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戰(zhàn)國至西漢對偶藝術(shù)研究
——以《史記》“引錄文章”為例

2016-07-25 07:04:46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13期
關鍵詞:戰(zhàn)國西漢對偶

何 凌 風

(宜春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

戰(zhàn)國至西漢對偶藝術(shù)研究
——以《史記》“引錄文章”為例

何 凌 風

(宜春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摘要:于史籍中開創(chuàng)性地大量引錄文章始于司馬公?!妒酚洝芬粫惨洊|漢前文章49篇,從戰(zhàn)國到西漢跨時約400年左右;但作者卻有著共同的藝術(shù)取向,就是多在文中采用了對偶辭格。同時,通過精心結(jié)撰,擬制了許多足為后世師法的偶句格式,并與同時代的作者們一道推波助瀾、踵事增華,最終使得這種以追求對偶工整為美的趨向蔚成風氣,以至成為東漢散文的普遍特色,并于六朝時期演變?yōu)轳壩摹?/p>

關鍵詞:戰(zhàn)國;西漢;《史記》;引錄文章;對偶;修辭美

于史籍中開創(chuàng)性地大量引錄文章始于司馬公。司馬公結(jié)合自撰文字,輔之以先哲時賢之文,對史料進行有機的補充,從而使其敘事、寫人、記言等更為豐富、翔實。《史記》一書共引錄東漢前文章49篇(含戰(zhàn)國11篇、秦代10篇、西漢28篇),其中碑志類6篇、詔令類6篇、奏議類21篇、諷諭類1篇、書信類2篇、檄移類1篇、論辯類6篇、辭賦類6篇*此間文章分類依據(jù)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這些文章的作者共有32位。引文最多者為李斯,共10篇;其次為司馬相如,共7篇;再次為賈誼、劉徹,分別為5篇。也有多位作者同著1篇者,如莊青翟、張湯、趙充、李息、任安等五人的《上言諫漢武帝》[1]629。雖然時代不同,文體有別,但作者卻有著共同的藝術(shù)取向,就是多在文中采用了對偶辭格。在司馬公引錄的49篇文章中使用對偶者達47篇*未使用對偶者為霍去病《上漢武帝疏》、劉徹《齊王策》2篇。,約占95.9%(47/49)?!妒酚洝芬浳恼轮泄彩褂脤ε?40對*本文計量對偶的單位為“對”,即組成對偶的兩個對仗句為1對。此外,本文部分數(shù)據(jù)分別引自拙作《試析〈史記〉對偶藝術(shù)》(《廣西師院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1期)、《〈漢書〉對偶運用之藝術(shù)成就初探》(《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2期),以及《〈后漢書〉對偶藝術(shù)研究》(《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年第2期)。,篇均約19.2對(940/49);偶字*即對偶用字。駢化率約為40.5%(10308字/25478字);偶句*此處指對偶用句。駢化率約為38.3%(1698句/4437句)。《史記》之后,以“前四史”名世的其他三史所引錄文章的相關情形是:《漢書》引錄文章中共使用對偶2649對,篇均約為18.3對(2649對/145篇);其偶字駢化率約為20.7%(22059字/106497字);偶句駢化率約為23.9%(4610句/19329句)。《三國志》引錄文章中共使用對偶1890對,篇均約為3.8對(1890對/497篇);其偶字駢化率約為21.1%(18695字/88674字);偶句駢化率約為22.2%(3632句/16395句)?!逗鬂h書》引錄文章中共使用對偶3505對,篇均約為13.7對(3505對/256篇);其中偶字駢化率約為28.5%(33245字/116866字);偶句駢化率約為28.6%(6422句/22426句)。由此可知,《史記》“引錄文章”的駢化程度相對而言是最高的。這或可昭示作為辭賦大家的司馬公崇尚偶對的心理。*“《史記》無論從作者自擬文字上,還是從引用文章上看,其偶句占其全部句數(shù)的比例都要高于所謂‘崇尚藻飾,傾向排偶駢儷’的《漢書》”(引自拙作《駢偶藝術(shù)分析引入史傳散文語言風格教學之實證研究》,《宜春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同時顯現(xiàn)出自先秦起,人們就已慣用對偶、樂用對偶了。*請參見拙作《〈左傳〉對偶藝術(shù)之實證研究》,《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4期。并由此使得這種以追求對偶工整為美的趨向蔚成風氣,以至成為東漢散文的普遍特色,并于六朝時期演變?yōu)轳壩摹?/p>

