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第騰飛 張艷濤
[摘 要] 在政治文明建設過程中,公民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它既是政治文明建設的土壤和根基,也是公民社會建構的必要條件,更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社會基礎。當前中國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大國崛起、人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以及法治中國的建設,構成開展公民教育的現(xiàn)實境遇,此時加強和改進公民教育無疑是一個重要而緊迫的現(xiàn)實課題,探索公民教育在中國實踐的現(xiàn)實性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 公民; 公民資格; 公民教育; 政治文明
[中圖分類號] D6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616(2016)02-0047-08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逐步深入,我國的公民教育也在穩(wěn)步推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臨著一些亟須改進的問題。理論研究表明,一個健全和穩(wěn)定的現(xiàn)代民主法治國家不能僅僅依賴“基本結構”的正義,更須倚賴其公民素養(yǎng)的提升。因為,公民是民主法治建設的主體,也是民主法治國家的社會土壤和大眾根基。沒有眾多具備現(xiàn)代意識的公民,就不可能建立健全民主政治,也不可能實現(xiàn)政治文明。
“公民”是一個歷史性概念,其概念起源于古希臘城邦追求“共善” ① 的奴隸民主制度。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生活是人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完善的人的基本前提。公民是城邦生活的基本要素。只有在城邦中享受平等政治權利的人才能稱之為公民。在當時,只有擁有土地財產(chǎn)的成年男性,才能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也才有資格成為公民,奴隸、婦女等被完全排除在公民的范疇外,自然也就無法享受到平等的政治權利??梢?,在古希臘城邦社會中公民資格是一種稀缺資源,“公民”實質上是一種特權的象征?!肮瘛备拍畹钠毡槭褂檬窃谫Y產(chǎn)階級打敗封建勢力,獲得政權之后。資產(chǎn)階級不遺余力地宣揚“公民社會”的理想。他們鼓吹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千年王國”的最終實現(xiàn),是最平等的社會制度。在這個社會制度中,國家屬于社會全體成員,每個人平等地擁有國家所有權,公民對國家、社會享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和義務。
公民的概念是在其與共同體即國家的關系中得到確認和實現(xiàn)的。它以獨立人格為根本前提。但是,公民首先是按照自然生理規(guī)律出生和存在的生命體。從這個自然生命體出發(fā),公民身份是一個集政治意義、法律意義、倫理意義三者兼具的綜合體。三個學科基于自身的學科背景對公民提出了自己的定義。在政治學的視野中,公民是指具有自由意志,具備政治參與的能力,享受平等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政治權利的國民;法學家則從法學的視角將公民解釋為取得該國國籍,享受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各項權利和履行相關義務的權利人;倫理學家則側重從倫理規(guī)范的角度,將公民解釋為具備公共責任意識,能夠自覺維護社會基本倫理規(guī)范,遵守必要的公共規(guī)則,堅守底線倫理的“行為個體”。從這些定義可以看出,公民本質上是政治概念,其核心在于公民資格。我國在 1953年的《選舉法》中首次使用“公民”一詞,但由于歷史語境的限制,公民概念并未流行,而是長期以“人民”“群眾”“民眾”“人民群眾”等指代公民。
“公民資格”(citizenship ②)概念源于古希臘及古羅馬,并在歷史過程中不斷地繁衍擴散,其間也曾一度歸于沉寂,直到20世紀中葉,由于社會學家馬歇爾的闡揚,公民資格概念才在學界廣為流行。馬歇爾依照連續(xù)三個世紀以來公民權在英格蘭逐漸確立的經(jīng)驗,將其劃分為:18世紀興起的“公民權利”、19世紀興起的“政治權利”和20世紀興起的“社會權利”。到了20世紀70年代,一方面由于新自由主義者羅爾斯《正義論》的激發(fā),另一方面也由于社群主義以及公民共和主義的詰難,使公民意識重新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概念。如今,公民意識一方面密切關聯(lián)到自由主義的個人權利觀念,另一方面緊密關涉到社群主義的社群(共同體)觀念,從而構成一個溝通平臺,藉以融通雙方的不同論述。正如有學者指出:“與其迷失在citizenship龐雜而混亂的涵蓋范圍中,不如將研究焦點,經(jīng)由‘公民德性’的中介,轉而集中在‘公民意識’”。[1 ]總體上看,公民資格概念軸心大體由早期的“權利”轉為“德行”與“認同”,但無論其軸心如何轉移,公民資格始終都與政治正當性(legitimacy ① )緊密相關。概括地講,現(xiàn)代語境下的公民資格,是指從公民對于生活于其中的國家、社會、集體等共同體及在共同體中組成的各種關系的基本認識、態(tài)度、價值觀等思維觀念的總稱,它蘊含著“積極而主動”之精神。比較而言,民主國家的“公民”不同于威權國家的“子民”之處,就在于敢于公開質疑政治權威與公開論述政策良莠。
