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青 楊修群 張耀存 任雪娟 房佳蓓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 江蘇·南京 210023)
?
基于Wiki Spaces的《流體力學》互動平臺的設計和應用
黃丹青楊修群張耀存任雪娟房佳蓓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摘要: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微博、即時通訊手段、博客和BBS等網絡互動平臺越來越成為高校學生展示自我、接受信息及師生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徑。通過網絡互動平臺的構建,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并培養(yǎng)學生自主自學的能力。本文以南京大學的國家精品課程《流體力學》為例,介紹了借助國際一流教育網絡平臺Wiki Spaces的《流體力學》網絡互動平臺的創(chuàng)建過程和使用體會。本網絡互動平臺已成為傳統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避免傳統課堂式教學中只有少數大膽同學活躍在課堂上的弊端,達到師生和生生互動的目的,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更好地增強教學效果,對其他課程互動平臺的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流體力學;網絡互動平臺;Wiki Spaces
楊修群張耀存任雪娟房佳蓓工作單位: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
Wiki全稱為WikiWiki,來源于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一詞,原為“快點快點”的意思,中文譯為“維客”或“維基”等。“開放、合作、平等、共創(chuàng)、共享”是Wiki的理念精髓。Wiki Spaces互動教學平臺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使用方便、維護快捷;格式簡單;鏈接方便;命名簡便;系統內多個內容重復的頁面可以被匯聚于其中某個;可創(chuàng)建新鏈接;記錄頁面的修訂歷史;即時性等特點。Wiki作為一種協作式的超文本編輯環(huán)境,其本身面向社群協作式編輯的特點,恰恰支持了教育領域中的“協作學習”、“資源共建共享”的理念,為實現學生與資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深度交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1網絡教學平臺的建立
南京大學是直屬國家教育部的重點綜合性大學,近年來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和思想,強化質量意識,競爭意識和國際意識,圍繞創(chuàng)建世界高水平大學的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建立于1944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氣象學系。歷經60年的建設和發(fā)展,已成為我國大氣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基地之一。大氣科學從動力學角度而言,其實質就是地球物理流體力學。因此,流體力學課程歷來都是大氣科學學院的核心基礎課程之一?!读黧w力學》課程受到校內外專家的廣泛認可。1998年流體力學課程獲得“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省級優(yōu)秀課程”的稱號。2008年流體力學課程獲得“江蘇省精品課程”的稱號,并于2009年被入選國家級精品課程。
流體力學課程對學院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和相關學科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學校和學院的重點建設課程,也是國家級精品課程,通過課程改革計劃,加速了課程建設,提高了授課質量,促進了學生學習效果,為提高本科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起到積極作用,也為后續(xù)諸專業(yè)課程的順利學習奠定良好基礎。經過近幾年的努力,該改革計劃已經初步完成,教學效果比以往有了明顯提升?!读黧w力學》的教學團隊一直致力于教學改革,充分貫徹南京大學“三三制”的本科教學改革,在南京大學大學數字化教學資源庫中已有《流體力學》的課程資源。近年來,課程組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將課堂講授、討論、課堂和課后練習相結合,引進多媒體教學技術、網絡技術等先進方法深化教學改革。為了進一步體現師生和學生間的教學互動,教學團隊也在國際一流教育網絡平臺Wiki Spaces上建立南京大學《流體力學》教學互動平臺,通過討論、調研、模擬、小組學習、課程論文等多元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我們所構建的《流體力學》網絡教學互動平臺中,教師進行驗證后,可以對系統平臺進行管理,主要包括:課程知識展示,課外知識擴展,課件、講義等材料的存放,學生提問板塊,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板塊。值得一提的是,Wiki Spaces所有的內容都可以設置查看、修改權限,學生需要通過用戶驗證才能進入該系統,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課程的針對性及隱私保護。在《流體力學》網絡平臺中,教師所展示的內容對允許訪問的用戶完全公開,并且在師生互動提問與回答窗口中,學生不但可以查看,而且可以給出自己的疑問、答案及意見,增強了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結合《流體力學》的課程特點,主要設計了課件、各章小結、課堂習題、課后疑問及答疑、討論課、參考材料、其他素材和相關通知8個單元。
2.2網絡互動教學平臺的功能模塊分析
