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摘 要:只有打破語文教學的“靜”界,語文教學才能逐步走向簡約,走向真實,師生才能平等、和諧的對話。安靜的課堂中,學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維在發(fā)展,能力在提高。從“靜”做起,期待語文教師多一分潛心思考的平靜,盼望學生多一分善聽善思的寧靜,憧憬語文教學多一分和諧平衡的安靜。
關(guān)鍵詞:課堂凈化;和諧對話;學會傾聽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1-01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1.086
古人云:“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痹诠湃诵哪恐?,靜,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境界。實踐證明,清靜環(huán)境更有利于學習者專心學習。
我們的教師需要靜氣,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yè),靜下心來與學生對話,靜下心來反思我們的言行。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堂就不需要“靜”了嗎?
一、還“靜”于課堂,是對課堂的凈化
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教師認為語文必須倡簡,必須求真務(wù)實。而當前在新課程的改革下,教師才情涌動,學生踴躍積極,多媒體的應(yīng)用此起彼伏,使語文課堂教學如盛裝少女,粉墨出場。啟發(fā)式教學,情境式教學……形式多樣,使課堂越來越活潑,但有些炫目浮躁,這樣的課堂不是真實的課堂,一層層迷幻的外套只是一堆堆彩色的泡沫。有位教師在上公開課時,又是錄音機,又是筆記本電腦。不錯,這些東西的確可以渲染課堂氣氛,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但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忙得不可開交,一會兒放錄音,一會兒放電腦,一會兒看圖畫,累得可不輕,但效果呢?學生記住了什么?學生只會身心疲憊,精神恍惚,滿腦不是音樂,就是畫面,而對于最基本的語言、文字感悟太少。像這樣的教學,語文裝飾太過喧鬧復雜,而非語文的東西只能帶來低效率。我們在課堂上該摒棄那些花哨的、形式化的東西,像特級教師于永正那樣,即使只用最簡單,最樸素的工具——筆粉,也能把古詩《草》上得讓人膾炙人口,回味無窮。還“靜”于課堂,是對語文教學的洗盡鉛化,是回歸本真的前提條件。
二、還“靜”于課堂,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在課堂上,教師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華,往往詩意描述、侃侃而談、激情四射,把課堂當成是秀自己的舞臺。然而,這樣的教學無疑把學生當成了觀眾。有時,教師在激情演講后,提出問題,希望學生能立刻舉起手來回答,一旦舉手慢或回答不上來,就會火冒三丈,難道錯在學生?我想問一問:你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了嗎?由于學生是有差距的,節(jié)奏一旦過快,學生思考時間就會減少,甚至來不及思考,這樣不利于師生交流。要想做到師生和諧對話,教師在課堂上就要少一些不必要的形式主義,做到“目”中有人,留給學生靜心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如在教學《三顧茅廬》時,我引導學生先默讀課文,并思考文中哪些細節(jié)讓我們深有感觸。邊讀邊找到一些細節(jié)畫下來,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在留給學生十多分鐘的時間去讀書,勾畫、思考后,結(jié)果,學生的回答妙語連珠。
師:許多同學都用符號留下了讀書的痕跡?,F(xiàn)在肯定有許多話想說。誰先來說說哪個細節(ji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生: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風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我覺得諸葛亮生活的環(huán)境真是人間仙境??!有山有水,他一定生活得快活。
師:你說得很好!關(guān)于這句話,我想你們肯定還有話說。
生:我覺得那里地勢很特殊,就像臥龍一樣,怪不得稱諸葛亮稱為臥龍先生呢!
師:你真聰明,能聯(lián)系諸葛亮的名字理解課文,那么你知道這句話的含義嗎?
生:我覺得這句話既是寫風景,又是寫諸葛亮,寫他像臥龍一樣,等待時機施展自己的才華。
師:還有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等了半晌工夫,諸葛亮翻了一個身,又朝里睡著了。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這句話寫出了諸葛亮故意睡覺,來考驗劉備。
此時,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是故意,有的說是無意。
師:你為什么這么認為呢?把你的理由說出來。
生:劉備前兩次請諸葛亮都沒見著,如果是誠心誠意,就應(yīng)該能經(jīng)得住考驗。諸葛亮是個料事如神的人,他應(yīng)該能算到劉備會再來請他出山。
生:還有,諸葛亮是個大人,他睡了半晌工夫后又睡了一個時辰,睡了這么長時間,肯定是裝的。
師:說得確實很有道理。但我還想聽聽另一方的理由,談?wù)勚T葛亮為什么不是故意的。
生:劉備去前,并沒有通知諸葛亮,而且書上說:“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彼麄儎幼骱茌p,不會驚醒諸葛亮先生。諸葛亮是本來就睡著的。
師:在剛才的辯論中,同學們表現(xiàn)非常出色,善于思考,大膽設(shè)想。看來,你們是真正走入了文本!
這樣的語文課堂擁有一份真實的精彩,課堂上留給學生十多分鐘的靜,絕不是教學行為的靜止,而是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提倡教師在課堂上能夠退一步。退,不是意味著放棄自己的主導,而是將自己對課堂的控制,占據(jù)化成一種期待,期待學生在自主的課堂上生成更多的精彩。
三、還“靜”于課堂,引導學生學會傾聽
傾聽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學習習慣。越是成功的人士,他們越善于傾聽。傾聽,不僅是對說話人的尊重,也是一種修養(yǎng)。只有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了安靜和諧的傾聽氛圍,才能促進學生傾聽習慣的養(yǎng)成,才能保證學生傾聽能力的發(fā)展。這就要求學習者有良好的“靜心”心態(tài)。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經(jīng)常提醒學生,在別人讀書和發(fā)言時,要靜心傾聽,只有靜心傾聽才能保證學生真正地讀進文本,只有靜心,才能保證調(diào)動新知和舊知進行思考。
那么,我們該怎樣引導學生“靜心”傾聽呢?首先要專心。無論是聽教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fā)言,都要聽清發(fā)言人說的每一句話,注意力要集中。二要虛心,不隨便插嘴。三要有耐心,堅持聽完別人的發(fā)言。即使是自己不感興趣的內(nèi)容,也要堅持到底,讓學生自覺養(yǎng)成傾聽的習慣。
只有打破語文教學的“靜”界,語文教學才能逐步走向簡約,走向真實,師生才能平等、和諧的對話,安靜的課堂中,學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維在發(fā)展,能力在提高。從“靜”做起,期待語文教師多一份潛心思考的平靜,盼望學生多一份善聽善思的寧靜,憧憬語文教學多一分和諧平衡的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