以下將從形式之美與運用之美兩方面,來具體領略《史記》“引錄文章”中駢語偶句所呈現(xiàn)的藝術(shù)之美。

一、形式之美:種類繁多,垂范后世

《史記》“引錄文章”的眾多作者不僅高比例地使用了大量對偶,而且精心地構(gòu)制了種類繁多的駢句,并留下了不少垂范后世的格式。

(一)字類偶格*此種偶格主要從字(詞)巧對角度分類。

1.嵌名對

2.掉字對*掉:翻轉(zhuǎn)、交替。

3.異字對

由不同字(詞)組合的偶句。如:積金錢,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繼日,三十余年矣。[1]854(見劉濞《遺諸侯書》)

4.同字對

(二)詞類偶格*是為偏重于詞類巧對的對仗分類。

1.對反對

2.實字對

即對句全由實字(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組成。如:吳王劉濞敬問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趙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故長沙王子……[1]854(見劉濞《遺諸侯書》)

3.虛字對

4.正對

5.反對

6.變性對

7.互成對

(三)句類偶格*此乃基于句類妙偶的駢語分類。

1.當句對

2.錯綜對

3.層遞對

于語義上前后相銜,于語序上排列有致;一氣呵成,互為依存。如: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jīng)也……[1]989(見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4.包孕對

此為雙層駢對:外層為復句對復句,內(nèi)層為分句對分句;疊相對仗,結(jié)構(gòu)精巧。

5.銜句對

緊鄰的兩個復句以頂接的兩個分句相銜,造成氣勢上的連貫。如: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俊……[1]54(見賈誼《過秦論》)

6.平行對

在語義上不分輕重、先后及主次,雙雙并行的偶句。如:男子疾耕不足于糧餉,女子紡績不足于帷幕。[1]892(見主父偃《上漢武帝書》)

7.假平行對

8.鉤句對

相同的字(詞)出現(xiàn)在對句的不同位置,同聲相應,意義鉤連,增強了偶對的連貫性。

(四)形式類偶格*該類偶格為緣于外在形式的分類。

1.偏旁對

偏旁相同的字(詞)組合的駢對。如:其東則有蕙圃:蘅蘭芷若,芎藭菖蒲,茳蘺蘪蕪,諸柘巴苴。[1]908(見司馬相如《子虛賦》)

唼喋菁藻,咀嚼茭藕。[1]910(見司馬相如《上林賦》)

2.雙偶對

相沿同一意脈而構(gòu)成的各自獨立的對偶。如: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方之心。[1]53(見賈誼《過秦論》)

3.書名對

以書名或書名與非書名相對而成的偶格。如:射《貍首》,兼《騶虞》……揜群《雅》,悲《伐檀》……[1]912(見司馬相如《上林賦》)

4.引語對

是為引語中、引語與非引語間所組合的駢儷之辭。如:曰:“野鳥入處兮,主人將去?!盵1]748(見賈誼《鳥賦》)

5.半截對

此為非完全對偶,即語句參差不齊,只有部分相對的駢語。如:若道河外,背大梁,右上蔡、召陵,與楚兵決于陳郊,秦又不敢。[1]554(見魏無忌《上魏王書》)

6.單句對

是為單層結(jié)構(gòu)的對句:即單句與單句相對。如:智者不背時而棄利,勇者不卻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1]741(見魯仲連《遺燕將書》)

7.隔句對

此類聯(lián)語為多句組合,且聯(lián)中分句兩兩間隔相對。如:論其所愛,則以為借資;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己。[1]640(見韓非《說難》)

