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京亮 舒寧
在今天城市的深處,有一群人已經(jīng)開始享受“品香”的風雅。就像“茶道”“花道”,他們把這叫作“香道”。名字是日式的,但文化的根源卻來自古老的中國,從那香爐中漫出的清雅的香煙貫穿中國悠久的歷史。今天的我們習慣了浮躁、功利的生活,真該回過頭去重識那飄散千年的香芬,品一品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古典美。
“紅袖添香伴讀書”,很多人都熟悉這句話,但可能較少有人真正了解它。此語出自清代女詩人席佩蘭《長真閣集》中的《壽簡齋先生》,詩句為:“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边@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一種很美的意象。倘若我們要作一幅畫來實現(xiàn)這意象,有些重要的細節(jié)便須落實,譬如:這位紅袖佳人是怎么樣“添香”?往哪兒添?添什么樣的香?換個思路再追問下去,佳人伴才子便罷了,為何還需“添香”?這故事說起來就長了,我們慢慢道來。
紅袖是怎樣添香的
“紅袖”們添的香絕非我們今天常見的線香那么簡單,倘若叫“紅袖插香”也不會有那樣的美感。在古代生活中,焚香所用的香大多是依據(jù)“香方”,擇沉香、青木、蘇合、雞舌、蘭、蕙、芷、蒿等原態(tài)香藥經(jīng)過炮制、研磨、熏蒸等方法,合成的更為精致的香丸、香餅、香膏等,這個工藝過程便是“合香”。相傳宋人陳敬所著的《陳氏香譜》中有記載說,“杏花香”方煉制成的香丸“如彈子大”,“開元幃中衙香”是“丸如大豆”,“雪中春信”方是“煉蜜和餅如棋子大,或脫花樣”。棋子大小的香餅還要脫出花樣,的確精致,耐人把玩。
那么佳人的纖纖素手又該怎么樣捻著這精致的香丸、香餅來“添香”呢?個中情形也絕非像今天這般借個火把它點燃那么簡單,所以亦不如叫“紅袖燒香”。所謂“焚香取味,不在取煙”。嚴格說來,不是焚香,而是熏香。即:借助炭火之力讓香丸、香餅散發(fā)香味。明人高濂《遵生八箋》中列舉了“焚香七要”,是為:香爐、香盒、爐灰、香炭墼、隔火砂片、靈灰、匙箸。其中最要緊的細節(jié)是“香炭墼”和“隔火砂片”?!疤扣浴笔怯锰磕v制成的塊狀燃料,先把它燒透,放在香爐中,再用特制的細香灰把炭墼掩蓋起來,并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可以接觸空氣而持續(xù)燃燒。然后,在香灰上放瓷、云母、銀葉、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片”,“紅袖”們的小手便是將那香丸“添”在這隔火片上,借著灰下炭墼的微火熏烤,慢慢將香味散發(fā)出來,達到“味幽香馥,可久不散”的效果。
其實,古代中國人用香,最初并不都是用香丸、香餅等“合香”的香品。在先秦兩漢時期,人們還不大懂得研究香方來“合香”,主要是直接選用香草、香木片、香木塊等,但熏香的道理相似,都是用木炭等燃料熏焚。從考古文物得知,至少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制作精良的熏爐。到魏晉隋唐時,合香才盛行,這時,熏香的風氣擴展到社會各個階層,加上文人士大夫們的推動,使得合香、品香成為相當優(yōu)雅的生活方式。稍加留意,您會在這個時期的大量詩詞文章中見到知識分子們借香詠懷的情思?!凹t袖添香”這一誘人的場景大概也是這一時期在文人的現(xiàn)實與夢想中成形并深入人心的,而且流傳愈久愈迷人。
到宋朝以后,獨立燃燒的合香開始流行,比如印香、塔香,不過即使是這樣的香品也是要平展在特制的香灰上燃燒,才見品味。這個時期也出現(xiàn)了線香。需要說明的是,您萬不可把宋代的線香跟今天的線香等而同之。宋人使用的可燃燒的香品,包括線香,俱是來自依香方用香草、香藥精心炮制成的香膏、香泥,是純天然的自然香芬,與今天化學工業(yè)的合成產(chǎn)品不可同日而語。