“公民資格”是公民概念的核心要素。在當代政治研究領域,不論在規(guī)范性的還是在實證性的研究領域,公民資格都是一個核心概念。雖然公民資格作為一種制度和理論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傳統(tǒng)政治體系有關,但從歷史和社會的角度分析公民資格,首先應將其作為l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結果,其次作為與工業(yè)革命相關的現(xiàn)代化的結果。就此而論,公民資格從本質上是現(xiàn)代制度的產(chǎn)物,由普遍“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構成的現(xiàn)代公民資格,不僅復雜而且充滿內在張力。公民資格的提出意味著用“普遍參與”代替“獨占”,用“共享”代替“獨享”,用“權利”代替“權力”。在當代語境中,公民資格體現(xiàn)為完整的公民權利和責任內涵,其三個核心價值分別是“歸屬”“權利”和“參與”。實際上,公民資格不只是一種由權利和責任所界定的地位,它更是一種身份認同(公民認同)。從根本的意義而言,公民資格是屬人的,人的存在形式?jīng)Q定著公民資格理論的正義內涵,人的本性決定著公民資格理論的具體內容,公民資格理論的不同表現(xiàn)形態(tài)必然根據(jù)人的歷史發(fā)展,最終歸于人的歷史發(fā)展。[2 ]因此,公民教育要適應時代、實踐和社會發(fā)展之需要,順應政治文明和法治中國建設的新需求。
概括而言,公民資格的軸心大體經(jīng)歷了“財產(chǎn)—權利—能力”的轉移。古希臘的公民資格是指“擁有財產(chǎn)之成年男性的自我統(tǒng)治”。古羅馬奠定了公民乃是“權利的載體”之觀念,開辟了運用“權利”界定公民資格之先河。近代公民資格乃是一種夸大不實的烏托邦,其所蘊含的“公民德行” ②,依然是一種一廂情愿的空想。原因在于:根據(jù)權利平等原則和“人作為政治動物”之本性,理想的“公民”必須既具備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政治能力,又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種政治參與的權利,同時還必須具備對共同體的責任意識,即愿意承擔起自身作為共同體成員的相應義務。而對于那些不具有從事管理社會和國家等公務活動能力的國民,國家必須通過有效的公民教育開發(fā)每個國民的政治潛能,確保每個國民都能獲得政治參與的實際能力,擔負起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義務。這是國家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從教育實踐看,公民教育主要包括“公民資格”教育、“公民認同”教育和“公民能力”教育三方面。
“公民教育”(citizen education)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公民教育是指現(xiàn)代國家有意識地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手段培育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主體地位,教育公民有效地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生活的管理,協(xié)調好個人與共同體之間的關系,具備實質政治參與的能力,保障公共利益良好實現(xiàn)的各種措施和手段的綜合體;狹義的公民教育是指專門培育公民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的必要知識的一門學科。本文認為,公民教育是政治文明建設的基礎,它是一種學校教育,也是一種自我教育,還是一種養(yǎng)成教育。作為學校教育,必須教導受教育者如何進行批判性思考,以及界定何謂公共合理性的道德觀,認識到自我與他者的關系不是互屬的,而是互動的;作為自我教育,認識到自己是誰?自己能夠做什么?自己能夠希望什么?如何建構自我同一性 ① ?作為養(yǎng)成教育,公民教育的意義在培育國民性、公民文化、公民素養(yǎng)和公民美德,必須有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公民教育是權利意識與義務意識教育的統(tǒng)一。權利為什么重要?從普遍的角度來看,“權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借助法律地位或傳統(tǒng)地位賦予人們以特殊的能力。這就是說,作為自己的地位的結果,人們可以擁有進行某種特殊行為的資格或機會(即某種權力)。個人的權利來自其對一種地位的附著,因為從某種意義深長的觀點來看,一個人的地位標志著他可以做什么和他有什么能力”。[3 ] 可見,權利是通過“實施”才得以確立的,而且正是權利的“實施”才產(chǎn)生了與權利相關的能力。義務為什么是必須的?從公正的角度看,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同樣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現(xiàn)代民主政治是一種承認政治,這種承認政治奠基于主體間性。從對公民文化的培育不難發(fā)現(xiàn)公民教育在政治文明建設中的基礎性地位。漢納·阿倫特強調,“公民的政治關切與參與,以及公共領域的開展是強化與維系民主政治的重要條件。然而,公民的政治實踐,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皆倚賴公民之責任與判斷的養(yǎng)成,缺少后者,民主政治只成——形式化的軀殼” [4 ]。進言之,公民對善與惡、對與錯、是與非、私利與公益的判斷及其抉擇至關重要。唯有在公共領域中,個人才能發(fā)揮“政治動物”的最高能量。原因在于,個人必然也必須生活在一個政治共同體中,與他人共同生活,因此也只有在政治共同體中,個人行動的能力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才得以實現(xiàn)。
我國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落實,乃至法治中國建設,無不需要公民教育的助推。我國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實現(xiàn)全社會的公平正義,以更好地實現(xiàn)公共利益。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標,需要加強和改進公民教育,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的、凸顯自身在共同體中的主體地位的合格公民。然而當前我國的教育體系,從幼兒園到高校,仍相對偏重技術性知識的傳授,輕視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其結果是大學也漸漸失去人文傳統(tǒng),淪為知識生產(chǎn)工業(yè)中的一環(huán)。