(五)音韻類偶格*此為以所對字(詞)的音韻關系為據(jù)的偶格分類。

1.葉韻對

2.平仄異對

3.雙聲對

4.雙聲疊韻對

5.疊韻對

6.疊字對

(六)語法類偶格*此種分類皆因語法成分而起。

1.主語成對

羊腸之西,句注之南,非王有已。[1]543(見蘇厲《為齊遺趙王書》)

2.謂語成對

王施以東山之險,帶以曲河之利,韓必為關內(nèi)之侯。[1]715(見黃歇《上秦昭王書》)

3.賓語成對

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1]742(見鄒陽《獄中上梁王書》)

4.定語成對

此皆(因禍為福,轉(zhuǎn)敗為功)者也。[1]673(見蘇代《遺燕昭王書》)

5.狀語成對

以[天下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而舉之濟上。[1]730(見樂毅《報遺燕惠王書》)

6.兼語成對

7.同位語成對

(七)協(xié)律類偶格*秦漢之際尚未形成聲律的概念,人們只是問或從例作經(jīng)驗出發(fā),自然地調(diào)節(jié)、配置平仄四聲,結(jié)撰了不少有類后世的合律駢語,擬制了許多寶貴的范式。

1.工對*本文協(xié)律對偶的歸類,依據(jù)《王力近體詩格律學》第156-169頁之“對仗的種類”的相關內(nèi)容。

2.寬對

3.鄰對

4.借對

(八)兼格類偶格

1.借代對

2.排偶對

以三個(或三組)以上排列成偶的句子構(gòu)成的駢對。如:當是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1]53(見賈誼《過秦論》)

3.鏈式對

4.興起對

借所興之物引帶出本體的儷辭。如: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興體);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本體)。[1]762(見李斯《諫逐客書》)

5.比擬對

用彼物比此物的偶對格式。如: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1]748(見賈誼《鳥賦》)

6.典故對

化用典籍故實以為比喻,旨在偶句中尋求表情達意的含蓄蘊藉。如:昔者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1]743(見鄒陽《獄中上梁王書》)

7.回文對

顛倒出句的字(詞)或語句而擬寫對句,以收到反復強調(diào)、回環(huán)往復之效果。如:有齊無秦,有秦無齊,必代之,必亡之。[1]675(見蘇代《上言諫燕昭王》)

二、運用之美:御偶用駢,辭章添彩

《史記》“引錄文章”從戰(zhàn)國到西漢,跨時約400年左右*《史記》“引錄文章”中時間最早者為屈原(約前340—前278)的《懷沙賦》,而最晚者為嚴安(約前156—前87)的《上漢武帝書》。,是為我國古代文學形態(tài)之不自覺的“前文學”時代*參見張炯等主編《中華文學通史·導言》,華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7頁。的傳世佳作。而如此多的篇章,如此多的作者,絕大多數(shù)都使用了甚至于大量地使用了對偶這種修辭手法,這應該說是一種藝術(shù)的“自覺”?!妒酚洝芬牡淖髡邆兺ㄟ^精心結(jié)撰,擬制了許多足為后世師法的偶句格式,與同時代的作者們一道推波助瀾、踵事增華,使得御偶用駢從此成為一種喜好,一種時尚,一種傳承,以至后來形成了以偶句為首要構(gòu)成因素的駢文、排律、聯(lián)語等等,并最終成為漢語言的特色修辭符號,成為漢文化的顯著藝術(shù)特征,成為中國人的傳統(tǒng)審美情趣。對偶文化也因此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以下,我們擬結(jié)合實例,具體欣賞《史記》引文偶句的修辭之美。

(一)由駢散有致而滋生節(jié)奏美

《上書諫逐客》是李斯向秦王嬴政申述政治主張的奏章,也是一篇精彩的議論文字。作者旨在勸阻秦王不要驅(qū)逐客卿。文章篇首以秦國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變強的歷史事實,論證“逐客”是錯誤的: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萃跤脧垉x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1]761-762