那么,我們又該怎樣來摹寫那千百年前的香爐里漫出的香芬呢?先來大致了解一下含香的香藥:蘭、蕙、芷、蒿等香草是中原人最早采用的芳香植物,漢代開辟了絲綢之路后,原產(chǎn)自非洲和西域地區(qū)的各種香藥進入中國,生長于邊陲的香藥也順便來到中原。諸如龍腦香、青木香、乳香、降真香這些香藥的異域芬芳大不同于中原地區(qū)人們常用的香草,它們征服了中國人的心,古代中國人的香芬生活也愈加豐富。今天迷戀時尚生活的人大概在茶座喝茶時都曾品嘗過迷迭香的滋味,你可知道這原產(chǎn)于地中海一帶的浪漫香草“rosemary”(拉丁名意為“海洋之露”)早在漢代就已經(jīng)來到中國?千百年前,它已經(jīng)被中國古代的青春少年、風雅之士裝入香囊佩戴在身上,或者作為香方的配料被制成美妙的香品在庭間散出芬芳。有首古樂府歌詞這樣寫道:“行胡從何方?列國持何來?氍毹、毾、五木香、迷迭、艾藥及都梁?!彪ǖ仁强椞海迥鞠愕缺愣际窍闼?。
這些香藥最上乘的莫過“沉香”,在中國人的香譜中,它是“香中閣老”、香之極品。因內(nèi)含樹脂,質(zhì)地密實,入水能沉,所以得名“沉水香”,古代人也曾將它稱為“木蜜”——聽其名聞其香。它還有個美好的名字叫“女兒香”。據(jù)說在盛產(chǎn)沉香的廣東東莞地區(qū),沉香的洗曬由姑娘們負責,她們常將最好的香塊偷藏胸中,以換取脂粉,香中極品“女兒香”便由此得名。天然沉香相當稀有,它的形成有很多偶然性,沒有哪種香樹必定會結(jié)香。常常是香樹根干處因蟲蛀或外傷等原因有真菌侵入寄生,才會引起樹體內(nèi)的一系列變化,使樹膠、樹脂等成分逐漸沉積,形成“香結(jié)”,時間愈長,品質(zhì)就愈好。而天然香樹一般要到十年或數(shù)十年以上才有發(fā)達的樹脂腺,才有可能形成“香結(jié)”,“香結(jié)”也還要經(jīng)過漫長的時間才能真正成熟。有的香樹壽命長達數(shù)百年,倒伏后留存的沉香往往也有數(shù)百歲以上的年齡,所以古人稱沉香是“集千百年天地之靈氣”。這沉香之名貴可想而知。
匯集了中原的、邊陲的、域外的香草、香藥,古代的中國人就會變著方子炮制香味?!蛾愂舷阕V》中有此一方:“沉香一兩,蘇合香。右以香投油,封浸百日。爇之。入薔薇水更佳?!逼渲小疤K合香”產(chǎn)自土耳其、埃及、印度等地,是最早進入中國的異域香藥之一。它是一種香樹脂,為半透明狀的濃稠膏油。方子的意思是將沉香投放到蘇合香油中浸泡,密封一百天,然后將泡過的香料取出,直接作為香品熏。這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合香”,讓香油的氣息浸入沉香,把兩種名貴香藥的香芬融合在一起,獲得新的香型。而方中最后所說“入薔薇水更佳”,這“薔薇水”就是阿拉伯玫瑰香水。將沉香浸泡在香水中,真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方中言效果“更佳”,想來會合成一種相當美妙的香型。
阿拉伯香水是在晚唐、五代時期傳入中國的,它的神奇花香迅速取代了進口芳香油蘇合香的地位,成為中國貴族階層的奢侈消費品。只不過它太奢侈了,進口數(shù)量有限,價格昂貴,想大量使用就不那么方便。于是,古代中國人開始仿制“香水”。不知當時朝廷有沒有科技進步獎一類的玩意兒,從古代香譜中我們可以看到,宋人的嘗試是大量的,可惜最終結(jié)果是令人遺憾的,他們始終沒有徹底掌握蒸餾香精油的辦法,制不成香水。
不過,中國式的熏香可能更契合士大夫們的審美習慣,他們更喜歡微妙、自然、清淡、綿長雋永的香氣,香水那樣直截了當、鮮明的味感不太適合中國人吧。制不出香水沒關(guān)系,一點也不妨礙中國的香文化在它悠久的歷史中發(fā)展、完善。
聞香不止識女人
美國有部電影叫《聞香識女人》,說的是香水的香;而在古代中國,熏香的氣氛更深更廣,聞之,也遠不止“識女人”。
生在古代中國,不論你是否刻意追求雅致,你的生活似乎都離不開香。先秦時,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無論男女,都有隨身佩戴香物的風氣?!叭莩簟保聪隳?,佩于身邊,既可美自身,又可敬他人。《離騷》說:“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是說身上披帶江離和白芷,又以蘭草作佩飾?!抖Y記》說:“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笔侵赶惹貢r少年拜見長輩先要漱口、洗手,整理發(fā)髻和衣襟,還要系掛香囊,避免身上的氣味冒犯長輩。《詩經(jīng)》和《楚辭》中也多有對香木香草的歌詠:“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保ā笆挕薄鞍倍际蔷湛戚飳僦参?,是古代較常用的香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边@樣的生活,聽上去豈不很美?