公民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養(yǎng)的。學校是培養(yǎng)公民的重要場所,為了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學校應該教會學生如何成為現(xiàn)代的積極公民。就此而論,公民教育歸根結底是一種“政治教育”,是一種特定的政治社會化過程。因此公民教育必然與政治民主進程相伴隨、相促進。公民教育既要遵循一般意義的公民含義開展教育,同時又必須堅持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與社會和公民發(fā)展的需要相契合,不斷豐富和拓展公民教育的內涵,引領時代發(fā)展。早在20世紀初期,中國公民教育思潮曾盛極一時。然而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公民教育就基本中斷了,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才又逐漸興起。改革開放以來,“公民”概念逐漸在社會生活中受到重視和認同并在實踐中被廣泛使用。2001年10月,以中共中央頒發(f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標志,這使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公民道德建設被推到發(fā)展前沿。
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我國公民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在中小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公民教育課程。2005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公民讀本》是我國第一套針對中小學生的公民教育讀本。該書通過詮釋公民教育的目標,以期開發(fā)中小學生的政治潛能,實現(xiàn)中小學生從“潛在公民”向“現(xiàn)實公民”的轉化。如今,大學中含有現(xiàn)代公民教育意義內容的課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可以把其看作一個從傳統(tǒng)的政治教育向現(xiàn)代公民教育過渡的產(chǎn)物。比較而言,中國公民教育起步較晚,處在落后的位置。因此,必須切實轉變公民教育理念和方式,大力發(fā)展公民教育,普及和提高全體國民的公民意識和法治觀念,這是中國走向政治文明和法治中國的必由之路。與發(fā)達國家的公民教育主要是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不同,我國的公民教育還包括對成年人的教育(即啟蒙),其主要任務是使成年人完成由“群眾”向“公民”的角色轉變,在理性上接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觀,同時養(yǎng)成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現(xiàn)代人格。
中國公民教育的艱難處境是中國公民社會發(fā)育過程的一個縮影和側面。中國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臣民社會”,而后又經(jīng)歷了數(shù)十年的“群眾社會”,缺少民主傳統(tǒng)和法治觀念。經(jīng)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公民社會開始孕育和成長,但其真正成熟壯大,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民主化一般進程來看,公民權利從法條到實施還有相當一段距離,然而中國走向公民社會是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現(xiàn)代公民意識的增強,對現(xiàn)代國家的治理是一個積極因素而非消極因素。公民的權利意識、平等意識、尊嚴意識、公共意識、責任意識、參與意識的增強,既是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也是中國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更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內在要求。
當然,在堅持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前提下,公民教育作為一個特定的概念意味著它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必須要與其他類型的教育有所區(qū)分。如果將其他教育的內容不加區(qū)別地全部都包容到公民教育中去,那么就會“稀釋”公民教育,結果會由于缺乏中心而流于空洞。概括起來,當前我國公民教育課程發(fā)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課程定位模糊;(2)課程體系不完善;(3)課程目標不明確;(4)課程內容不平衡。” [5 ]筆者認為,在當代中國語境中,關鍵是合理區(qū)分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愛國主義教育之間的關系。以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為例,不可否認,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聯(lián)系,但又不完全相同。