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傳誠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程可以讓學生熟悉社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分析品德與社會教學低效的原因,從加強課程管理,開足課時,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教學方法等方面,研究品德與社會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德育;有效性;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1;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9-0016-01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基礎性綜合課程,不僅可以讓學生熟悉社會生活,也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師要充分把握好這門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通過教學,讓學生初步學會做人的道理,慢慢認識世界、認識生活和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本文研究品德與社會課程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低效的原因
造成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低效的原因比較多,既有教師自身原因,也有學生對課程不夠重視、有時缺乏教學資源等原因。
(1)缺乏專門負責這門學科的教師。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一般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而兼任教師情況比較復雜。其一,除由本班班主任兼任外,還有可能是學校的行政人員兼任。行政人員外出參加會議、活動的時間比較多,有時很多課時就被挪用。其二,由離退休教師或初中轉崗教師兼任。他們有的長期擔任中學教學工作,對小學品德課教學不知該如何教,有的文化和素質(zhì)較低,無法勝任這門學科的教學。其三,其他主課教師兼任。這些教師有時不愿花費更多的精力去研究這門學科,時不時還挪用品德課課時。
(2)重視不夠,課時不足。有的縣區(qū)學校沒有嚴格按照國家制訂的課程計劃去開設品德課,而是隨意減少課時或者提前結束。部分縣區(qū)的5-6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每周只開設兩個課時,有的地區(qū)甚至只開設一個課時;有的學校課表上有兩個課時,但實際上只上一個課時,另外一個課時挪用到其他科目上。有的縣區(qū)學校要求教師每個月只需備4個課時,嚴重少于開課要求。在學期計劃中,有的雖然設計了17課時~20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但品德課經(jīng)常被挪用。尤其是在臨近期末考試的時候,這種挪課現(xiàn)象很普遍,影響了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建議
(1)加強課程管理,開足課時。其一,按照國家課程開設計劃,要求學校必須開足、開好品德課這門基礎課。例如,1-2年級每周開設2課時~3課時,3-4年級每周開設2課時,5-6年級每周開設3課時,不允許教師隨意挪用或提前結束課程。每周課時的安排,可以在周五下午連續(xù)安排兩節(jié),或者周五下午安排一節(jié),星期一上午安排一節(jié),這樣可以使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有效地開展。也可以利用周末時間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將課內(nèi)外教學相結合,進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其二,要注意德育的滲透。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要注重與其他科目及社區(qū)活動緊密相連,把課堂中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促使課內(nèi)與課外、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共同發(fā)揮作用,提高德育教學實效性。
(2)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要進一步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要做到先培訓后上崗。在培訓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方法,立足學校不斷完善和落實備課制度,開展小范圍的交流與討論,也可以開展城鄉(xiāng)教師交流活動等。學校應該安排教學組織能力較強的教師擔任這門學科的教學工作,嚴格按照班級人數(shù)與課時要求配備專職的教師,努力打造一支專業(yè)的教師隊伍。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具有綜合性、整體性的特點,最好要求任教教師一人負責一個完整學段的教學,不可以隨意頻繁地調(diào)動教師,進而保證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品德與社會教學內(nèi)容綜合性較強,融合歷史與文化、地理與環(huán)境教育、生命與安全教育等,這些教學內(nèi)容跨學科、跨領域,給教師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這要求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斷豐富自身知識,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為品德課有效教學打下扎實的基礎。
(3)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每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學生的成長歷程也不同,因而每個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班級是由不同個性的學生組成的集體,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需要因材施教。不僅制定的教學目標不一樣,而且教學組織形式也要因人而異,要有針對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相連,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新問題、社會上出現(xiàn)的新技術都可以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要巧妙選取學生在生活中熟悉的事件,引導學生互相交流,進而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拉近學生與道德標準之間的距離,有效提高學生對道德標準的認識水平,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結束語
總之,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是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知識來源的主渠道。教師需要掌握學科特點,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通過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樂于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熱愛生活的進取精神。要加強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進一步促進學生優(yōu)秀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趙麗.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有效培養(yǎng)[J].教師,2016(10).
[2]陸逸.基于問題探究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J].思想理論教育,2012(08).
[3]陳璐璐.從品德教育實踐談小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