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拉
某美國女青年V身居舊金山,從事高科技行業(yè),男朋友是咨詢界精英,交往5年,同居2年,可界定為準求婚狀態(tài)。某日男精英和V商議:你看霧城如此多嬌,我們買輛自行車每日環(huán)游可好?V早已受夠了交通基本靠腿的日子,欣然答應。
周末二人來到自行車店,精英下手買了八百美元的促銷款,V不幸看上了一千四百美元的經典款,精英豪氣大發(fā),跟V說:達令,既然你是真稀罕這車,我也是真稀罕你,不如我們平攤這兩千兩百美元?此言一出V感動得淚眼婆娑,天底下怎么會有這樣慷慨又善解人意的男朋友!
被毒雞湯和狗頭戀愛攻略刷屏的我,看到V同學滿臉幸福地跟我描述這事兒的時候,內心是有些許小崩潰的:天底下居然還有連自行車都不問男朋友要的清新愛情?
V誤會了我的錯愕,笑著跟我說:“是啊,很難得對不對,他足足幫我分擔了三百美元!”七年老夫老妻,居然為了三百美元的“巨款”感動……我迅速抹去滿頭黑線,向她道出原委:沒想到你是這樣的美人,居然連個自行車都沒白拿男人的,你可知道在大洋彼岸,你這種行為可能會給男朋友扣上“渣男”、“鳳凰男”帽子的呀。她說哪里哪里,其實大部分時候我們是AA制,畢竟沒有訂婚。我趕忙問那么訂婚了就可以財務合并,均攤賬單了嗎?她笑笑說,也未必,他本科學費貸款還沒還完,所以寧可AA也不要承擔他的債務,婚事什么的待到他銀行賬戶負數(shù)清零再提上日 程。
這大寫的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真是深深烙在了V的脊梁上,不但說得出我不要錢,也說得出我不要債,按照某些傳統(tǒng)東方文明的看法,她大概屬于“沒法要了”型女人,她和精英的生活可能屬于“沒法過了”型日子,可這難道不是一段最正常不過的感情么?憑什么就要求一個跟自己一樣朝九晚五的人為自己買單,憑什么就能心安理得拿著別人父母的錢買套自己的房子呢?大力鼓吹讓男朋友全額買單的姑娘,絕大多數(shù)轉過身去就是激進的女權主義者,也許從來沒有認識到自己滿心要立起的標桿其實正是自己掃射的靶子呢。
我想女人只能先活成一個獨立的人,才能活成一個獨立的女人,畢竟女人啊,你的名字不叫免費自行車,那些不要錢就可以騎騎的東西最終消耗了你的格調,敢不要男朋友送自行車的愛情才是身體力行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