古代人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多急功近利的事迫著去做,生活節(jié)奏也比較緩慢,有閑情的人就會借助身邊美好的香花香草享受一下生活。而且古代許多事都是圍繞著一個“禮”字來的——中國人這個“禮”的文化可不簡單,“香”也跟它息息相關(guān)。燔香祭祀是禮(這是香在中國最早的應用,可以上溯到黃帝時期),親友相敬是禮,朝堂行止更是禮。你知道嗎,嘴里嚼塊口香糖在古代也曾是禮。
東漢桓帝時,有一位侍中名叫刁存,年紀挺大了,有口臭。一天,漢桓帝賜給刁存一個狀如釘子的東西,命他含到嘴里。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又覺味辛刺口,便以為是皇帝賜死的毒藥(估計此時他會回想起自己向皇帝匯報工作時皇帝忍無可忍的表情)。他沒敢立即咽下,下班后便急忙回家與家人訣別。此時,恰好有同事來訪,感覺此事有些奇怪,便讓刁存把“毒藥”吐出來看看。刁存吐出后,卻聞到一股濃郁的香氣。朋友察看后,認出這不是什么毒藥,而是一枚上等的雞舌香,是皇上的特別恩賜。虛驚一場,遂成笑談?!半u舌香”形如釘子,又名丁子香。這可不是我國北方的丁香,在東漢時可是名貴的進口香藥,含之能避口臭,令口氣芬芳——這該是今天口香糖的老祖宗。有關(guān)這名貴的雞舌香,還有個出自《三曹集》中《魏武帝文集》的故事。說東漢以后的三國時期,一代梟雄曹操有一次將雞舌香精心包裝起來,并修書一封寫道“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即刻遣使者把香送到千里之外的孔明軍中?!我??是譏諷孔明先生口臭嗎?曹操也玩這小兒科的把戲?
非也。我們還是從那位刁存說起,也許正是老刁的口臭提醒了眾位朝臣,尤其是需近前面對皇帝奏事的官員,最好口含雞舌香面圣。蔡質(zhì)(東漢文學家蔡邕之叔)編寫的《漢官儀》,便記錄了當時一項風雅的宮廷禮儀規(guī)定,尚書郎要“含雞舌香伏奏事”。這說明,口含雞舌香已經(jīng)成為一項宮廷禮儀制度,后來便衍變成了在朝為官、面君議政的一種象征。例如唐代劉禹錫《朗州竇員外見示與澧州元郎中郡齋贈答長句二篇因而繼和》寫道:“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雞舌香?!碑敃r,劉禹錫剛被貶為朗州司馬。詩的大意說,皇帝現(xiàn)在派我們來治理這種蠻荒之地,而昨天我們還曾經(jīng)一同在朝堂之上共事。唐代詩人和凝也有詩云:“明庭轉(zhuǎn)制渾無事,朝下空馀雞舌香?!蹦敲床懿傧蛑T葛亮送雞舌香,就可以理解為一種暗示:我曹操希望能和你諸葛亮一起口含雞舌香,同朝為官。是向諸葛亮示好,以表招賢納士之意。可能是這雞舌香的政治功用太過溫柔,所以偏好撰寫奇謀秘計的《三國演義》沒有采用這則故事。
熟悉三國的人不會不知道“荀彧”,此人乃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謀士,被曹操比作輔佐劉邦之張良,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做出過重大貢獻,曾官拜尚書令,人稱“荀令”。這位漢魏重臣注重儀容,風度翩翩,有美男子之稱。后世還常以“荀令香”或“令君香”來形容大臣的風度神采,乃因為荀先生好熏香。據(jù)稱他身上香氣,百步可聞;所坐之處,香氣三日不散(《襄陽記》載“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成為世人的美談和效仿的對象。不過,香的精神與人的氣質(zhì)要糅合在一起才好,來不得模仿與作態(tài)。據(jù)說當時有個叫劉季和的人亦有此好,上完廁所也要熏香。惹得朋友批評:人家都說你是俗人,果然不假。他只得分辯:我用香遠不及荀彧,為何要責備我呢?