比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公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合格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執(zhí)政黨的政治傾向、價值取向和政治主張,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旨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政治方向,旨在立德樹人,而公民教育則以公民社會的要求為趨向,[6 ]旨在立能樹民??梢?,公民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公民教育的任務隨著社會發(fā)展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當代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構成我們理解和開展公民教育的現(xiàn)實境遇,此時加強和改進公民教育無疑是一個重要而緊迫的現(xiàn)實課題,探索公民教育在中國實踐的現(xiàn)實性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公民教育雖然具有政治性和民族性的特點,但公民教育也具有現(xiàn)實性和普世性特點。隨著中國越來越深刻地主動融入到世界歷史進程中去,培育既具有世界眼光又能堅持中國發(fā)展道路的合格公民的任務便擺在我們面前?!懊鎸σ粋€全球化多元發(fā)展的新時代,任何有知識和理智判斷力的公民都需要有基本的政治頭腦,了解國內外大勢,把握時代脈搏,看對方向、走對路,做有道德、正義感和政治方向感的人”。[7 ]事實上,隨著中國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國人心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開始以自信的方式談論“大國崛起”?!爸袊绕稹标P鍵在于培養(yǎng)和造就挺立的“中國公民”。如何客觀看待中國的發(fā)展問題,自覺抵制不良聲音的干擾,向世界傳播有關正能量的中國聲音,是衡量合格“中國公民”的重要標準。因為中國崛起,絕不僅僅是國力的強盛和民族的振興,最根本的是中國億萬公民的權利、福利、利益和能力能夠得到更多更大的增進,在國內建立起和諧的國民關系,在國際樹立令人尊敬的國家形象與公民形象。這也是在國際上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支撐。其實一個國家的外部崛起,本質上是其內部力量的外延。因此,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tǒng)領公民教育的全局,喚醒公民獨立、平等和尊嚴的意識,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以開放、自信、包容的全新面貌走向世界,是當代中國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
從現(xiàn)代性的角度講,中國在政治民主化和政治現(xiàn)代化進程中最主要的是培養(yǎng)現(xiàn)代公民。中國的現(xiàn)代化不能僅僅停留于科學技術的現(xiàn)代化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還要有政治現(xiàn)代化和人的現(xiàn)代化。而政治現(xiàn)代化和人的現(xiàn)代化,關鍵在于培育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合格公民。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公民教育就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政治文明的發(fā)展歸根結底取決于政治文明主體——人的發(fā)展。沒有人自身的發(fā)展,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雖然現(xiàn)代化包括了很多方面,但其核心問題無疑是人的現(xiàn)代化,其重要標志就是人在社會實踐中成為現(xiàn)代公民,成為一個有思想的理性行動者。經(jīng)歷了長期封建社會的中國,臣民意識、長官意志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當今社會,這種現(xiàn)象與培養(yǎng)具有獨立人格的現(xiàn)代公民是格格不入的,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國家的中國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沒有獨立人格和平等意識的公民,社會主義民主國家只能是一句空話。如果說我們在21世紀要和其他國家競爭的話,首要的問題是提高公民素質,因為技術、資源、資金這些大都可以從國外引進,唯獨公民素質是不能引進的?!俺蔀楹细竦墓瘛奔劝▊€人對自身發(fā)展的理想訴求,也包括社會對個人的人性期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將公民教育深深扎根于大眾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運用各種教育措施,滿足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豐富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構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推動中國公民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傊窠逃谌说默F(xiàn)代化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這一決定對中國深化改革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將產(chǎn)生深遠影響。法律的意義在于規(guī)范,在于強調底線思維。沒有法治理念,不可成為現(xiàn)代國家;沒有法治理念,不可能建成現(xiàn)代社會;沒有法治理念,不可能培育現(xiàn)代個人。