此處借偶句、散句的交錯運用,使得文字既含整齊勻稱、氣勢貫通之雄健,又兼參差錯落、富于變化之舒展;整散錯綜匹配,節(jié)奏快慢諧和;讀來急緩有致,束放交疊。立論允當,言之鑿鑿,從容表達了“議亦在逐中”[1]761的作者彼時彼刻起伏難平的心情。

(二)由規(guī)整富麗而催生裝飾美

“(司馬)相如見上(漢武帝)好仙道,因曰:‘……臣嘗為《大人賦》,未就,請具而奏之?!盵1]915-916其篇末以虛構(gòu)、夸張之法描寫道:“回車朅來兮,絕道不周(不周:山名),會食幽都。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噍咀芝英兮嘰瓊?cè)A。侵潯而高縱兮,紛鴻涌而上厲。貫列缺之倒景兮,涉豐隆之滂沛。馳游道而修降兮,鶩遺霧而遠逝。迫區(qū)中之隘狹兮,舒節(jié)出乎北垠。遺屯騎于玄闕兮,軼先驅(qū)于寒門。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視眩眠而無見兮,聽惝恍而無聞。乘虛無而上假兮,超無友而獨存?!盵1]916多句連屬偶對,大段排比成文;形式麗密規(guī)則,語意連貫渾融;景象神奇而瑰麗,意態(tài)超然而縹緲。修辭與表達妙合無垠,形式與內(nèi)容相互促進;綺麗的修辭美、富麗的造型美、端麗的裝飾美,營造了一個如夢似幻的仙界勝境。無怪乎“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悅,飄飄有凌云之氣,似游天地之間”[1]916了。

(三)由托古自立而萌生含蓄美

齊人鄒陽原為吳王劉濞文學侍從,曾上書勸其主勿反叛朝廷,但不為所用。后去吳游梁,為梁孝王門客,又遭人陷害而下獄。身陷囹圄,生死關頭,作《獄中上梁王書》。其含怨申辯道:

昔卞和獻寶,楚王刖之;李斯竭忠,胡亥極刑。是以箕子佯狂,接輿辟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孰察卞和、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聽,無使臣為箕子、接輿所笑。臣聞比干剖心,子胥鴟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忴焉。[1]742

前面一組對偶,再現(xiàn)的是忠而蒙屈的情形:卞和獻璞玉于楚王,卻被誤認為以石相欺而慘遭斷足;李斯竭盡忠心于秦二世,卻因奸賊誣陷而受遍五刑致死;次一組對偶則以箕子、接輿事來反喻自己不會為了全身遠禍而佯狂避世,心中所念只是有所報效于人主。后兩組對偶前者以卞和、李斯,楚王、胡亥事為喻,寄望梁孝王能體察己之忠心;后者反諷以比干、伍子胥事,誡其莫要重演暴君冤殺忠臣之悲劇。文中以排比鋪張之法,列述古人行事,廣征博喻,比物連類,語意層見疊出,詞采氣勢兼勝,言詞含蓄,述理透徹,而梁孝王也終為所動,“使人出之,卒為上客”[1]744。

(四)由松緊自如而派生均衡美

《上書對秦二世》是李斯后期的作品。彼時懾于二世的淫威,貪戀爵祿的李斯為求自保,竟降志辱身,曲意奉迎,言不由衷地慫恿那個昏君縱樂恣欲、獨斷專行、大行其所謂督責之術(shù):

且夫儉節(jié)仁義之人立于朝,則荒肆之樂輟矣;諫說論理之臣間于側(cè),則流漫之志詘矣;烈士死節(jié)之行顯于世,則淫康之虞廢矣。故明主能外此三者,而獨操主術(shù),以制聽從之臣,而修其明法,故身尊而勢重也。凡賢主者,必將能拂世磨俗,而廢其所惡,立其所欲;故生則有尊重之勢,死則有賢明之謚也。是以明君獨斷,故權(quán)不在臣也。然后能滅仁義之涂,掩馳說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聰掩明,內(nèi)獨視聽。故外不可傾以仁義烈士之行,而內(nèi)不可奪以諫說忿爭之辯;故能犖然獨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若此,然后可謂能明申、韓之術(shù),而修商君之法……[1]767