這位老兄也許真是有點冤,或者該怪他早生了幾年。我們在后世的詩詞以及香譜中得知,六朝及唐代時,上層社會熏衣、熏被褥已成習俗,不僅女人的衣裙要熏香,士大夫的衣袍也要過這么一道工序,唐朝皇帝每年臘日(臘月初八)都會賞賜大臣美容化妝品,有時也會賞衣香。“衣香”是另一種讓衣服生香的辦法,就是收存衣服時將特制的香藥放在衣服中間,讓衣服自然熏沾香氣。有點像今天常用的薰衣草。白居易的《早夏曉興贈夢得》有云:“開箱衣帶隔年香”,便是這隔年的衣香芬漫出箱外。由此我們真可以想到當年滿朝站立著香噴噴的大臣,這一場面在影視劇中是聞不到的。
的確,不只文臣懂得熏香,還有武將。唐人章孝標的《少年行》道:“平明小獵出中軍,異國名香滿袖薰。畫榼倒懸鸚鵡嘴,花衫對舞鳳凰文。手抬白馬嘶春雪,臂竦青骹入暮云。落日胡姬樓上飲,風吹簫管滿樓聞。”這是一名唐代青年軍人,一大早外出打獵,衣袍上的異國名香與人兒一起飛出軍營,四散播撒,再加上錦袍飛舞、白馬矯健,臂上獵鷹英武,真是一代驕子,招人羨愛。這樣帶著衣香的俊俏軍人在唐詩中并不罕見,他們一再出現(xiàn)于花繁柳青的春天郊外,撲人心懷,撩撥少女的芳心?!叭趿没ūM拆,晴陌,陌上少年郎。滿身蘭麝撲人香,狂摩狂,狂摩狂。”(顧夐《荷葉杯》)詩人筆下,香芬已成青年男女天然的情誼之媒。
以香為媒的事在現(xiàn)實之中早就有。說西晉權(quán)臣賈充有一女名賈午,聰明伶俐,賈充十分喜愛。賈充會客時,賈午常在一側(cè)偷窺。窺了幾次不要緊,看上了賈充的幕僚,瀟灑俊美的韓壽。于是背著家人與韓壽互通音信,私定終身。賈充家中有御賜的西域奇香,一日賈午偷出一丸送給韓壽佩于身上。誰知這香氣一旦染身,多日不散,韓壽身上這奇異的香氣,引起旁人驚異,也引起了賈充猜疑。聯(lián)想到種種可疑之處,賈充便開始調(diào)查此事,韓壽也只好以實相告,說出了他與賈午的戀情。故事的結(jié)局很圓滿,賈充也很欣賞韓壽,遂讓兩人成婚,成就了一段美滿姻緣?!绊n壽偷香”從此成了典故。
寫到這,我們會感覺到“香”已經(jīng)漸漸飄出朝堂禮制,很有些個人化的色彩了。這要拜文人相助。魏晉南北朝以后,文人階層漸趨獨立,脫離一味的治政論理,越發(fā)關(guān)注自身的靈性修行,香的性靈之本便被挖掘出來。
在文人的筆下,香這玩意兒越來越詩意。蘇東坡有首《翻香令》后來成為這個詞牌的代表作:“金爐猶暖麝煤殘,惜香更把寶釵翻。重聞處,馀薰在,這一番,氣味勝從前。 背人偷蓋小蓬山,更將沈水暗同然。且圖得,氤氳久,為情深,嫌怕斷頭煙?!边@位豪放派大詞人的婉麗詞作也是情思綿長,一個“翻香”,便將惜香、憐香的愛意翻轉(zhuǎn)出來。其實無須情思暗含,早有南朝文人謝惠連作《雪賦》道:“攜佳人兮披重幄,援綺衾兮坐芳褥。燎薰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焙靡环┮古瘞?、佳人熏香的場景。雖不似“紅袖添香伴讀書”之雅,卻也著實羅曼蒂克:男子、佳人與撩人的香氛,足以構(gòu)成一道浪漫風景。
