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婷婷
【摘要】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學生的發(fā)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小學英語新課改中,我從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有效整合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英語課堂教學、搞“活”英語課堂、開展英語課外活動等方面做了許多新的有益探索,收到良好效果。
【關鍵詞】學生主體 尊重個體差異 創(chuàng)設情境
臨近期末考試。三個班級的英語教學任務已經(jīng)完成了,經(jīng)過了將近四個月的英語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些英語知識。在充分地復習了詞匯、對話之后,我們嘗試更加具有發(fā)展鞏固性的復習方案。就在此時,我接到了Miss Chen的調課通知,下午第一節(jié)去上六年一班的英語課。我欣然前往了。
在急促的鈴聲中,我踏入了六一班教室。在文娛委員的指揮下同學們整齊地唱著的歌曲ABC,音調聲調都把握得不錯,偶爾來個“抑揚頓挫”,還有些自我陶醉呢。
我們在Greeting(問候)中開始了今天的Daily Report。大部分孩子都會講上三到四句的英文如Hello! My name is…I like green/listening to the music… I do my homework and watch TV on weekends.等等。孩子上臺做daily report時,下面總有一些竊竊私語的聲音,似乎臺上的報告不關他們的事。心想正面強調(要認真聽)可能效果不佳,何不根據(jù)所講的report來提問呢?這樣既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又能保證良好的紀律,何樂而不為呢?果然,我的想法得到大部分孩子的支持。全班大部分學生都舉手搶著回答,既然有那么多學生想說,我決定集體回答,出乎我的意料的是六十多位學生竟然能夠異口同聲地回答。將近25分鐘的Daily Report 已經(jīng)結束了,可離下課的時間還有10分鐘,怎么辦呢?剛才的表現(xiàn)充分證實本班口語實力,我突然想到何不來個brainstorm呢?即由一位學生回答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如:Whats your hobby?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s? What color do you like? An so on。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和學生之間存在著信息差,很多孩子問得不亦樂乎,那些回答問題的孩子也說地自然。其實有點像interview的形式。“隱居幕后”的我也聽地津津有味。這節(jié)課就在一問一答中結束了。
六一班的英語課給了我一個明確的提示: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
第二節(jié)的鈴聲又響起來了,我空手走進了三年三班的教室。孩子們看到這樣的我正納悶呢?難道這節(jié)英語課自由活動嗎? No! “我們來個詞匯大比拼。規(guī)則就是找同類的單詞,發(fā)音要準確,而且不能重復?!薄叭鏜iss Lai說dog,你們就可以說monkey duck等等。”比賽開始了,我說出了一個顏色的單詞,孩子們聽了可開心了,把小手舉地高高的,要求自己說出其他顏色的詞匯,偶爾嘴里還發(fā)出聲音來引起我的注意,場面熱鬧極了,我高興地請了兩三個孩子來說一說,可問題出現(xiàn)了,他們會說出一個、兩個或者幾個單詞,但經(jīng)常說得和前面說過的孩子一樣??僧?shù)谒膫€孩子站起來回答時,這個錯誤仍然在繼續(xù),我不禁懷疑,剛才的話孩子們是否已聽懂。環(huán)顧四周,一只只小手仍舉得高高的,一雙雙眼睛仍然緊緊地盯在我身上,沒有移開過,即使是在孩子發(fā)言的時候??梢?,他們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站起來發(fā)言,而不是其他同學已經(jīng)說出的詞匯,我和前幾位孩子的對話僅限于我和當事人之間,而不是全班。這高舉的小手是不是已經(jīng)妨礙了傾聽了呢?
此時,我只好停下來重新強調比賽規(guī)則,并請個別孩子說一說規(guī)則內容。比賽仍然進行中,所不同的是孩子們漸漸能夠傾聽同學的聲音,并且也能夠一辨。比賽的參與面拓展到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分內的事并參與活動中來。比賽結束后,學生的英語使用熱情似乎還未減退,趁熱打鐵,我讓他們玩了一個Brainstorm的游戲。運用學過的對話展開了小小的問題攻略活動。如學生1可以跑到學生2的位置問:“How are you? How old are? How many…”學生之間的信息差引起了興趣,但這對部分學生來說也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需要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
【我的思考】
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英語教師應遵循教學的實踐性原則,改變知識傳授單向的活動的教學方式。在語言知識的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主導地位。”這節(jié)課能如此順利,師生氛圍能如此和諧是我沒有想到的。如果我按當時已經(jīng)準備好的教學計劃上課,那一定是一節(jié)失敗的課。這節(jié)課能夠成功使我明白了幾點:教師要具備靈活的教學機制,要能調控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師生雙邊的教學民主化,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滿足學生的各種求知欲。教師不是蠟燭,他在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其實也從學生身上學習了很多,學生的成長也是教師的成長。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顧問、課堂活動的參與者與促進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盀榱嗣恳晃粚W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xiàn)這一理念,我們要學會欣賞、尊重學生。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jīng)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應該是體驗課程。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的:“創(chuàng)造力最能發(fā)揮的條件是民主”。
寬松民主、積極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傳播知識的無聲媒介,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是陶冶情操的潛在動力。教學時,教師要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平等的教育機會,創(chuàng)造人人都有自尊,都有安全感的課堂。因為在有安全感的課堂里所有的學生都能敞開心扉,發(fā)揮潛能,彰顯個性和才華。
把評價的權利交給了學生,讓他們不僅學會了傾聽,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聽英語和說英語的能力,而且當學生得到評價他人的權利時,意味著不僅要聽懂了還要在平時的學習中辨析對錯,才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而不是一味地舉手。評價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課堂的35分鐘畢竟有限,發(fā)言的學生肯定是為數(shù)不多的,在一位學生發(fā)言的同時,也給他們在座的學生一個評價的權利(通過聽音、辨音、評價這過程)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當局者而不是旁觀者。
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良好動力并取得良好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的英語學習的效果會影響到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至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同時我也有一些疑問:如何客觀地評價學生,如何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在英語基礎相對薄弱的農村小學英語,如何有效地上語篇教學課呢?
【參考資料】
[1]周玉仁主編·課堂教學藝術集萃·山東教育出版社
[2]梁祝 盧福波主編·新課程課堂教育實例·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