基于Wiki Spaces互動教學平臺,根據以上平臺的構架,初步認為該平臺主要包括三大功能模塊:資源中心、討論中心、學生成果展示。圖1為系統模塊的示意圖。
圖1 系統模塊
2.2.1資源中心
Wiki Spaces的資源中心支持如電子文檔(Word)、幻燈片(PPT)、Flash動畫、圖片、視頻、音頻、網頁鏈接等,這些資源易于管理,在需要的位置可以創(chuàng)建Web鏈接,而且視頻文件無需下載可直接在線播放。利用該模塊教師可以上傳教學課件、各章重點難點、各章小結、相關教學視頻、教學知識點引申的相關學科研究前沿和熱點問題、相關的參考書目和參考文獻等有價值的資源,供學生查看及下載。最終,這些資源被整合成一個豐富的資源庫,為授課教師和學生所共享。其中,課程引申的特色資源可以啟發(fā)學生的科研思維,對其選取合適的創(chuàng)新計劃選題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2.2討論中心
在“課后疑問及答疑”單元,一方面,教師可總結學生在授課過程中所提的問題給出相應的解答,并將問題及解答共享至該網絡平臺。同時,學生可以自由在平臺上在線提出疑問,教師和其他學生都可以給出相應的解答。通過該板塊的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研討的積極性,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充分地展開交流。
2.2.3學生成果展示
Wiki Spaces中的任務模塊可以讓教師為學生適當布置一些學習任務,建立不同的項目進行分組的研討,實現輔助教學的功能。鼓勵學生參與到不同的討論課題中,從而達到相互交流和溝通的目的。教師將討論的選題和需要的資料放在網絡平臺上,并提供一定的拓展鏈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充分對選題進行科研的調研并在課堂上給出展示,對應的電子材料則上傳至相應討論選題下的網絡平臺中。在該平臺中給每個參與討論的學生都開辟一定的空間,供個人或小組學習成功展示,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也可以促進學生相互學習,同時,激發(fā)出學生的科研興趣。有利于教師適當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科研關注點,并從中選拔出具備一定科研潛力的學生,推薦給相關研究方向的教授進行更深入的科研指導。
通過基于Wiki Spaces的《流體力學》網絡互動教學平臺的建立后,也得到一些體會:
(1)討論。教師能提出課程相關并結合本專業(yè)科研前沿的科學問題,足以引起學生關注和討論,鼓勵學生開展小研究,進而達到互動交流和溝通的目的。
(2)交流。通過“課后疑問及答疑”板塊,學生能通過網絡自由提問并回答,避免傳統課堂式教學中只有少數大膽的同學活躍在課堂上的弊端。同時,教師匯總學生的疑問于互動平臺中,也便于所有學生加深對不同問題的理解,并不僅僅是針對某個提問的學生。
(3)差異性教學?;悠脚_可以實現教師對學生的差異性教學。在傳統的集體教學中,由于教師需要考慮大多數學生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從而使得一些較好或較差學生的學習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由于互動平臺可以更全面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情況等,教師在對學生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可以從學生的提問及回答,反查自身教學的問題,從而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重點。
(4)資源庫?!读黧w力學》一直是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的專業(yè)核心課程之一,因此,在多年的教學積累下,能形成一個龐大的與課程相關的特色資源庫,為此后的教學提供了強大的資源支持。
(5)學生反饋。通過網絡平臺的使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獲得了學生給予正面的反饋:比如,學生給任課教師的教學評分(5分制)為4.98,學生通過電子郵件告知“很喜歡交給老師一張紙規(guī)模的小研究”,“很熱情地書面回答學生問題”,“善于知識結構化”等。
Wiki Spaces作為一種新的互動教學平臺,其獨特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要使這門新的技術手段在大學教育中得到充分應用,還需要不斷挖掘其功能。同時,也需要正確認識和對待Wiki Spaces,在保證Wiki Spaces等網絡平臺能較好地調動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要認識到使用網絡互動平臺的一些問題。比如,學生的評價體系的重新建立。在引入Wiki Spaces之后,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表現、作業(yè)和考試中,需要適當的增加在網絡互動平臺使用上的分數比例。同時,要及時收集學生對互動平臺使用過程中的反饋意見,以便調整和更新平臺展示的內容。此外,我們也不能過分依賴Wiki Spaces等網絡平臺。在整個授課過程中,教師對課程的設計,課堂講授和引導性、發(fā)散性的教學內容都十分重要,而Wiki Spaces等網絡平臺是作為傳統教學的一個有益補充。
參考文獻:
1、胡海波、楊修群、任雪娟等.南京大學國家精品課程“流體力學”建設.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J].2010,(13):71-73.
2、羅曼、雷體南.基于Wiki的互動教學平臺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8(7):65-67.
3、李艷燕、王麗、梁妙.基于語義Wiki的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fā)[J].中國遠程教育,2012:71-9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534(2016)03-149-02
作者簡介:黃丹青,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流體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