合香高手蘇東坡
從《詩經(jīng)》《離騷》到魏晉詠賦,從唐詩宋詞到《西廂記》《紅樓夢》,文人們盡情地描繪了“香”的風雅,并將“弄香”推上文化的殿堂——我想不出還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有這么多的知識分子這么長久、幾乎貫穿歷史地關(guān)注著香品、香芬。他們把品香上升成了純粹的審美活動,就像賞書畫、玩戲曲一般,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達到藝術(shù)的美好境界。
比如那位給后人留下若干傳奇佳話、頗具人格魅力的大文豪蘇東坡,就是位品香、制香的大師。我們依據(jù)散落在史籍中的點滴片段,試著還原出千年前東坡先生品香與制香的情形,從中你會知道當身邊有紅袖為你添香時,你該怎樣品賞它。
話說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春,人日(正月初七)。仍然沉浸在春節(jié)歡樂氛圍中的杭州,下起了一場飄飄灑灑的小雪。這天,身為龍圖閣大學士兼杭州太守的蘇軾,早早起了床,用銀釵撥開狻猊爐(獅子狀的香爐)中即將燃盡的香炭,重新加上一枚香餅。打開房門,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目及之處,萬物都披上一層淡淡的銀裝。特別是院中的梅花,在薄薄的銀紗下,花姿姣麗,暗香涌動。他在梅花叢中凝神品賞良久,緩步回到書房,在親手改制的玉琮熏爐中焙好香炭,取出得意門生黃庭堅不久前托人送來的一壇濕香,用竹刀割下一角香膏置于銀葉中間,輕放炭火之上。爐蓋尚未蓋上,一縷馨香便飄然而出,香氣透徹肌膚,清潤脫俗。他整理了一下衣襟,微閉雙目坐于爐前,讓香氣慢慢進入口鼻和汗毛孔竅——這不僅是品香,也是在品香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思想,滋養(yǎng)自己的心性。
卯時過后,也就是早上7 點多鐘,蘇東坡慢慢睜開雙目,起身走到案前,在一張用古藤特制的“東坡箋”上運墨陳色。頃刻之間,一幅冰肌玉骨的雪中紅梅躍然紙上。他將畫作懸于壁上欣賞片刻后,便匆匆走向他合香專用的香舍,去完成一件醞釀已久的重要作品——“雪中春信”印香。
“印香”又稱“篆香”,一般是用篆字形模具框范、壓印而成。東坡先生從年前入冬便開始炮制香藥,準備合成這款“雪中春信”,今天這場春雪,仿佛是上天專送的。他命書童送來筆墨,重新調(diào)整了香方,又從博古架上取下一個精致錦匣,拿出一只白如羊脂的玉碗。輕輕擦拭后,喚來侍妾朝云和侍女囑咐道:這是當年御賜之物,當應今日之用。你們用它去取來院中999朵梅花芯中之雪。此雪為純陽至真之物,此碗盛之可使花氣不散。取雪之時要摒棄雜念,存感念天地和愛梅之心,用毛筆輕輕掃下,不可傷及梅花,快去快回!
