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萍
(天津市河東區(qū)第一中心小學 天津市 300020)
拓展教材內容,展“線”趣味創(chuàng)意
郭 萍
(天津市河東區(qū)第一中心小學 天津市 300020)
本文是針對小學低年級美術教學中的線條造型表現的教學探究和總結,主要闡述了在實施教材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圍繞“線條”這一主題,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內容進行開發(fā)和二度設計。本文深入探究如下問題:一、線條的呈現與感受。二、用線條表達物象的質感。三、用線條表現物象的空間感。
線條造型表現 美術創(chuàng)意 教學探究
通過游戲、聯想的方法引導學生體驗線條魅力,享受成功喜悅。運用盤繞、排列的技法幫助學生感受材料特性,體會創(chuàng)意樂趣。利用穿插、重疊的形式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傳遞溫馨親情。
小學生身心處于發(fā)展階段,在線條系列美術教學中,如何啟發(fā)學生領會線條形式美感;讓線條成為學生記錄生活、表達思想情感的藝術語言,是需要思考和解決的教學難點。教材開設了適應學生年齡特征的系列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聯想等方法理解線條的形式美感。[1]
在教學實施中,受到學生創(chuàng)作靈感等啟發(fā),對教材內容進行開發(fā)和二度設計,在線條的表現形式上尋求出一些別出心裁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追求美”和“表現美”的意識和勇氣。圍繞“線條”這一主題的實踐和探究:(表1)
表1
德國藝術家保羅·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線條去散步”。1引導學生自由的繪畫形式進行表現,以放松的心態(tài)觀察,有利于最終將對線條的認識升華為理性的思考。
例:《線線兒旅行記》
在教材學習基礎上,針對學生特點設計線條變化創(chuàng)意練習,旨在引導學生感受線條呈現出豐富的形態(tài)。本課以游戲開始,方法是讓畫筆牽著一條線線兒在紙上“旅行”,套圈圈、走迷宮、直走轉彎、起飛降落,隨著性情任意畫弧線來構成隨意的形狀,然后從偶然構成圖案中聯想到與此形態(tài)相近的實物并稍加添畫,體驗意外收獲驚喜。因為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旅行”軌跡,所以每一幅畫面中應物而生、似與不似的圖案竟有些神來意趣,極具藝術特色,充滿智慧。打破構圖和造型局限,重意識輕技藝的訓練不單使學生體驗線條節(jié)奏,感受線條豐富變化,還在游戲中獲得自如的意外靈感,讓學生體驗了一次“偶得佳作”意外驚喜,在快樂中樹立表現的自信。
帶領學生“胡來亂弄”,看到孩子們因 “淘”出了千奇百怪造型后興奮小臉,聽到他們
關于“像與不像”七嘴八舌的爭論、感受到了孩子們獲得成功后激動的心情,讓我真正體驗到了“教”中的幸福。
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學生的不少靈感都會來源于因材料的特質而產生的神奇效果的樂趣。那么,充分發(fā)揮材料的固有優(yōu)勢,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尋找順應學生的心靈發(fā)揮的技法突破,學生才能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盡情揮灑,真正體會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樂趣。
例:《吃面條》
線形材料引發(fā)了用線條表達物象質感的靈感,教學目的是體會線條排列的秩序美。方法是進行美感啟發(fā)和誘導,回憶生活經歷,通過盤繞、排列線繩來表現面條的特點。毛線所組織排列出密集的肌理效果很好的表現了“面條”的質感,這種形式表現出的逼真和秩序美,帶給學生們很直觀的快感。但有趣的創(chuàng)意練習不止于此,在強調曲線組織同時,再增加“辣椒”、“雞蛋”等塊面的對比,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歷,夸張地刻畫了幽默形象,完整構圖,增添了生活趣味。
充分發(fā)揮材料的固有優(yōu)勢,以貼代畫,避免了重復畫線枯燥,有效激發(fā)學生興趣。能看又能摸的“面條”讓畫面別具特色,給人質樸之感。曲曲直直的線條帶著兒童的稚氣和活力成功地表達了面條的質感。學生在盤繞、排列動手過程中,發(fā)現了生活中線條無處不在;在欣賞、交流評價中,喚醒了無限藝術潛能。
小學生表現的物象大多都是平面的呈現,這是受到了觀察和思維的局限。通過把線條放在特定的情境中,為學生提供多角度的觀察方法,啟迪不同的視覺思維,可以讓學生認識、理解、表現,從而達到手、腦、情的協調發(fā)展。
例:《漂亮的媽媽》
為了更好的用線條表現物象的層次,把教材中畫線表現頭發(fā)的內容進行拓展,讓學生對于線條的學習和認識從平面向空間延伸,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近距離的觀察及表現的能力。經過思考,嘗試利用穿插、重疊彩泥條和繪畫結合的方法來表現媽媽的形象,以達到既有趣又特別的創(chuàng)意效果。
首先從媽媽頭發(fā)的生長規(guī)律、線條走向以及媽媽的化妝用品和部位入手,引導學生多角度細心觀察;然后剔除周圍的環(huán)境,特寫勾畫媽媽臉部輪廓和五官表情。在突破層次難點時,引導學生先從大處著眼:采用短泥條重疊表現頭頂及前面的頭發(fā),長泥條穿插排列兩側及后面頭發(fā);再設定情境注重線條變化:將泥條彎曲,拉伸,添加發(fā)飾,多角度表現媽媽發(fā)型的細枝末節(jié),幫助學生理解用線條表現人物頭部的空間感,用線條傳遞溫馨親情,展現媽媽最美一刻。拓寬了學生的藝術視野,發(fā)現了豐富的生活細節(jié)。泥條降低了層次表現難度,成為表達微妙情感世界的藝術語言。
通過實踐:從“無意”到“有意”,從“平面”到“空間”,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了線條表現技巧;從熟知有“線”生活空間,帶到天馬行空無限創(chuàng)意空間,增強了學習積極性。線條不僅是創(chuàng)意思維手段,更成為學生們喜歡的“體驗”,表達了一個個小小心靈對世界的認知。
[1]鄒官民 《中國中小學美術》[J].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