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鳴
虞美人,光聽這個名字都會覺得美麗,而且是一種夜色深處的美麗??傋屓讼肫鸢酝踯妿だ锏娜缙缭V的分離。明明在理智里知道這只是一個詞牌名,但是在感情里接受的卻還有那一段“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美麗的故事。把這么美麗的詞牌寫得動人,李煜是第一個。
歷代講李煜、談李煜的,很少有不談其“虞美人”的。因為這的確是其絕頂之作。說李煜,如果說不到虞美人,總歸是一件憾事,說完了心里還盛得滿滿的,這真是言不盡意了;但如果說了虞美人,又總免不了言不由衷,心里想要說的和口里已經(jīng)說完了的,總是差了不少。這真讓人為難了。
但美好的東西我們總不愿錯過。
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xù)。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 笙歌末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燭明香暗畫樓深,滿鬢清霜殘雪思難任。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現(xiàn)在留下來的《南唐二主詞》中,李煜寫過兩首虞美人。這兩首都寫得非常出色。
總的來說,第一首是富貴的,第二首是悲慨的。第一首寫的是現(xiàn)在,感情卻圍繞著過去;第二首寫的是今昔,眼光卻寄托于將來?,F(xiàn)在我們來先讀讀“風回小院庭蕪綠”。
《楚辭·九歌·少司命》里面有“人不言兮出不辭,乘回風兮載云旗”,這大概是“風回”的最初形態(tài)。到了唐代,杜甫有“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對雪》),又說“花落辭故枝,風回返無處”。大自然的情態(tài)本來是無心的,但是詩人的心靈卻是靈敏的,“急雪舞回風”,飄飄的雪花,呼呼的風聲,當你站在一片雪飛的場景之中,你就會失神,會失去原來對自己的諸多控制,好像人就是這所有的雪花中的一朵,盛開在這白茫茫的世界里。老杜說“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寫得人心驚魂折,從氣勢上講兩首詩有同樣的效果。他用一個“回”字,就把風的氣息和呼呼的聲音傳達出來了。大詩人舉重若輕,這是我們需要細心體會的東西。
風回庭院,帶來的是什么?是一片青綠的世界。李煜歸宋以后,雖然宋太祖用高宅大院供其休憩,但是并沒有多少人身的自由,只能終日呆在這精致的籠子里,以淚洗面。庭蕪綠,但是綠得慘淡,綠得無奈。因為與江南的綠相比,這里太狹小,太局促,大自然的生機在這里實在有限。江南永遠是綠的代表,是春的代表,而自己卻只能守著這小小的一庭之綠。然而還沒有完,柳樹也抽了芽,這還是寫春的信息。好像就是要告訴你,春天要來了。他反復地說,想要說服別人,也想說服自己。柳眼本來是柳樹的情態(tài)。李商隱說“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二月二日》)??墒菫槭裁次覀冏x到這一句就能想到庭院或高樓上,失神失望的雙眼?這個“眼”字用在這里就是奇特,就是無形中出了幾分彩。這里面藏著一個落寞的視角。所以他緊接著說的“憑闌半日獨無言”,人物就出來得順理成章了。
還不止這些。
晉朝大畫家顧愷之講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 (《世說新語·巧藝》)。眼神這東西實在是虛而又實的東西,無論畫論還是文論,對于它歷來都是又喜愛又覺棘手?!对娊?jīng)·衛(wèi)風·碩人》里描寫一個女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盼,毛注講是黑白分明的樣子。其實,更有可能這是一種情態(tài)。我們常以顧盼連用,盼者顧也,就是一個女子對于愛人的一個眼神。這個眼神傳情達意,叫盼?!冻o·九歌·少司命》里有一句非常棒的寫眼神的句子:“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目成”二字,王逸注云:“獨與我睨而相望,成為親親也。”朱熹的《楚辭集注》便是依據(jù)王逸的本子,寫道:“青青,茂盛貌。言美人并會,盈滿于堂,而司命獨與我睨而相視,以成親好?!保ㄉ虾9偶霭嫔?,1979年版)睨,書面語言,斜視的意思。王逸怎么就比原句多出了一個“睨”的動作呢?因為王逸體會到了作者的用心,有這么多的美人,自己所愛的就在其中,作者只用了一個眼神就要表達出心里的想法,這個眼神就是“目成”背后的意思,就是“睨”。所以你看,眼神實在是重要。《圣經(jīng)·馬太福音》里講:“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亮了,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里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古今中外誰也逃不出一個眼神。再說回來,這個“柳眼春相續(xù)”,柳眼是萬物之眼,春相續(xù)是人看出來的感覺。我們在看這春來的世界,焉知萬物不在看著每一個看它的人?李白說:“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保ā丢氉赐ど健罚┤伺c自然,相生相成,你心里的憂傷與心事就在這萬物春輝之中?!皯{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一切早已改變,他卻就要說一切恰似當年,其實是一種無言。