在法治中國建設過程中,公民教育是關鍵。從中國發(fā)展看,建設民主法治國家、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現(xiàn)代化國家無不需要公民教育的支撐。“公民教育的實施與公民社會的建構不但無法切割,而且密切相關”。[8 ]通過公民教育的實施,“每個公民都應該成為獨立的法權人格和道德實踐主體”。[9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十六大報告提出:“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笔叽髨蟾嫣岢觯骸凹訌姽褚庾R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既是對人類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的回歸與遵循,也是對時代潮流、人的發(fā)展與實踐發(fā)展所做出的積極響應。同時應該看到,市場經(jīng)濟的完善對于現(xiàn)代公民法治意識的塑造是有其積極的意義。因為法治意識的形成離不開權利意識和平等意識。封建臣民社會和威權國家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以權力壓制法治,以權力主宰權利。這種社會格局是根本不允許有獨立性人格的公民的存在。加強公民的法治意識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同樣需要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基礎上實現(xiàn)。
總之,現(xiàn)階段我國公民教育亟待加強。必須承認,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國家公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應該從戰(zhàn)略全局的高度,加強公民教育的頂層設計,以有效地引導公民教育建設的良性發(fā)展。當前,應著重進行基本觀念或現(xiàn)代理念的教育,如主權在民、公民責任、公共理性、公共利益、公正、自由、權威、① 憲法、法治、協(xié)商民主等等。長期來看,我國公民教育的總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遵守和維護國家憲法及相關法律,認同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獨立精神、平等觀念、責任意識、世界眼光,具備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能力的現(xiàn)代公民。
參考文獻:
[1]郭秋永.公民意識:實證與規(guī)范之間的一個整合研究[C]//張福建.公民與政治行動:實證與規(guī)范之間的對話.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2009:41.
[2]宋建麗.公民資格與正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澳]巴巴利特.公民資格[M].談谷錚,譯.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22.
[4]張福建.政治之罪惡與寬恕的可能性:以漢納鄂闌的解釋為焦點[C]//張福建.公民與政治行動:實證與規(guī)范之間的對話.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2009:5.
[5]王文嵐,黃甫全.當前公民教育課程發(fā)展中的問題及其建議[J].學術研究,2008(11).
[6]李萍,鐘明華.公民教育:傳統(tǒng)德育的歷史性轉型[J].教育研究,2002(10).
[7][英]戴維·米勒.政治哲學與幸福根基[M].李里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8]黃俊杰.從全球化與本土化激蕩的脈絡論大學通識教育中的公民教育[J].開放時代,2005(2).
[9]俞吾金.從實用理性走向實踐智慧[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4(3).
[責任編輯:楊 彧]
Civic Education: the Basis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Zheng Ditengfei Zhang Yantao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ivic education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It is the soil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civic social construction, even the social basis of comprehensively ruling our country by law. China's current historical environment-the rise of great nations, th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and legal construction of China——forms the actual condition for promoting civic education. It is a vital and urgent task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civic education. It is also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civic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Citizen; Citizenship; Civic Educa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