東坡先生取出一只長3尺6寸5分、寬1尺9寸、制作精美的降真木合香盤放于案幾中央,讓書童從香窖中取出炮制好的種種香藥,按配方一一稱出,分別放于合香盤四周。這時,朝云與侍女已采集完梅心雪回到書房。玉碗中的雪大部分已經(jīng)融化,帶有花粉的雪水閃著淡而晶瑩的光澤,散發(fā)出幽幽梅香。蘇東坡深吸了一口令人陶醉的梅蕊香氣,向朝云和侍女投去贊許的目光。接著,他按順序把配好的香藥在合香盤鋪撒一層,用鬃刷彈上一層玉碗中“梅魂雪魄”的花露,再鋪一層香藥,彈上一層花露,待到香藥基本潤透之后,開始合香。
這是人與香藥用靈氣交流的過程??刺K軾全神貫注,兩只手不停地調(diào)和著香藥,時疾時緩,有時輕若無物,有時如力撥千斤;一會兒如太極云手,一會兒又如輕撫瑤琴。令人感到好似一股氣息在周圍有節(jié)奏地運動,又似聽到了“梅花三弄”優(yōu)美的古韻。此時的蘇軾不知是在尋覓那梅花的神韻還是在彈奏自己的心音。大約半炷香的時間,室內(nèi)已充滿了迷人的梅香。緩緩地,他收起雙手,這時,室內(nèi)是那樣寧靜,空氣好像也因香味的濃郁而收縮了。
蘇軾站起身來,把合好的香粉收入準備好的瓷罐之中,用幾層宣紙把瓷罐密封起來,裝入蒸鍋,用杉木炭蒸了大約一個時辰后,再用一個繡錦的棉罐罩嚴密罩住它,待它慢慢冷卻。
當巳時將盡,也就是快到中午11點的時候,香已冷。蘇軾懷抱香罐回到書房,打開瓷罐的封紙,用銀香匙取出一匙香粉,倒在官窯燒制的粉青香盤上,用印香模具“銀篆盤”制出如繆篆寫成的壽字香篆。此時我們只能聞到似有似無的淡淡香氣,這便是香氣內(nèi)斂的名香所具有的效果。蘇軾點燃了香篆,縹緲的香煙一會兒聚成一線扶搖直上,如玉柱擎天;一會兒又傾瀉而下,如蛟龍?zhí)胶?。散開時一會兒似黃山云霧,一會兒又細如游絲。那氤氳的香氣,真好似萬株梅樹同時噴香。蘇軾自言道:百日窖藏后其香韻則會更加悠長。
明代文學家屠龍曾就蘇軾先生合香和品香的境界作出總結(jié),道:“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自性立則命安,性命和則慧生,智慧生則九衢塵里任逍遙?!比绱瞬环仓辰?,真是品香品到極致了。
像蘇先生這樣愛香,在宋代并非個案。我們熟悉的黃庭堅、陸游、范成大都是合香的好手。中國香文化萌發(fā)于先秦,經(jīng)過秦漢、六朝、隋唐的發(fā)展,到宋代已至鼎盛。這一時期龐大的文人群體是香文化發(fā)展的主導力量,他們愛香、弄香,對整個社會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所謂“巷陌飄香”。有史料顯示,南宋時期,香藥的進出口額竟占到政府財政總額的四分之一。明清時期,香文化繼續(xù)發(fā)展,但再也沒有突破宋代的高度。
明人周嘉胄曾發(fā)感嘆說:“香之為用,大矣?!痹趺磦€“大”法?可以這么來理解:說它是芳香的,有椒蘭芬芷,沉檀腦麝,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又是審美的,有“焚香伴月”“紅袖添香”;它更是“究心”的,可通靈增慧,養(yǎng)性護心。中國古代讀書人一向以道德修行為上,美好的芳香之物可通圣德。從哲人們眼中的修身養(yǎng)性,到文人筆下的萬種風情,掀開厚重的歷史帷幔,我們可以從那香爐里飄出的縷縷香芬中品出精妙、優(yōu)雅的古典文化情調(diào)。
“紅袖添香伴讀書”,是很浪漫的情景,但絕不是一個浪漫故事的軀殼;中國式的熏香,是讓人浸淫其中的文化,絕不只是噴噴CD 香水那樣的時尚?!奥勏阕R女人”?不,品一品“紅袖添香”的況味,您“識”的是中國千古讀書人。
(選自《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