我說第一首寫得有富貴氣象,就在他的下半闋,“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燭明香暗畫樓深”。其實寫富貴并不一定需要寫珠玉金銀之物,那樣反而見得傖俗。白居易《宴散》:“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濒斞妇驼f這一句最有富貴氣象。李煜的“笙歌未散”,還有他鄉(xiāng)強顏的苦味在,一種繁華的苦味,融進了個人特殊的經(jīng)歷,一般人是領(lǐng)會不到的。溫香碧玉,畫樓之畔,“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李商隱《無題》)就是這個意思。
最后一句“滿鬢清霜殘雪思難任”——詩歌是訴之于聽覺,訴之于聲情的,沒有感覺,詩就少了一半。你讀這九字一句,它的整個的聲音都結(jié)合了他要表達的感情。霜、難、任,這是舌頭的聲音;清、殘、雪、思,這幾個字挨得很近,而且都是齒音。你看,這一句雖然很長,但都是舌頭跟牙齒的聲音,是很有力量發(fā)出來的。它的聲音代表了一種堅決的意念,一種對自己朱顏已老的嘆息、不滿甚至反抗——“滿鬢清霜殘雪思難任”。這種情緒一氣呵成,無言到了盡處,語言也到了極處,說得特別直接,讓人振奮。
第二首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情緒既不激昂,也不憤怒,寧靜而遼遠。讀到它的人就會很自然地為之折服。好像沒有什么道理的。
在《世說新語》文學篇里有這么一件事:
庾子嵩作意賦成。從子文康見,問曰:“若有意邪,非賦之所盡;若無意邪,復何所賦?”答曰:“正在有意無意之間?!?/p>
一篇好的作品自然是妙手天成,但也有它天成的道理。這種道理得之于自然,而發(fā)揮于人心。你不好說有意如何如何,但也絕非絕對的毫無根據(jù)。這首詞與第一首不同,感情不同,結(jié)構(gòu)也不同。以言感情,第一首虞美人是富貴的,而這一首是悲慨的;以言結(jié)構(gòu),第一首明顯地可以分為上下兩闋,上闋主要寫景,下闋轉(zhuǎn)人寫人。而后一首結(jié)構(gòu)渾然,不可句摘。南宋大評論家嚴羽說:“詩有詞理意興。南朝人尚詞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興;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漢魏之詩,詞理意興,無跡可求?!保ā稖胬嗽娫捫a尅罚嗣裎膶W出版社,1961年版)無跡可求就是不可句摘。妙道自然就是詞理意興。它的好處都是渾然一體的。我向來以為,一個好的欣賞者,既要有囫圇吞棗的情趣,也要有剝筍抽絲的能力。無有前者,不能得到感發(fā);無有后者,不能得以啟示。
“春花秋月何時了”,這首先是一問。問得蕩氣回腸,不知所終。讀起來有“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的渾然意境。這就是李后主的氣魄了。這其中很有一點西楚霸王項羽的意思。只是霸王是沙場上征伐的氣魄,而李煜是文學里高遠的氣氛。據(jù)史書記載,李煜生得“廣顙豐頰,駢齒,一目重瞳”?!爸赝本褪钦f眼睛里有兩個瞳仁合在一起,而一般人只有一個瞳仁,所以這是一副異相。而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最著名的人是“重瞳”的。一個是上古圣君虞舜,一個是楚霸王項羽,另一個就是李煜。說起來也非常的巧,他們不僅都是重瞳,還有不少的相似之處。舜有兩個妻子,一個叫娥皇,一個是女英,她們是姐妹,后來雙雙投水,化成了多情的湘妃。而李煜也有兩個妻子,就是大周后和小周后,她們也是姐妹,大周后也叫娥皇。楚漢相爭,項羽帳中執(zhí)手分別的有虞姬,最后虞姬殉情而死;而李煜一死,終日陪伴他的小周后也在同一年郁郁而終,死后同葬一穴。其實他們是完全不同的人物,舜之賢德澤被后世,項羽睥睨氣蓋云天,李煜在政治上當然不能和他們相比,但是他也有心胸,也有自己不同凡響的高處,他的世界在詞里。我說“春花秋月何時了”有足夠的氣勢,和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一樣,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讀完了讓你心胸開張,有海闊天空的自由與歷史的遼遠。關(guān)于這一點葉嘉瑩也曾稍微提到過,不過她是從詞的感發(fā)意興上來說的,說得非常好。