(chǎn)生的。公意的產(chǎn)生過程,就是眾意克服的過程。盧梭認為“公意只著眼于公共的利益,而眾意只著眼于小集體的私自利益”。他認為,從私意到眾意“一度聚合”為物體變化;從眾意到公意則是“二度抽象”,為化學變化,從化合產(chǎn)生一種新的東西“公共人格”或稱“道德共和體”。公意作為首先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每個社會個人絕不能成為公意的代表,只有從眾人中產(chǎn)生出來作為道德化身的人物,才能體現(xiàn)公意,為公意執(zhí)勤。他確認把什么是公意什么不是公意的權(quán)力賦予一個立法者,說他像一個牧羊人對他的羊群那樣具有優(yōu)越性,把他視若神明,這也是一種危險的理論。
王元化據(jù)此寫道:公意是被宣布為更充分全面地代表全體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與要求的。它被解釋作比每個社會成員本身更準確無誤地體現(xiàn)了他們應(yīng)有卻并未認識到的權(quán)利,公意需要貨幣,需要權(quán)威,需要造就出一個在政治上道德上完美無缺的奇里斯瑪式的人物。不幸的事實是,這種比人民更懂得人民自己需求的公意,只是一個假象,一場虛幻,其實只不過是悍然剝奪了個性與特殊性的抽象普遍性。以公意這一堂皇名義出現(xiàn)的國家機器,可以肆意擴大自己的職權(quán)范圍,對每個社會成員進行無孔不入的干預(yù)。一旦泯滅了個體性,抽象了有血有肉的社會,每個社會成員就得為它付出自己的全部自由作為代價。民間社會沒有了獨立空間,一切生命活力也就被窒息了。而按盧梭的社會契約中人民建立的國家,也就從集體主義走向國家主義,甚至走到專制主義的立場上去了。王元化在《思辨歷程》《記我的三次反思》等文中寫道,他發(fā)現(xiàn)在盧梭之后的黑格爾哲學中提出的“普遍性”“特殊性”“個體性”三范疇和盧梭的“公意”“眾意”“私意”三范疇是如此的不謀而合,并認識到了從這種同一哲學運用在國家學說中的危險。而從歷史實際看,在盧梭影響下的法國大革命的發(fā)展和結(jié)局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例證。包括后來果然出現(xiàn)的那些野心勃勃以牧羊人自命的領(lǐng)袖,他們的倒行逆施也都不一定是出于為惡的目的,也許他們因為被權(quán)力沖昏了頭腦,自以為掌握了人類命運,所以才悍然不顧地干出了令千萬人戰(zhàn)栗的蠢事。
··4··
王元化先生在50年代被打成“胡風分子”的痛苦經(jīng)歷可能對他后來的深刻反思也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王元化晚年談話錄》載,2007年7月17日,王元化在病房里對吳琦幸說:琦幸啊,我想給你講一下一些不宜現(xiàn)在發(fā)表的歷史,你要答應(yīng)我,要等到我眼睛閉上之后才能公開。
那就是在反胡風的時候,胡風曾經(jīng)說過“對于王元化要拆穿他”。這是胡風給羅洛一封信里講的。他不講,就沒人知道,也沒有人懂。
“先生幾乎是貼著我說,胡風這個人的宗派思想非常厲害?!?/p>
“我認真地問,那么,胡風要‘拆穿你怎么回事呢?”
“先生說,其實很簡單。我那個時候弄新文藝出版社,出一些書。胡風那個人宗派意識很強。他們只是要把胡風一派的書可以出,別人的書都不可以出。他們想出天藍的一部詩集,后來華東文化方面的主管部門不讓出,說其中有些問題。他們不服氣,我也跟他們說,這是不能硬來的,要按照組織原則。但是他們不大懂。他們就寫信給胡風,說王元化不愿斗爭。我說這是領(lǐng)導機關(guān)的意思,天藍的書只好這樣,于是他們說我是兩面派,對領(lǐng)導不提意見,實際上心里有意見。這就是要‘拆穿他的意思的由來。”
1955年,王元化因為胡風案受牽連,遭到隔離審查。當時的文化界領(lǐng)導曾經(jīng)說:“只要王元化承認胡風是個反革命分子,就可將他作為人民內(nèi)部矛盾處理?!钡峭踉冀K不承認胡風是反革命,始終認為他只是思想認識方面的問題,盡管他并不認同胡風的一些文藝觀點及組織作風。
《人物·書話·紀事》一書中,王元化有一篇《我和胡風二三事》,將他和胡風從第一次相識到后來的一些交往原原本本地說清楚了。文中寫道:“由于我一直堅持胡風不是反革命集團,終于在最后給我作結(jié)論時,定我為胡風反革命集團骨干分子?!辈⒈婚_除黨籍,行政降六級。
《思辨錄》自序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講述這場政治風暴對自己的影響:“對這場政治風暴,我毫不理解,更無法防衛(wèi)。它使我感到了大震蕩。后來我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說:‘這是一場靈魂的拷問。過去長期被我信奉為美好的神圣的東西,轉(zhuǎn)瞬之間轟毀,變得空空蕩蕩了。我感到恐懼,整個心靈為之震顫不已。我好像被拋棄在茫茫的荒野,惶惶無主。多年以后, 我用精神危機來概括這場經(jīng)歷。在這場危機中,過去已形成的價值觀念和倫理觀念都需要重新去再認識、再估價。這就是我在隔離審查時期發(fā)生反思的由來?!?/p>
他對這段危險而充實的戰(zhàn)斗生活經(jīng)歷是非??粗氐摹L貏e是對當時擔任文委的幾位領(lǐng)導人和同志的高尚人格、崇高品德以及深厚的學問充滿了敬重和感激之情。王元化曾在懷念文章《記顧準》中寫道:“他的思考不囿于書本,不墨守成規(guī),而滲透著對革命、對祖國、對人類命運的沉思,處處顯示了疾虛妄、求真知的獨立精神?!边€寫道:“在造神運動席卷全國的時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對個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風靡思想界的時候,他是最早沖破教條主義的人。”
王元化曾經(jīng)說過:“我是吸取上海地下黨文委的精神乳汁長大成人的,文委中那些至今令我難忘的人,對我的思想的形成和人格的培養(yǎng),曾經(jīng)發(fā)生過巨大的影響。他們就是孫冶方、陳修良、林淡秋、顧準、姜椿芳、黃明,這些我視為大哥大姐的同志?!弊阋娺@些人對他一生成長以及晚年反思產(chǎn)生的潛在的巨大影響。
從他本人來說,“孤島”時期,參加了上海地下黨文委的領(lǐng)導工作,始終堅持文化上的抗戰(zhàn),80年代又曾擔任過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是一個典型的老一輩革命家知識分子。在漫長跌宕的人生經(jīng)歷中,他發(fā)生了三次人生的大反思。而在他從事寫作的六十年中,“發(fā)生的三次思想變化都來自我的反思”。(《思辨錄》)在晚年作為一個獨立的有影響、夠分量的學者和思想者進行了有生以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最重要、最深刻、最徹底的人生反思,這樣的事例在中國現(xiàn)代及當代史上是不多見的。
我想,王元化先生一生中為什么會發(fā)生三次重大反思的事件本身為我們這個國家和后人提供了足夠的新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