此文雖不復有李斯前期之作華麗流暢之風,然簡質(zhì)峭刻之筆亦見功力。尤其當作者欲阿二世之意、恣其所欲,以表所謂順從之志時,則采用感情濃縮、緊湊對稱的偶句;而妄下論斷、媚言惑主之處,則配以形式多樣、結(jié)構(gòu)松散的單句。如此,使兩種句式交相為用,配合協(xié)調(diào),整中有散,散中有整,達至藝術(shù)美的和諧、均衡。李斯于此可謂費盡心機矣,也無怪乎“書奏”而“二世悅”也。[1]767

(五)由齊整諧韻而化生抒情美

賈誼在遭貶赴任長沙王太傅途中,經(jīng)過湘水,觀屈原所自沉淵,懷古傷今,寫下著名的《吊屈原賦》,傾訴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慨。其篇首表達了為賦的心情、緣由及憑吊的要旨:

此間有隔句對,有單句對;有平行對,有假平行對;有排偶對,有葉韻對;有借代對,有事類對?;蛐蜗蠛?,或夸張對比;或韻味悠然,或語勢趨強;或簡潔有力,或細致周密;特別是每組偶對都帶有感嘆詞“兮”字,這無疑大大地增強了文字的詠嘆性和抒情美。作者悲悲切切地痛悼前賢,反反復復地引以自傷;異代相感,同病相憐,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自己內(nèi)心的無限憂憤、無限感慨。

參考文獻:

[1] [漢]司馬遷. 史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2] 夏松涼,李敏.史記今注[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 朱承平.對偶辭格[M].長沙:岳麓書社,2003.

[4] 王力.王力近體詩格律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朱正平】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16)13-0005-06

收稿日期:2016-05-05

作者簡介:何凌風(1960—),男,江西會昌人,宜春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史傳文學修辭研究。

On the Art of Antithesi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Taking“Quoting Articles” in Historical Records for an Example

HE Ling-feng

(School of Humanitiesand Journalism, Yichun University, Yichun 336000, China)

Abstract:It was Sima Qian who pioneeringly began to quote a large number of articles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Historical Records quoted 49 articles befor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se articles spanned 400 year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authors had a common art orientation and they applied the antithesis to these articles.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s composed meticulously and created so many formats of antithesis sentences that the descendants imitated. They, along with the authors at the same age making a stormy sea stormier, carried on a predecessor’s task and made a great success of them. Eventually the tendency that the antithesis was regarded as beauty became the order of the day so as to becom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develop into prose characterized parallelism and ornateness in the Six Dynasties.

Key words:Warring States; Western Han Dynasty; Historical Records; quoting articles; antithesis; rhetoric aesthetics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

猜你喜歡
戰(zhàn)國西漢對偶
走馬樓西漢簡所見赦令初探
戰(zhàn)國少年孟軻
家教世界(2020年25期)2020-10-07 07:36:50
戰(zhàn)國少年孟軻
家教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8 09:12:34
西漢
西漢玉器的鑒定
文物天地(2019年6期)2019-07-12 09:17:26
對偶平行體與對偶Steiner點
麻辣戰(zhàn)國
麻辣戰(zhàn)國
對偶均值積分的Marcus-Lopes不等式
對偶Brunn-Minkowski不等式的逆
高雄县| 池州市| 行唐县| 贡嘎县| 兴义市| 新巴尔虎左旗| 昌图县| 蒲江县| 称多县| 松阳县| 海兴县| 明溪县| 梁山县| 资源县| 上林县| 蓬安县| 桐柏县| 广昌县| 青冈县| 河津市| 贵德县| 达州市| 太和县| 桓仁| 禹州市| 鸡西市| 广汉市| 交口县| 安化县| 长沙县| 印江| 屏边| 甘南县| 花垣县| 府谷县| 长治县| 新民市| 五寨县| 扎囊县| 长宁县| 镇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