葉嘉瑩先生談詩說詞有她獨到的一面,她善于體會詞的道理又能夠感發(fā)其中飛揚的意興,所以不僅能夠給人以啟示,也能夠讓人感發(fā)。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我以為就是這兩句把我們古今所有的人類,不但是中國人,是古今所有的人類共同的一種悲哀,都包括在里邊了——就是宇宙的無盡與人生的無常。這是所有的人類的共同的悲哀。就是宇宙的永恒無盡與人生的短暫無常?!按夯ㄇ镌潞螘r了”,年年有春來,年年有秋到,年年有花開,年年有月圓!“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唐宋詞十七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這首詞一氣呵成,后面連用了三組對比。春花秋月與往事,小樓東風與故國明月,雕闌玉砌與人面朱顏,這三組對比就像是一組一組的鏡頭不停地在你面前切換,讓你的心里隨著畫面也在不同地變幻和比較。然后他突然停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的一開始他就發(fā)問,最后又是一問,然而他都沒有給一個可靠的答案。問而不答,答非所問。他說,你還是到大自然去走走吧,看一看“急雪舞回風”,去看一看“林花謝了春紅”。孔子總是在嘆“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天當然不會說話,但是宇宙并非無言,它有自己的表達,花開花謝,一枯一榮,這都是宇宙表達自己的方式。而人生,也有盛有衰,有得有失,這兩者之間就有著一種對應(yīng),不好說有誰安排了這一切,但這又何嘗不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呢?所以老杜說:“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保ā栋Ы^》)。李商隱說:“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保ā赌呵铼氂吻罚┠阏驹诤坪剖幨幍牧魉帲愕男乃家矔蛇@水,你站在雄壯的高山之巔,你感覺的境界也會比平時隨著海拔高了許多。所以有思想的人們總是愿意去登一登高山,看一看大海,“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档略凇秾嵺`理性批判》中有一段很有名的結(jié)論:“有兩種東西占據(jù)我的心靈,要是不斷地加以思索,就會給我以時時翻新、有加無已的贊嘆和敬畏,那就是在頭頂?shù)男强蘸臀覂?nèi)心的道德法則?!鳖^頂?shù)男强帐怯钪娴拿孛埽瑑?nèi)心的法則是心靈的追溯,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就有一個位置,這個位置讓你能體會到讓人“贊嘆與敬畏”的東西。所以我說,李煜的這首詞答非所問,因為他本不需要直接的回答,“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里面本來就有一個答案,老子的答案是“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春花秋月”這首詞,如果要說境界,就四個字:天人合一。
叔本華說“我是鐵石時代的一副溫柔心腸”。戰(zhàn)火紛飛的五代,殺戮成性的五代,李煜過于柔弱了。我們在他的詞里面盡管會看到淚水,會看到思念,但看不到恐懼,看不到卑微。柔弱而包容,有水性,有水的靈性,所以他寫水寫得這么好。徐鉉說他“本以惻隱之性,仍好竺乾之教”,其人深味佛學的內(nèi)涵?!栋闳舨_密多心經(jīng)》里說,“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無有掛礙,無有恐怖,這是何等的境界。求之于詩心詞性,就是嚴羽說的,“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柔弱而赤誠,所以隔著戰(zhàn)火硝煙的歷史,我們還是能夠為李后主這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而感動,這不僅有生命的感發(fā),還有生命透過歷史的領(lǐng)會。這種赤誠而簡單的理解,沒有什么能夠阻隔,人類憑著這個成為宇宙中最簡單而可貴的存在。
而且李煜寫的這些詞讀起來興致特別的飽滿?!独献印返?5章說:“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币馑际钦f,稟賦深厚、精氣豐沛的人就如同赤子那樣,終日啼哭而聲音永遠似乎都不會嘶啞。這是元氣淳和的緣故。盡管李煜恨別吞聲,但你聽他的哭聲何曾嘶啞過?這就是赤子之音,飽滿深宏。
所以葉嘉瑩說李后主的詞內(nèi)容博大,因為他不是從外延來理解認識世界的,他是從自己內(nèi)心來感受這個世界的,他坦率地表達出來,毫不遮掩,這是他作品成功的地方,也是他命運中止的地方。
(選自《文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